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集锦13篇)由网友“太嘤咕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
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课文,认识较难的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谈话交流,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你们听说过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文中指的是什么?现在呢?
(引导学生说是地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项目)
3.自读有关资料。(幻灯片出示)
4.质疑:一个地名为什么会成为一项体育项目比赛的名字?
二、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幻灯片出示,小组长负责检查)
三、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想想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感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当马拉松人民奋起抗战,大获全胜的那一刻,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2.你能用兴奋、喜悦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吗?(用各种方式朗读体会)
3.雅典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找出广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4.研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⑴、胜利所有的城民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英雄菲利比斯为了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给人民,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谁愿意把这个英勇的举动读给大家听一听。
⑵、指名读。(要求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幻灯片出示)
⑶、在小组内读一读你划出的句子。
⑷、(幻灯片出示)品读句子,体会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
⑸、想象菲利比斯是怎样跑到雅典的?对他说几句话。(出示幻灯片)
五、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了解马拉松的意义。
1.英雄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将永存。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
2.讨论:马拉松比赛为什么会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3.指名汇报。(板书:纪念)
4.说说你从课文中还知道了些什么?
六、一个英雄倒下了,千百万英雄却站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出色表现吧。
(观看为中国争光的马拉松健儿们比赛的视频,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1.抄抄:你喜欢的词语或语句。
2.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3. 写写:想象菲利比斯是怎样跑到雅典的?
篇2:《马拉松》课件
《马拉松》课件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篇3:马拉松的课件
1、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2、借鉴本课描写人物的手法。
3、了解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马拉松比赛相关知识了解。 重、难点:
1、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重)
2、用形象生动的语句来突出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借鉴(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开火车,读词语。
(3)理解词义。
二、新课教学
(一)知识抢答。
1.马拉松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项目,这项运动的名称源于: a、一个士兵的名字。
b、一个波斯小镇的名字。
c、一个希腊小镇的名字。
d、这个运动项目跑的路程太远,连马都吃不消会松懈。
2.快速读文,指出第一题的各个选项不正确的内容。
(二)品读感悟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A、理解“野心勃勃”。
B、马拉松交战的双方和.
C、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
D、希腊人民有没有坐以待毙,战争的结果又是如何?
E、你怎么看待希腊人民?
2、指导朗读,全班齐读------敬佩、喜悦的语气
(三)品读感悟2、3自然段
1、看课件,口头填空。
2、从所填的词语中你体会出什么?
3、是什么信念支撑菲利比斯跑完了这么远的路?
4、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菲利比斯是了一个 的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回答课件中的问题。
(1)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
(2)你从菲利比斯的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五)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马拉松的比赛的距离最后被确定为42千米195米,这个项目的设立是为纪念马拉松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英雄菲利比斯。尽管菲利比斯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那种奋勇拼搏、坚持不懈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六)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七)板书:
篇4:三年级上册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件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原谅我》音乐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2、认识掌握“V”换气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体会伙伴们之间真诚的友谊。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认识掌握“V”换气记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新课
1.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但朋友之间偶尔也会出现
一些小摩擦小误会,这时,你会怎样请你的朋友原谅你呢?(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向我的朋友道歉,就是唱一首歌,同学们一起来听一下。
三、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唱《原谅我》,反应少年儿童同伴之间的珍贵友谊之情,体现了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勇敢地道歉精神。
2.同学们学会有感情的歌唱美国民歌《原谅我》
3、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
四、教授新歌
1、聆听歌曲:接下来再来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速度是稍慢的,演唱情绪是真诚的,愧疚的)。
2、再听一遍歌曲,然后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听到了什么。(试着让学生说出歌词内容)
3、同学们一起看歌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4、再次聆听歌曲:同学们跟着歌曲轻声哼唱。
5、教师弹琴逐句教唱。
(指导学生认识 “V” 换气记号)
6、学生跟随伴奏完整的演唱一遍。
7、指导学生给歌曲做感情处理,(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是你们犯了一点错,要请求朋友的原来,你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或态度去表达?)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要带着一点内疚的情绪,向朋友倾诉你的“一点错”,表达对朋友的信任,希望得到他的原谅,使伙伴的友谊更上一层)
8、带上感情,再次完整得演唱歌曲。
五、拓展延伸:
1、说一说同学之间都有哪些误会?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2、你能为歌曲创编新歌词吗?到小组中交流
3、说说以后你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
六、小结: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总少不了矛盾和误解,
老师希望:当你和同学朋友发生不愉快的事或争吵时,
要勇于道歉,承认自己的过错,消除误会,让一切重归于好!
