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m吃个花栗鼠”为你分享13篇“《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三年级
马江中心小学 唐庆星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童话般的情景主线,根据学生自学后的教学现实起点展开教学,再通过引导、梳理,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体现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3、会用相应的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难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实际选用正确的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1平方厘米正方形、一平方分米正方一个1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15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五个,一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欢迎同学们来到数学城堡,进入城堡需要乘坐飞毯。现有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飞毯,要想全班同学一起坐上飞毯,你会选择那张?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二、新授。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张飞毯大,而这张小,就是说这张飞毯的面积大,那张飞毯的面积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
(二)教学面积的意义
1、感受表面
请大家一起来摸一摸桌面,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你觉得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谁的面大?(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除了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这两个面,在教室里你还能找到其它物体的面吗?(两个即可).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面都属于物体的表面(板书)。(幻灯出示)问:他们谁的表面大?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指黑板的(面积)的大小,所以演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指出其中两组比大小(再出示不规则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能确定吗?(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言)不封闭的图形大小不确定,面积不定。所以我们要研究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个图形一定是封闭的。演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封闭图形”
3、揭示面积的概念 :综合上面的内容,(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教学面积单位
1、比较面积大小(分组发派不同学具,每组进行不同的任务研究)
师:“面积”住在城堡里一座新房子里,房子的地面由6种地板铺成,(演示讲述“观察法”,第二组和第三组地板由学生探究)汇报得出:“重叠法”第三组却无法比较。 师:城堡的小精灵带来一个小帮手给你们(课件出示小方格)课件拼好后,引导:正方形就像一个个方格,像这种区别不明显的图形我们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其判断谁的面积大。提出问题:格子越多,面积就越大是吗?(课件出示不同方块拼出的图形)引导发现:正方形的大小不统一。也就是说单位面积有的大有的小,不统一。
师: 在比较面积时,必须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学生自学课本73页、74页,汇报学到的知识)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你还学了什么?
(四)认识单位面积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是面积单位三姐妹,进一步来认识它们吧!
1、认识1平方厘米
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形,用尺子量量它的边。这样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课件自我介绍)。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生活中面积近似1平方厘米的物品有哪些?
这里有长方形A和长方形B(分组发不同学具):学生估计面积大概是几平方厘米。估计书的封面面积。
2、认识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妹妹是较小的面积单位,得请平方分米二姐来帮忙。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欢迎平方分米二姐闪亮登场。(课件介绍)找一找和身体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相等。(手掌的面积)估一估数学书封面大概几平方分米,前后四个同学合作拼一拼。教室地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方分米?
3、引导想象,认识1平方米
我们要请她们的大姐平方米帮忙。(课件介绍)用手比划一米的距离。老师画出来,认识1平方米。 这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估一估,黑板的面积,教室门的面积,窗户的面积。
4、小结:刚刚我们认识了面积单位三姐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请同学们安排她们坐到合适的位置上。
三、巩固练习
1、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独立完成,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1).衣服上小扣子的面积大约是1( )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大约是6(
) (3)一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60( ) (4).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5)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
(6)一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20(
)
小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根据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不然就会闹笑话,小马哈就是的。
2、笑话
放学回家后,小马哈一家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把小马哈那颗1平方米的大门牙嗑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小马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离家50厘米的医院跑去??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
篇2:步行18里的优质教案设计
步行18里的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步行18里》这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由于儿子的迟到加上说谎,让父亲彻底失望,所以父亲坚持要步行回家,儿子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再也没有说过谎的故事。本文情节曲折感人,人物语言较多,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的良苦用心。在朗读中有感悟,受到教益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教学本课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理解起来恐怕还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中并能深切体会父亲的那些做法,我计划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读得可能不够透彻,个别学生理解也不够深刻;再一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来想,来说,学生说得就不会太单一。如果时间允许让他们讲述生活中类似的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在充分的阅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
2、用默读等多种方式学会和文本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心理。
3、能复述课文,力争做到简明准确。
(四)教学重点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全课围绕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写的教学方法,不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中感悟,理解这篇文章,看懂这个世界。
(六)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真诚的名言、赞美父爱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①读词语,自由选择一个词语说句话。
罪恶 压抑 谅解 沮丧平均 道歉 话语 支支吾吾 德才兼备 闷声不语
②老师让大家查找资料,找一下关于真诚的名言,谁找到了与大家分享一下?
