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精选7篇)由网友“zwj_015”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篇2:李白: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4、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翻译: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
才发现到了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篇3:李白 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⑷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
⑹ 发:出发。
⑺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⑼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⑽ 下:顺流而下。
篇4: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篇5:峨眉山月歌原文及注释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
思君不见下渝洲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洲:今重庆一带。
[解说]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作者简介]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篇6: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篇7: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 峨眉山月歌教案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精选7篇)】相关文章:
李白——《峨眉山月歌》2023-10-30
《峨眉山月歌》唐诗原文及鉴赏2022-11-18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2022-08-29
山月的诗歌2023-03-11
李白《秋下荆门》原文赏析2022-04-30
秋下荆门原文和翻译2024-05-10
李白《秋下荆门》译文及赏析2023-06-18
思念的诗句——《峨眉山月歌》2023-03-23
毕业歌阅读答案2023-06-12
有关月亮的诗词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