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头发乱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峨眉山月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篇2: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篇3: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1
授课日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练习朗读《望洞庭》,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 来说一说。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 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 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1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 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 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 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 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 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 来。
2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2
授课日期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 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 学 准 备插图、小黑板 预习要 求练习朗读《峨眉山月歌》,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 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 《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 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3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 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 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 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 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 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 推荐。
教 后 记
4
篇4: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篇5: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上一页 [1] [2]篇6:峨眉山月歌中心思想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篇7:峨眉山月歌改写
寥落的星辰无声的宣告着秋的到来。月,在层叠的峨眉后探出身来,皎洁的月光直泻下来,在江面上伸展开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飘来的扁舟。
船头,我独自一人,着一袭长衫,凝望着明月,伫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别你而去,远游他乡,你就要这半轮秋月送我?明月不语,默默伴我漂游远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远方的人儿是否安康?作客他乡,独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断地敲打在我的心头,思念如薄雾悄然潮湿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缕银丝,传达我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
月啊,请你把我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和祝愿收好……
为什么,你此时竟隐藏起了你那美丽的笑靥?一路走来你我早已心心相印,为何竟离我而去?去就去吧,我还是要赶快催舟快行,到渝州,下到三峡。
别渝洲
卢龙县木井中学高三理班朱振华
秋风萧瑟,半月当空,万里漂游,故乡情丝浓。
星光点点,寥落如平羌江上散落的渔灯。
清辉里,衣袂飘飘,你站在船头,浮想联翩……
昔日里乐游青山绿水,往常时笑对猿啸鸟啼;
叹今朝落叶飘舞,感此时行将远游。
闻船头渐渐水流,伤友朋日日远疏。
落叶与落叶相伴,波纹与波纹相随。
谁与我远走天涯?
舟逐水波,月映清江,残月伴我天涯行。
渝州山水近,明月何处寻;
三峡影动摇,催我奋桨行。
看前方,迢迢茫茫;顾身后,亲朋瞩望。
举杯独饮,提笔记相思:
篇8:李白: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4、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翻译: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
才发现到了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篇9:唐诗《峨眉山月歌》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篇10:李白 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⑷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
⑹ 发:出发。
⑺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⑼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⑽ 下:顺流而下。
篇11:峨眉山月歌赏析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正在流动的平羌江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篇12:《峨眉山月歌》古诗词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接下来分享《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和赏析。
篇1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篇14: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
1、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的意思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去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3、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峨眉山月歌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意境清朗优美,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第三句中人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在上方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分析整理。期望你利用我们详细的总结,了解更深的峨眉山文化。
参考资料二: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意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篇15:《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1分)
(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半轮。(1分)
(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1分)
(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2分)
阅读练习三: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参考答案
(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对即可)
篇16:《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
(甲)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李白《峨眉山月歌》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9、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10、(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答到拟人或想象1分,情感1分。)
(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情景关系1分,情感1分。)
★ 山月的诗歌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歌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李白峨眉山月歌唐诗鉴赏2023-12-11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2022-08-29
李白——《峨眉山月歌》2023-10-30
思念的诗句——《峨眉山月歌》2023-03-23
《峨眉山月歌》唐诗原文及鉴赏2022-11-18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2023-12-27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2023-09-23
李白《把酒对月歌》鉴赏2024-03-31
李白写月的诗有哪些2022-05-08
李白咏月的诗句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