③回忆一下,通过上节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么?
2.读文感知
默读或轻声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感动的画面,然后多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
(汇报句子、段落)
3.理解感悟
①课文中描写人物时用了许多语言描写,浏览一下:父子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哪几句?
(汇报)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读一读?谁来读父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话?
其他生听,思考:通过他们的读,你能品出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2组练习,读出愧疚、自责。)
父亲的话是要告诉儿子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意思?(板书:自责)儿子此时心里怎样想?(板书:内疚,忏悔)
那么我们模仿父亲说话语气,再有感情读父亲的第三次说话。(重点读出自责。)
②师:除了对话,文中还有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指名汇报,分析句意。重点分析课后题中两句。
③朗读全文。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把你的理解感悟通过感情朗读读出来。
4.总结升华
①本文中最感人的画面是父子俩往回走的路上。儿子开车跟在后面,心里在想什么?父亲此时决定步行18里,那么步行时他在思考着什么呢?谁来告诉大家?
汇报后,师问:你想对这位伟大的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
②是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人要真诚,不说谎话。本文不仅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解读了他能以身作则的良苦用心!我也好想对自己的父亲说几句话,你想么?
好,我们动笔,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或者自己说的话!
(汇报交流)
5.练习复述
父爱如此伟大,故事如此感人,我们能不能把故事复述下来呢?
可以借助提示:①“我为什么要和父亲说谎?”②父亲为什么要坚持步行18里回家?
浏览课文,准备后指名复述。(师生共评议,交流指正不精彩之处。)
6.总结: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7.作业
①查找关于父爱的名言。
②背诵课后名言。
板书:
父亲: 失望 自责 步行18里
(真诚)步行18里
儿子: 说谎 懊悔 再也没说谎
篇3:小学四年级语文《步行18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步行18里》这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父子之间的故事。由于儿子的迟到加上说谎,让父亲彻底失望,所以父亲坚持要步行回家,儿子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再也没有说过谎的故事。本文情节曲折感人,人物语言较多,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教育孩子做人要真诚,不要说谎话的良苦用心。在朗读中有感悟,受到教益和启发。
(二)学情分析:教学本课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理解起来恐怕还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故事中并能深切体会父亲的那些做法,我计划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读得可能不够透彻,个别学生理解也不够深刻;再一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来想,来说,学生说得就不会太单一。如果时间允许让他们讲述生活中类似的事,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在充分的阅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
2、用默读等多种方式学会和文本人物对话,体会他们心理。
3、能复述课文,力争做到简明准确。
(四)教学重点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懂得为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难点:学会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全课围绕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写的教学方法,不再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中感悟,理解这篇文章,看懂这个世界。
(六)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真诚的名言、赞美父爱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①读词语,自由选择一个词语说句话。
罪恶 压抑 谅解 沮丧平均 道歉 话语 支支吾吾 德才兼备 闷声不语
②老师让大家查找资料,找一下关于真诚的名言,谁找到了与大家分享一下?
③回忆一下,通过上节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么?
2.读文感知
默读或轻声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感动的画面,然后多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
(汇报句子、段落)
3.理解感悟
①课文中描写人物时用了许多语言描写,浏览一下:父子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哪几句?
(汇报)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读一读?谁来读父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话?
其他生听,思考:通过他们的读,你能品出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2组练习,读出愧疚、自责。)
父亲的话是要告诉儿子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意思?(板书:自责)儿子此时心里怎样想?(板书:内疚,忏悔)
那么我们模仿父亲说话语气,再有感情读父亲的第三次说话。(重点读出自责。)
②师:除了对话,文中还有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指名汇报,分析句意。重点分析课后题中两句。
③朗读全文。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把你的理解感悟通过感情朗读读出来。
4.总结升华
①本文中最感人的画面是父子俩往回走的路上。儿子开车跟在后面,心里在想什么?父亲此时决定步行18里,那么步行时他在思考着什么呢?谁来告诉大家?
