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时间:2023-12-07 07:38:0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整理17篇)由网友“领奖小号”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案简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篇1:体育教案简案

内容

1:引导课,体育常识:制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的方法

目的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的方法。

2、培育学生各种优良品质,进展学生的想象力、制造力等力量。

教学内容

一、师生问好: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讲解课堂要求任务。

一、讲解本学期体育课的要求和任务内容。

二、课堂常规

①、仔细遵守纪律。

②、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③、能够自觉做到无故旷课,迟到,有事要请假。

三、制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的步骤与方法

步骤:

1、制定前要对自已的体能、安康状况等素养有肯定的了解

2、依据检查与测试结果确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

3、按确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熬炼

4、对熬炼过程进展评价

5、适当修定熬炼规划与运动处方

6、按修定后的内容进处熬炼。

7、经过肯定时间或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以后再进展评价检查熬炼效果

方法:

1、熬炼阶段

2、确定每个熬炼阶段的'重点与指标

3、划分确定每周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4、确定每周练习的负荷的节奏

5、确定每周练习的内容

一、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的格式与内容

1、条目式

2、表格式

二、制定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留意的问题

1、熬炼规划和运动处方制定要全面

2、从个人的实际动身,有针对性

3、循序见进

教学内容

1、要有合理的运动负荷

2、要留有余地

篇2:体育教案简案

设计意图:

综述嬉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把握根本技能和学问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在嬉戏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欢乐。

活动目标:

1、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2、学习建筑工人不怕困难、英勇的精神。

3、培育幼儿安康活泼的性格。

4、熬炼幼儿手臂的力气,训练动作的协调和敏捷。

重点、难点:

学习推小车运输,进展身体的敏捷性和平衡力量。

教具预备:

1、大灰狼头饰一个;小推车2辆;积木若干。

2、场地布置。

活动流程:

一、创设实际情境,活动身体幼儿跟着教师转转头,弯弯腰,伸伸手臂踢踢腿。

二、学习推小车(一)教师出示小推车并指导幼儿学习。

提问:这是什么?

请幼儿尝试推车,指导幼儿推车时身体弯腰前倾,两手握紧手把,平稳向前推行。

(二)进展推车练习。

分组练习推装有积木的小推车,请幼儿说说自己尝试后的感受。

(三)小结。

要使小推车不倒,就要保持平稳。

三、嬉戏运砖猪小弟要造房子,但是少了许多的砖块,需要我们帮忙,有了小推车,我们可以把砖块运到小猪家了。

(一)讲解嬉戏要求。

嬉戏开头,幼儿快速将一块砖(积木)放入小推车内,走过弯曲的山路,路上可能会消失大灰狼,看到大灰狼消失,原地不动,否则就被大灰狼吃掉,大灰狼离开则连续前进,过了山路到小猪家,把砖块放在小猪家后原路返回,接着其次位幼儿运砖。

(二)幼儿分组嬉戏一次(请一位幼儿当大灰狼),教师对嬉戏状况进展评价。

(三)幼儿分组嬉戏进展竞赛,看看哪一组运的砖又快又多。

四、总结评价

今日小朋友的表现很不错,很英勇,你们帮了小猪这么大的忙。

活动反思

本着“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参加者、合、支持者”理念我组织了这次“运砖”活动。活动以嬉戏的形式进展,我为孩子们供应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气氛。开头局部,我借助音乐《劳动最荣耀》歌曲进展活动身体的情境局部,中间局部,我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情景的创设,供应材料,推动和引发了幼儿的'合作。使活动有效的得以开展,提升了孩子们的阅历。完毕局部,通过设定规章,保障了幼儿的合作,引进竞赛,使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欢乐。

这次活动整体来说效果较好。活动中我始终以材料的供应者、问题的观看者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启发者让幼儿在操作中发觉问题、探究讨论、解决问题。幼儿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意识,并能乐观探究合作方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些许的缺乏和圆满,如最终环节,在设计时考虑预备运两次砖:一次是以幼儿商讨的方法运;其次次是在第一次运砖的根底上,总结好的方法进展竞赛运。但由于园内材料有限,虽自己也加工了一些,但还是达不到预期设想结果,只好转变原先方案,使活动的完毕不像预设的结果抱负。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需要在反复的、不断的练习中才能体悟合作的要领,所以我们以后还要在生活活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充分尝试,让每个孩子体验成长、体验胜利、体验欢乐!

