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7 12:59:3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锦集13篇)由网友“舞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

篇1: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篇2: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认识固体。

教学分析:本科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物体的能力。

课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体、液体分类,还有一类物体、既像固体又像液体,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状态的物体。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用锤子砸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质,并要求记录在表格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中发现: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3、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 确定研究固体的种类与方法

1、研究固体的性质,灵活使用活动提示卡。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 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看哪组的发现多,不足的实验材料向教师领取。组内汇总、记录,完整研究结果)。

(四) 评价

1、小组展示研究、点评、全班交流。

2、布置继续研究任务,评出固体研究所所长。

(五)重点项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轻重。

2、故事导入。

(六)拓展

1、设疑:鸡蛋是固体吗?全班讨论。

2、设疑:牙膏是固体吗?分组实验:和面粉。

(七)全课总结

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实,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八)课外延伸

1、回家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把你的新发现告诉老师。

2、思考:固体有共同的性质吗?

教学反思

在课本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材料三大基本较大幅度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地位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实施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篇3:《认识固体》教学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

经典案例:

一、导入

1、演示。

教师手里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把它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一个鸡蛋是熟的,一个鸡蛋是生的。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是会流动的。

生:我知道河里的水是液体,人身上的血液也是液体。

生:我知道液体没有形状,我们常用的胶水就是液体。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在水中会发生哪些现象?

生:我想知道,石块为什么会沉在水中,油却漂在水面上?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二、物体分类

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等待学生观察思考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液体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生:我认为香油会流动,是液体。

生:我认为钢笔有形状,不会流动,钢笔式固体;钢笔肚中的墨水会流动,是液体。

师:刚才有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你们看(演示):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动,它们都是液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呢?应该如何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看到水没有形状,而沙子捏住手里小小的、圆圆的,所以水是液体,沙子是固体。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而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放在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也会流动,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水是液体。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

第一文库网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程度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分一类;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定、玻璃沉入水底分一类;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一类,其他固体不易碎分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用火能否点燃进行分类,布、木块可以燃烧放一类,石头、白铁皮、磁铁不易燃烧放一类;我们还把能被磁铁吸引的白铁片、铁钉放一类,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木块、石头、橡皮等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认为木头是木头、铁钉是铁钉、石头是石头、布是布。 师:噢,你们是根据材料来分类的。

生:我们还发现钉子、石头、白铁皮掉在地上会发出声音,而海绵、布掉在地上没有声音。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2、各组任选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

(1)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得仔细、全面。

学生活动开始。

讨论研究方案,研究时所需的材料。

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

(教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2)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各实验小组张贴实验记录,并汇报。

(第三小组学生汇报如下,其他小组的汇报过程略)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石头、玻璃、橡皮、木块四种固体,我们发现石头很硬,用铁锤很难敲碎,石头是白色的,不透明,石头是椭圆的,没有气味;玻璃没有颜色,透明,玻璃是长方形的,用铁锤一敲就碎了,摸在手上滑溜溜的;橡皮是红色的,长方形的,有香味,用手折一折很容易断裂,橡皮摸在手中很柔软;木块很轻,用手摸时感到很粗糙,木块方方的,用小刀可以把木块切开。

四、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案例分析: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们要善于创设好的情境,来创设良好课堂答问氛围。

老师创设的情境最好要来源于生活,因为源于生活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这样能更快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入答问的状态。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激趣导入中,就创设了将一生一熟的鸡蛋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的.生活情境。学生对此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因此很快就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也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固体”的求知欲望。

在接下来的提问当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的活动中,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探究欲望强,老师顺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特别创设了这一动手探究的情境活动。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投入到活动当中,而在“玩”与“看”的切身感受中,他们也对“固体”这一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们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们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的安排,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从整堂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不再像以前传统课堂那样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活力。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备注:教学案例摘自《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

案例分析参考《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篇4:认识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中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或闹钟。

教学重点:

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我有一个好朋友,滴滴答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这是什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2、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钟面,这个时间又该怎么读呢?学生尝试读。

怎样才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回顾钟面结构

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认识1分、几分

??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3小格、4小格呢?

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如果走到刻度2呢?(边提问边演示)

(2)同桌合作,探索新知

同桌数一数、算一算,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钟?