汇报后,师问:你想对这位伟大的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
②是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做人要真诚,不说谎话。本文不仅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解读了他能以身作则的良苦用心!我也好想对自己的父亲说几句话,你想么?
好,我们动笔,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或者自己说的话!
(汇报交流)
5.练习复述
父爱如此伟大,故事如此感人,我们能不能把故事复述下来呢?
可以借助提示:①“我为什么要和父亲说谎?”②父亲为什么要坚持步行18里回家?
浏览课文,准备后指名复述。(师生共评议,交流指正不精彩之处。)
6.总结: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7.作业
①查找关于父爱的名言。
②背诵课后名言。
板书:
父亲: 失望 自责 步行18里
(真诚)步行18里
儿子: 说谎 懊悔 再也没说谎
篇4:18课鸟岛课件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手段 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指读第一段。
2、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景象吧。
播放鸟岛录像。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什么时候鸟岛才有这样热闹的景象?(板书:六月)
2、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出示投影片,进行说话练习。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的确,这里成了鸟的世界。说明了鸟儿——真多呀!(板书:鸟儿多)
4、鸟儿多了叽叽喳喳,怪不得六月的鸟岛最热闹了,那是什么时候都比不上的,“最”字就能说明。
你能用“最”来说一句话吗?
5、这儿仅仅是鸟儿多吗?指名读2—3句,其他同学看图,鸟岛上还有什么?(板书:鸟窝多鸟蛋多)
6、出示句子,比较:
(1)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鸟窝很多,鸟蛋很多。
(2)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你愿意把第二句话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是什么?哪个词儿告诉我们蛋很多?
7、一眼望去,这么多鸟窝,这么多鸟蛋,真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可真热闹啊!齐读这一段。
篇5:《蜡烛》课堂教学课件
训练重点:
学习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板书课题
2、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_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瓦砾l地窖jio匍p’匐f’揣chui鞠j‘躬
颤chn巍巍永垂不朽肃穆m”
4、自由读,感知课文
⑴概述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_(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5、扩展延伸
【讨论】:
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中下列内容: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
的深痛哀悼。
篇6:《赵州桥》课堂教学课件
《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篇课文在三校联合体的集体备课中是讨论过的,我的教案也是在那个基础上修改的。当时没觉得这样上课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很实在的一节语文课。可是当我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了。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为什么能闻名于世呢?然后希望学生能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可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这个问题似乎无从下手。而我这时又不懂的怎样去引导,所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开始设置了这么难的问题给学生,导致后来学生都有点不愿意去思考了,也就造成整节课的沉闷气氛。后来的教学中,我仍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以老师的讲来进行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想如果可以,我会重新设计教案:第一,不用“为什么赵州桥能闻名于世”作为第一个问题了,我会问“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桥?在文中找一找依据。”这样学生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第二,在讲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通过画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桥的设计特点,通过订正画,纠正了学生对课文错误的理解。第三,在理解写赵州桥美观的第三段时,让学生表演课文中讲的龙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然后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就不会这么沉闷了。
又或者在教学时直接采用让学生来当导游的形式贯穿全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获得信息,自己去学习、领悟其中的特点和优点。在自己质疑、思考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让学生在当导游介绍的时候能更好的找出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和设计的优点。但这样的教学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且这样一来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这就势必要求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老师,来适应如今的课堂。
虽然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但是并不代表就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传统课文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文上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想一想怎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是我的这节课给我的深深的教训。
篇7:《猫》课堂教学课件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
3、学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勇猛
猫:
小时——淘气玩耍跌倒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篇8:《猫》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课件出示
板书:
猫的性格古怪
满月小猫可爱
二、深入学习
1、猫的性格古怪:
⑵小组交流并填空:课件出示:
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猫“温柔可亲”:
课件:出示句子: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小梅花指什么?老舍先生为什么说猫爪印是小梅花?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课件出示:
同学们听过猫丰富多腔地叫吗?你能从中听出什么?
