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物背形教学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苏顾”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摸物背形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摸物背形教学设计
摸物背形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两大块,其一为摸物,要求学生仅凭触摸感受物品的形状细节;其二为背形,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将物品塑造出来,表现形式不限。这些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学生的触觉,又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融绘画与泥塑为一体,非常适合中年级美术教学。
教学重点:
学习摸物背形的本领,训练学生的触觉和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
泥塑的具体捏制及摸物时对物体整体和局部细节的把握。
教学准备:
布袋或黑色马夹袋若干、各种物品(如雨伞、牙刷、笔、杯子……)黏土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2、师生问好,交流情感。
二、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礼物(杯子、铅笔盒、胶水瓶、圆珠笔、水彩笔……),都藏在了这几个礼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会是些什么呢?我要请几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先不要说出你摸到的是什么,然后将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看看谁做的最成功,我就将这些礼物送给他。”
2、学生上台摸物背形。(做好后站在讲台后。)
要求:学生上台摸物时不能让他看到袋子中的物品。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揉泥和泥,感受泥性。(音乐停止全班坐好。)
3、学生评奖,获奖学生上来领奖。
4、师:“要想拿到这个礼物,还必须再过了以下一关才行,请你说说你手中的礼物有什么特点,说出来这个礼物才能属于你。”
5、学生回答,可以请求同学帮助。
6、师给予学生奖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摸物背形的本领。”
7、板书课题《摸物背形》
三、讲授新课
1、摸物:只凭触觉去感受物体的形状及细节。
背形:将感受到的形象捏制出来或画出来。
2、学生游戏:“摸物报名”。
游戏规则:A、同桌之间进行。先由一位同学闭上眼睛。B、然后另一位给他摸各种物品。c、摸物者快速地说出物品名称。说对一个名称得一分,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成为摸物冠军。(先由一位同学上台示范,然后同桌之间进行,音乐声停则游戏结束。)
3、请学生说说摸物的经验。
师:“全部摸对的同学举手。同学们可真厉害!一下子就能摸出袋子里的物品是什么,那么你们摸物的经验是什么呢?
4、获奖同学说说背形的经验。
师:“如果不给你们看袋子里的东西,只是摸了一下,你能不能把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呢?”
5、师小结,讲讲注意点。
A、摸物时要注意物体的整体外形和主要特征。(板书:整体)
B、先摸大轮廓,再感觉细部环节。(板书:细节)
c、摸物的'过程可以重复几遍。
D、摸完后把物品拿走,仅根据摸物时的感觉把物体捏出来或者画出来。
E、背形(泥塑或绘画)时也要注意从整体到细节地进行表现。
四、学生作业
1、摸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放入袋子中,同桌之间进行摸物,不能让对方看见袋子中的物品。
2、背形:学生进行捏制或绘画。
3、调整:在完成前可以再摸物一次,最后调整完成。
4、学生互相打分。
五、教师总结
1、优秀作品展示,表扬进步学生。
2、自评及互评。(可以请学生带上作品上台评讲)
A、自评:1、我捏制的作品是:__________
2、我觉得我的作品:____________(好、一般、很糟糕)
3、我的作品可以得:______(A、B、C、D)
B、互评:1、你认为同桌的作品___________可以得________
2、他得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3、师:“今天这节课有趣吗?我们大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而且还训练了视觉和触觉,从你们的作品来看,进步可真大!老师希望你们喜欢这节课,更希望你们今后能够多锻炼,多捏些泥塑,使你们的感觉变的更敏锐!
板书设计:
第二十一课摸物背形
整体→→细节
篇2: 《摸一摸》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感知物体软与硬、冷与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2、能按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物体。
3、有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兴趣,发展触摸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布口袋若干:绒毛玩具、积木、丝瓜筋、糖果盒、热水袋、盒装冰牛奶数量各一;网球、乒乓球、橡皮泥、竹板、核桃等,人手一份;糖果、点心、冷果汁、热豆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1、出示口袋一(内装丝瓜筋和糖果盒),感知粗糙和光滑。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吗?老师不给你们看,请你们用手来摸一摸。摸后要告诉大家你摸到了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评析:教师运用“神奇的口袋”设置悬念,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邀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帮助幼儿准确表达触摸的感觉。
(评析:让幼儿感知、猜想、判断、表达,凸显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
(3)取出物品集体验证猜测,并将物品拿给其他幼儿触摸,说说感觉,再请幼儿找找、说说活动室里其他粗糙和光滑的东西。
(评析:找找、说说给幼儿提供了迁移、拓展感知经验的机会)
2、出示口袋二(内装冰牛奶和热水袋),感知冷与热。
师:神奇的口袋里面会装着什么呢?悄悄告诉你们哦,是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幼儿按教师指令分别摸出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热的,哪些东西是冷的。
(评析: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使得教学互动富有变化。说说生活中冷与热的东西,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
3、出示口袋三(内装绒毛玩具和积木),感知软与硬。
师:这个神奇的口袋里面藏着什么呢?