2、欣赏歌曲视频,感恩的心。结束这堂课。
篇5:课件三年级上册
课件三年级上册
课件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三、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三年级共有2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 4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表: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 教 | 周 | 教 |
第1周 |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 第12周 |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
第2周 |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 第13周 | (资料库) |
第3周 |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 第14周 |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
第4周 | 7、植物的共同特点 (资料库) | 第15周 |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
第5周 | 1、寻访小动物 国庆放假 | 第16周 | 5、我们周围的空气 |
第6周 | 国庆放假 2、蜗牛(一) | 第17周 | 7、空气有重量吗 |
第7周 | 3、蜗牛(二) 4、蚯蚓 | 第18周 | 复习(一) 复习(二) |
第8周 | 5、蚂蚁 6、金鱼 | 第19周 | 复习(三) 复习(四) |
第9周 | 7、动物的共同特点 (资料库) | 第20周 | 复习(五) 复习(六) |
第10周 |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 第21周 | 期末考试 |
第11周 |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 第22周 |
篇6:马拉松的故事课件
《马拉松的故事》记叙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自学读懂此文,大对此文的立意不一定挖掘太深,教师要加以引导。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三个生字,积累课文中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奥运比赛项目中表现人类的共同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重、难点:抓住菲地皮茨三次传递战争信息的故事,理解奥运的精神品质。
教具:搜集资料
教法:读出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1.组织教法: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研读课题,质疑。
3.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读中认识生字,并将不认识的生字所带出来的词画出记号。
读一读,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流利。
4.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本上。
5.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读课文
(1)默读、填表:
事件 人物表现
第一次报信
第二次报信
第三次报信
(2)讨论:菲地皮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他的表现中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6.读了这个故事,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7.积累内化:
(1)识字: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复述这个故事。
8.作业: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更菲地皮茨的故事。
篇7:马拉松的故事课件
马拉松原是希腊首都雅典近郊一座小城的名字。
公元前49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为了占领希腊,就派了两员大将率600艘战舰、10万大军横渡爱琴海,来到了战略要地马拉松河谷,直逼希腊首都雅典。
雅典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祖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决心与波斯帝国的军队展开决战。他们一面商讨对策,一面派传令兵菲迪皮茨(cí)到斯巴达去请求援助。菲迪皮茨以顽强的毅力,在两天之内,跑了150多千米到达斯巴达。但斯巴达人却不愿立即出兵援助。无奈,菲迪皮茨又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地跑回雅典转告这一消息。在这危急关头,雅典人只好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家园。
9月12日凌晨,11 000名精壮的雅典将士突然向没有任何防备的波斯侵略军发起了总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几日几夜的英勇奋战,不可一世的波斯侵略者被打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四处逃窜。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yì)———马拉松战役。
在马拉松河谷激战的同时,聚集在雅典广场的数万民众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战场上的消息。为了尽快把这振奋人心的喜讯(xùn)报告给雅典城内忧心忡(chōng)忡的居民,军队指挥官又派菲迪皮茨到首都去报告喜讯。他来不及脱掉军装,便携带着大刀,不顾口干舌燥、饥饿和疲劳,一口气从马拉松河谷跑到雅典城。当抵达雅典时,他已筋疲力尽。面对盼望已久的人群,他竭尽全力高呼:“欢乐吧,我们胜利了!”等待已久的人们欢呼雀跃,他却倒在地上,长眠不醒了。
为纪念雅典这位爱国英雄,在18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特地安排了长跑比赛,以菲迪皮茨跑过的路程为比赛距离,约42千米(19,重新测量了这段距离,确定为42.195千米)。此后这种长跑比赛被称为马拉松赛跑,简称马拉松。马拉松便成为奥运会田径比赛中颇受人们欢迎的一项重要比赛。这一比赛的优胜者也被人们称做“最伟大的运动员”。
篇8: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课件
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课件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四、六、九、十一月;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难点,分享了三年级上册年月日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闰年的出现规律及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几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年十月份有一件事情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神州六号发射成功!
