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时间:2023-02-07 07:39:47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13篇)由网友“王大邪王大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欢迎阅读与借鉴!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1:《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设计说明】

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学生和课文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将《囚绿记》定位为:《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绿”为核心“事件”,以“我”与常春藤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从而在特定条件下形象揭示了从属于社会的“人性”与从属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和状态,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教学策略】

原则:紧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问题引领,梯次设问,分层推进;自读为主,点拨相辅。

【教学目标】

1.学习紧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没有所谓“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第1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提供预习材料和问题

1.作者生平、创作及被评价情况。

2.设问: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如果和所写的“事件”联系起来,请试着用一组词把这种变化的内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书查录自己不会、不熟的生字词,疏通语句;第二遍有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三遍带着设问问题朗读,思考并尝试解答。

2.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课堂记录本上。

【教学过程】

一、    进入新课,导学引思。

人类关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来只有二样: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这二者的关注诞生了无穷无尽的话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类关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话题的佳作不多,《囚绿记》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    教师范读,温故求新

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边默读,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回顾预习任务完成的内容。

三、    缘事设疑,揆情度理

第一组问题:

1.  围绕“择居”,作品写了哪些内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简称“提示”):写了寓所的特点,选择的理由。公寓的特点是狭小、潮湿、朝向不佳、夏季炎热、窗户破损。我被一抺绿影打动而即刻决定。

2.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这样写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这4段文字通过写居室之简陋、狭小、不宜人居而“我”却“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反衬出“我”对绿色(哪怕一片“绿影”)的极度喜爱。这对后文是一个丰满的铺垫。更重要的,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个疑惑: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绿色呢?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这个疑问,行文的畅顺使内容的转换如凝脂般细腻润滑。

第二组问题:

1.第5段整散结合,诗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请依次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疏理抒情的脉络。

提示:本题重在使学生注意紧扣原文的某类词语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观念、思想的方法,视野范围亦不仅限于此处。如,找出描写心理的词语,描写动作的词语等。具体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们和后文对绿藤枝条的描写构成了全篇的核心内容,这二段最能体现这篇美文的特质,请谈谈它们美在何处。

提示:①抒情浓烈,震撼心灵。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性--热爱绿色,热爱自然,开头直呼“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把绿色定义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觉得不够,又用直接评论的语言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似乎生怕读者不明了绿和自然就占据着他心灵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绿”之欢所唤起意识中始终“潜伏”的“觅绿”之切,以及“得绿”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倾而出。时而热情迸发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时而忘情地呢喃“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时而急切地表白,时而深情地呼告,时而痴情地对语。在绿的面前,“我”表现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难以自持。

②警语佳句,满纸烟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动作叙述的2个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写作者情绪、心理等精神活动的佳句,言简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乐”一句,在行文结构上是总说,在内容上则是对绿色的本质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对于自然的依赖。“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则用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绿色对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绿色可以滋润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灵恢复生机和活力。“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表明作者反复强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赖自然的,社会中的这种“人性”是离不开自然界这种凝聚和体现自然力量的某种“物性”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则是进一步深化的“我”与“绿”之间存在的既简单又复杂的特定关系的表达,使读者领悟“人性”与 “物性”原为一体,共存共生,永难分离的道理。这是5、6段文字中仅有的一句议论,可见作者覃思所在。

③化用典故,巧妙无形。化用庄子涸辙之鲋的典故,表现自己的盼绿之切。化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让人感到有一种物我相知、人与自然极其和谐的情与境。

④善用类比,摇曳生姿。“我开始了解……茎叶的欢喜。”作者运用类比的思维写绿之于已的作用,呼应了第5段的关键句“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深化了颂绿的情感,角度新颖,行文多姿。

第三组问题:

1. “囚绿”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绿”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关键部分。“囚绿”部分“我”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试结合这种变化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说明“囚绿”的行为具有偶然性,但从上文看,这种思想的出现又是有缘由、有基础、有历程的,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我”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我”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欢唱”。从“我”的“自白”看,绿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说,绿是“我”生命价值的诠释,是“我”心灵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欢乐。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写“我”的心理变化有二层意思:一是绿的枝条“依旧伸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重点讲“我”“囚绿”的行为得到被囚者的表现所“肯定”后的喜悦心理。二是插叙了一段往事。对于这段往事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后世的分析评论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则简单地说,这是“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见配套“教参”),至于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处,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这段看似游离的“歧路”文字,其实自有根由,它紧承上文的心理描写而来,是受眼前自己刚刚“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激发而产生的联想,插叙的事件中透露出“我”与绿色的关系具有某种历程,“不忍”“心里还引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这个历程的关键词,因此,这一段是带有印证和呼应性质的心理描写。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写“我”视被囚之绿为“绿友”,一厢情愿的喜悦之情,溢于纸上;再写“绿友”的“固执”带给“我”的心理变化,“我”先是对“绿友”生疑,认为“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继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强调“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我”囚绿行为进一步发展,而“我”此时的偏执、孤独心理也暴露无疑。

“囚之末”(第11、12段),“绿友”的剧烈变化刺激了“我”的内心,使“我”产生了“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的心理,我开始“可怜”“绿友”,但“我”仍旧“恼怒”,偏执心理有所松动。但我囚禁“绿友”的行为受制于“我”的计划,“我”理性地决定让“绿友”“恢复自由”。

循着这种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的意思。“囚绿”的行为应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畸形表达。“囚绿”重在表达人性的迷失。

在“囚绿”之初,文章对“我”“自私的念头”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人性深处的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现,而“囚”则是占有的高级表达方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种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残忍。写“我”曾对绿的生命“不忍”,为朋友热情的“除绿”之举感到不解,为被除去的绿感到“可惜”(第9段)。这在逻辑上是对“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的注释和补充,也是对后文“释绿、悟绿、念绿”的铺垫和交待,同时,还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诠释,即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过写人性与“物性”的斗争继续展现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希望(不如说“需要”)自然是遂顺的、亲附的,对自然的“固执”不接受,对自然的“不领情”难以容忍。这里重点表达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则生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状态:“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随人的意愿而改变,人与自然争斗显然只能是失败,“人性”最终战胜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虽则“魔念”生长,蛮横与霸道轻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过失”。一旦反省开始,人性中阴暗的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时虽在占据主导,但善良和同情已开始复苏,这里重点表达了人性在迷失中开始回归。

2.“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释”紧接之前的“囚”,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种变态的热爱,“囚绿”是对生命的误读,而“释绿”是对生命的尊重。“囚”与“释”之间,是一个“悟”的过程,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与文首构成呼应,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逻辑终点。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补偿欲望和怀想、惦念之情,丰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四、     布置作业,探疑问难

1.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必做题)

2.你有过“囚绿”似的心理和行为吗?试仿照本文写一篇散文。(选做题)

板书设计:

文章双线结构

行为线索:遇绿  得绿  观绿  囚绿  释绿  记绿

心理线索:觅绿  喜绿  颂绿  怒绿  悟绿  念绿

惜缘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2:《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学情分析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三篇选文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囚绿记》是在学习《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的课内自读课文,《囚绿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这两篇文章高,对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本文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剖析文本的深层思想内涵有几大的帮助。

我认为引导学生赏析这篇作品关键是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悟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感体验经历,作品的艺术魅力正体现这一体验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对常青藤感情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

2、有绿延伸出来的象征意义;

3、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目标

1、能理清文章中作者对常青藤的感情变化;

2、能通过阅读和讨论延伸出“绿”的象征意义;

3、能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曾经看过一部外国影片--《狐狸和孩子》。在一个柔和 秋天早上 .女孩发现了一只狐狸的踪影 ,并深深被它神秘的魅力慑住,完全忘记恐惧 ,好奇地尾随着它 ,借着狐狸的引领 ,展开一又一次的历奇 ,她发现 了从未看过的 自然景观 。踏足一 片片隐的国度 .彼此间更孕育出一段奇妙的友情。

女孩得到狐狸的信任,她希望狐狸成为她的玩伴,有一次她就带狐狸到她的家去,怎料却发生悲剧?