幼儿摸出一个物体后、说出软或硬的特征,并在身上找一找具有相应特特征的东西,如软软的皮肤、硬硬的牙齿。
(评析:幼儿在自己的身上探究、感知,既方便又有趣,体验也充分)
小结:刚刚我们摸到了软软的玩具,硬硬的积木;热的热水袋,冷的牛奶;光滑的盒子,粗糙的丝瓜筋,小朋友的感觉真灵敏。
(评析:对三对操作材料的特性进行总结,便于幼儿准确获得事物特征的关键经验)
二、集体操作,巩固已有的感知经验
1、听指令摸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就藏在你的椅子底下,把它找出来吧。
幼儿按教师指令取出相应物体,如:请小朋友摸出和老师手上一样的东西(网球),说一说网球摸上去是什么感觉。
请一位幼儿从袋中取出一物,发出指令,要求同伴摸出和他手上一样的东西。
(评析:听指令摸、说,是对前面经验的巩固运用,同伴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听语言描述摸物体。
师:请把这些东西都藏到神奇的口袋里,我们玩个更难的游戏。老师说,你们摸,看谁摸得又对又快。神奇口袋东西多,伸出小手摸一摸,摸出一个光滑的、硬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块竹板,听语言描述继续游戏)
(评析:该环节难度加深了,适度的挑战利于幼儿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小朋友从神奇的口袋里摸出了硬硬的、光滑的竹板,硬硬的、粗糙的核桃,软软的、毛毛的、粗糙的网球,你们真厉害。
(评析:总结是对幼儿经验的再一次提升,利于幼儿的准确表达,同时也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与成功体验)
三、自选食物,体验生活中的美味与快乐
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很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美味的食物,每人上来选一样,告诉老师和旁边的小朋友,你选的食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是冷冷的,还是热热的。
幼儿享用美食,体验生活的快乐。
(评析:该环节回归到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不仅让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也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感知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3:《摸一摸》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l.用手感知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述;
2.对用手触摸感知物体产生兴趣,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1.出示纸箱一(内装毛绒玩具和木头积木)
①师:今天我带来一个大箱子,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呢?可以有哪些方法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看、摸等方法)
②邀请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帮助幼儿完整表达触摸感受。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毛绒玩具摸起来软软的,木头积木摸起来硬硬的。)
评析:《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学活动应以幼儿为中心,以他们的需要、兴趣,尤其是经验来进行教学。毛绒玩具和木头积木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物品。每天都会用到,对他们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小班幼儿表述能力有限,于是我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完整表达触摸感受。
2.出示纸箱二(内装冰牛奶和热水袋)
①这个纸箱里装的是什么呢?悄悄告诉你它们是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②请幼儿按指令分别摸出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师:冷冷的、热热的东西怎么去感知呢?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牛奶摸起来是冷冷的。)
评析:感知觉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活动中我还渗透了安全教育,对身边隐藏的一些安全问题有所认识。
3.出示纸箱三(内装丝瓜筋和苹果)
①师:这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请你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触摸后什么感觉?
②说一说触摸的这个物品跟触摸什么物品的感觉相似。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丝瓜筋摸起来很粗糙,苹果摸起来很光滑。)
评析:丝瓜筋和苹果一种是粗糙的感觉。一种是光滑的感觉。而我通过提问“说一说触摸的这个物品跟触摸什么物品的感觉相似?”鼓励幼儿能够将相同触摸感觉的物体进行归类。
二、集体操作,巩固已有的感知经验
师:我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小口袋,请你从小椅子下面把它找出来吧。请你摸一摸口袋里的东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幼:我摸到了毛线。
师:毛线摸着什么感觉?