篇3:语文教案简案四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梅兰芳精湛的表演艺术。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

3、初步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京剧等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感悟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艺术。

2、理清观众情绪变化线索,感悟民众对京剧国粹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悟大师精湛表演艺术的句子,学生不容易表达,难以描绘心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

1. 品词析句,感悟文本。

抓住关键词语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架空了。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解读第四自然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解读。学生通过品析,才能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体会到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喜爱,对艺术家的热爱。

2. 分层理解,美读文本。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句子,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尤其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唱词像珠子似的从…….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更是分几个层次细读,品读。好句不厌百回读,读中自有感悟出。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文,引出下文

在那个暑气未消的夏夜,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都特别想看京剧大师梅兰芳演戏。当时,天那么热,人那么多,剧场却是那么静。板书:静,这是出场前观众的反应,出场后,观众又有哪些反应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默读4—5节,用“——”划出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交流,相机板书。

三、品词析句、深入研读(4、5节)

1、品读出场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理解出观众对大师的喜爱。(2)抓重点词“轻盈而矫健”体会

出场的精彩)

2、品读表演中观众反应的句子,联上系下,体会表演的精彩。

过渡:观众的反应,让我们体会到了出场的精彩,表演中,观众的反应又会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指名读。

(抓“着了魔”、“鸦雀无声”体会表演的精彩)

联系上文品读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品读句子:(1)“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重点引导学生抓“圆润” “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体会 。)

品读句子:(2)“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引导学生理解(1、唱词象珠子。2、三个“从……中”。3、五个动词)体会大师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

播放《穆桂英挂帅》视频片段。帮助理解。

过渡:这样美轮美奂的表演,怎不叫观众着了魔呢?刚才通过联系上文理解观众的着魔,谁还能结合下文谈自己的体会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小结:女主角演的实在是惟妙惟肖,她喜,观众就喜,她悲,观众就悲,台上台下,同喜同悲,同歌同泣,这就是着了魔,这就是交融啊!让我们也象着了魔一样读一读吧。

3、品读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品读:“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多鲜花捧在手里。”

(抓“捧”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大师的喜爱和珍惜,希望美好的艺术之花永远绽放,永不凋谢)

四、品读五节、升华主题

1、比较句子的不同,谈体会。(读出自豪,佩服,尊敬,赞美……)

2、体会设问表达的好处。(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2、小结板书,升华主题,再读(齐读)

3、看多媒体拓展资料(师生合作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文本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表演艺术,体验到了观众对大师的热爱之情,初步初步领略了京剧的魅力。对于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来说,今天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随后我们还会学《吆喝》、《中国结》,相信会对我过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收获!(放京剧音乐,结束学习。)

篇4: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在这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嬉戏、快乐成长。那么,在你们看来,咱们的校园像什么呢?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味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段美妙的语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们来体会体会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这么美的风姿、这么快乐的欢笑,谁能来读一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这么富有生机的场面,这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你喜欢吗?难怪作者说“下课了,校园是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是啊!同学们,在这美丽的鸟岛,和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4.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学习,课前你们提出的关于花瓣这一乐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当你念到这几个词语,回想到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的教育和关爱,如果是你,会在信中给哪位老师写点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此时此刻,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自由读)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来信,它牵系着老师和学生的心儿,此时此刻教师又会对学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四、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咱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篇5: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3.了解设问句。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认读积累,拓展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了解设问句;积累一些古代名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阅读时养成一边读一边提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问”的古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轻声朗读文中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4.扩展练习。

(1)谈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2)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字都是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3.卡片认读——任意抽读——送信游戏——同桌互读。

4.任意选择喜欢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自读每组两个句子。

2.你发现每组的两个句子有那些特点?

3.学会运用恰当修辞手法写句子,使句子表达的更形象、具体。

(二)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抄写下来。

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问号都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3.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设问句。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找设问句。

5.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在作文中用过设问句吗?

四、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学生逐句自读,要求读正音,读通顺。

3.读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师生释疑。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5.熟读、背诵。

6.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学生平时积累。

7.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篇6: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1.学会质疑,在质疑中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自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交流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正确给课文划分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

过渡:同学们,当你们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们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们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们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功劳,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

2.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讨论,积极说出心中的疑问。

(1)什么是呼风唤雨?

(2)是谁呼风唤雨?

(3)为什么能呼风唤雨?

