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qingewi58”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篇2: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二、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三、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篇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篇4: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 ) 蹊跷( ) 掐( )指一算
嫣红( ) 倘( ) 山坳( )
掀( ) 嵌( ) 乾( ) 喏( )
故弄玄虚( ) 草坪( ) 卵( )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 枣核
第二部分:(2-4) 枣核
第三部分:(6-10) 枣核
第四部分: (11) 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篇5: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枣核预习教案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篇6: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枣核预习习题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篇7:小学语文课文一夜工作预习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一夜工作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诗人何其芳亲眼目睹了一夜的工作后,不由地感受到(学生说出中心句: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的劳苦和简朴的?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过,现在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我们再交流。
二. 理解的劳苦和简朴
1 .学生讨论
2.组织交流
(每一方面都由学生先读出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表达出来)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表现工作劳苦的:
⑴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了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⑵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⑶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
生活简朴方面:
⑴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⑵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3.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而在生活上又是如此简朴。的事迹远不至此,昨天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现在把你搜集到的材料来展示一下,好吗?
(音乐声中,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三. 颂
此时此刻,我们的同学有多少话要对敬爱的说呀,说吧,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把你想抒的情吐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根据提示抒情。)
提示:
望着您专心致志地工作的情景,啊,我想对您说,( )。
篇8: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篇9: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篇10:《枣核》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朴实的叙述
2.精巧的结构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揣(chuāi)瑙(nǎo)篱(lí)蹊(qī)跷(qiāo)掐(qiā)嫣(yān)倘(tǎng)
坳(ào)甸(diàn)殷(yīn)掀(xiān)嵌(qiàn)核潜(qián)艇机械(xiè)长
泛(fàn)舟匀(yún)称(chèn)
作者介绍:萧乾。19生,当代作家,1929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6毕业,1939赴英讲学。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记者,奔波于西欧反法西斯战场。1945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先后写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枣核》集于《美国点滴》(1980)。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枣核)
2.理清段落,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一)1―4,为什么远离祖国偏要几颗枣核?
(二)5―10,为解相思之苦,在美国模拟建“北海”。
(三)11,点明中心(整个段)。
〈补充〉解词:①蹊跷:奇怪。②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不实的动作)③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④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寿命不长了。风烛:风中摇摆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剩余的`年岁。
⑤不约而同:事先并没有过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⑥倘若:连词,表示假设。⑦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
⑧殷切:深厚而急切。⑨匀称:均匀。
⑩追忆:回忆。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1段①“再三托付”是什么意思?
(一次又一次,多次)――索刺核(板书)
②而且“我”觉得这个枣核的用途怎么样?(蹊跷)
③文章开篇是怎样一种写法?(设置悬念)
2段“他已经在车站上等了”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这几个枣核重视、盼望心切)
3段,他殷切地问我,见到枣核后有什么表现?(板书)
(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比喻)这时读者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4段,当“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时,他有什么反应?
(一面……一面……)故弄玄虚。
第二部分
5段,不仅“他”故弄玄虚,作者也故弄玄虚,宕开一笑,写起沿途风光来
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枫城
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写出美国生活的优裕(拟人)。
6段,解释买房子。
7―10段①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7段②后花园布置得怎样?(精致匀称)
(强调作用,把游子之心表达得自然深沉。)
8段“我们家的‘北海’”是怎样建成?
(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买下来……拉回来)
表现游子的?(一片痴情,这是故土的缩影)
9段,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细心?(小凉亭、红庙、白塔)
可以说,北海的每一处景致一直印在他的心中。
10段,“他告诉我……”
身在异国,心在故土,这就是游子的心境。
第三部分
点明中心(整段)
第二课时
检查生字词,复习上课所学的内容。
写作特点1.叙事朴实。
做书后练习
[作业]书后练习七,预习《榆钱饭》,查生字词。
结尾段含义:
篇11:关于语文枣核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出示枣核图片,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图片),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
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有图片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词。
a、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分组形式的出现,图片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精读课文,品趣处。
1、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师随机板书。
2、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捉弄衙役,牵回牛羊
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读书小法。(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哪些内容需要说得具体一点?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
b、师:面对衙役的逮捕,枣核有什么表现?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枣核?生:敢作敢当。
C、顺利脱险
师:来到衙门,衙役师怎样对待枣核的?枣核的表现又师怎样?
生:(读书上的内容)先是用铁链套,然后是棒子打。枣核的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师:动作描写,感受到枣核——?钻出铁链、躲过棒打、教师相机板书生:动作敏捷。
“哈哈大笑”类型句子积累
师:读到“县官——”你有什么感想?生:太爽了,县官终于得到惩罚。
师:这是什么描写?生:夸张、神态。
“夸张”手法的练习。
师:怎么逃脱的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棒打县官。
师:这么生动的内容,我们带着感情读一读吧,回顾朗读小法。
师:回顾全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篇12:六年级课文枣核预习导学案
【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 )蹊跷( )嫣( )红 分( )量 泛( )舟
圣dàn( )镶qiàn( ) 感kǎi( )篱ba( ) 国jí( )
蹊跷: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篇13:六年级课文枣核预习导学案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篇14:枣核课文的教案内容
枣核课文的教案内容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篇15:课文《枣核》导学教案示例
课文《枣核》导学教案示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 《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 教学设计简案范文

【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2022-06-24
六 枣核 (八年级上)2022-08-19
部编版六年级《匆匆》教学反思2023-06-27
部编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023-05-01
小学语文课件网2022-10-1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端午日课文预习教案2022-11-20
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教学修改与反思2023-04-18
小学语文教学网2023-01-27
七年级下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06-14
朝三暮四小学语文教案202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