幼:软软的。
评析:这个环节我让每个幼儿都摸一摸不同材料的物体,得到不同的触摸感受,进一步感知软和硬、冷和热、光滑和粗糙。教育对每位幼儿都是公平的,希望他们都有探究的机会。
三、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和好朋友一起在活动室和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告诉好朋友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幼l:好朋友的脸软软的。
幼2:好朋友的纽扣硬硬的。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希望幼儿能够寻找到身边的物体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摸一摸,让所有的幼儿都行动起来,大胆参与活动。触摸不同物体并和同伴积极交流表达触摸后的感受。
篇4:《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摸球游戏》教学设计-12-15 15:20《摸球游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7页~~89页《摸球游戏》教学目标1、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渗透概率的思想。教学重难点:1、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2、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并进一步感受试验是验证猜想的一个方法。教学准备乒乓球、盒子、记录单活动过程一、课前预学游戏“石头剪子布”1、师生玩2、生生玩3、师先出,生如何出会赢二、课中调学1、揭题2、在交流中再现旧知识师:今天我们再来玩玩摸球游戏。(板书:摸球游戏)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什么颜色的球?(黑板出示:①2个红球、②1个红球3个白球、③1个红球1个白球、④2个白球)师:如果在每一个盒子中只让你摸一次,摸到白球有奖励的话,你最想摸哪个盒子里的球说说理由。生:最想摸第4个盒子里的球,因为第4个盒子一定能摸到白球。(板书:一定能)师:那你最不想摸哪个盒子里的球?生:最不想摸第1个盒子里的球,因为第1个盒子不可能摸到白球。(板书:不可能)师:那第2个和第3个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吗?(板书:可能)师:猜猜看,这两个盒子里哪一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些?说说你的理由。生:第3个盒子中有1个白球和1个红球,白球的个数等于红球的个数,第2个盒子中有1个红球和3个白球,白球的个数大于红球的个数,所以在第2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较大。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4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排排序了。(师先板书: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然后调整盒子的顺序)师:看来大家对之前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错,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可能性的知识。3、用数据表示“一定能”、“不可能”师:在第1个盒子里是不可能摸到白球的,如果让你用一个数来表示,你会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说说理由。生:我用0来表示,因为0表示什么也没有。师:大家同意吗?那咱们就用0来表示。(板书:0)师:第4个盒子里是一定能摸到白球的,对于“一定能”这种可能性你又想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生:我想用100%来表示。生:老师我知道100%就是1,可以用1来表示。生:我想用2来表示,因为可以摸到2个白球。师:那要是第4个盒子有6个白球,不就要用6来表示,这样就不确定了。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老师明白了,那就是用0来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用1来表示一定能发生的事情。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0,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1呢?(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为1等)4、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师:你能用一个数来第3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吗?(说明理由)师:我们可以用小数、百分数和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用分数表示。(板书:1/2)师:第2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如果也让你用分数来表示,你能表示出来吗?生:(充分说原因)师:看来大家都同意用白球的个数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是3/4,但这只是一个推理啊,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想验证一下吗?那咱们就亲自动手来做一做。5、学生玩游戏,验证第2个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3/4师: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1个盒子、1个红球和3个白球。师:请大家看试验要求:每个同学先摸球1次,放入盒子后,再摸球1次;小组长要把摸到白球的次数填写到记录单。
组别全组摸球总次数摸到白球的次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
12
(小组合作后数据汇报)师: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试验得到的有关摸到白球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与我们推理得到的3/4进行比较你想说点什么?生:是不是推理错了?生:有的和推理的一样,有的不一样。生:不一样的也差不了多少。师:那我们现在把全班的数据也统计一下。(把数据都加起来,计算)师: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推理得到的3/4。可见我们推理得到的3/4是准确的。6、师稍作小结:要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只需看白球个数占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了。7、练一练师:这会儿,让我们来开动脑筋,看看谁的眼睛最亮。(1)原有1个红球3个白球,又放入1个红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2)原有2个红球3个白球,又放入1个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3)原有2个红球4个白球,拿掉1个红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8、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希望大家到生活中更多的发现和探索。三、课后延学1、一个盒子里有3个白球、2个红球和1个黑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2、在空盒中放入黄、白两种颜色的球,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为1/3,可以怎样放球?
篇5:《摸球问题》教学设计
《摸球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节教学内容 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构建以活动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与活动完美的结合起来,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会用“不可能----可能性是0”、“一定----可能性是1” “可能---用分数”、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通过“摸球---猜测——讨论——交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具准备:
纸盒、白、红色球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
2、活动引入。
(1)、出示课本5个盒子
师:“摸第一个盒子的是什么球?”“为什么呢?”
“我能摸出白球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个盒子和第四个盒子。
师:“想一想,这一次老师能摸到什么球?”“为什么这一次老师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抽到红球呢?”“也就是这一次出现了几种可能?”
(3)引入:刚才的活动,我看出我们班同学非常聪明,同学们愿意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摸球游戏。
二、合作探索。
1、活动一:分组进行摸球游戏。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个纸盒
(2)学生猜测:几个人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大?还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大?(把你猜测的结果记下来)
(3)实践验证:想不想自己动手实践来验证猜测?出示操作步骤并要求:安静、迅速,有步骤的进行。
①、几人轮流摸球,摸出一个球记录一次是什么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内再摸。
2、交流,第一盒子红球用0表示,第二盒子白球用1 表示。 ○
第三个盒子,第四个盒子,和第五个盒子呢?