⑸小结这一部分:
看看课文从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既又( ),
既()又( ),
既()又( );
高兴时,( ),
(6)你见过的猫有哪些古怪的表现?喜欢它吗?为什么? 2、过渡:猫这么古怪,可是满月的小猫是不是更可爱呢? ⑴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⑶小猫把老舍先生辛辛苦苦养的花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为什么绝不责打它们?你有什么体会?
⑷出示句子:
三、总结全文
看看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喜爱
四、作业
(可写、可画、可拍照、给同学家人讲??)
板书设计:
15、猫
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爱猫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篇9:《草莓》课堂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能从食物中发现红色系色彩元素。
2、尝试用纸浆塑形并将其染色,体验色彩变幻和调色的乐趣。
3、感受制作纸浆蛋糕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餐巾纸,水,颜料,生日蛋糕餐碗,糨糊,教师事先做好的纸浆蛋糕。
2、各式各样的蛋糕图片(以草莓蛋糕为主)。
3、故事《给熊奶奶过生日》。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导入活动。
1、欣赏故事《给熊奶奶过生日》。
2、欣赏丰富多样的蛋糕图片,观察各种蛋糕的造型并感知草莓色。
3、师:小朋友们,熊奶奶今天过生日,我们来做一个好吃的蛋糕送给熊奶奶吧!大家一起来研究下怎么做一个特别又好吃的蛋糕?
二、魔法变蛋糕,制作纸浆蛋糕。
1、出示范例纸浆蛋糕。
2、引导幼儿观察纸浆蛋糕的特别之处,想象它的制作方法。
3、探索用纸浆变奶油,制作纸浆蛋糕。
制作奶油的步骤:准备纸一浸湿餐巾纸并捣碎一准备糨糊一纸浆和糨糊混合一添颜料斗准备底板。
要点提示
(1)将餐巾纸或卫生纸浸湿后捣碎,如同搅拌面粉一样。
(2)用不同的颜料将纸浆染色,染出有草莓感觉的色彩:
先调入白色,再加入少许红色,一层层加,感受色彩的亮度和色泽的变化。
(3)用不同的方式将纸浆装点在倒扣的碗上,然后伸出手指,抹一抹、按按平。
整个小手在纸浆上面按一按,将奶油平铺在蛋糕上。再用手搓一搓,变一变,变出不同形状的奶油,作为蛋糕漂亮的花纹。将深颜色的奶油搓成小圆圆,便成了一个珍珠小球。用手指挖一块,轻轻捏两下,作为装饰物轻轻放到蛋糕上,边上还可以配上绿叶。
三、给熊奶奶送蛋糕,展示并欣赏蛋糕。
篇10:《草莓》课堂教学课件
一、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
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学生体味生命在变化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哲理,体悟珍视过往,正视现在的
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
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明白时间易逝,培养珍惜生
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运用联想由物及人、由物悟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草莓”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学生体悟本文所蕴涵的“变化”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感悟。
2、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预习
仔细阅读全文,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质疑,同时查阅重难点字词的读音。
三、知识链接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四、核心问题与教学法
1、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引发作者产生这样不同心绪的原因是
什么呢?是什么事物引发的呢?“草莓”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由草莓引发了哪些联想?仔细品茗“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
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和“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去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有所剥夺,有所增添”的含义。
3、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态度是什么?同学们对于时光流逝有着什么样的感慨?
