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锦集20篇)由网友“你在干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篇2: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3:《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篇4:峨眉山月歌语文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篇5:诗歌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编者会选择李 白的这首诗为学生学习的版本呢?之后,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 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 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
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 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
学生对 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 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 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平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 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平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
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平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篇6:诗歌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古诗两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开始了思考这堂课了,为了突破枯燥的古诗教学,我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法。
上课一开始必要的导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这节课后的任务就是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看得出许多学生都有点畏难的表情,但是碍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张张惊讶的嘴而已。
既然觉得有难度就好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接下来我就发问了,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你们觉得难在哪里?提出来说说!这下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听得也认真多了!而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每当一行诗歌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我此举的目的:一是真要听听他们会说了没有;二是没有举手的人要么没有听课,要么还有问题,乘机发难(哈哈哈!我觉得我有点阴险的!)双重压力之下,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主动了!
而在讨论中,老师的巡视也应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安排小组代言。今天我就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们交流,并让他们帮我代言。
今天连上两节课下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累得感觉,今天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大方向上,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细节上耍耍阴谋也无妨!
教学之后,我又跟师傅教科室夏炎洁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们对情景教学和日常能力教学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够像特级教师那样把技能训练和情景教学结合在一起还真的不容易!这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开始我对刘一洲、杨开来等人开始了“绝对板脸”制度,同时辅之以谈心制度,效果还挺灵的。当然看着这些“活宝”,心里还是挺想笑的,强忍着还真有些难过!呵呵!不过能制服他们就要这样!
篇7: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反思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较丰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基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篇8: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篇9: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上一页 [1] [2]篇10:峨眉山月歌课后反思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篇11:峨眉山月歌课后反思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篇12: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篇1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夜晚,每当我们抬头望月,就会想起住在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和月亮有关的诗歌。
二、了解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三、了解作者
1、请学生介绍李白
2、看投影,深入了解作者
3、想一想,以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尝试背诵
(1)《静夜思》:
这首诗写于作者26岁时,写作地点在当时的扬州旅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抬望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2)《望庐山瀑布》: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通过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早发白帝城》
这是诗人五十多岁(57)时写的一首诗,当时李白要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因参加永王李U幕府事被牵连),走到白帝城得到朝廷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峨眉山月歌》写于《静夜思》之前,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投影)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满怀留恋之情。
五、齐读古诗,学习生字
溪
峡
君
羌
1、注意读音:君
羌
2、注意写法:“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3、尝试组词
六、再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
峨眉 /山月/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 下渝州。
七、细读古诗,两两合作,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半轮:半圆,(看插图理解)这里指上弦月(上上西西,上半夜从西面出来,月面朝西)或下弦月(下下东东,下半夜从东面出来,月面朝东)。
2、影:指月影。
3、流:流动,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4、夜发:连夜出发。
5、向:驶向。
6、思:思念。
7、君:作者的友人。
8、下:由上游往下走。
八、看动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1、示例:我最喜欢第
句,因为它描写了
的美丽景象。或我最喜欢第
句,因为它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3、投影:
第一句描写了秋夜峨眉山半轮明月高挂的美丽景象;
第二句描写了月亮倒映在平羌江清澈水面的美丽景象;
第三句描写了作者连夜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的美丽景象;
第四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九、三读诗歌,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投影:
五个地名连用,既点出行程,也表达了思乡的情怀。
十、拓展:填写与月有关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完成《补充习题》。
篇14: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篇15: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3.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U聘为幕僚。U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半轮;
(2)影入;
(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篇16:《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抄写词语
篇17:《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
(思念情)
篇18:《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篇19:《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篇20:《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 峨眉山月歌教案
★ 山月的诗歌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峨眉山月歌》唐诗原文及鉴赏2022-11-18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注释2023-12-27
《古诗》课堂实录附总评2022-12-03
李白《把酒对月歌》鉴赏2024-03-31
毕业歌阅读答案2023-06-12
《李白思乡》教案设计2023-02-15
李白写月的诗有哪些2022-05-08
李白咏月的诗句2023-05-15
和山水有关的诗句2024-02-29
《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教案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