可以用分数表示吗?(第三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2表示,
第四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7/8和1/8表示
第五个盒子红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8和7/8表示)
(5)师生小结:说明摸中白球的可能性,摸中黄球的可能性如何用分数表示,
师:这个游戏告诉大家,虽然摸到球不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活动二:再次摸球
师:“盒子里有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
老师随意摸一个球你们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列举出来。
小结:可见,可能性不仅有大有小,还有不确定性。
三、应用拓展练习
1、完成书本P88“练一练”的习题。
2、讨论: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学校要选一名参加乒乓球比赛,小明和小强乒乓球决赛前,双方交战记录,小明胜4场,负3场,小强3胜4负,练习成绩小明10胜5负,小强14胜6负,应推荐随比较合适。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什么收获呢?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藏有很多的数学问题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
附 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是0
一 定----可能性是1
可 能----用分数表示
教后反思:
本节是我到双电小学送教时所授的一节公开课。在教学设计时,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合作中认识“可能性”, 可以说以活动贯穿全课。如课一开始,我利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扑克牌设计了一个“猜扑克牌”的活动,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紧接着又是一个活动即新课“摸球游戏”。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提前准备了10个鞋盒,每盒放10个乒乓球,9白一黄,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先出示游戏规则,学生的思路清晰,不至于茫无头绪。游戏结束后汇报交流各组情况,“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又把学生引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总结。并通过幸运大转盘活动继续使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去。纵观全课,我首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
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一系列活动,然后自己去交流、讨论,老师只充当一个旁听者、参与者,真正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思索是快乐的。
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由此,我也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和能力。
篇6:《摸球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互动摸球游戏,直观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准备
学具布袋不同颜色的小球
教学过程
一、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体验“一定”
师:老师这里有个魔法袋,知道里面是什么吗?(球)那能知道什么颜色吗?(不能)看了才知道是吧?现在谁想来摸摸看呢?
生1:摸出来是黄球。
生2:摸出来也是黄球。
师:还有谁想试试。你们觉得他会摸到什么球呢?
生:黄球。生尝试
师:怎么摸出来都是黄球呢?(生:里面都是黄球)打开袋子看看。
师:如果再让你摸一次,你还能摸出黄球吗?肯定吗?一定吗?(板书:一定)
生:因为里面都是黄球,所以再摸一次一定是黄球。
2、体验“不可能”
师:那你们可能从这里面摸出红球吗?为什么?
(结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不可能)
拿出一些蓝球放入袋子中搅动一下:这样可能摸出红球吗?(进一步说明不可能)
3、体验“可能”
师:现在这里面不能摸出红球,那可能摸出什么球呢?
生: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蓝球。
4、引入课题:像这样的可能性,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猜测(在袋子里放入9个黄球1个蓝球)
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呢?
把你们的猜测填在书本84页的想一想。
2、操作、体验
师:都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不想自己摸球来验证验证?
出示小组合作的步骤:
①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摸球,每人每次摸出一个球,由小组长记录下颜色,然后把球放入袋子内再摸。
②摸完后完成课本填一填。
③小组交流,实验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小组开始操作
3、交流
请小组长将结果进行交流,看看每一组是不是都是一样的结果。
生: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摸到蓝球的次数少,跟我们的猜测一样,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小结
师:从刚才的摸球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
三、拓展延伸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这里有几个袋子,里面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但是不知道他们各自的颜色和数量。请小组同学轮流摸球,还是由小组长记下所摸出球的颜色,待会我们再通过实验结果来猜猜里面球的颜色。
小组操作
全班汇报摸球结果,对袋子内球的颜色进行猜测
生: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所以可能性比较大,袋子里这种颜色球比较多。
师:根据提示对号入座。
10个黄球10个蓝球8个黄球2个蓝球2个黄球8个蓝球
5个黄球5个红球3个黄球3个红球4个蓝球
问题:哪个袋子一定摸到黄球(蓝球)?
哪个袋子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四、总结幸运星大抽奖
师:今天通过摸球游戏,你们学会了什么?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最后想抽出一名数学课的幸运之星。想一想,会抽到男生还是女生呢?为什么?
可能性大就一定抽到吗?
篇7:《摸球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渗透概率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2、学会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探索新知。
【教具准备】课件及同桌两个学生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球(其中有白球和红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运用
1、游戏:男生女生各选一名代表,用猜拳决定谁获得摸球的机会,上来摸球的同学能一次就摸到白球,就胜出。当然老师要选择最认真听的,最积极举手的同学来参加,谁愿意来?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帮选手出出主意,支持一方选择2号盒,不支持的一方选择1号盒子。)
采访胜利者:作为胜利者,请你接受老师的采访,你获胜的秘诀是什么?