(4)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

(5)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6)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4.教师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并总结学生的提问。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知识。

路甬祥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共中央委员、__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其作品《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了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的抗生素。

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电视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电视迅速地、奇迹般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飞机莱特兄弟在19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且试飞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们因此于19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呼唤(huàn) 世纪(jì) 技(jì)术 程(chénɡ)度 超(chāo)过 百亿(yì) 探索(suǒ) 奥(ào)秘 日益(yì) 联(lián)系 物质(zhì) 任(rèn)何 改善(shàn)

会认的字:获(huò)得 依赖(lài) 潜(qián)入 船舶(bó) 哲(zhé)学 兰(lán)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同桌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结合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预设:在理解这个词语前,教师可先出示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呼风唤雨”的意境,然后具体讲解词义。

(2)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

预设:教师可能很难通过实物图片或相关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那么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寻找其近、反义词,在对比中让学生把握词语的意义。

3.指导词语归类。

◆含近义词的:呼风唤雨 欢天喜地 良师益友 漫山遍野 丰衣足食

◆ABB式:慢吞吞 静悄悄 阴森森 皱巴巴 乐呵呵 笑嘻嘻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是什么带来了20世纪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现代科学技术)

B.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

C.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好处、坏处都有,要全面看待科技成果)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找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句。

(2)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指明是科学技术造就了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采用对比和举例的方法,具体阐述20世纪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日益美好。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不敢想、甚至无法想的事情在科技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各种便捷都是科技的功劳。下节课上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继续探究,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了课文,并合理地划分了层次,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在这节课中学到的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2)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技巧。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思考质疑,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学会有针对性地提问题。

2.了解科技的神奇,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意料程度超过神话神仙愿望幻想纷纷成就形容探索奥秘日益联系紧密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2.指名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20世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就是因为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课文,体会科技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把握课文。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

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②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③写一写:“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④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⑤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⑥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1小题。

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地位、作用等。明确了中心句后,再将学生分组,每组交流讨论,分别概括第2、3、4自然段的意思。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2小题。学习第2自然段。

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预设: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异同。教师可给出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启示学生思考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示例:“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二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正确区分下面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A.人们登上月球前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月球上没有生命。

B.人们为了()海洋深处的秘密,()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4小题。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能呼风唤雨,有了很多发明创造。那么在这之前呢?人类究竟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3自然段,体验一下古时候人们的生活。

写一写:“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预设:“那时”的生活,因为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他们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进而让他们体会没有这些东西的生活。

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预设:课件出示这两句诗的出处,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大雪纷纷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5小题。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功不可没。现代科技带来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它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一题集中考查学生对第3、4自然段的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成就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对比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5)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6小题。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科技具有无限的潜能,它创造了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带给人们无比美好的生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还能创造更多奇迹,使我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未来,你们有哪些美好的设想呢?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说一说。

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预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要使学生认识到畅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学生的设想也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示例:A.未来的汽车能( ),能( ),能( )。

B.未来的房子,不仅( ),而且( )。

C.未来的学校( ),学生们能( )。

D.未来的家具,既能( ),又能( )。

……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同时也真实地体验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但科技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分组讨论,再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出示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同学们,请观察这几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电视、手机等这些娱乐工具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些正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弊端呢?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简单记下讨论要点。

3.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对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的看法。

示例:汽车的发明,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手机的发明,为人们通讯带来了方便;电脑的发明,为人们工作带来了方便……从古到今,科技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前从广州到北京,坐马车需要几个月,现在有了飞机,只需要几个钟头。以前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翻箱倒柜地寻找书籍解决,现在只需要上网查找,既方便又快捷……。但是科技发展确实也有弊端,它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不过,凭现在科技发展的速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便能想出对策去减少污染,让地球资源再生。总之,科技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让科技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小结:同学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它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它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好好利用这种“利”,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科技飞速发展,高端产品日新月异,我们享受到了古人不能想、不敢想的便利。这是一个的时代,也是一个拥有无限潜能的时代。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获益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让我们努力奋进,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大、更多的奇迹,造福人类的下一代。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最基础的字词学起,接着学习了句子、语段,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在学习中,我们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更掌握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技巧。最后,我们还就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进行了讨论,加强了对科技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的认识,这些对我们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非常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在这节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

(3)积累形容科技发展迅速的成语、关于科技的名言等。

①形容科技发展迅速的成语

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 突飞猛进 疾风劲草 瞬息万变

②关于科技的名言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美国]爱因斯坦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瑞典]诺贝尔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五、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7:四年级语文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篇8:建筑工程施工教案(章节简案)

