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时间:2023-11-02 08:08:5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精选20篇)由网友“飞飞”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篇1: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篇2: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篇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二)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篇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在150 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 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篇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一、新课引入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篇6:沪科版八年级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练习

沪科版八年级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练习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例  某班组织同学乘坐汽车到风景区旅游,路上共用了1.5 h.汽车最初的0.5 h行驶了15km,中间0.5h行驶了20km,最后0.5h行驶了10km.汽车在这三段路程上和在1.5h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  汽车作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与完成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即V=s/t。求平均速度时,路程和时间必须相对应,要指明是哪段时间内或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最初o.5h的平均速度:Vl=30km/h.

中间0.5h的平均速度:V2=40Km/h

最后0.5h的平均速度:V3=20Km/h

全程的平均速度:V=(s1+s2+s3)/(t1+t2+t3)=30Km/h 文件大小: 8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7: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快与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200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习: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篇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篇9: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探索之路》教案

一、基本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和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知道物理学不仅指具体的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意识到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艰辛与曲折,却是富有意义的。

二、教材分析

按天、地、人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标“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古人早已开始探索,那些直接刺激感官(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尽管由于条件所限,他们的思索还停留在朦胧的感性阶段,但是这些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世界的必要的前期准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甲骨文“”(后来演变为“磬”),象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者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和耳组成了“”(声的老写形式),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以达到晒干的目的。

“古人的宇宙观模型之一”是古人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世界的观察,设想出的宇宙的模样。认为地是平的,天象倒扣的大锅(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日月星辰就在穹顶下的大气中运行

以上这些表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有科学的成分。

“雕刻玉版”是距今50的史前仪具。玉版中央布刻圆形象天,外廓方形象地,侧面呈拱形象天穹,表现了中国古人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产生了“司南”――早期的指南针。

英国的“石头阵”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天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发现:象夏至等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这都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古人对自然神奇现象都有过富有意义的思考。

第二段标“物理学的进步之阶”中,展示了物理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而且后来物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古文明的科学思索关系密切。后来的物理学家们,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及对那些神奇现象的理性思考,才使物理学逐步有了令人惊叹的发展。而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则归功于物理学界的一系列巨匠。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

“哥白尼”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被教会用作天主教的教义基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受到教会保护。哥白尼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意识到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向教会发出严正的挑战,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体系,有利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伽利略”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还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第二阶段: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用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构建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诗人波谱在牛顿的墓碑上这样形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于是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第三阶段: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如时钟会走得很慢,人将会青春不老,而此时大尺度的宇宙空间象几百万光年也不再是那么遥远。

“玻尔”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理论――量子力学。他们为物理学的发展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大步。

建议适当补充某个或几个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他们的伟大品格。比如向学生讲牛顿看苹果落地想到日月星辰的运转等,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情操的教育。向学生说明:事实上的科学发现不是象我们讲的故事这么简单,故事的背后是科学家们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工作。

三、教学建议

1、与第一节的讲解方式有所变化,以便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

2、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发展历程等;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

3、建议在物理学发展历程时为学生勾画出物理学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并强调这几个阶段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4、可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前以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中外科学家艰苦探索的事例。事例也不一定是物理方面,可以是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等,体现学科间的交流。

5.观看科学家传记或反映古代文明的记录片《考古中国》等。

篇1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0图4―30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师: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演示实验:取一只小型的废白炽灯泡或小电珠,去掉灯脚与灯丝等,在里面装满清水。再取一个不透光的硬纸板,在板上开一个与灯泡直径相仿的孔,用较强的光通过板上的孔照射到灯泡上。在板上灯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从内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也可利用浇花或美发用的小喷雾器产生喷雾的效果,调整喷水雾方向,使观察者能够在背对太阳的方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几种颜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理想的光源是太阳光,可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实验室内,通过有窄缝的挡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注意入射光线要从底边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镜,将光屏放在棱镜的`另一侧面,使三棱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4个人分一组在调色板上试试,能否用红、黄调出橙色?用红、蓝调出紫色?用黄蓝调出绿色?用调出的颜色再混合,并改变不同颜色混合时的比例,还能调出哪些颜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看到黄、橙、红的暖色,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绿、蓝、紫等冷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篇11: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怎样描述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2怎样描述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

2.体验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力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具有用不同的方法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具准备】

三角板、弹簧拉力器、弹簧、皮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力的三要素

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感觉.

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称为是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用牛顿表示,简称牛,符号N。1N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为了纪念牛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要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不断攀登高峰。

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同学们应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研究有关力的问题十分重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关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力的'示意图.三、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上题,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

同学讲完后,教师完成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些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图示.

用投影打出如下内容的例题

1.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着一个物体.