最后 女孩邀请她 的狐狸朋友到了她的家.天真的以为狐狸 会像喜欢她一样的喜欢她的房间。然而狐狸站在这个狭小又陌 生的空间里.却感到压抑与不安.像被囚禁了一样。于是四处奔 跑乱窜.最后干脆从楼上窗户跳出去 。

小女孩伤心自责地把狐狸抱回到小狐狸身边。小狐狸围着 妈妈痛苦的低吟,它们的眼神变的胆怯了,渐渐远离了小女孩。

森林里。只留下小女孩落寞的身影。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陆蠡的《囚绿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作者事迹:1942年4月13曰,陆蠡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即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同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惹日本人勃然人怒,给他上了酷刑。陆蠡临危不惧,英勇不屈,同年铍日寇秘密杀害。

(三)、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学们,颜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红色,表着热烈与激情;蓝色,代表忧郁和伤感;紫色,代表高贵浪漫;白色,代表纯沽无瑕。而绿色呢?代表生命、代表蓬勃的生机、代表生命的活力、代表和平

回归题目,《囚绿记》中“囚绿”是囚禁绿色,囚禁常青藤的意思,那么,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作者陆蠡为什么要把代表生机代表活力的绿色囚禁起来呢?

明确:一方面,作者喜欢绿色,特别强烈的喜欢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占有的欲望(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还有,“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同执,无亲热,仍旧不放它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另一方面,作者虽然对绿有着自私的想法,却仍旧对绿充满了无限热爱。(六七八自然段)

那么从刚刚的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原谅作者的这种做法了吗?

明确:原谅不原谅各抒己见。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来,作者对常青藤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明确:见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延伸出绿的象征意义。

同学们刚刚总结出作者念绿这一情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怀念常青藤,难道仅仅是因为常青藤是绿色的吗?

明确: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快乐、安慰;深层象征意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联系文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五)、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的理解。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一种写照,是作者感情的一种体现,那么,这篇《囚绿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文本表现了常春藤生命力之顽强;

2、结合时代背景看,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于外敌的坚韧品质,有的书上说,陆蠡是以常春藤作为祖国命运的写照,以人为的囚禁比作祖国被异族的侵凌,以常春藤的不屈幽禁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以长春藤的释放象征祖国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3、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当爱异化为占有时,就会构成伤害。

4、从更加深刻的层面上来讲,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压抑或是外力只是改变它的外形躯体,但不能改变他的生命本性。

明确:1、2、3属于4

七、板书设计

脉络:见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八、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的名师经典。

陈晓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3:《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

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填写于下面空白处)

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

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

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姜玲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篇4:《囚绿记》 教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落实答散文阅读题的方法与思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线索、重要语句、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的提问总结答题方法与思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作者对绿挚热的情感中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 教学难点: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并落在实处。

三 教学安排: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关于“绿”的诗句,就题目进行问题猜想。

2 展示问题与总结

(1) “绿”在文中多次出现,它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贯穿全篇的线索作用,从盼绿、赏绿、囚绿、放绿到怀绿,每 一部分都与“绿”密不可分。

规律总结:线索题,扣住文本,条分缕析。

(2) 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说明作者关绿亲绿的强烈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另外这句话还为作者后文写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规律总结:理解句子含义作用题,抓关键词,自问自答。

(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参考答案: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绿囚”执着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规律总结:取文精华,归纳组合。

(4)“囚绿记”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从象征意蕴、主题思想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只让学生从象征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囚绿记”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绿”是出现于作者窗前的常青藤,它充满生机,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它被囚禁后固执地朝向窗外,是自由与光明的象征;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规律总结:审清角度,叙议结合。

五 布置作业

“囚绿记”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从象征意蕴、主题思想等多方面对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让学生从主题思想方面作答)

六 板书设计

1 线索 盼 赏 囚 放 怀--扣住文本  条分缕析

2 焦 为什么 作用--抓关键词  自问自答

3 囚绿 放绿--取文精华  归纳组合

4 蓬勃--生命力

向阳--自由光明              --审清角度  叙议结合

不屈于黑暗--坚贞不屈

赵嵘

篇5:囚绿记(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预习检测,词语释疑(多媒体展示,提问学生来解释成语含义)

