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0 07:51:0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Presid”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篇1:《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篇2:《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

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四)拓展延伸

本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五)小结作业

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给大家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读懂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大意,教会学生向王戎学习,学会细心去观察,我从课文的整体大意来划分,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后,反复的进行朗读,从而使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篇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

教材解读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读懂课题

今天来学习24课,学课文前,先看这一单元的导语。

1.PPT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历史传说故事(学生自读——教师指读)

2.生读学习要求。

小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要求走入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一共有3篇课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戎”既是会认的字,也是会写的字,这个字的斜钩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一个是竖撇,一个是斜撇。“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指读——齐读)

同学们在本子上认认真真书写“戎”字。(书写时,坐姿端正)

4.王戎不取道旁李,李是指的什么?(李子)

5.你对王戎有哪些理解?(生介绍)

6.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查资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查资料)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题意,回顾已有的学习方法。】

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本文讲的是关于王戎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摆好读书姿势,自己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指读2人)

生:折枝。(折是个多音字,它有三个读音,分别是:[shé] [zhé] [zhē],在这里指李树上的李子太多了,把枝头都给压弯了,所以读[zhé])

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字音读得都很准确,我们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而且还要读出节奏来。

2.读出节奏。

(1)(课件出示带有分隔符号的文章)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再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要声断气不断,气相连。(师范读——指读——齐读)

小结:对于文言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就能读出文中的'韵味来。

(2)这里还隐藏着两个会认的生字,谁发现了?分别是:诸、竞。

(3)你能用“诸”组个词吗?(诸位,诸多)

(4)那么“诸”是什么意思?很多,许多的意思。

(5)那么“诸小儿”就是很多小孩儿,许多小孩儿。

(6)还有一个会认的生字是“竞”。借助注释说一说“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7)“竞”还是一个会写的字。上面是个站立的立,下面是一个兄弟的兄,注意中间这个部件是一个口字。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的形式,落实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懂字义。

1.先看第一句,我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1)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说。

(2)“尝”这个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

生:根据语文书中的注释知道的。

小结:借助注释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板书:借助注释)

2.第二句,谁来说一说?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1)出文中插圖。你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用文中的话来说,这就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那么折枝的意思就是:压弯了枝头。

(3)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句的意思。

生说:看见路边李树上结出了很多李子,都压弯了枝头,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去摘李子。

小结:我们不但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借助插图)

3.第三句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1)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说——齐说)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第四句

[取之信然。 ]

生:摘下来尝了尝,果然是苦的。

5.落实朗读:大家都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谁能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更要读准节奏,读懂意思。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能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

四、小组讨论

文中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个字?(指生说)“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往往用来指代某种事物。“之”,在本文中出现了三次,但指代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指什么。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要求(ppt出示):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之”在文中各指的是什么?

(2)组内的1、2、3号同学一人选择一句,说“之”的意思,4号同学总结,“之”在三句中意思是否一样。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③取之信然。 ]

2.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句“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的“之”,指的是:李子。剩下两句中的哪一句的“之”也是指李子?(第三句“取之信然”中的“之”。)

3.好,那我们重点来看看第2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1)(师创设情境)看见路边的树结出了这么多的李子,并且把枝头都压弯了,许多小孩子和王戎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下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作为王戎的小伙伴,你会怎么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2)“之”指的就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指生说)

(3)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是怎么回答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一想。(生回答)

(5)由此,你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戎?(生回答)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聪慧有主见(教师相机板书学生说的关键词)

(6)人们根据王戎推测路边李子一定是苦李、还延伸出一个成语,指生说。

道旁苦李,也叫:道边苦李。[板书成语:道旁苦李(道边苦李)]

(7)王戎7岁的时候就这么聪慧,善于思考,像这样的孩子你还联想到了谁?(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的这几位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听得出同学们很会思考。

(8)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生说)

小结:就像同学们所说,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根据现象学会推理,学会判断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之”是本文的重点,理解“之”在不同句子当中的意思,是难点。教师立足于对文本原意的尊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思辨中激活思维,理解“之”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随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润物细无声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实现从知到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根据理解,背诵课文

1.给出提示词,看着提示语背诵。

篇4:《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四年级]

王戎 ,尝与 游。

看道边李树 ,诸儿 取之,唯戎 。

人问 ,答曰:“树在 ,此必 。”

取 ,信 。

2.提示词全部去掉,背诵课文

五、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自己放开声音说一说这个故事。

2.小组内,分好角色,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王戎诸小儿别人叙述者)

3.找两个小组代表上讲台说一说。其他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老师补充评价。

【设计意图: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生不仅要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结合故事情节,按照一定的顺序,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讲故事,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六、认识人物,拓展阅读:出示文言文《孔融让梨》