师:对!是神州六号发射成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10月12日9时39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
师: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显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使我国从此成为了航天大国。
师:让我们回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教师播放神州六号发射的精彩视频片段。)
师:刚才在发射前指挥员发出的“3、2、1”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指大屏幕上的“月12日9时39分” )在这句话中有哪些时间单位。
生:有年、月、日、时、分。
师:年、月、日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通过 “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具体日期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又不失时机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注。]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能把你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给大家讲一讲!
生: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我还知道每个月的天数。
生:我知道每个月的天数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有31天,有的有30天,有的有28天。
生:老师,还有29天的月份。闰年的二月就是29天。
生:老师,我还知道一年有365天。
生:要是闰年的话就是366天。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是不是像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呢?下面我们互相交流的一下。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一年有12个月。是不是每一年都这样呢?自己找几年的年历看一看。
生:(汇报,得出不管是哪一年,每年都有12个月。)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并不完全一样。谁来说一说,有几种情况?
生:有31天的,有30天的,还有28天的。
生:老师,还有的二月有29天。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 一年有12个月,无论哪一年,除二月份以外,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总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总是30天。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来讲,对“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体现了对学生学情的关注,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再通过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生:中月。
生: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生:小小月。
生:特殊月。
生:平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大月,又不是小月,而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我们可以把它称作特殊月。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生:7个大月,4个小月。(板书:7个,4个)
师:还有一个特殊的二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个办法吗?
生:只要把几个大月记住就可以了。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大月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生:前边几个月都是单数,后面几个月都是双数。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编成一句歌诀: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生:(读、记歌诀。)
师:你们还听说过别的歌诀吗?
生:老师,我听说过: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丰富!你是听谁说的?
生:是我爸爸教我的。
师:你们还听说过怎样记大月小月?
生:老师,我上奥数的时候老师还交给我们用拳头记忆。(说完自己在拳头上数起来)
教师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左拳记忆法。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在左手的拳头上依次数出12个月份,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初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去的地方是二月,接着数,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转过来,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师:好,跟老师一起数一下,(学生跟老师一起数)
师:数完后,发现点什么?
生:凡是数到凸起的地方,每个月都是31天,凡是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除二月份以外,每个月都是30天。
师:对!凡是数到凸起的地方,每个月都是大月,凡是数到凹下去的地方,除二月份以外,每个月都是小月。
师:你还能想出别的记忆方法吗?
3、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
[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学生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所以这个环节我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大、小月的知识,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平年、闰年。
在上面的游戏中,教师最后报一个二月时提问:你们为什么谁也不站起来?
生:因为二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根据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
师: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生:二月份的天数。
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万年历,把1993—中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师:(学生填完后)根据2月份的天数查一查1993—20这些年中,哪几年是闰年?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填完后,有的学生举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3个28天后,就有一个29天。
生:我发现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生:老师,我可以推出是闰年。
生:老师,我可以推出1992年是闰年。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补充小知识:(课件出示)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这些年份都除以4,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
教师出示计算结果:
1993÷4=498……1 1994÷4=498……2
1995÷4=498……3 ÷4=499
÷4=499……1 ÷4=499……2
÷4= 499……3 ÷4=500
÷4=500……1 ÷4=500……2
÷4=500……3 ÷4=501
生1:我发现闰年的年份除以4都没有余数。
生2:我发现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
教师指出:对!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师:这就是说,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下面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练一练: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下面这些年份哪些是闰年?
1949÷4=487……1
1976÷4=494
1985÷4=496……1
1900÷4=475
2024÷4=506
2000 ÷400=5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19为闰年时,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万年历上1900年二月份的天数发现1900年是平年。在与一般规律发生矛盾时,教师说明: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特殊情况。
(此时学生表现出疑惑之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们想解开这个谜吗?
生:(喜出望外)想!
师: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这段小资料可能就知道了。
教师补充小知识: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 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学生自己读一读)
教师说明:因为有了上面这种特殊情况,所以我们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5、平年、闰年的天数。
刚才有的同学说了平年一年有365天,让能根据每个月的天数算出这个天数吗?闰年多出来的一天是哪个月的天数?