涸辙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着急的没时间选择。

了截爽直:爽快,干脆。

三、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本文紧扣什么展开情节的?线索是什么?情节的展开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学生自读、圈划)

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赏绿、囚绿、释绿、思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交流归纳:爱绿: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作者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宁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囚绿: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及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出于良心,不忍心让绿枝条枯死,最总有放绿。怀绿:其实也是怀念苦难中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3、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请同学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好品味,并在全班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分享:我特别喜欢第五段,这一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绿的赞美和喜欢。我也很喜欢绿色,我尤其喜欢“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句。其实,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都市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不是也一样盼等着绿色吗?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四、小结:

1、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2、《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3、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绿”的成语或词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也可小组合作。

2、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情节     情感

寻绿      渴望

囚      赏绿     喜悦满足

绿      囚绿     爱绿至极

记      释绿     点明主旨

思绿     惦念牵挂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篇6:《囚绿记》学案之二(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学案之二(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的学习时,学生曾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本课之前也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一定的认识。

[文本定位]

《囚绿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该文是第一次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它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本单元。《荷》与《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承担任务的是“景”的描写方法(如描写角度,修辞与词语的准确使用等),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散文中如何写景造境,写景抒情,融情入景等),教学的重点在“景”与“情”;《囚绿记》被安排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所以其承担的任务应当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巩固,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其独特之处,写景时所摄取的景物是空间片断式的,只写绿条,绿条之外的景物一概舍弃,它不同于《荷塘月色》写景的时间片断式,这是教学时应加以特别注意的。另外,《囚绿记》是新进文本,略读课文,故应抓住要点,略去其余,教师导引,学生多动。

[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

1.品味细腻优美的语言。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就单元教学目标来说,当然也应当注意品味其独特的语言,让学生在写景、抒情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一定的开拓和积累。

2.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本文写景抒情采取的手法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明显不同,通篇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3.体会真挚含蓄的情感。写景当然离不开抒情,探究景与情的关系当然是教学的重点,本文所抒之情比较含蓄,应当深入探究。

[学习方法]

诵读感悟法。对于散文,尤其是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更应当多加诵读。诵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有感情的示范诵读(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恐怕是不可缺少的,它比放录音让学生听更重要;当然不必全文诵读,可以有选择地读),学生自由诵读(文学作品的欣赏不可能千人一面,定然是各各不同,所以自由诵读比集体朗读要科学得多,有效得多)。

圈点评价法。如何品味语言?应当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最深之处。这,很重要!语文毕竟是语文,欣赏毕竟是欣赏,还是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才好,教师只能扶助、引导,而不能代办、强加。

脉络梳理法。一篇优秀的散文,其脉络必然是有一定条理的。研究文章的结构,了解行文的起承转合,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而且有助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讨论交流法。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分享思考所得,碰撞思想火花,积聚众人智慧。对于文章中有些隐含的、内在的东西,对于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采取讨论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文本解读]

一、语言:平中见美

就语言来看,本文显然没有《荷塘月色》语言的美,而是显得通俗平实,朴素之中又显清丽,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用口语。通观全文,作者似与人聊天般地娓娓写来,给人朴实平和的口语之感。如文章开头就是“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即如和人讲故事一般。再如,文章结尾:“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也是如此。综观全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几乎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也正是这口语般的表述,让我们更能见到作者的语言功底和内在情感。

善用词语。语言通俗朴实并不是说不要讲究炼字遣词,作者对于词语的使用还是非常讲究的。如在观察绿枝的时候,作者的描写就非常注意用词,“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用“伸开”、“攀住”、“舒开”来描述卷须的生长,连用两个“渐渐”来写卷须颜色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出“我”观察时间长,观察细致。在囚住绿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连用三个“依旧”来表现绿枝的生命力顽强,而“伸长”、“攀缘”、“舒放”则准确地表现绿枝的生长过程。词语的重复使用也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如“装饰……装饰……”,“比喻……比喻……”,“依旧……依旧……依旧……”等。

巧用修辞。大量地使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首先是拟人,作者是把绿枝拟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性格气质和“朋友”的身份,让人感觉亲切。排比的使用则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等。