2.沿着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右提一个物体.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最后用投影打出正确的图示进行讲评,指出同学们作图中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以及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养成认真细致,规范作图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一、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三、力的示意图

【布置作业】

1.第84页练习1、2、3、4

2.完成同步探究本节部分。

篇12: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图

2、水螅的体形辐射对称,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辐射对称)这种体形的优点: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身体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他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5、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构成珊瑚礁,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二、扁形动物(代表:涡虫 )

1、蜗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 P6图

2、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即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的优点:能够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就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4.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代表动物:蛔虫,还有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1、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2、消化管结构简单,以人小肠里的半消化食物为食。P8-9图

3、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无专门的运动器官,仅能缓慢蠕动。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细长,呈圆柱形;②体表有角质层。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还有沙蚕、水蛭等

1、体形:呈长圆筒形;前部有一段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不同,称为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

2、身体有许多相似环形体节构成,分节使运动灵活。

3、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刚毛),触摸有粗糙感觉。

4、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助于呼吸),所以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5、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

7、蚯蚓对人类的益处: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质;③处理垃圾等有机废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扇贝、文蛤、缢蛏等)

1、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P12图

3、双壳类动物用足缓缓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4、软件动物的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与危害

二、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蝗虫,还有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等。

1、节肢动物是的动物类群,目前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分类

2、蝗虫身体分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后足、两对翅)、腹部(气门)三部分。P15图

3、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已,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4、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5、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四节 鱼

1、前三节认识的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本节鱼以后的动物身体内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我国有淡水鱼1000多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我国的海洋鱼有种。

3、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进动力:躯干部、尾鳍;②前进方向:尾鳍;③保持平衡:腹鳍;④感觉器官:侧线。P20-22图 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流线型,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2)体表有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作用。 (3)鱼的脊柱支撑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 (4)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用鳃呼吸,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鳃丝中密布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以“养殖为主”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

1、蝌蚪形态和内部结构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鳍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2、青蛙的外形特点: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皮肤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P25图

3、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的益处: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二、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还有:龟、鳖、蛇、鳄、恐龙等

1、蜥蜴的外形特点:头部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产卵并受精,而蜥蜴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 鸟

1、鸟的种类很多,是脊椎动物中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2、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

3、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哪些呢?P33图

(1)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3)骨骼轻、薄、坚固,减少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

(4)视觉发达,有的能在飞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减轻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4、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鸟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6、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代表动物:鲸(不是鱼)、猴、蝙蝠、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的摄取食物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图

(4)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养而来的,是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导盲犬、警犬、军马等是人类得力的助手。(4)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困扰:鼠类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还会传播疾病。

背生物的诀窍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初中生怎样学好生物学

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初中生物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学以致用

初中生物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重视图解

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生物学有非常丰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图片资料,配合图片的说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现象的来龙去脉。

篇1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篇14: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沪科版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以上项目每期至少各进行一次。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 讲条条 、读条条 。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6、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 填鸭式 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 活动 ,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 科学技术社会 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具体的安排:

周次、内 容、时间

1、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课时

2、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3 声音的特性、4课时

3、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5 声的利用、4课时

4、2.1 光的传播 2.2 光的反射、4课时

5、2.3平面镜成像 4课时

6、2.4 光的折射

4课时

7、2.5 光的色散 2.6 看不见的光、4课时

8、3.1 透镜 3.2 生活中的透镜、4课时

9、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课时

10、期中复习检测、4课时

11、3.4 眼睛和眼镜 3.5 显微镜和望远镜、4课时

12、4.1 温度计 4.2 熔化和凝固 、4课时

13、4.3 汽化和液化 4.4 升华和凝华、4课时

14、5.1电流和电路 5.2 电流和电路、4课时

15、5.3 串联和并联、4课时

16、5.4 电流的强弱 4课时

17、5.5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4课时

18、期末复习、4课时

19、期末复习、4课时

20、期末复习检测、4课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在光的世界里,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篇15: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沪科版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 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 生活中的物理 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 想想议议 ,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下一页更多精彩“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16: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篇一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有序进行课改教学,我们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基础上,特订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期获得教学利益最大化。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

1.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根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

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准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免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1.开发利用教材。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对新教材必须有个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拓展教学资源。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四、构建教学设计,展示教学风格

1、构建教学设计。新学期,我们必须从静态教学设计向动态教学设计过渡,把学生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补充,避免不分班级,不分学生,呆板按预案教学。

2、学有定章;教无定法。通过常规教学、公开课与说课或教学比武,根据教师素养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师进行公平、公开与公正的过程评价。

五、发挥多媒体作用,注重物理实验

1、发挥多媒体作用。我校有五间多媒体教室,预计每位教师可以上20节多媒体课。要求精选课件,改编课件。

2、注重物理实验。(1)采用多媒体播放与动手实验相结合;(2)准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实验器材,供学生实验探究。

篇17: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和熟悉而陌生的力五章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力,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

1、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2、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4、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5、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声音的特征”,区分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是第一章的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几方面内容相互联系,且都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教学,实验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所以此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篇18: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在光的世界里,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篇19: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 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 生活中的物理 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 想想议议 ,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篇20: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物理质量教学设计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

沪教牛津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提纲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沪科版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2022-11-1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6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光的传播2023-04-21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2024-03-27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2022-09-19

初三物理《内能》练习试卷2023-12-1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2022-08-02

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2023-10-17

苏科版电流的磁场教案2022-06-09

沪科版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