同桌交流后汇报。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

(3)活动:你拨我说

3、初步尝试读时间

时针指向刻度8表示什么?试读例1中的时间。

4、认识1时=60分

分针与时针到底有什么关系?教师拨动表针,让学生边说几分边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情况。(拨到刻度6时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分针和时针分别走了多远?引导学生得出1时=60分。

5、自主学习例2.

尝试读和写。针对性讲解几时零几分的写法。

3、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完成后交流读法和写法。

2、练习二十三第1、2题。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2、现在是几时几分?回家后请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篇5: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67~6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引导同学认识角。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 活动角 图形 同学练习单 小棒 不规则的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三角板: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还有角?同学们找到的是生活中的角,你想认识我们数学中的角吗?

板书:认识角

二、新授

1、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片,请大家观察一下,找出图中的角。

课件演示:这些角有什么一起点呢?

2、教师规范语言:像这样尖尖的一点数学上叫:顶点,从顶点动身,直直的两条线叫: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在数学上,我们用“)”来标出角,标注“1”就记作:∠1,读作角1,全般书空一次。

一边介绍一边板书。

3、请生用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制作角:圆形的纸片和两根小棒,将同学用小棒制作的角用投影展示,用折纸的方法做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角在哪里?

4、请同学们在自身做的角上找顶点和两条边(可以多请几个小朋友来说,加深对角的认识)。

5、完成辩式练习:这些是角吗?

6、练习:书P67 指一指

订正练习,重点强调其中不是角的局部

7、课件出示图形:有大正方体、小正方体……

老师这里请来了一个神秘的角,这个角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对!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现在就请你用手里的活动角变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

师:为什么你觉得你的角比我的大呢?引导:这里叫张口

教师明确: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板书:与张口有关)

8、是怎么比的?

拿出你们做的角,比一比谁的大?你是怎么比的?

教师明确:观察法

重叠法

课件出示:∠1、∠2,这两个角谁大啊?你能确定吗?

引导: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板书:与边长无关

9、小结

假如你是一个角,你会怎么向大家介绍你自身呢?

三、拓展练习

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板书:

认识角

角的大小:

边 记作:∠1 与张口有关、与边长无关。

顶点 观察法

边 重叠法

一个顶点 , 两条边。

篇6: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 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 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 (生回答)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 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 (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5、调皮的小猴看到大家刚认识了角就对角这么熟悉了,它可高兴了,想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想去吗?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6、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回答)那从你发现的秘密,能不能说一说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那十边形呢?转一转,那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 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2、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两个角 为什么这两个角不一样大?老师来做这个角,先请一个同学上位,让另一个同学做的角和自己做的角一样大,你有什么方法呢?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5、调皮的小猴又来了,他拿走了最大的两个角,他拿的对吗? 你是怎么比较出他们的大小的?(借助钟面上的格子)如果老师把钟面上的格子去掉,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 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篇7: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公开课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谁能闭上眼睛,在里面摸出圆来?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提问:角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追问:如果有一条边是弯的行不行?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6、小结。

篇8:认识固体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二、设问导读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三、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

(一)、导入新课

1、演示

教师手上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我把他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知道铅笔盒是固体,玻璃窗是固体。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二)、给物体分类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预估:孩子们可能认为液体都会流动,固体不会流动。)

解决办法:刚才有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你们看(演示):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动,它们都是液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如何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生齐答:想。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小结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四、探究固体混合后的变化

1.课件:出示1杯花生米,1杯小米。

提问:花生米和小米属于固体吗?

2.它们有什么不同?

(颗粒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3.提问:将它们混合后还能倒满2杯吗?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解决方法:取半杯材料科采用做记号的方法以便观察对比)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5.我们该怎么办?(先称---混合后---再称---比较)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9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板书)

五、自制筛子分离混合的物体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1.学生:一粒一粒捡。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一些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七、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像铅笔盒、石头等物体是

2、像水、酱油等物体是()

3、固体有一定的(  )和(  )

4、固体混合后,重量(  ),体积(  )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二)判断

1、固体都是硬的。()

2、液体能流动,沙也能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3、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

4、鸡蛋是固体。()

5、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6、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都没有变化。()

八、拓展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用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离。)