教学法:
质疑、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
在上课之前放映最近的热播原创视频《老男孩》,带领大家进入一个追忆时光的氛围之中。
1、导入语:四季更替,季节的演变,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同学们在这样的变换之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呢?请同学回答,你在如火如荼的六月和秋风萧瑟的九月,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同学们都谈到了自己对于季节更替变化的感受,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2、介绍作者(因为同学们对这个作家不太熟悉,所以只由老师一个人来介绍)
伊万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奥林匹克颂》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阴暗的小道》、《明天收割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
读准课文中的重难点字词: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华
荒诞(dàn) 惴惴(zhuì)不安 檞树(jiě )
3、请同学们一起朗读1—3段,然后提出问题: ① 在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 引发作者产生这样不同心绪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事物引发的呢?(以上基本上是老
师和学生的交流的形式)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③ 下面提出质疑,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解答:
第一段对乡村景色的描写丝毫没有涉及草莓,能否删去?
第一段段末说“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而在第三段中却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否矛盾?
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试着补出所省略的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4、老师:刚才我们讲到,作者由草莓想到季节的变化,由季节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课文的第
4、5节,作者想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下面由同学们来朗读地3—6自然段。
①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4、5段分别照应
1、3段(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剥夺的是心性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性。 ②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趁年轻时光去做有益的事情。这句话表现出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④“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去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这句话中的“六月草莓”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它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一般的纯美。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
5、结束语:作者以“草莓—季节—人生”这样一条线索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联想说明了生命之“变”是必然的。
正如《前赤壁赋》中苏轼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命的变化是必然的,青春时代要学会珍惜,成熟的成年期要能够享受,做到珍视过去,正视现在。 下面由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ppt显示)
我们不该吝啬青春。
纵使她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是否也应该细细品味;纵使她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我们是否也应该让她永不老去。
或许是吧,无怨的青春,无悔的青春,我们又复何求?
六、板书
联想:
七、跟踪练习:
(一)
①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②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③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2.画线句①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 3.画线句②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 4.画线句③是由课文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联想而来的。 5.“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杨 梅
鲁 彦
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这叫作杨梅的果子吧。
啊,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哩。这并非是它的壳,这就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进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然而这是过虑。它原来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甜蜜的感觉,真使人迷醉啊。
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原来,是红得太红了,所以像是黑。轻轻地啄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也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说它新鲜红嫩,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唉,那就错了。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滋味吗?没有十分成熟的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这甜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食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食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唉,唉,故乡的杨梅啊!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杨梅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用比喻和比较表现杨梅的颜色可爱,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描写杨梅的语言准确、生动,余味无穷。如果去掉下面句中的粗体词语,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1)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草莓 公开课 教案
《草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通过草莓表达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2. 学习哲理散文的写作思维。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草莓表达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三、教学难点
学习哲理散文的写作思维。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题目名为《草莓》,如果要你以草莓为题,你会写什么?(请一排同学开火车形式回答)
教师: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草莓的词句,并思考: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文?
明确: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
(补充散文类型:叙事散文通过平淡的语言、人物的描写、故事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象征暗示来抒发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哲理散文阐述人生哲理。) 2.教师:文章题为《草莓》,但正面写草莓的篇幅却很少,这是为什么?我想先解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起读文章第二段,抓住关键词说说这是一颗怎样的草莓。
明确:晚熟、硕大、香、甜、沁人心脾
教师:作者显然意在草莓之外 ,哪句话能看出作者写草莓的用心? 明确:“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作者从草莓想到草莓生长的季节,思绪从草莓出发联想到时间,也就是说草莓在文中是触发作者思绪的一个媒介,这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触媒”(板书)。
(三)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师:九月的一颗香甜的草莓触发了作者的思绪,使他产生了一连串联想。下面,四人一小组试着将这篇文章的思路提炼成一幅板书。要求:文字简洁;突出关键词;借助线条、箭头等符号表现思路走向。
ppt展示:草莓——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变化(突出联想)
(四)细读文本,感悟“变化” 1.研读自然的变化
(1)自由朗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圈划出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第一段的景物 天暖、树绿、天蓝——夏意正浓
第三段的景物 天寒、树枯、天灰——秋的气息
(2)文章以草莓为题,但第一自然段却根本未提草莓,那么,这一自然段是不是题外话?能不能把它删去?
