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垃圾堆里看星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综合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到在干旱地区人们因地制宜,利用能够指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人们都不会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激发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两个千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资料,自制课件。
四、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资源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目标(预期目标 |
一、课前检测 | PPT展示题目5题 (以选择和填空为主,难度为0.9) | 布置作业,完成后 与学生一起校对答案,得反馈,表扬鼓励 | 拿出白纸,做题,完成后举手反馈 | 唤醒记忆、难度简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4分钟) |
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 PPT展示图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区分布”与“大沙漠”的图片 | PPT展示 同时叙述:同学们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无法体会到到没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要深入到世界上最为干旱的两个地区去了解那里的人们是怎么样运用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 看图片,谈感受 | (1分钟)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
三、师生合作探究“了解两大干旱地区” | PPT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气候分布图”“阿拉伯半岛的区域图”和“中国西北部区域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题,地图册 | 1、操作PPT,出示图片与复习题,阐述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讲台,个别交流,等待反馈。 3、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完成 4、师生共同小结:两个地区有个共同的特点——干旱缺水 | 拿出白纸完成复习题,3分钟后可与同桌交流补充,完成后举手反馈。与老师共同校对,完成 | (8分钟)系统地回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打基础 |
四、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干旱宝地” | 1、展示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与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展示坎儿井的构造图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输出路线 3、PPT展示复习题目 | 1、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在波斯湾沿岸地区国家如此富裕,实现了现代化 2、布置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与个别小组交流、辅导 |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区发展农业必不可少自然条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儿井;给波斯湾地区创造财富的是它们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了财富才能购买先进的淡化海水的技术设备,发展节水农业等) 2、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举手、反馈) 3、派代表反馈答案 | (8分钟)系统地回顾、综合性比较两大干旱地区的不同的生产与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区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
五、同桌讨论得启示“反思干旱的宝地” | PPT展示图片新疆地区丰富的物产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湾地区人们富裕的'生活。 同时展示材料新疆地区的绿洲面积缩小、坎儿井水量减少、数量减少的现状 | 提问:通过学习干旱的宝地,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正面启示与负面的启示) | 思考,举手回答 | (3分钟)从对比案例得启示,把浅显的知识层次学习上升为自我的启示,为知识迁移做准备 |
六、案例迁移 | PPT展示案例 “中国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衢州市的农业生产”与思考的题目 | 可以提示: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对于中国其他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何借鉴意义?对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启示? | 同桌间合作讨论,举手回答 | (6分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扩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七、填写小结的表格,按表格进行小结 | PPT展示表格 | 布置任务,与学生交流,进行个别辅导 | 填写表格,进行自己小结完成后举手发言反馈、发言 | (5分钟)自我小结、消化,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一步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生成。 |
八、巩固作业 | PPT展示作业 | 布置作业、巡视、答疑、师生共同完成,得反馈 | 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完成,举手表示 | (5分钟)以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
篇2: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 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石油运输路线。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找找陆地上干旱地区,请学生说说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补充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不少地区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来导入新课,以新疆为例,人们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亚人们则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换取外汇,积累财富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表达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
篇3: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沙漠绿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沙漠绿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多种资料如地图、图片、视频等分析并描述以色列在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征,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和改造自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探究,运用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会从各种资料中获取、分析信息,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学习,初步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和联系的眼光;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出示几幅以色列城市、乡村、现代化农场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
生:美国、澳大利亚……
师:如此优美的画面却不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它是沙漠里的绿洲──以色列。
新课教学
(一)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环境
结合图3-68、图3-69阅读课文P85,分小组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点(重点分析降水特点)、河流、湖泊。
并依据以色列的自然环境,思考分析这样的自然环境是否利于农业生产?