建筑工程施工教案(章节简案)

教学

目的和要求

了解:建筑施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建筑施工规范、规程,临时性挖方边坡值,三棱柱法计算土方量,边坡土方量计算方法,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施工工艺,钢筋水泥桩排桩挡墙的形式,单锚钢板桩常见的工程事故及其原因,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土层锚杆施工工艺,钢钎的规格,钎探记录和结果分析,填筑要求。

熟悉:土方工程分类及施工特点,影响土方边坡的稳定的因素及土方边坡的形式,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方法,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观察验槽方法,钎孔验槽方法,土料选择。

掌握: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公式,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基槽支撑的形式,土层锚杆的构造、类型,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教学

重点、难点

[讲授重点]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土层锚杆的构造、类型,观察验槽,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讲授难点]土的渗透性,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施工工艺,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钎孔验槽,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

进程

(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节概述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建筑施工规范、规程

三、土方工程分类及施工特点

四、土的工程性质

五、土的工程分类

第二节基坑(基槽)的土方开挖

一、土方边坡

二、土方工程量计算

第三节土壁支护

一、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

二、非重力式支护墙类型

三、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四、拉锚

五、土层锚杆

第四节基槽检验与处理

一、观察验槽

二、钎探

第五节土方填筑与压实

一、土料选择

二、填筑要求

三、填土的压实方法

四、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本章

思考题

1、根据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分为类土。

2、什么叫土的可松性?

3.土的可松性对土方施工有何影响?

4、土的渗透性是指:。

5、某基坑底长80m,宽60m,深8m,四边放坡,边坡坡度1:0.5,试计算挖土土方工程量。如地下室的外围尺寸为78m×58m,土的最终可松性系数为K/s=1.03,试求出地下室部分回填土量。

6、影响土方边坡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防止边坡塌方?

7、平整场地时,初步确定场地设计标高的原则是:。

8、什么叫零点?什么叫零线?

9、施工高度:。10、土方量计算方法有哪几种?

11、什么叫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

12、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采用的固化剂有:。

13、影响填土压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填筑压实方法有哪几种?

教参

《建筑施工手册》《施工验收规范》《地基与基础》

课后

分析

自我评价:

1、成功经验: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工程分类,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公式,场地平整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步骤及方法,填土的压实方法和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2、存在问题: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原理,钢板桩类型及施工工艺,钎孔验槽方法,土料选择”这些问题,程度差的学生不太理解。

3、学生反映:

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现场施工图片,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实际工程施工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直观、易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解决工程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方法、手段和程序,从而达到“够用、实用、会用”的目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实用

篇9:《蜡烛》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枫叶

1、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4、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作者邮箱: smallnanhai@163.com

篇10:看雪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讲一份简短的邀请,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要音乐片段,粗轮廓了解《梁祝》音乐,对《梁祝》音乐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创设体验性、探究性的多种音乐活动,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出个性。 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掌握音乐知识――协奏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欣赏《梁祝》音乐片段

欣赏音乐片段一――为音乐配解说词 欣赏音乐片段二――用诗词权时音乐 欣赏音乐片段三――给音乐选配画面 欣赏音乐片段四――据音乐创设情景 欣赏音乐片段五――给音乐命名 欣赏音乐片段六――引出课题

三、简介作品与作曲家,讲解什么是协奏曲。

四、给音乐找家。

五、给音乐排序。

六、“化蝶”音乐欣赏。

七、课堂小节。

篇12:枣核》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枣   核》教学简案      彭   达

教学目标

1、感知作品主要内容,体察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感受作品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积累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词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导入《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学生思乡诗搜集情况交流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 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积累与推荐;把握主要内容;感兴趣的话题  读课文,作概括。(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作圈点,排疑难。

3 文学沙龙活动 鼓励对话、组织评价、友情提示等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展示、结累与推荐、交流等

4 咀嚼课文、合作探究(1)“海外游子”的寄情方式(2)品味人物特定情景中的心境(3)枣核为题的妙处。 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探究交流

5 品读与积累:读--说--写--唱      (文句、名言、名歌)

6 课外延伸:1、心灵之约(情感畅想曲)2、“读写心得”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13:最后一课课文的教案简案

最后一课课文的教案简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最后一课课文的教案简案,我们来看看。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①外貌②语言③动作神态

篇14: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教案简案

假分数与带分数的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本方法,明确算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利用上一节课的分类情况,例:9/4;

(二)展开;

1、、用图示表示9/4;

2、、用算式表示:9/4=8/4+1/4=2+1/4=2又1/4。读法:二又四分之一;意义:表示由整数2和真分数1/4组成--叫做带分数。

3、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

第一组学生:把11/4化成带分数

第二组学生:把2又3/4化成假分数

1)自主研究;

2)交流;

3)比较,观察;

4)说说想法,发现了什么?