二、情感:真挚深沉

1.对绿色的喜爱,真挚强烈。文章以“囚绿”为题,实则表现作者对绿色的由衷喜爱。这种喜爱之情从多个角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面描写,直接抒发对绿色的喜爱。如写自己选择公寓房间时,说是“占有”,因为“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作者由衷地赞叹绿色:“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并说自己“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还用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而观察绿时,又是带着“快活”、“留恋”、“欢喜”的心情的。

侧面描写,多方表达对绿色的喜爱。“我”毫不犹疑地选择这个小房间时,“我”的“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伙计的惊奇更是突出“我”对绿色的无尽喜爱。

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绿?因为绿是爱和幸福的`象征,是青春和力量的代表。

2.对国运的忧虑,深沉悲切。囚住绿是为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的心情为什么这么抑郁?因为“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这短短的一小句话,点明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也点明的“我”心情抑郁的原因。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往往在景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而这感情又是含蓄的。正因为国家、民族的危难就在眼前,让作者心情抑郁、悲痛,所以才强烈的喜爱绿枝这一生命、力量、爱和幸福的象征,这也正是作者的追求。

三、手法:含蓄委婉

上面已经说过,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寄情于景,行文往往也就显得含蓄,本文也是如此。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绿枝,写自己如何观察绿枝,绿枝如何生长,自己如何囚住绿枝,绿枝又是如何反抗的。实际上,这些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绿枝只不过是一个凭借,一种象征,是抒情的凭借,是沦陷区广大民众的象征。而最关键的灵犀一点是“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这一句在文章结尾部分出现,巧妙地点明文旨。因而,“我”的爱绿、囚绿、释绿、怀绿也就很好理解了。绿枝在文章中被拟人化了,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气质,而实际上,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也一直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就整篇文章来看,其抒情的手法是含蓄委婉的,也是值得令人细细玩味的。

四、结构:凝练有致

我们常说散文“形散神聚”,本文则是“形聚神聚”。文章开头用了不少“闲笔”来写自己所选择的那个公寓小房间及其理由,接着又用了相当多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赞美绿色,又细致地描述自己是如何观察绿枝以及绿枝是如何生长的,又写了自己是怎样囚住绿枝,绿枝是如何反抗、衰病的,其间穿插了不少抒情语句,而文章的结尾则简洁地述说自己南归释绿,以及对绿友的怀念。全文都是围绕着“绿”来展开的,其脉络是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其中,“囚绿”又是叙写的重点,作者对“绿”的一系列动作都是爱绿、喜绿的表现,正因为喜爱绿,所以才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而这一切行为又都统摄在“绿”所承载着的内在意义之中,那就是,“绿”是有所指的,它是沦陷区广大民众的象征,是力量、生命的象征。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如此喜爱绿并囚住绿,为绿的衰病而自责了。

[学习流程]

一、诵读:初步感受文章

安排本环节,主要是希望能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并能在诵读中对某些特别的地方加以注意,为下面的点评作准备。

诵读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先由教师诵读,教师可全文诵读,也可有选择的诵读;也可以让同学们推荐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教师搭档诵读,教师先有感情地读几段,让选定的学生再接着读,或让选定的几位学生一起读。然后再让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注:不建议采用放录音的方式,也不建议采用全班集体诵读的方式,更不建议采用竞赛诵读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虽轻巧、热闹,但会造成教师的缺位和表面的热闹,不利于感染学生,不利于进入文本,因而也不利于后面的欣赏品味。)

二、点评:深入品味语言

安排本环节,意在完成“品味语言”、“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这两个目标。作为写景名篇,本文有很多优美的句子、精巧的词语值得品味,其写景抒情的手法也值得学习模仿。

可以按下面方式操作。

1.学生自由默读文章,圈点出感受最深,或最欣赏的句子或词语,并在其旁作简要的评点,评点的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教师随机选取学生读出自己圈点的语句词语及点评内容。对于学生的点评,教师可以肯定,也可和其商讨,也可和全班同学一起商讨,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进来。