各组展示后师生一起归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30°N线穿过其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中纬度→热量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2)地形:沿海地区为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为主,沙漠广布,土壤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
(3)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终年炎热干燥,降水十分稀少→不利于发展农业
资料:以色列北方降水量800毫米,南方降水量仅30毫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
依据材料分析得出以色列降水三大特点:北多南少;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不利于发展农业
(4)河流:约旦河流经以色列西部的国界线,河流稀少
湖泊: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咸水湖)→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发展农业
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综合以色列的自然环境特点,以色列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师:那么制约以色列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探究以色列的绿洲农业
师:思考以色列人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沙漠缺水的问题,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6-87,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措施
①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②政府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鼓励节水
③污水净化,水资源循环使用
④海水淡化,发展淡化技术
⑤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北水南调
⑥最大限度收集和贮存丰雨季节的降水
⑦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受污染
⑧公民节水意识强……
师:可以说以色列人把沙漠里的每一滴水都运用到了极致,除通过开源与节流方式实施节水措施外,它们还想出哪些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生:措施2.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努力开发节水作物:例如种植枣椰树
措施3.种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如水果、蔬菜、棉花、花卉
措施4.进行反季节生产
师:出示枣椰树的图片,提问以色列人为什么大量种植枣椰树?(提示:可从枣椰树的特性及经济价值角度谈)
生:枣椰树的特性:耐干旱、耐盐碱、耐高温
经济价值高:树干可建房、叶子可作燃料、果实可食用
师:枣椰树还被称为“沙漠面包”
师:正是因为以色列的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欧洲,所以以色列还赢得了哪些美称?
生:欧洲人的“大菜篮”“大花园”
师:以色列人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创造性地发展了农业,这启示我们区域发展要注意什么?
生: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总结
1.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2.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以色列人运用智慧保护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做法,为世界其他干旱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写经验对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师生归纳总结: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科技兴农、改造自然。(也可答以色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练习
1.以下河流中,流经以色列的是( )
A.尼罗河 B.幼发拉底河 C.底格里斯河 D.约旦河
2.下列有关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B.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C.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D.虽然气候干旱,但南部水资源丰富
3.下列选项中属于以色列对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是( )
A.农业中普遍用大水漫灌 B.海水淡化后用于农业灌溉
C.广泛应用喷灌和滴灌技术 D.政府投巨资建水利工程,实施南水北调
4.关于以色列农业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季节生产农作物
B.被称为欧洲的“大花园”“大菜篮”
C.大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枣椰树
D.种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大量出口粮食和饲料
5.以色列贫瘠缺水,也谈不上地大物博,对于发展农业,没有丝毫优势。然而,犹太人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民族,一代人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的腾飞。这个经济奇迹,源于一种独特的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滴灌。那么滴灌技术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篇4:七年级历史教案:干旱的宝地
七年级历史教案:干旱的宝地
七年级历史教案:干旱的宝地一、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教学目标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地下水和石油
2、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
三、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 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石油运输路线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找找陆地上干旱地区,请学生说说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补充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不少地区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来导入新课,以新疆为例,人们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亚人们则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换取外汇,结累财富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表达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让学生观看鸣沙山录像,感受干旱地区的沙漠景观,并请学生思考这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环境哪个优劣?人们又如何生活?
学生观看录像并思考比较干旱环境与平原、山区、水乡、草原环境的优劣,是否沙漠地区没人生活?人们该如何去适应环境?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景观,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进而激发学生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丝路
明珠
1、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上找找陆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区,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和中国最大的沙漠,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学生找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台点击新疆、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区,然后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案例
2、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区?引出沿路的绿洲为商人提供食物和水源。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理解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3、引导学生思考当地人们是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灌溉更多的土地呢?