九、课外延伸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2.下节课带来你的好办法与大家共享。

十、反思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十一、板书设计

篇9:《匆匆》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匆匆》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篇10:《五彩池》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五彩池》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 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2、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1、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3)关于一亩:看到××页下面有一道横线,横线下面有小一些的字了吗?这叫注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意思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现在看一看、读吧。那么666。6平方米是多大呢?我们的教室大约50多平方米,那么一亩就大约是十几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小学里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大约有一亩。

(4)关于石粉凝成:这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说说好吗?五彩池那里的水中含有像石灰一类的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水里沉淀下来,凝结成一团团一块块的东西。所以说是石粉凝成的。

(5)好,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五彩池大大小小散落在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样子。(教师此时在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后,可再适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

2、进一步点拨和强化朗读。

同学们如果真的看到五彩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美丽,神奇,令人惊叹)我要读出这种语气。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然后,教师可请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教师适当指点、强化,最后,教师可以配上旋律舒缓的音乐,请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轻声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发挥想象,要把文字想象成图像,展现在脑海中。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大概了解了五彩池所在的地方,想象和欣赏了它那奇丽的景色,知道了我们祖国还有这样如仙境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七、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摘录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有关挂图或投影。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彩池神奇美丽的景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想腾云驾雾到那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去看一看呢!那么,让我们凭借课文和这些挂图、投影在脑海里去想象。

3、听,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打开课文,轻声地朗读课文,想象美丽的五彩池吧。。

二、引导探究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弄明白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1、谈话引导

刚才我们看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一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交流一下,五彩池水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读两遍以后再交流体会。)

2、反馈与强化。

(1)读读描写池水神奇的句子,教师引导归纳神奇之点上层……下层…J左半边……右半边……回起来……;引导读出神奇、赞叹的语气,比比谁能读得更好?指导全班学生读好。}

(2)提出疑问。;

(3)关于咖啡色、拧橡黄、天蓝色、橄榄绿、清水不同颜色,这须于挂图、投影引导学生认识和想象。』

三、引导探究第四自然段

1、谈话引导:为什么五彩池的池水会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们一方面读课文,一方面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理解,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好课文,读懂并说出产生这样的池水的原因。

2、组织探讨:每个人先自己认认真真地轻声读课文,结合自己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学生探究阅读,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反馈、点拨与强化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读哪些句子?读给大家昕听好吗?(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赞美的感情)

2、学生在刚才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都可以提出来。

点拨要点:

(1)关于石笋、丘陵、珊砌。(以教师准备的图片或技影片为教具,运用前一节课了解过的石粉凝成的有关知识以及学生中曾经有人外出旅游的见闻,来帮助理解这类知识。)

(2)关于折射。(如果课前已经和自然课教学适当结合,现在便可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可以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如果课前没有与自然课结合教学,那么教师可在学生运用课外知识或经验理解的基础上,用人造彩虹的实验方法适当点拨,并鼓励课外继续探究。)

(3)关于瑰丽。(应该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方法来理解。)J

(4)引导学生齐读刚才理解的那些语句。有的同学发现了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很美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这些句子,讨论一下。

例: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一一各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像。像什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是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物很形象地说出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句中描写的景象。

3、作者在课文最后讲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为什么这样讲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知道了我们国家四川省松潘地区以北有这样一个像仙境的地方。其实,我们国家美得像仙境的地方有很多呢!我们家乡的有些地方在清晨或是傍晚的晚霞中,也是很美的呢!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美景写下来,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写自己家乡一处美景。

篇11:优秀公开课《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三)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四)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篇12: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篇13: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 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中国梦 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 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 教育助圆中国梦想

1.出示视频《中国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从感性认识中国的发展壮大,又通过阅读十八大资料、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进一步从理性层面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 探究受教育权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刀,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中国梦 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 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 义务

珍惜 履行

丹阳市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学认识固体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

我市干部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识固体》教案

信息化建设半年的工作总结

化学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信息化建设的年终工作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六教案

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
《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开课认识固体优秀教学设计(锦集13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2023-12-01

初中化学教师学期总结2023-03-06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023-06-25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2022-05-06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2022-06-25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022-12-12

高中二年级化学备课计划2022-06-10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2023-04-06

2022年高一化学教师心得体会2022-08-19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