说明:学生因个性爱好、欣赏水平的不同,选取点评的语句肯定有所不同,但是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可能点评到的语句提前预作准备,这样才能应对自如、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学生的情况来看,可能涉及到的语句、词语如下: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3.课文在写绿条时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说明:承接上面的语句点评欣赏,既是对它的总结,也是引出对文章“写景状物”的手法的研讨。

从以上语句可总结得出拟人、排比等,教师要特别明确,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条人的性格和气质,这是文章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梳理:整体把握结构

把握文章结构,意在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细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词语表述各层次主要意思。(注:划分文章层次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法,后被大加挞伐,今日的课堂教学已经很难再见到给课文划分层次的了。但矫枉不必过正,给文章划分层次还是能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结构文章能力的,有些时候还是必要的,只是不要太死板,不要纠缠于某一个段落到底划分到哪个层次,理清文章大概思路即可。)

2.班级内部交流,共同研究文章层次。可以由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划分及表述,再由全班同学评判,共同协商出比较好的方案,明确行文思路。

3.教师引导,相机点出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

本文结构可由以下图示表示:

四、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问题设计--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进而要囚住绿?

明确:绿是生命的象征、希望的象征、爱和幸福的象征;囚住绿是为了亲近绿,表达自己对绿色的喜爱,对生命、爱和幸福的追求。

2.文中写绿条的处境,绿条的生长反抗,绿条的衰病有何内在含义?

点拨:文章写作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明确:绿条象征北方沦陷区的民众,他们努力生活,顽强抵抗侵略,他们处境悲惨但永远“向着阳光”。

五、迁移:训练写景状物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1.学习课文用拟人等修辞写景状物的手法,描述一种你最熟悉的景物。

2.古代诗词中有不少咏物佳作,请查阅相关书籍,选取几首,说说它们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所咏之物的。

李红丽

篇7:《囚绿记》学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陆蠡 (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研读课文

1、解题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2、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分别填出能概括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的字。并说明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   ) _绿  → (          )

(   ) _绿  → (          )        顽强抗争

囚绿记 (   ) _绿  → (          )

(   ) _绿  → (          )  向往光明

(   ) _绿  → (          )

4、研读“囚绿”部分。

①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地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既然作者“囚绿”是因为爱绿,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呢?

②“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③被囚之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第二课时

一、研读“囚绿”部分

1、你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

2、对于绿藤被囚前后的生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

3、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二、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三、深入探究:

联系作者的生平、《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写作主旨。

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

四、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课外延伸:阅读《陆蠡故居》(见读本),并作适当批注。

陈满

篇8:《囚绿记》说课稿(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囚绿记》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尹旭辉

【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下注释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 “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1    4) 寻绿 喜悦满足

(5    7)  赏绿 快活留恋

(8   12)  囚绿 欢怜恼怒

(13)    释绿 祝福赞美

(14)    怀绿 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 局部探讨)

(1)    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    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 “绿”所具备的特点。“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 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 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 “绿” 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板书)

欢喜

爱恋 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 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 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方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情感或象征含义。题目自拟,200字以上。

篇9: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升华思想。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等。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2.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想将它“囚”住。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

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篇10:《囚绿记》学案导学(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要结合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其中的情志。

【背景知识互动】 【知识积累】

一、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二、作家作品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 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解题

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

识记要点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诗和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摺叠(zhé) 瞥(piē) 揠(yà)苗助长

蕈(xùn)菌 涸(hé)辙

2、字形

涸辙 葱茏 攀缘

3、词义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茂盛的样子。 字词巩固

1、注意形近字

揠(yà)

偃(yǎn)

堰(yàn)

2、注意多音词

脉(mài)络

脉脉(mò)

3、不同的写法

攀缘=攀援

摺叠=折叠

【教材全析】 【整合感悟】

一、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引发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DD去年夏间。回忆往事,放飞幽远的思绪

第二部分(第2-13段),忆述北京与“绿”相处的日子,抒发自己对“绿”的无限爱意。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行文线索大致可概括为:择绿DD恋绿DD囚绿DD放绿。

2、3、4段为第一层:择绿

第2-3段写小屋概况。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

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第4段点明我选择小屋是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我喜欢绿色。

第5、6、7段为第二层:恋绿。

第5段写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故而“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的我,喜欢绿色,依恋绿色。