6、教学季度。
一年有4个季度,每3个月是1个季度。
(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
( )是第二季度,
( )是第三季度,
( )是第四季度。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平年、闰年的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层次的教学,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电脑软件“万年历”的演示,直观、形象,令学生信服。“小知识”的适当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为对这些小知识教师只是定位在“了解”的层次,所以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口答下面各题。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 几日?
(3)今年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4)四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2、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口答)
4、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小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小红说:“我是平年2月的最后一天出生的。”
小刚说:“我的生日在建军节的前一天。”
小亮说:“我的生日在国庆节的前一天。”
5、拓展练习。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引导学生对全课进行总结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五、课后作业
显示,问:看到2008,你想到了什么?
20(闰年)奥运会将会在北京举行,请你在这一年中挑一个你喜欢的月份,参考下面的资料,制一个月历。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2月1日,星期五;3月1日,星期六;4月1日,星期二;5月1日,星期四;6月1日,星期日;7月1日,星期二;8月1日,星期五;9月1日,星期一;10月1日,星期三;11月1日,星期六;12月1日,星期一。
教后反思:“年、月、日”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但往往起点把握不准,有时甚至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教学,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动态生成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立体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整节课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专家点评:“
钱老师的这节课是节研究课,并不是样本,给我这样的感觉是,朴实无华,真实不花哨,有幽默感。总的来说体现了钱老师一惯的风格。
一、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
钱老师的这节课基础知识很扎实,但个别地方需要交流,能够留给孩子创新的地方要留给孩子,有些地方是否可以加加工,比如钱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知道的那么多了,钱老师可以问问学生还有疑问没有?还有什么问题呢?当然大多数孩子不见得有问题,但如果有几个学生真的能说出一个与钱老师预设的问题相符合的内容,为什么2月份有28天也有29天?钱老师可以让他再研究。这样的话钱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起点上来认识这节课,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实际上钱老师已经做了,但是没有直接显露出来。
二、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2月有28天,29天,还有4年一闰的问题,钱老师用的是课件作的万年历,这显然比课本上的附件中的设计要好,钱老师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挺好的,但是我觉得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小了。其实学生很有意思的,我从这里看出2008年就是闰年了,有的孩子说1992年也是闰年,有的往后看,有的往前看,在这个基础上钱老师可以追问:1972年是不是闰年,课件的表格中没有,他要倒着数好多回呢!这样是很麻烦的。在这个时候,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这个闰年和4有没有关系呢?这样引,就不是老师直接告诉他与闰年的年份与4有什么样的关系,是让他感觉原来的数法有难点了,从而去探究与4有怎样的关系。实际上,这里刚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发现规律,我想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会更有兴趣一些。这样的内容完全创新的可能性不大,但有些地方还是可以的,老师给孩子留有的是什么?是留有疑问,让学生自觉的参与进来学习和探索。
三、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基础与创新的问题,基础要扎实,但我们的扎实绝不是死记硬背,那么今天的这节课有好几个要背的地方,口诀要背,但是这样的背是有情趣的背,还是在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背,应该有所分析。我们说基础知识要扎实,但是创新和基础知识之间绝不是矛盾的。创新毕竟和基础知识有密切的关系的。创新一定是建立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条件下的。创新是把原来的知识进行改组,产生一种新的思想。在基础知识上,我认为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双基要到位。但到位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给孩子放开些!他自己能够尝试的、他自己能够探索的一定要让他自己做!学生自己不能尝试的当然讲也是应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基础与创新是不是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安排。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创新空间不会太大,因为我想要我讲的话也大不了多少,有的课给学生的创新空间可能会大。
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第二个方面我想说说预设与生成,这是一个新的话题,预设的时候想到的生成没有生出来,结果没有让他生成的他却自己生出来了,所以我感觉尤其是借班上课,尤其是不了解孩子,老师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老师真正做好预设和生成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我想强调,生成首先要解决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也就是备课是前提,那么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有深入才有浅出。抓住重点难点以后就可以融会贯通了。然后要再换位了解孩子,考虑到孩子的不同思路和不同的研究想法。放的开一点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跳起来够一够。这节课的有些提问是不是可以再改一点,比如小名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小强12岁只过了3个生日,可能吗?换个84岁的老爷爷他只过了21个生日,你说可能吗?孩子可能会说,老爷爷解放前穷啊!过生日不一定吃长寿面,老师的设计应该思路开阔些!你不要问一二三月多少天,改问今年的第一季度多少天?学了“季度”要用的啊!问题的设计还可以再精一点,有的问题实际难度不大可以换个面目。