(三)发现规律与方法;

1、课本P30-3;自主填空;

2、交流,说想法;

3、总结规律与方法。

(四)练习;

1、练习与应用1;

注意点:有不被分割的完整的独立图--写成带分数,说明有整数出现;无完整的不被分割的图出现--写成假分数,说明都是分数,没有整数出现。

2、练习与应用2;

注意点:在理解掌握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出简便的方法,直接写出结果,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3、练习与应用3;

注意点:在理解掌握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算方法,提高效率和正确率。

课结束。

练一练(4)

教学目标:

1、通过概念的运用练习,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有数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与稳固数的结构网络;

2、能熟练地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进行解题,熟练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3、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知识:

1、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的复习。

2、完成课本P31练习(4)第一题

3、呈现知识结构。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能被分母整除

分数(整数)

假分数

分子不能被分母整除

(带分数)

二、技能训练。

1、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

(1)、借助图的直观性,用带分数与假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完成练习第2题。

讨论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判断过程,和它们联系。

(2)带分数与假分数和互化练习,完成练习第5题

(3)带分数和整数化假分数的练习。完成练习第6题。

2、比较带分数、、假分数、整数的大小

(1)完成练习(4)第3题

(2)汇报讨论:

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与带分数比较,既可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先比较整数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分数部分;也可以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分母相同时,比较分子的大小。

(3)、借助数轴,进一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和整数的大小关系。完成练习第4题。

说说4比18/5多多少?

由3往前数1小格的数是多少?

由2往后数2小格的数是多少?

完成练习第7题。

3、应用与探索

按要求说说分子A分母B之间的关系

(1)是真分数

(2)A/B是假分数

(3)A/B是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

(4)A/B是可以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

4、总结:

(1)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征

(2)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关系及互相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忆真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概念,并叙述各自的特征。

学生以直观图为依托,进一步理解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联系。

学生根据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完成第5题。

学生完成第6题。讨论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假分数的方法。

学生在完顾第3题的基础上,汇报讨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三者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完成练习第4题、第7题

篇15:《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24、墨 池 记

曾巩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记叙与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不用时要洗净,因此便有“洗砚池”之说,洗砚池原本是盆、罐之类,后来扩大到湖水、池水。传说“湖水”“池水”因洗砚都变成黑色,说明学习书法得下苦功夫,写得多了“临池”也便成了学书法的代名词。古人有诗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呵坤。”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时,洗砚洗笔的水池。文章记的是临川地方相传为晋代王羲之学书的墨池。文章根据王羲之一件细小的`趣闻轶事,一面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一面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刻苦勤学的结果,并就此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再进而引申到道德修养方面要有成就更要努力。文章就一件趣事着笔,即事生情,题小意宏,宛转矫动有致,绕有余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老师对有关艰难句子及生字词进行解释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就有关问题讨论

三、学生散读课文

第三课时(说理散文)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道理--成就并非天成。强调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天才,必须下苦功夫,专心致志的道理。

所以本文用了叙议结合,略叙详论,其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全文虽不满300字,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第一段:从写王羲之墨池的传说入手,提出王羲之书法之善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进而点明要深造道德更要刻苦学习和磨练。

第二段:记王君盛表彰王羲之墨池和向作者索文的经过,并且究其心理,借以勉励后学者努力深造。

二、简析:

1、概括叙述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因本文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叙,所以记叙要言不烦,铺向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2、由物及人,追叙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言简意赅,展示 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性格,这是王羲之学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3、在记叙的基础上转入议论“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非天成也。”也就是说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善”,其原因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这是正面论证,继而从反面论证,指出后人书法之所以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学精神,进一步论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引申到道德修养更需要努力。

4、第二段更进一步发挥,交代了作记缘由,由推王君之心,深入论说,既能勉励学生们勤修学业,更勉励他们深造道德,不仅要有“一能”,以便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有用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记叙简要,为议论服务,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王羲之厌恶官场生活,游览名胜,都非常简要。

2、“以记为附,以议为主,记议交错”。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先写景状物,尔后抒情议论,本文则是记议交错,浑然一体。

