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时间:2023-10-31 08:07:3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开花的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篇1: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 EQ F(G物+G动,2)

篇2: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篇3: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关于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图.

2.按照上图图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图,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图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图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图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图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五、课后记

篇4: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滑轮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滑轮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 教学难点

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教学工具

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 新知介绍

【师】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滑轮的几种类型: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师】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下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师】综上,定滑轮的好处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现在,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吗?

【生】通过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时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轮半径,所以力臂不变,力也不变。

【师】结论: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2.动滑轮

【板书】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师】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动画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板书】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3 滑轮组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f物+f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 f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板书】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F= G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 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 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课后小结

定滑轮特点:

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动滑轮特点:

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

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特点: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篇5: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仪器材料】斜槽、小钢球、弹簧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 ,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 提问: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回答 : 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由于高度在变小,重力势能也减小。在滚下的过程中有动能,它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速度越来越大。

二、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边演示边说明

(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

说明: 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演示: 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 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 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回答:小球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 ,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 ,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 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拉开的`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等等。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 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 回答:

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总结: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 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 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 分析一下教科书图 12-6-4 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 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回答: 人的化学能先转化为弓的弹性势能,弓的弹性势能再转化为箭的动能。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教学过程 说明: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 神舟5号 , 机器人 , 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 , 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八、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篇6: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 (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 。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 (其中 ——绳子的段数, ——物重 , ——物体移动的距离, ——拉力, ——拉力移动的距离)

篇7:物理八年级下册滑轮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下册滑轮知识点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 (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 。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 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⑤ 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⑥ 1.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 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⑪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擦

⑫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功知识点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篇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做准备。所以本节课在十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杠杆和滑轮的实质对比着讲解,加深理解,并在实验探究中突出滑轮做功的特点,以便引出“功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但不一定有独立的实验能力。

2、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3、方法

定性认识:课件播放理想的演示实验

定量认识:用自制教具现场做演示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制仪器的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篇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六、板书设计

§11.3 滑轮

一、复习

二、定量认识滑轮

杠杆平衡条件 特点

F1L1=F2 L2 定滑轮:F=G 能改变动力方向 不省力 二、定性认识滑轮 动滑轮:F=1/2(G物+G滑轮)

滑轮的分类 不能改变动力方向 可省力 费距离 动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 四、运用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跟被拉动 滑轮组

物体一起运动

篇10: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篇11: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其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抽水机的原理,对大气压的利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工具

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具、挂衣钩、弹簧测力计、气压计、鸡蛋、广口瓶、水位保持装置、火柴、棉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根据想想议议提问: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压强呢?

若有大气压强,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2.引导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提供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用具。

提问:

将里面的空气抽干后,里面还有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测量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它的大小如何,我们根据自己前面学过的压强知识能不能测量一下呢?

A.提供实验用具:弹簧测力计、挂衣钩、刻度尺。

B.实验原理?

2.选取某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在全班交流。

说明:这只是粗略地计算大气压值。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大气压的精确数值:看实验录像“托里拆利实验”。

A. 为什么松开手指后,水银柱不完全下落?想一想吸汽水时,大气压为什么会托起液体?这个实验中,形成液柱的原因是否和吸汽水一个道理?

B.根据大气托起的液柱高度,怎样计算大气压值呢?

C.原理依据:

p=F/S

F=G

G=ρVg

V=Sh

如何利用这些公式?

D.从录像中可以看出,无论管子如何倾斜,只要管口不离开液面,水银柱总保持76 cm。

4.选择一组学生来介绍他们的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应用:计算一下自己的手指甲上承受了多大的大气压力。

压强计

1. 讲述: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可作为测量气压的气压计,但是携带不方便。常用的是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通过书上的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在一些与气压有关的物品上,是不是有金属盒气压计?

抽水机

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们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课后小结

1.出示课堂练习题。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课后习题

1.在海拔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2.关于大气压的值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

3.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4.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5.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篇12: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一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思考:

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篇1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篇14: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篇15: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16: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堂学习】

活动一:比较物质的硬度

实验:用铁钉在肥皂上划一下,会看到。

现象表明。

由此想到了判别物质软硬程度的方法:不同物体间相互划一下,然后根据是否留下划痕加以比较。

硬度: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活动二:比较下列物品的硬度

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铜钥匙、铅笔芯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将实验刻画现象填写在相应的方格中 实验结论:这些物质按硬度大小的排序是:、、、

活动三:对图6-13中的各种物品的导电性作比较

能导电的物品是

不能导电的物品是

活动四:分别说出图6-14中各图反映的是物质何种物理属性

abcde

活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和、、、、、、等。

活动五: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六:完成“WWW”第1题。

活动七:完成“WWW”第2题。

活动八:看书本20页“综合实践活动”,并回答书本提出的问题

【课堂练习】

1.剪刀刀口,菜刀刀口都很锋利,可以用来剪衣服,切食品,它们一般都是用钢制作而不用木头制作,这是利用了钢的大的属性。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是利用它的属性。

2.将橡皮泥、陶瓷、豆腐、粉笔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下列这些物体:橡皮、钢尺、塑料尺、纯净水、水银,试把它们分成二类,并写出分类的依据。一类:,其特征:;

另一类:,其特征:。

4.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发明和改进了白炽灯丝,他最终选用了钨这种物质作为白炽灯灯丝,是利用了钨这种物质的特性。

5.古语云:“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说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某件事情。但就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6.下列哪种性质不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滑轮课件

新人教版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学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教师工作计划2022-09-17

八年级下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2023-12-03

二力平衡教案示例之二2023-11-04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12-2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2022-05-06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2023-01-08

初中物理《电和热》教学方案设计2022-05-1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3-04-04

初二物理功教案2023-03-2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