在表达这种依恋之情时,作者使用了极生动形象,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比喻:“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如此焦渴,如此依恋,当一片“绿影”映入眼帘时,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作者对它的占有呢?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炎热等等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一搬进小屋作者便将小台子移置窗下,面朝小窗和绿叶对语,而将孤独、陌生、困倦、不快等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说:“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里作者将绿叶拟人化,抒写细腻、温婉的依恋之情。

第6段作者继续强化这种依恋、喜爱之情。

对绿叶的情感不仅历久不衰,反而久而弥笃,那种喜悦,就如同“越渡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这一比喻贴切感人。的确,人应该在自然中生长,人的心灵应该在自然中自由放飞,而“绿色”恰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在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人类自身使命的表视,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第7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观赏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柔软的卷须伸开,然后攀缘;看它的嫩叶舒展开,然后变青、变老……作者希望“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连下雨时,作者都候在它身旁,听“它淅沥的声音”,看它“婆娑的摆舞”,这里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

第8-11段为第三层:囚绿

第8段写作者将绿藤的柔条牵进屋子,以使自己和它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说:“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的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有了“绿色”便有了快乐,便有了爱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在作者心里绿就是如此重要,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蕴含在这绿意葱茏中。

第9段作者又以从前住在乡下时,舍不得剪除床下茁出的芽苗、蕈菌的故事来印证、表现自己对绿色、对生命的珍视。

第10段写“绿”永远执着向阳的精神,突出其不屈。

第11段写绿藤枝叶的颜色由青苍变成嫩黄,枝条细瘦、娇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藤枝受戕害的痛惜和愤懑情感。文中写道:“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一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其实在当时“魔念在心中生长”,把天空下的生命移锁到暗室到中的何止我呢?这些破坏和毁灭生命的刽子手,我们诅咒他!

第12、13段为第四层:放绿。

作者本打算七月尾回南时放“绿囚”出牢,但由于卢沟桥事变,七月中旬便“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它繁茂苍绿。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

第三部分(第14段),写作者对北京的圆窗和绿友的怀念DD思绿。

文章第1段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本段说“离开北平一年了”,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综观全文,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 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一“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的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所以说常春藤是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常春藤的形象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坚持在抗敌文化工作岗位上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 结构网络

用语甚少,

却意味深长。

择绿D恋绿D

囚绿D放绿

小屋

(低矮 狭小 潮湿 简陋)

我喜欢

常春藤

(绿色)

绿叶

孤独 陌生 困倦 不快

抛到九霄云外

强化依恋之情。

(比喻手法)

细赏绿藤

突出喜爱依恋

(拟人手法)

快乐

绿 爱

是 幸福

美好年华

牵绿于屋内

插叙故事,

表现对生命的珍视

向阳、不屈

(拟人手法)

绿藤变黄变弱

(拟人手法)

常春藤

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祝它繁茂苍绿

思绿

(首尾互应,结构严谨)

散文整体思路

引发回忆

择绿

回忆往事 恋绿

囚绿

放绿

怀念绿友 (思绿)

二、技巧鉴赏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

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

又如:“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作者将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泼灵动、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这舞蹈最忠诚的欣赏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绿友”“绿囚”,描写它的“固执”“无亲热”“不屈服于黑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

②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 技巧拾零

比 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二、比拟的类型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可分为三类:①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②有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③抽象事物拟人化。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可分为两类:①把人拟作物;②把甲物拟作乙物。

3、构成拟人的几种方式:①使用动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动作行为;②使用形容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形状;③使用名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状况;④直接让本体说话,使之具有“人”的功能。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1、使表述幽默风趣;

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3、使表述更有说服力。

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使用比喻要出现喻体,使用比拟不出现拟体。

三、体裁知识

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

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美文品读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廊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t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悟读探究】 【学海导航】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它们的形式特点和情感意义。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解析:要求回答两个问题:形式特点,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情感意义要从全文所表达的感情出发考虑。

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对绿色的爱恋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达了“我”对绿色的焦渴、企盼。

