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时间:2022-09-19 07:39:1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lavini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篇1: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篇2: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篇3:[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透镜的种类。

・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了解透镜的种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本节内容较多,分两个课时完成。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认识透镜

这部分教学需要1个课时。

教材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凡尔纳小说入手,介绍了透镜的种类。并通过“博士”用冰取火的描述,引入了焦点和焦距的概念。需要强调,教材中将焦点定义为平行光能量的聚集点,突出了焦点的实质。如果阳光充足,应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找一找透镜的焦点,实际测一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历焦点和焦距概念的建立过程。

用冰取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介绍中国古代的“冰燧取火”,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演示实验设计很巧妙,特别是用手电筒产生平行光,通过烟雾来显示光路,把光束立体化,能够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三维显示透镜对光束的作用。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结论。

这个具体形象的全景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留下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实物基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用图4-5-5来描述透镜对光的作用。

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教学中不要求深入介绍,对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也无需定义。只要求通过对图4-5-6的分析,知道透镜成像是由透镜折射光线形成的。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完成这个探究需要1个课时。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有明确步骤的指导型探究,实验的步骤较详细,实验过程的指导较为具体,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结论。

图4-5-1 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

2.实验探究中应注意几点:

(1)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课题是在一定情境中提出的.,教材中的情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案,老师亦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图4-5-1),学生即席就可以做此实验,这是学生事先不容易想到的,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

(2)实验前应使学生明白用什么实验装置和怎样去研究,做好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是以旁批里的提示为路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收集数据中,提示1指出,实验数据应分三个范围采集,每个范围至少有两组数据。提示2中,对实像、虚像从能量角度进行了诠释。对虚像的认识,可能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结合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来理解。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活动后,可引导学生作初步总结。因涉及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头绪较多,现象纷繁,学生不易梳理清楚。应允许学生的总结片面、不完整。

(3)在探究活动的最后,教材要求学生将蜡烛从很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这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对前面实验的简单重复,突出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全景式的图景。在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过程中像变化的两个分界点: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和1倍焦距处。

图4-5-2

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像是怎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来分析,突出理性思维的作用。

(4)对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材有意识地介绍了学生发明的手电筒投影仪。在“家庭实验室”,让学生制作了“有凸透镜的照相机”。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烧杯、手电筒等。

2.实验设计

(1)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

在J2501型光具盘上分别悬挂凸透镜和凹透镜,调整平行光源发出的5条细光束,使中央一条光束和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可观察透镜对光束的作用。

(2)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将光源、1字屏、凸透镜、毛玻璃屏依次固定在滑块上,用学生电源给平行光源供12伏电压。调整光源和光具的高度,使它们中心等高。分别移动光源和光屏,使屏上成清晰的像。

图4-5-3

[1] [2] 下一页

篇4:《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题: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授课教师: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黄  璜教    材: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四、重点和难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六、设计理念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2、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本节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并板书: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提问: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本节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2. 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3. 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4.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 、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七、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焦点(F)                            u =2f   成倒立、等大、实像光心(O)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焦距(f)                              u=f       不成像主光轴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附件:           学      案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物距u(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30      20      15      10      8      5      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篇5:[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平面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平面镜成像

第3节平面镜成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通过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本节的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应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可以通过节首图“桂林山水”,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广,同时学生能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需要学习的,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因此,教材中对探究过程的叙述比较完整、详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对实像与虚像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会产生误解;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所成虚像的大小以及像距常常存在前概念上的错误,这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讨论交流中完善探究方案,最后探究出事物的规律,体验成功的欢乐。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通过观察,很多同学会象小聪一样,得出像比物小的想法。老师可以象小明那样把手放在镜子上,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极巧妙之处。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设计探究的关键。教材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来经历这个设计过程。

探究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培养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缺少必要实验的环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研究习惯,或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3)分析与论证,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对若干次实验结论的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提出关于物距和像距的猜想,进行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具有示范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按探究的环节进行。为了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制订探究的计划。