1.看着手里的拓展资料,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自己说一说孔融这个故事。

2.指生简要地复述这则文言文故事的内容。

七、推荐相关书目:《世说新语》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全文有一千多则文言文,全是有趣的小故事,主要记载了一些名人名士的言行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学完课文以后,老师推荐学生读整本书,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迁移和技巧的运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反思:这堂课能够有效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朗读有层次,指导有提升,能够看到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探讨第二个“之”时,前两个小組的汇报结果是一样的,当第三个小组再汇报时,依旧是同样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入式地与文中人物对话,从而理解“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还有一种好的做法是:当前两个小组学生出现相同汇报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多读读,再找第三组学生汇报,就可以避免学生平行发展。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篇6:《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两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篇7:《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在启智环节,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在智行环节中,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在生智模块中,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勤于思考、爱动脑筋,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的判断真是一个好习惯,正因为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让学生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8:《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两个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

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篇9:《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强调了诵读要做到“声断情不断”,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我认为王戎也在动,他在动什么呢?”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诸儿动的是脚,竞走取之。(2)王戎动的是眼睛,要善于观察。(3)王戎动的是会思考的大脑,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可取之处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诵读,传授诵读古文的技巧,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从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五、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体使用过多会对孩子眼睛有伤害,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

2、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时间分配不够。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少了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知识、能力并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现

这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质疑!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学生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上越走越远!

篇10:《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篇11:《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译文

佚名〔宋代〕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篇12:《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及译文

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嬉戏玩耍。

5、子:李子。

6、折枝:压弯树枝。

7、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8、竞:争逐。

9、走:跑。

10、唯:只有。

11、信然:确实如此。

篇13:《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答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答案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⑶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参考答案:

1、⑴代词,代指李子

⑵代词,代指王戎

⑶代词,代指李子

2、B

3、生长在大路边的李树却有这么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4、A

篇14:《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俞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语言精炼、富有趣味、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它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相信在座的部分老师跟我一样,在学生时代害怕学习文言文,怕实词、虚词,怕背诵,怕翻译!而俞老师的课堂通过课前谈话和对生字“戎”的字理教学,学生一下子进入古文的世界,把畏古文变成了乐古文,何为乐?

一乐乐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从课标中我们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俞老师的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读准字音,二读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三读带动作吟诵。最后俞老师出示竖着的、去标点的古文,配乐朗诵,这样的朗读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形成浓浓的中国风,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乐乐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只弹出万般音”,俞老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围绕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王戎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对王戎有什么了解?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是从学生口中有了善于思考、善于推理、聪慧的王戎。

三乐乐学:

“好课堂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俞老师就像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学习方法:扩词法、查注释查字典、换词法。俞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篇15:《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希望学生能够借助之前学过的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来学习文言文,所以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逐句逐句进行文本翻译上。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逐句分析过程中,是否所有孩子都可以实现这样的顺畅和流利,如何在公开课上保证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真实地进行思考和尝试。是否可以在点对点的交流之后,扩展为面的交流,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困生也尝试说一说。

2、课堂上点对点的分析过多了,读得不够。特别是讲解完每句话的意思后,更应该引导学生马上进行朗读,巩固体会和思考。

3、同步课堂上,对结对学校有一定的关注和提问鼓励的意识,但更好的对策还是没有想好,比如当对方没有人愿意回答,或者朗读出现问题时,如果及时调整的策略还很欠缺。

4、《世说新语》的环节在课堂上忘记出示了,说明自己对于引导阅读的意识还不够强,总是停留在对单个文本的分析上。

5、在指导课作第四题时,如何帮学生提取更关键的主要内容,是我提前没有预料到的,虽然课堂上进行了临时应对,还是希望以后可以更加充分的准备。

篇16:《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

1、注重学法指导,为文言文学习扫清障碍。

上课伊始,提醒学生“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帮手”。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语意正确断句,启发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子”的意思,联系学过的《守株待兔》理解“走”字的古今异义,借助提示背诵课文,理清顺序背诵课文……可以说,学法指导渗透在整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学生学得轻松,上手很快,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积累了学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2、将识字、写字、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分散在整堂课之中,使教学既活泼又扎实。

古文教学最无法避免又最容易陷入枯燥的就是字词、知识点的教学。我将识字、写字、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分散在整堂课的若干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学得扎扎实实。

3、借助空白点拓展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时,我趁机启发学生道:“如果你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你会怎样呼唤王戎去摘李子”、“如果你是一个语文学得特别好的孩子,你会怎样召唤王戎摘李子”,没想到学生群情激昂,发言异常积极,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在大胆想象中学生对王戎的“聪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篇17: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和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篇18: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

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并且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导入本节新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其次,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最后,品读课文,感受文中大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了解到: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在这里设置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析得出,王戎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本题是让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介绍本篇课文出处是出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资料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与大家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不随地吐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学论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语文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繁星》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语文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案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我的女神老师作文600字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我的女神老师作文2024-05-09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2-06-20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2022-11-19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试卷2023-11-16

部编版九下语文教学总结2023-06-09

部编版是人教版吗2023-10-19

部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2022-11-23

部编版初一语文个人工作计划2024-01-3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2-11-12

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