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解析:几个动词的使用,后面连着几个形容词,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这是一句细腻的描写,“失去青苍”,“变成柔绿”进而又“变成嫩黄”,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很细致。细致的描写来源于用心的观察,对于青藤颜色的变化,作者是一点一点、一刻一刻用心关注着,看着心爱的“绿”一点点消退,作者必定心焦如焚,心痛如割。通过这句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规律总结

这两上题目都是考查对语句形式特点的分析和情感内涵的揣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有三:

1、抓重点词语;

2、分析外在表现形式和字面意义;

3、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

[教材习题解析] 方法点拨

一、作者喜欢“绿”,是因为他“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而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作者在“囚绿”的过程中发现“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最后“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得嫩黄、娇弱,心灵因此受到冲击,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所以说“囚绿”是因为作者爱“绿”,放“绿”仍然是因为作者爱“绿”。/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毁灭生命的刽子手者的愤恨。

二、1、一个“焦”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极端渴望和无限企盼。2、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最美好的东西除了“爱”“幸福”“猗郁的年华”,还有什么呢?在作者看来“绿色”便是最美好的一切,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绿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情怀。3、“珍重”一词写出了作者对“绿囚”的珍爱和敬意。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更认识到“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性格,所以更增添了自己对“绿”的爱恋。

三、(略)

一、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体味绿的精神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另外,要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同学们品味语言,揣摩语句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抓重点词语,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树立语境意识。

【知识应用自测】 思路导引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 瞥(piě)见  涸(hé)辙 脉(mài)络

b 茎(jīng)叶 淅(xī)沥 婆娑(suō)

c 葱茏(lóng) 蕈(diàn)菌 猗(yī)郁

d 镶嵌(qiàn) 揠(yǎn)苗 摺(zhé)叠

2、选出下列各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

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3、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c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绝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d 一年四季DD春夏秋冬,他总是忙个不停。 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防止错。

2、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这就是以义为纲,据义别形。

3、高考主要考查逗号、引号、书名号、顿号、句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较多。要想选对此类题,一是要明白各标点的用法,二是要弄明白句意。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桌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插入从前自己不忍剪除屋子内芽苗和蕈菌的故事,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要注意抓感情句,即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对本中段落含义的理解,要抓住全文的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分析。

【自测解析】

1、b(瞥piě,蕈xùn,揠yà)

2、a(“瑕”应为“暇”,应为“空闲”义。)

3、c(分号应改为逗号)

4、用排比句式,突出表达了作者看着绿枝茁壮生长时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5、插叙故事,表达作者对绿色生命的关爱情怀,进一步印证了作者

李红丽

篇11:《囚绿记》教学设计

杨华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抒情线索,学习象征手法,理解文章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读写赏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那抹绿”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教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走进“那抹绿”

看名家范读视频,检查预习,解决字词后,讨论。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关键句子赏读。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关键句子赏读。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关键句子赏读。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课文思路是怎样的?

课文中真正写“囚绿”的`只有第8 段到第12段。“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两个字概括,并标明段落。

内容

寻绿

观绿

囚绿

放绿

怀绿

段落

1-3

4-7

8-12

13

14

三、赏析“那抹绿”

自由诵读课文一遍。

合作探究: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

探究一: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示例要点: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探究二: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

示例: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

探究三:从修辞的角度探究写“绿”的方法

示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探究四:联系写作背景,探究“绿”的深意

示例: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可以说,绿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常春藤柔弱的外表下有着固执的性格,作者文弱外表下有着铮铮铁骨;绿是国家艰难处境,被欺凌命运的写照。被幽囚的绿犹如被欺凌的民族;绿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是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绿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写照,宁可为自由壮烈地死,也不苟且地活。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四、拓展“那抹绿”

1、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2、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

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五、抒写“那抹绿”

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结构)

蓬勃、向阳、固执(物象)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意蕴)

托物言志,排比、比喻、拟人、反复(手法)

篇12: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篇13: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乙烯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功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13篇)】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案设计2023-04-18

《囚绿记》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2022-06-03

高一必修二语文作文亲近自然2022-10-14

《祝福》说课稿之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3-04-27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2022-07-23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示例2022-09-16

高一语文 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8

高一下册语文课文教案2022-07-28

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优质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