采访观众同学:同学们,你们都帮他出了什么主意?你的理由是什么?
2、探究(用“0”和“1”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说的内容都用到了我们数学上的知识,谁知道是什么?(板书:可能性)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到了用来描述可能性大小的词语,回忆一下,是哪些词语?(一定、不可能)
师:你能结合刚才的游戏,用数分别表示一定和不可能发生的事吗?并说说你的理由。用0描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事情)
3、运用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定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能找到这样的.事或现象,并用“1”和“0”描述它发生的可能性吗?
(1)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面上,那玻璃杯破碎的可能性为“?”
(2)太阳每天早晨升起的可能性为“?”
(3)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4)一粒有1~6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二、迁移、巩固、提升
1、迁移: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能够用“1”和“0”准确地描述出一定发生和一定不发生的事情,相反,都什么样的事情用“1”和“0”表示呢?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如果老师把1号与2号去掉,若想摸到白球,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师:可能性大,大到什么程度?可能性小,小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你还能用分数表示其它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吗?
师:根据白球的个数和总球数,我们预设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小是,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在装有7个白球1个红球的袋子中摸球20次,记录摸到白球的次数,并计算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填写表格)
(关于随机性的说明)师: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应该是1/2,可是有一次我连续抛了10次,有8次朝上。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有许多数学家做了很多次的实验:
当次数有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结果会保持在1/2左右。
师: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推导出来的能不能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
2、巩固:
再放入一个白球呢?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袋子里求得总数发生了变化)
再放一个白球呢?…(、)
要是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是袋子里可以怎样放球呢?
3、提升:逐一出示实物图,学生说出各是什么牌(红桃A 红桃2 红桃3 黑桃A 黑桃2 黑桃3)
提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讨论: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
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
问: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小组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问:观察这几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数字相加起来都是1)
三、实践、应用、讨论
1、成语里的数学:
十拿九稳 百发百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解释这几个成语的含义。
2、游戏中的数学
王梦辰和费宇豪两名同学的赛前资料:
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讲评:身为大将军的狄青何尝不知道:掷一枚铜钱,出现正、反面是随机的。掷两枚铜币会出现四种可能。回师时,按原先所约,把钱取下。将士们一看,原来那些铜币两面都是铸成一样的。
3、关于可能性的游戏活动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摸球游戏中蕴含的可能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学习方式理解并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与此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练习部分,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8:《背课文》教学设计
第五课 父亲的驼背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丧、漫、饰、烁、刹、妩、媚、破、激”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垂头丧气、漫步、掩饰、没精打采、闪烁、刹那、妩媚、打破、刺激、包含”等常用词及词组,“情愿、那不正是、何曾、最后”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否……过”“无论……都”“以……作为”“不得不”“竟……”“尽管……但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梦的长短》,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xx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
9、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父亲的驼背》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母亲善于站在我们身前的话,父亲则往往会站在我们的身后;如果说母亲善于关心我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的话,父亲则往往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如果说母爱如水的话,那么父爱则往往似山。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关于父爱的课文――父亲的驼背。
(板书:父亲的驼背)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一)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5、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疑难生字
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6、疑难词语
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
7、句型学习
1、我更加感觉到家的温暖。
动态助词“到”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有了结果,类似的助词还有“成”。如:想到、说到、找到、收到、听到、借到
例如:(1)他联系到一辆大巴车,送学生进城。
(2)我们说到学生的变化。
造句:
2、渐渐地,我觉得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修饰的成分移到句首,用逗号隔开,表示强调。如
例句:(1)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他的这样说话方式。
(2)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学校操场边的旗杆。
造句:
3、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要父亲给我借的那本书吗?
“那不正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绝对肯定。
例如:(1)我往操场一看,那不正是我们要找的艾力吗?
(2)那不正是我要找的东西吗?
4、我平时只知道在心里埋怨父亲对我不够亲昵,可我何曾用心解读过父亲的脸,更何曾留心和解读过父亲的背影呢?
“何曾”用在句中表示反问,表示“什么时候,何时”之意,只用于书面语。
例句:(1)你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何曾管过家里的事?