另外课堂的生成资源要分类的,很有价值的要逮住不放。什么是要放的,什么是不放的,因此要求老师的数学功底要好。如有的老师讲分数,要求孩子折纸体会1/2。学生怎么对折的都有。有的孩子反折的纸举起来以后又要放下,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放下?学生说:我举的是1/4,我错了。老师说:没关系你知道这个是1/4说明你对分数的几分之几还是清楚的啊!想想看能不能把他改成我们今天的1/2呢?这样一来,有的孩子想给他出主意,老师说你自己改!学生自己发现了2/4就是1/2,后面孩子自然也出来了3/6,4/8。还有个孩子总结说,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都是正方形的1/2,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埋伏”。但这样做并没有讲新东西,这是不期而遇的生成资源,是老师容忍的、鼓励的结果,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拳打死。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度,完全超越了对知识的掌握。再举一个例子,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后该怎么办,可以问,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用证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有一部分人已经知道了证明的方法以后你又该怎么办呢?有些东西可以放手让孩子体会和感受,有时的生成不见得都是闪光点。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决问题,该拉时就拉,数学课不能说是老师讲会的,是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和学习的。在一年级学厘米的时候,让孩子量,让孩子比厘米,他们会发现1厘米一样长。让孩子明白厘米是国际统一的单位。课不是花哨就好,加强思考性,加强探索性,空谈创造性是不行的,落实到一节课中,要给学生以空间。带领学生感悟探索
篇9: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篇10:三年级上册品德课件
三年级上册品德课件
三年级上册品德课件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3)“小小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动手设计学校文化环境,并交流一下自身的设计方案。
(四)我给学校写历史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访问学校成立至今的历程,学校历年来取得的成果,优秀学生、模范教师的事例。
3)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收集的资料。
4)大家谈谈自身调查后的感想,憧憬学校的未来可以是怎样的。
(五)学习研究活动
1)给出研究课题: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开展研究学习。
2)请学生分组依次上台进行汇报交流,介绍自身小组的研究课题。
3)教师分别对各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起学生。
4)教师向学生介绍自身为了实现当教师的理想,曾经就读了哪些类型的学校。学生谈谈自身的家长或周围的人曾经上过哪些学校。
第三课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和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功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保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和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时改善。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大家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今天我们来说我们的家住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都有写什么?
二社区里有什么
1、说说字家和近除了商店,邮局,派出所还有些什么?
2、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尊敬,感谢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
3、学生说说社区有哪些设施?感受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小小聪明泉:我们应该这样维护使用这些设施呢?
三社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1、比一比:社区里多了什么变化?
2、你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
四社区的日常生活
1、说一说:自身平时都在干些什么?早上,中午和晚上。你的邻居们有干写什么?
2、你觉得生活得开心吗?为什么?感受社区带来给我们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
1、说说自身的家是在哪种社区?
2、你眼中的城市社区是怎样的?农村社区呢?
3、比一比: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不同之处。
4、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相同之处。
小结:社区虽然不同,但生活环境都不时改善,这里一起的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加幸福电脑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再展开谈话,引入话题
篇11: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三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参考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篇12:三年级上册5课课件
三年级上册5课课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
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二、精读课文
1、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
(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⑴体会列宁爱灰雀: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②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A、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B、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
C、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接着又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追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是否捉走了灰雀,而是充满感情地说这样一句话呢?