明确:开篇渲染九月乡间景色,给人“夏意正浓”之感,“一切基本都没有变”, 照应了第三自然段“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
新。这为下面意外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引发对人生的“变”的联想作了铺垫。 2.研读人生的变化
找一位朗读好的学生范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看看人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年轻还是不年轻?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还很年轻”,含蓄地告诉我们,年轻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应珍惜年华,做有意义的事。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作者说“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剥夺的是心性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性。
(3)草莓在课文中出现有两处,第2节是九月草莓、第6节是六月草莓,你认为作者到底喜爱哪一颗?(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都喜欢。
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时代,最珍贵、值得回味的,对过去生活的热爱(不可取代、妙龄十八的馨香) 。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稀世的佳品)
引导学生回答出象征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的是作者只描写了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还有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通过前面的探讨,水面下的世界越来越清晰了。哪个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联想抒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全体学生朗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
小结:作者以“草莓—季节—人生”这样一条线索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联想说明了生命之“变”是必然的。正如《前赤壁赋》中苏轼所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命的变化是必然的,青春时代要学会珍惜,成熟的成年期要能够享受,做到珍视过去,正视现在。
(五)总结并学习哲理散文的思维方式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探索,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人本质、提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从自然万象人手去证悟生命体验,从自然之境中看到生命的旋律。在孔子看来,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哲理的象征,他站在河边,看到的是哲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他站在松树下,看到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禾苗,就想到人生的价值和结局:“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理解一篇哲理散文或者写好一篇哲理散文要把握哲理散文中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早已总结出来了。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
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六、作业布置
选一个触媒,写一篇哲理散文。篇三:《草莓》教案
《草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
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四、课后练习全解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课文
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3、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篇四:草莓教案
《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细读品味并且从文中得出启示。
4、体会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②了解的中心思想和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①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②使学生真正体会感情的变化,理解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③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 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一个庄严而严肃的话题。作者却举重若轻,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开去,娓娓道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构思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草莓”,一是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是虚指青春,这是“草莓”在文中的比喻义。
2、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3、背景链接: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4、学习生字:
枝柯(kē)璀璨(cuǐcàn)槲树(hú)盎然(àng)酣然(hān)
硕大(shu?)沁人心脾(pí)弥漫(mí)韶华(sháo)禀赋(bǐng) 赋予(yǔ)惴惴不安(zhuì)馨香(xīn)幻觉(huàn)似锦(jǐ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线索:文章以草莓为线索关联全文。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 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2、中外名人话青春:
(1)、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
(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高尔基
(3)、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4)、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莫扎特
二、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明确: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乐观的情怀。
3、试比较第
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明确: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文章第
4、5两段与第
1、3段是怎样照应的? 明确:课文第
4、5段分别与上文
1、3段相对应。第1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联想到第4段中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青春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这样前后照应,条理更清晰。
三、品味语言:
1、“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这两 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2、“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排比句式,写出了季节的更替,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但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万物众生都在走向成熟。