(2)多年来他一直只顾工作,何曾考虑过自己的身体?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背我,给我讲故事;深夜给我借书;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
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篇9:《背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认读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背课文的益处。
重点: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吗?谁来背一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演示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背书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
〈3〉联系自己背课文的经历,谈谈细读这篇课文的体会。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反馈。
1,检测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2,Mm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句段。
3,联系自己背文的经历,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1〉背课文的态度;
〈2〉背课文的方法;
〈3〉背课文的用处。
四,课后拓展。
1,把你背课文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2,开展背书比赛活动。
篇10:《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这四条成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暧花开,——(学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已学过四条关于春天的成语,很自然便于老师合拍)师:小草们都醒了,花儿也都开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画面)在这百花齐放的季节老师带大家再学习四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将以前学到的四条成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融生活与知识与一体,旧知的再次引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很默契地说出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良好的心境对下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板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媒体出示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欣赏)
二、初读成语
1.自读成语要求:借助拼音读词,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领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
1.师:你读懂了哪条成语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前两条成语是说花开得艳,后两条成语是说花颜色的美、多。
四、学海泛舟
1.选用自己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2.生上台交流。
3.学有余力者提出用这四条成语说一段话。
五、熟读成诵指名读—打擂台竞赛读—组与组接龙读—开火车领读
六、延伸拓展师:读了这四条成语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想让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都是百花盛开……
生2:我要发明一个春天定时器,只要一按按钮,春天就会来到,让盲人也能闻到花香,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生3: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让聋哑人闻到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此题一出学生稍加思考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果,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小的年龄便懂得把爱心送给他人,憧憬美好未来,世界将会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美好。只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师生互动,课堂交与学生,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篇11: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对称形与生活的关系,巧妙地设计对称形并应用到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感受、探究领会的过程中,使用剪贴等方法,完成运用对称图案装饰生活物品的设计制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创新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应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设计并巧妙应用对称图案装饰美化生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实物导入
1、请三位戴有对称图案面具的小精灵上讲台。(吸引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三位精灵的面具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用新学的数学知识点来欣赏。
生:两边的图案是对称的。
2、师:不仅如此,今天憨豆先生来了,但他要考考你们,除了面具,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对称的?
生:门、蝴蝶、蜻蜓…
师:看看憨豆先生的脸是对称的么?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建筑、名族风、银行汽车的标志等等…
生活中的对称形无处不在,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巧用对称形。(点题)
活动2【讲授】欣赏感受对称
1、师:图片欣赏几张自然界中的对称形,谈谈给人的感受。
生:宁静、整体
师: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
活动3【讲授】探索对称图形的剪法
1、如何用一张纸剪出单独对称纹样?
生:将纸竖着对折。(请同学演示)
师:除了竖着折一次,还有没有其他折法?
生:斜着折。(学生展示对角折)
教师展示剪团花的过程以及讲解花纹元素。
活动4【活动】探索连续对称图形的剪法
2、师:怎样一次剪出多个连续的对称纹样?拿出白色纸条,自己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看哪个同学能剪得又快又对。
学生自己尝试。
教师展示各样的成果,有剪断的,有错的,欣赏分析各种学生成果。讲解剪连续纹样的要点,两边不能剪断
活动5【活动】探索色彩
1、师:不仅图案丰富,色彩也十分重要。欣赏这两幅作品,哪一副的色彩对比更强烈?
生:第一幅
师:不错,很明显第一幅色彩搭配更醒目。接下来我们为几朵小花找朋友,找出与花朵色彩对比最强烈的小伙伴。21cnjy.com
学生上台展示。
2、除了与背景对比强烈,各种颜色在剪贴的过程中还可以往上叠加。请学生上台展示。
3、师:对称图形应用非常广泛,你们想应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装饰房间、墙壁、窗户…
活动6【作业】动手实践
巧用对称形,运用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装饰作品。
温馨提示:
1、根据模板,设计所需纹样,粘贴位置;
2、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醒目;
3、小组合作完成,合理分工;
4、注意安全及环境卫生。
活动7【活动】作品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篇12:《渐变的形》教学设计
《渐变的形》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平面构成“重复的形”之后的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渐变的形”是构成艺术内容之一,它是“造型表现”学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渐变的形的现象,感受大师作品中的这种现象产生的美感,初步了解平面构成知识,学习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方法,并学习创造多种方式表现有趣的渐变的形。应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意识,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渐变的基础知识,掌握渐变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第一“形”,发挥想像,来创作表现“渐变”后的第二“形”,提高渐变构成艺术的表现力。
(2)操作目标: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渐变,并能设计、绘制有趣的渐变画面。
(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并体验渐变的形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变现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渐变的形的特征与规律。
难点:学生学会观察渐变的形,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渐变的形,能绘制新颖、有趣的渐变的形的画面,并能进行装饰。
四、教学准备
1、老师:flash课件、教具、学案、范画
2、学生:水彩笔、彩色软卡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激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动画。
仔细观察,动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2)来看下一段动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像这样,一种基本型循序渐进的发生变化,我们把它称为渐变的形(揭题、板书)
2、今天我们就用渐变的形来设计作品。
(二)、寻找发现
1、比一比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比一比,这两组圆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一组圆是大小相等的重复的形,第二组是从大到小的排列。
(板书:大小渐变)
2、填一填
再请你做道填空题,这是英文字母A,你能把空格补充完整吗?