3、大量使用问句。全文共14句,有6个问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美好的传说,既不轻信也不否定,像第一问句;有的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所以用商量的口气,推测的语调,持论稳妥,像推测王君之心;有的是论说又是反问,意在引人深思,如第一段最后两句。

附板书:

地理位置v           辞官不做

→墨池--→王羲之→专心苦练并非天成→道德修养→不仅有一能

环境状貌u           遍游名胜   (正反论证)               学仁人庄士

有关资料:

篇16:《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文本理解】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困苦… …悲剧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而项羽则是《史记》中最有神韵的具有悲剧审美意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壮的审美意义。节选部分属于作品的精华,重在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其手法主要是心理描写、人物对话、动作描写。他们重在揭示项羽与命运的抗争,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即使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厄运,项羽仍然是精神实施的强者,是“硬汉子”,是失败的英雄。

【文本教育思想】由此作品教育学生(1)面对困难要坚强、勇敢,可以在肉体上被打败,但必须保持人的尊严。(2)要能从不同的角度较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目的。

【教情分析】学生有自己的鉴赏视角和思想,课堂上基本能调控学生的课堂思维和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可以说是悲之叹之,爱之怜之。人物身上具有的二重性或多重性,会激发学生激烈的辩驳。

【课堂教学基点】由感性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教学方式】 感性朗读 师生、生生讨论

【教学重点】 人物对话 关键字词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演讲及简评。

二、教师述说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史记》中描写人物细腻传神、对比衬托、融个人爱憎与含蓄叙事之中的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等,都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了优秀的范本。比如文中有许多人物对话描写,将这些对话融入语言表达训练之中。比如:我读了项羽的“ ”,懂得了“ ”。

(本课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对人物的认识由感性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师生、生生讨论(教师及时、相机引导学生探讨)。

四、教师总结归纳。

篇17:《白杨礼赞》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7、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重点

1、象征手法

2、排比句和反问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注意有关字词

二、导入

破题对比“赞”和“礼赞”

三、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不平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此文的主线。

2、阅读第二段乍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写的是高原的景色--“色”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绿波,麦浪;“大”无边无垠;“平”坦荡如砥。

此段写高原的景色美是“扬”,“倦怠”“单调”是“抑”这一扬一抑构成文章的波澜,写的是高原的景美。

3、作者写高原的景美是何用意?

为白杨的'出场做铺垫、蓄势,意在写白杨的生长环境不平凡。

4、由“恹恹欲睡”的低潮到“惊叫”高潮中间起作用的是什么?是白杨树,更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5、接下去怎样写白杨的不平凡?

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形美(干、枝、叶、皮)

6、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神美。找出关键词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欲扬先抑)

7、下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发展到顶点。

8、进一步写白杨树的意义,说明礼赞的原因。

9、写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写楠木看似离题远了,其实是换个角度赞美白杨树,其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和谐完美。

三、中心

课文赞扬了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附板书:

开头:点明礼赞的原因--不平凡

生长环境不平凡--高原景美

干:笔直挺立

外部形态不平凡 枝:紧紧靠拢

(由部分到整体由上至下)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晕圈

内在气质不平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神美

结尾: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和楠木对比,深化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作特色

1、运用象征、烘托、对比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象征:白杨树 烘托:环境(高原景色) 对比:楠木

2、有扬有抑:高原景色 神美

3、形散神聚:高原景色 楠木

二、关于象征

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美的事物上叫象征,也叫托物言志。它的作用有二①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本文属于后者(注意: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象征和比喻拟人的区别

1、象征是写作手法,就篇章而言的,拟人比喻属修辞手法,就句子而言的。

2、象征一般用于抒情作品,比喻拟人用于各种文体。

3、象征重神似,比喻拟人重形似或神似。

四、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1896-1981),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本文是其散文代表作,选自《见闻杂记》。

五、有关字词

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小学语文简案模板范文

试讲教案模板

外研社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分析及教案设计简案

「转」如何备课和书写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

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

教学设计简案范文

《黄河,母亲河》语文活动课教学简案

《登飞来峰》简案2

试讲教案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整理17篇)】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07

四下数学集体备课计划2023-07-27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和简案2024-02-01

教学简案范文2022-05-06

形象的汉字教案2023-11-15

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简案2023-06-18

初中英语作文试讲2022-09-17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2023-04-15

《勾践灭吴》简案.2022-06-21

教师资格证面试训练计划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