3、“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由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了时光的稍纵即逝,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作者没有消极地感伤时光的流逝,虽然时光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心性和容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成熟了,情感丰富了,生活的节奏从容不迫了。这方面失去了,其他方面我们收获了。
5、“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告诉我们,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六月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时代,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韶光流逝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草莓(韶华灿烂)——季节更替(似水流年)——生命情思(青春珍贵)————季节更替不可抗拒,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篇五:《摘草莓》教学设计 《摘草莓》教学设计
作者:田晓静
来源:《新课程·上旬》第03期
一、教学内容
唱歌:《摘草莓》。
二、教材版本
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三、教材分析 1.《摘草莓》是一首轻快、活泼、具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塑造并歌颂了小姑娘尊敬老人、热爱劳动的美好心灵。一部曲式,由六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乐句的重复手法及衬词(哟喂)拖腔(la—︳lasoi︳mi — mi —︳)的运用,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小姑娘愉快劳动的心情和尊敬老人的优良品质。 2.力度记号f、mf的认识,对比学习的方法(p、mp)。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习用自然、甜美、轻快的声音唱歌曲《摘草莓》。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八分休止符号的节奏及力度变化以及节奏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姑娘热爱劳动、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五、重难点
自然甜美的演唱歌曲并掌握八分休止符号的节奏及力度变化。
六、教学媒体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起到了更加方便、直观、化难为易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歌曲活动的热情。课件的主界面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激趣导学部分的歌曲《劳动最光荣》揭开了本课的情感主题;发声练习;歌曲导入时的flash动画以及完整欣赏歌曲《摘草莓》。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为本课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播放音乐《劳动最光荣》,伴随音乐节奏跑步进音乐教室。 2.发声训练:
(1)我们来唱唱:(出示发声练习,没有力度记号的练习曲)鼓励学生唱好高音。
(2)在练习曲上添上力度记号,那我们应该怎么唱呢?引出力度记号——播放课件。 (3)学生模仿唱,说说有什么不同?(同学回答:声音由轻到响,又由响到轻)开口也是由小到大“
(二)新课导入,聆听歌曲
观看课件。 1.初听歌曲。
师: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一串串的红草莓,好像玛瑙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手提小竹篮,愉快地上山去摘草莓,摘了满满一竹篮,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部送给了军属老奶奶,她的心灵多美啊!让我们一起跟着美妙的旋律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品质。 2.再听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三)学唱新歌 1.学唱歌曲旋律:
(1)教师弹琴并带领学生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
(2)我们来听听这首歌哪个地方有渐强出现(播放音乐),学生看书。
(3)去掉歌词,出示乐谱。
大家看到红线画出的乐句了吗?它有个特点:休止符特别多,音符前有几个倚音,那怎么样把这个节奏打好呢?我们来试试(拎出这一乐句): 0 1 6 0 | 0 1 6 0 | 0 1 6 1 | 6 1 6 0 | 6 — | 6 5 | 3 — | 3—| 2.在乐谱上加上节奏的分解。(这里有01 60,那里有01 60,数都数不过来,就像数很多草莓一样,一颗,两颗,很多很多??)
(1)熟练节奏以后,加上渐强记号。
(2)解决了这一难点以后,老师弹奏整首乐谱,学生可轻轻跟唱。
(3)会唱的基础上,开始学唱歌词。 3.填唱歌词。
(1)听歌曲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熟悉歌词。
(3)填入歌词(出示完整的歌曲)。
(4)再次欣赏,听录音跟着试唱,注意第
一、二句的休止符要唱得声断气连(达到基本会唱的要求)。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速度标记,又学了力度记号,更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应学习小姑娘热爱劳动、尊敬老人的美好心灵。
篇11:《草莓》课堂教学课件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细读品味并且从文中得出启示。
4、体会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一个庄严而严肃的话题。作者却举重若轻,由一颗晚熟的草莓生发开去,娓娓道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这种构思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草莓”,一是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是虚指青春,这是“草莓”在文中的比喻义。
2、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发表第一部诗集, 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3、背景链接:这篇散文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发出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4、学习生字:
枝柯(kē) 璀璨(cuǐ càn) 槲树(hú) 盎然(àng) 酣然(hān) 硕大(shu?) 沁人心脾(pí) 弥漫(mí) 韶华(sháo) 禀赋(bǐng) 赋予(yǔ) 惴惴不安(zhuì) 馨香(xīn) 幻觉(huàn) 似锦(jǐn)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线索:文章以草莓为线索关联全文。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因季节更替而触发情思。
第1段:描写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气、树木、天空、农村等景色,与下文第3段的描写形成对比。第2段:一颗晚熟草莓的发现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这一段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同时也引出了下文,起过渡作用。第3段:草莓的香味,使察觉几个月前的景色与现在的景色的不同,作者在不变中找到了变化。
第二部分(4-6),写作者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4段:与第1段相对应。第5段:与上文第3段相对应,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第6段:结束全文,充满理趣,引导我们去回味,去联想,去思索,去感悟。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中外名人话青春:
(1)、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 (2)、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高尔基
(3)、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4)、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莫扎特
二、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明确: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珍惜年华、积极乐观的情怀。
3、试比较第
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明确: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文章第
4、5两段与第
1、3段是怎样照应的?