(1) 请一位学生上台摆一摆
(2) 老师要提高难度,将小A倒过来,谁敢来挑战?再请一生上台摆,发现字母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板书:方向渐变)
(3) 看,这个A还可以这样变,中间又该怎么填呢?
(4) 大家再来看,这个A还可以?变颜色(板书:色彩渐变)
过渡: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渐变,只要你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就很容易能找到它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发现一吧!
3、生活中的渐变,欣赏图片
4、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种渐变方式,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大小渐变、方向渐变、色彩渐变
5、小练笔
(1)大家对三种渐变方式都有所认识了,光说不练可不行,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练习,看看你们有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出示基本型)作业设计在学案上。
(2)展评:针对三种渐变方式展开评价,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了那种基本型,和哪一种渐变方式。
过渡:刚才大家设计的作品都很精彩,奖励大家,在请大家看一段动画。
(三)、超级变变变
(1)在这段动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发现这是什么渐变类型吗?(板书:形状渐变)
(3)仔细观察第一型和最后一型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5) 小结:其实,乌龟和汽车间的相似度很高,看到乌龟就很容易想到汽车,这就是一种形状的联想。
2、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个形状游戏。
(1)看到梯形,你会想到什么?
(2)看看老师想到了什么?
(3)换个方向呢,倒过来又想到了什么?
3、范画
(1)老师就用这个梯形来设计一个渐变作品。
(2)如果你还有其他好点子,还可以像老师一样多画几组。
(四)作品欣赏
1、我们再来看看大师们的渐变作品(自动播放)
2、在形状的渐变中,小猫慢慢变成老虎,鱼儿渐渐变成大雁,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在秩序中加进了幽默感,使世界变得丰富,图形变得好玩。
3、正式受了大师作品的启发,同学们也创作了许多极具个性的作品,一起来欣赏。
(五)、大展身手
1、现在就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啦。看一下今天的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渐变作品
(1) 构思巧妙、设计精美
(2) 画出3-5个过程
(3) 建议:第一型不要过于复杂。
2、作业展评
比一比谁的构思最巧妙,画面最精美。
(六)课后拓展
1、还记得刚才跳街舞的小人吗?老师用这些连续的形装订成册,变成一本手翻书,想看吗?
2、告诉你们,动画片就是这么做出来的,你们的作品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做成动画,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试一试吧!
篇13: 《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
[智育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素质发展目标]: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准备
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学生活动设计
欣赏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制作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教学反思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鲜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型的感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型的知识属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其中的构思和组织是比较专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形的魅力》中指出:形一般指的是平面的形状,它可以分成几何形和不规则形。几何形指轮廓线呈现规则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等。不规则形是指轮廓线呈现自由形式的形状。这一课,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形的魅力在人们的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着。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想到的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找找朋友,找出接近的形,你和哪个同学的形是好朋友呢?针对没有找到朋友的形,让学生说一说配不成朋友的原因,我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形有:几何直线形、自由直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曲线形。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形,让学生在教室内找找有哦哪些形?教室的桌子、黑板、同学的身体上……在让学生在生活找一找形,电视机、床、沙发。让学生随意地在作业本上画出几个形,无意识地画。让学生观看图片米罗的作品《飞鸟绕着的女人》,米罗的作品被称为 梦幻绘画。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所看的、自己所想到的,听着孩子们的童言童趣,我笑得合不上嘴,感叹孩子们的想象力,没有约束的、自由的想象。
随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意识的用几何形或者不规则形进行组合,创作或者模仿大师的作品完成一副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热情高涨,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有趣,让我感叹,也有点让我羡慕,他们像精灵一样,大胆的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学习别人的想法来让自己进步,最后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画面时,是那么兴高采烈,他们的画面在他们手舞足蹈的描绘下更加的有趣。
我赞扬每一位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勇敢的评价大师的作品,你喜欢他的什么地方,你不喜欢他的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受到表扬受到鼓励会更加去感受美,创造出更多的美。
篇14: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经历“由形到数”和“由数到形”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发现图形中的规律,会用图形解决有关数的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直观与抽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数与形可以相互转化,树立数与形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就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我都能脱口而出,你们相信吗?