(4)结论

通过探究活动,要求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实验探究中的几点说明

找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学生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实验时选用的玻璃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准确总结出“物像等距”的特点,可以在纸上事先画好坐标。

这个实验也可以用两个相同的'跳棋子来做。把一张白纸的半边涂黑(或贴上一张复写纸)铺在桌面上,把一个跳棋子放在玻璃板前面纸的白的半边上,玻璃板后面就出现清晰的棋子的像。另外拿一个棋子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这个棋子,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样做实验更为简便易行,学生都可以做好。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但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平面镜的虚像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教材的图4-3-4中,利用反射定律对光束分析,让学生来了解虚像的成因。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用计算机课件来演示,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着像的事实,使同学们理解虚象不是光的汇聚形成的。

在“讨论交流”中,用纸条模拟演示过程,学生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能形象生动地认识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作图方法。

3.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平面镜的使用等问题,或搞一些小发明,小魔

[1] [2] 下一页

篇6: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能读出各种温度计的示数。

教学难点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课前准备 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

焦耳定律演示仪 演示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十二章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有什么感觉?

生:冷,热。

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生: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师: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生:液面上升了。

师: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生:液面下降。

师: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师:很好!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师: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100度,1600度。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师: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A: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B: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C: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D: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E: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F: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

师:非常的棒哦!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20℃~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师: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注意单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生: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师: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生A:(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B:(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师: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C: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师: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

生D: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师:对。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师: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

生:哎呀!我的体温计坏了。

师:坏了就好啊!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B: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结束语: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B.运动快慢C.冷热程度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C.用酒精灯烘烤D.用医用酒精擦抹

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

6.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4.1温度计

温度:(t)单位:摄氏度℃

测量仪器:温度计 1.观察

2.原理

3.使用

体温计 不同点

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篇7:3.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3.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 [2] 下一页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2、放大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二、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三、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四、反思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五、板书设计

上一页  [1] [2]

篇8: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为更好 的开展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学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以及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对物理实验进行操作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水平。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知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争取进入全街道优秀行列。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科学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的成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经历每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的参与,从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进行一帮一的互助性学习,并通过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主题教育为依托,通过主题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多自己亲身经历,多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要学生多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反映在物理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要通过介绍我国的物理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物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作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二、一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 19人,女生 20人,学生来源于本学片。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

张劲松高新伟 孙金城 张钒 张小慧 张兆贤 张悦 楚文文等。

中等生有:孙炯峰孙军 韩淑臻赵亚楠李秀华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

王永超、张立荣、王志浩、刘美婷、张丽丽等。

初二、二班共有学生 41人,其中男生20 人,女生 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文进勇 王淑萍 曹振兴 孙建琴 张庆 孙雪婷

中等生有:、张洪祥 董艳 张晗 王志敏 曹永财 孙小凤 曹健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李文、张东军、王永芹、张玉凤等

初二、三班共有学生 4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翟小童 王楠楠 刘华山 张君英 周刚 刘国祥等

中等生有:曹少婷 孙家秀 赵亚倩 赵成龙 张江海 徐亚萍 张宗强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张永琪、李清华、赵勇、张丹丹。等

初二、四班共有学生 45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1人

本班中的学生中优秀生有:高新鹏 李胜男 陈政政 张春阳 张永来 曹增辉

中等生有:曹孟健 曹昭军 高新磊 张文富 李宝龙 周洋 张晓峰等

学习基础较差的有:孙艳云、张瑶瑶、王苗苗、张志强。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从新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干劲较大,学习兴趣较浓,发展比较均匀,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从小学的自然学习及生活学识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论结合实际,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加强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本学期的'教学中应电教手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自如的动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物理现象。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本学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勤学、巧学、乐学、博学。

4、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和实验,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能知觉的学习知识并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5、本学科的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名单及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中,优秀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4,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好,知识掌握的扎实、牢固,学习积极性高。本学期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特长,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有一个良