(此问题如果解决有困难,可以留待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之后再回顾。)
⑵体会男孩爱灰雀:
重点从对话中体会: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看见,我没看见。”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没看见——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一定会飞回来的——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心里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讨论:
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5、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6、体会列宁爱男孩:
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解“果然”的用法。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⑴针对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此处可回顾没有解决的问题。)
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⑵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⑶朗读:
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机动环节,朗读全文。)
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用“爱”写一句话:
___爱___,因为___。
四、作业
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等文章,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设计】
灰雀仰望捉走
爱
可惜放回
列宁男孩
微笑
附:灰雀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篇13: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一、创设情景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 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 树叶、鱼浮等 (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 (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 放入水中会 。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同学们都明白了实验要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先按实验提示一的要求进行分工,让后再从桌洞里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盒准备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后整理好用品。)
C、师:xx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做完实验的小组请注意整理实验物品。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能按照分工认真做自己的任务好,实验现象记录的也很及时。现在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当同学们在分享收获的时候,其他学生要注意听,看你们的结果是不是和他的一样。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汇报结果。
师:你们的结果和他们组的一样吗?(一样。)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生:它们轻,它们是空心的。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学生猜想,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轮流将泡沫板轻轻的压入水底,体会手有什么感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完成了操作,请小组长把材料收起来放入桌洞中。谁来说说在把泡沫板压入水底的过程中,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泡沫板往下压时,手很吃力。
师:手为什么会感到吃力?水中会不会有什么?
生:水里好像有一种力撑着泡沫板,泡沫板很难被按下去。
师:手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下的,那么水给泡沫板的力方向是向哪的?
(向上。)(此处让学生先说感受,2-3名同学,之后师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小结。)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感受到水中有一股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是这样吗?也就是说,我们用手往水中压泡沫板很费力,是因为水对泡沫板有一种
(向上托的力)。(找2-3个学生说。)
师:我们能够感到水中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在科学上叫做浮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浮力的概念。(学生齐读浮力的概念。)
2、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猜想,交流。)
师:那到底有没有受到浮力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钩码,尺子,水槽。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设计实验验证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稍等一会。)
看来,这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有点难度的`,现在老师给你一点提示:我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被拉长了。)如果钩码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橡皮筋的长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变短了。)由此,你能不能想到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钩码在水中是不是受到浮力?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学生汇报: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师:这个方法非常棒。我们在用尺子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等钩码稳定了再测。
师: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能不能碰到水槽?
生: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
师:我们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零刻度朝下,测量橡皮筋两个环之间的长度。读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用直尺测量读数时,眼睛要和刻度平视。
师:说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有实验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师:方案设计出来了,注意事项也明白了,咱们开始动手操作吧。
(学生操作,并汇报。)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已经有结果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同学们坐好。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分工很合理,能按照我们的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效果很明显。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情况汇报一下?老师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在测量误差存着的情况下,每个小组的测量数据虽然不一样,但是都能看出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
师:由这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收到水的浮力。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三、应用拓展
师:水的浮力自从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生:救生圈,救生衣,小船,竹排,潜水艇......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老师做聊天式介绍。)
1、(小船)看看这是什么?游客可以乘坐着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游览优美的水上风景。
2、(救生衣)你认识这个物体吗?救生衣可以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将落水者的面部托出水面,拯救落水的人们。
3、(黄河浮桥)它是黄河浮桥,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又一伟大利用。人们在船或浮箱上架设桥梁,利用船或浮箱在水中的浮力托起桥梁,供行人、车辆通过。
4、(浮力选种)人们还利用浮力进行选种,把种子倒入盐水中,好的种子颗粒饱满,重量大,就会下沉。坏的种子颗粒干瘪,重量小,受到浮力作用就会漂浮上来。把漂浮的干瘪的种子捞上来,放掉水后,剩在池里的就是人们需要的好种子了。
5、(海洋浮标)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是海洋工作者了解海洋风云变换的重要工具。
师:现在咱们回想一下前面做过的小实验,你知道这两个小球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入水底了吧?(找个同学到讲台试一试,把结果告诉大家)
这两个小球虽然看起来好像完全一样,其实一个是皮球,一个是实心球。为什么加重了小球的重量,它就能够下沉呢?再比如我们军事中常用的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沉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 搭一搭(观察立体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马拉松课件(集锦13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2022-05-07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教案2023-12-01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说课稿2022-11-06
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2023-02-21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期末复习计划3-六年级语文教案2023-12-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4-0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3-02-08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教案2023-07-15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课件2023-04-09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