2、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计算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口算,挑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把计算器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有时候人脑由于电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算法的欲望。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算是1+31+3+51+3+5+7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1)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小正方形,把这些图形摆成一个大正方形。
(2)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121+3=221+3+5=32
1+3+5+7=42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和是加数个数的平方。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方向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会数与形的.结合。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3+5+7=2
1+3+5+7+9+11+13=()2
―――――――――――――=92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计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计算。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5:幼儿园摸一摸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摸一摸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用手感知几种不同物品的特性(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和形状。
2、 增强手的触觉感受力。
3、 让幼儿在猜物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重点、难点 增强手的触觉感受力
活动准备
1、摸若干个。制作方法:将纸盒子四周用颜色纸封好,在每个上面挖一个孔(大小刚好伸进一只手)。
2、不同质地,形状的材料,如积木,棉布,丝绸,钥匙,玻璃球,冷热水袋各一个。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辨别不同质地的物品。
1、教师:“今天教师想请小朋友来玩个游戏的,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好不好啊”
师:“这里有几种材料,我们来摸一摸”。请幼儿辨别,哪些东西是软的(硬的,光滑,粗糙,凉,热等)?”
2、游戏《盲人摸物》。让幼儿闭上眼睛(或用布蒙上眼睛),然后用手摸桌子上的物品,摸到一个物品要说出他是什么。说对了的小朋友加以表扬。
二、摸箱游戏
1、老师随意摸出物品;将一些小物品放进摸箱中,让幼儿摸出相同的东西,并说出摸到了什么,然后把物品那出来给大家看,检验摸者说的对不对。
2、摸相同的东西:教师拿出一样东西,请幼儿在摸箱中摸出相同的`东西,或让幼儿分别将两只手放进两只摸箱摸出相同的东西。并且说一说你摸到的是什么。他有什么特征。
3、按指令摸物: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摸箱中找出东西,如:摸出一个正方体的积木,摸出一个软的东西等。
三、教师小结
篇16:大物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长约20c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多种方案:①在地上放一层海绵;②用海绵把鸡蛋包住;③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④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
师:我们请提出方案四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上讲台站在凳上做这个实验)
【演示实验】让鸡蛋从高3处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师:能不能讲一讲你这样做的理由?
生:减少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
师:能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呢?
由学生自己推导,老师总结。
板书: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
由于物体作匀加速运动,则有a=(v-v)/t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a,可得
Ft=at=v-v
F=(v-v)/t
由上式可知在从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v-v)是一个定值,要使F减少,只有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所以上述方案中都是为了增加作用时间t。
师:大家回过来讨论表达式Ft=v-v。
式子左侧是物体受到所推外力合力的冲量,用I表示。
v和v是冲量作用前、作用后的动量。分别用P和P表示。
P-P是物体动量的改变,又叫动量的增量。
等式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总和。这就是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
板书:I=P-P
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Ft=P-P或Ft=v-v
说明: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若各量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应首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2)在动量定理的上述推导中,我们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a和运动学公式vt=v0+at,即在设定力是恒定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物体所受的力通常不是恒定的。例如在乒乓球与拍碰撞过程中,用球棒打击垒球,用铁锤钉钉子等,乒乓球、垒球和钉子所受的力就不是恒定的。但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投影片2】
例:一个质量为0.18g的垒球,以2/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投影片3】
应用步骤:
①先选定正方向。
②对物体(一般为单个物体)进行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弄清各力在各过程中的冲量,求出合冲量,且注意各量的正负。
③对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写出初、末状态的动量,并求出研究过程中的动量的变化量。
④应用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师: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对上面同学的实验方案就能理解,并希望能自觉地运用。下面请每一个同学自己亲自来感受一下动量定理的应用。
【投影片4】
【小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下抽出,但不能把橡皮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请一个实验失败的同学讲做不成功的感受,再请一个实验成功的同学到讲台上做给全班同学看。)
(三)学中做揭示生活现象。
师:请同学们举例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①跳远时跳落在沙坑里;
②在搬运易碎物品时,在箱子里放一些碎纸、泡沫等;
③轮船码头上装有橡皮轮胎;
④打篮球接球时有缓冲动作;
⑤蹦极;
⑥杂技节目:胸口碎大石;
⑦钉钉子用铁锤,而不用橡皮锤;
师:懂得动量定理的原理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其有害性。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布置作业。
★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摸物背形教学设计(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计划2022-06-03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2024-04-22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精选2022-07-18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2023-07-30
个人计划范本2022-05-20
小班科学活动游戏《摸一摸》教案2023-09-23
小班社会教案《摸一摸》2022-10-11
《摸一摸》小班科学活动教案2022-06-12
小班科学小手摸到了什么教案2022-05-07
国际盲人节的活动方案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