好的开端。优秀生名如下:张劲松高新伟 孙金城 张钒 张小慧 张兆贤 张悦 楚文文 文进勇 王淑萍 曹振兴 孙建琴 张庆等

中等生有:孙雪婷 翟小童 王楠楠 刘华山 张君英 周刚 刘国祥 高新鹏 李胜男 陈政政 张春阳 张永来 曹增辉等。

在初二中,约有1/5多一点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应付的迹象。他们是本学期重点转化的对象,这些学生有:孙艳云、张瑶瑶、王苗苗、张志强 张永琪、李清华、赵勇、张丹丹

三 、教材分析:

1、本学期讲授的章节和篇目及单元划分

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内容有:

1、本学期所教内容的章节及篇目:

本学期物理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部内容。

2、基础知识:本学期讲述的基本内容包括:

本学期讲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的控制、声的利用、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3、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4、思想教育内容:

通达对物理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联系实际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本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本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难点是: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本学期的重点为: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管理力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成绩第一的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我校高效课堂品牌,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成绩为主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建立和推广以有效教学与自主互助双项教学为内涵的课题研究,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实施学习困难生转化工程。

4、重视优生培养和特长生培养工作。

5、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见附表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自身建设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大练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落实三讲三不讲,重点环节要把握,当堂反馈,当堂达标,做到堂堂反馈,节节落实。

2、研究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落实教学常规,完善计划、上课、备课、成绩考核,认真学习《两规范一意见》。

3、在作业布置方面,要落实三布置三不布置,作业布置要体现探究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做好优生优培和落后生转化等方面的工作。

4、突出教研重点,完成教改专题的措施。

5、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

6、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即时总结,勤于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7、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乐教乐学的新境界,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8、改善人际关系,热爱每一位学生,杜绝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9、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各项活动中相互尊重,密切协作,共同成长。

10、狠抓单元过关,作好总结,把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查漏补缺。

11、在平日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12、改进对学生评价方法,考核方法,杜绝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要从平日课堂表现等方面来实行多元化评价。

13、推行和完善有效教学与自主学习互助型课堂。

篇9: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中 张国辉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篇10: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_____cm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u/cm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nbs

[1] [2] 下一页

p;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3.取两只老花镜片(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镜片看前面的物体,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2.3题。

上一页  [1] [2]

篇1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篇12:《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篇13: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篇14: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篇15: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篇16:《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给人的最深印象是老师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是主体,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老师做了这节课的导演,使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

他是分小组进行的探究实验,给出这节课的学案,学生以学案为主线,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学生们在实验中提出的新问题、发现的新现象,“导演”随时倾听,同时解决。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无论优差生都全程参与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彼此交流,也不乏独立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老师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引导解决。比如:在“研究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提出与物体的大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虽然和这两个因素无关,老师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及时关注,同时用实例来引导排除了这两个见解,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在这堂课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积极主动地跟进,和同学、老师共鸣,投入新的思维与创造中,使他们求知欲增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王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紧扣教学目标,按要求进行教学。在探究活动结束后,以flash动画形式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课堂小结,使目标更突出、更到位,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完成的很好,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维、勇于提问的`优秀品质。在教学内容方面,王老师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重视教学内容的培养性、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内容安排适当,就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用时间太长,导致随堂练习没有完成。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注重过程体验,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王老师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和蔼、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方面,给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交流活动时间,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但课堂上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适当的训练时间进行反馈矫正,可能由于探究实验过长导致,但整体效果不错。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试教育思想仍在我们农村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让学生自己做会影响教学时间,耽误教学进度,索性我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再用习题训练,所以我们培养的仍然是高分低能儿,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国家需要的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我们的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创造式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我应从自身做起,在以后教学中,积极采取控究式教学,不只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让学生达标。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物理八年级透镜模拟题

八年级物理《透镜》的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及安排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透镜教案

物理光的现象总结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物理上册教学计划2023-12-20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22-09-02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2022-10-05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23-10-31

八年级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2023-07-14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2022-05-06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2022-08-02

光现象初二物理教案2023-04-01

初二物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三章教案2024-05-19

初二物理新人教版上册第一节教案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