明确:课文第
4、5段分别与上文
1、3段相对应。第1段,面对九月的景物,以为“一切基本都没有变”,联想到第4段中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眼下是多么不一般”,联想到青春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这样前后照应,条理更清晰。
三、品味语言:
1、“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遐想。
2、“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第一阵寒风···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排比句式,写出了季节的更替,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但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万物众生都在走向成熟。
3、“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由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了时光的稍纵即逝,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
4、“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作者没有消极地感伤时光的流逝,虽然时光改变了我们曾经年轻的心性和容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成熟了,情感丰富了,生活的节奏从容不迫了。这方面失去了,其他方面我们收获了。
5、“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告诉我们,流年似水,青春不再,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六月的气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时代,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韶光流逝的感慨。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草莓(韶华灿烂)——季节更替(似水流年)——生命情思(青春珍贵)
————季节更替不可抗拒,流年似水青春不再。
《草莓》课堂教学课件
篇12:《草莓》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文章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文章?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文章……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文章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
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文章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文章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篇13:《非攻》课堂教学课件
我国古代散文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擅长连类例比,以比喻的手法说理论证。
这可以说是一大优点,因为用这个方法,可以把道理说得浅显明了,而譬喻之生动形象,更便于人接受理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又是一个大毛病,即容易造成逻辑混乱,貌似喻义精当,实则引喻失当,表面上论辩得环环相扣,根本上却毫无联系乃至偷换概念。
比如这篇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非攻》(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就具备这个鲜明的特点。在此,我不打算分析它怎么生动形象,怎么易于理解,只分析一下其逻辑上的问题。
在对“不义”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墨子所采用的即是连类例比的方法,并且从小到大层层推进:一人入园圃窃桃李,因其亏人以自利,故众人非之,为政者得则罚之;进而,攘人犬豕鸡豚者,亏人愈多,不义亦甚,罪则益厚;至于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至于杀无辜之人,拖其衣裘取其戈剑者,理则据此自明,不必多论了。
阐述“不义”之行的罪与罚,至此,逻辑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可是接下来,逻辑上便有了漏洞,却并不容易为人所察觉,但是,只要运用最基本的逻辑概念分析一下,就会十分明显。
先看文本,在列举并分析以上“不义”之行后,墨子总结道:“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紧接着,话锋一转:“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这种转折很容易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思绪上会觉得豁然开朗。而实际上,墨子先是偷换了概念,把偷鸡摸狗、杀人越货、攻城略地这些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的行为,定性为一,等量齐观,混淆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现象,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概念化同一化,只为了能够推论出自己的观点;继之,又以个别代替全体,一个“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就以假设之辞造出了一个假想敌,迅速占领了道德上的制高点,开始了大义凛然的质问:“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自先秦以降,这种以比喻代替说理的思维习惯,逐渐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越是后来,这种比喻夸张的说理方式越是运用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无论是《庄子》、《韩非子》还是《孟子》,更无论是韩愈、柳宗元还是欧阳修、苏轼,乃至直到鲁迅,也最擅长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杂文……真是一以喜一以悲。
以比喻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其实是一种幼稚的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论证。如果不把道理打个比方,不用浅白形象的方式说出来,我们就不愿意甚至不能够接受理解,这只能说明我们思维力的不足。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越来越流于表面,越来越倾向于投机取巧,以浅俗热闹而哗众取宠,非但没有多少自省自察,反而乐此不疲引以为傲。掩卷思之,可不悲哉!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的五年级美术教案
★ 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步行18里》课堂教学课件(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2022-12-02
《散步》课文简介2023-05-12
人教版路程时间和速度教学设计2022-05-17
规划类实习报告2023-08-11
分式方程的教学方案2024-01-21
一分钟教学反思2023-08-04
老人与海鸥课文说课稿2022-11-25
课文《老人与海鸥》读后感600字2022-11-02
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范文2024-04-08
教育关爱服务团社会实践报告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