出示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学生观察坎儿井的结构,思考其功能,水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以动态的图示形象地展示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它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4、播放吐鲁番盆地景观片段,出示一组新疆瓜果图片,让学生观察
新疆盛产哪些水果?种植哪些农作物?你吃过新疆生产的哪些水果?绿洲农业的水从哪儿来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如引进以色利的滴灌技术等
以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犁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总结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
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讨论如何将古老的绿洲农业焕发青春?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绿洲农业的前景
利用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智慧,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献计献策
师生
互动
合作
探究
――
石油
宝库
让学生观察卫星上拍摄的阿拉伯半岛全景图,了解这里的自然环境,教师补:中东一些国家经常为水而战,水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但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并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政图片
1、请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
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3、为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4、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与发展?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地下资源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
读图分析西亚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
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出国
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态的石油输出线路,生动形象地说明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出地区
配以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许多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将来就会枯竭,所以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路。
师生
互评
总结
提高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最后以想一想、考考你等问题,指导学生小结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存在问题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的是强调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名称:
A B C
D E F
(2)该地区中部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3)该地区的居民主要是 人种。多数为 人。
(4)该地区主要是 气候,
资源极端缺乏。
(5)该地区地下宝藏―― (矿产)的开采,而这一的资源主要出口,主要输出到 、、等国家,请你设计几条比较合理的路线。
篇5: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案干旱的宝地一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案干旱的宝地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出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是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能够指出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坎儿井的构造,两个干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教学思路】 播放影像资料――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探究沙漠地带人民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地人民是如何改造、开发和利用自然,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情况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让学生进入沙漠这个特定的生存环境,想办法求生存和发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观看鸣沙山录像并思考、比较影片中的景观与前几节课学过的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环境的优劣?如何形成的?人民如何生活? 播放鸣沙山录像,并请学生思考这与平原、山区、水乡、草原环境的不同。沙漠地区人民生存和生活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观看录像,感知沙漠景观。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带着问题开始沙漠之旅,探究干旱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兴趣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丝路明珠 在世界沙漠分布图上找主要沙漠分布区,并上台指出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沙漠,思考这些地区为何干旱? 让学生在图上找陆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区。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以先行组织者的方式让学生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区,然后点明本课要重点学习的'两个案例。 观看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质疑、回答:新疆气候为何干旱?对农业有利吗?干旱地区为何能发展绿洲农业?当地人民是怎么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问题的?观察坎儿井的结构,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坎儿井是如何开凿的?其作用、功能怎样? 教师引导:进入新疆境内跃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沙漠和绿洲并存及一个个井口大小的洞,那是什么呢?请你猜一猜,怎么开凿的?有何作用? 以丰富的景观图展示美丽的新疆风景,动态的图示形象的展示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的结构,分析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老师点拨解决。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坎儿井节水灌溉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与长城、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古代人民靠聪明才智克服困难,用坎儿井引冰雪融水,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沙漠地带最重要的水源问题,征服自然,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沿途人们如何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决定作用?由学生点明主题,新疆成为丝绸明珠。 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干旱地区?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理解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丝绸之路西端的西亚,今天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的。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石油宝库 观看资料:中东一些国家经常为水而战,水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使这一地区长期处于贫苦状态,但大自然却赐予了他们另一种宝贵的资源――石油。 展示卫星上拍摄的阿拉伯半岛全景图,让学生了解这里的自然情况。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图思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实质。 读图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带和主要产油国,从西亚石油的产量、储量、出口量等方面分析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得出西亚是名副其实的石油宝库结论。 讨论石油输出的原因。 读图回答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及主要输油国。 石油输出换来财富,建立海水淡化场、引进节水灌溉设备等。 出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政图片。 提问: 1、你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西亚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区,说出主要产油国的名字么? 2、出示西亚石油输出路线图,引导学生思考西亚的石油开采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 3、为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动态的石油输出线路,生动形象的说明西亚石油输出量及输出地区。 配以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组讨论、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和发展? 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地下资源?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许多石油产出国的石油资源将来会枯竭,所以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及早另谋出路。 师生互评 总结提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 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 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情况进行互评,指导学生总结、比较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 师生互评和总结,目的是强调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较点 丝路明珠 石油宝库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资源问题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场 绿洲农业产品 葡萄、哈密瓜、麦 椰枣、小麦、水稻 相同点 ① 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 ② 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课堂小结】 地球上有许多干旱地区,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在不少干旱地区严酷的地表下,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征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适应与改造自然,并合理的开发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篇6: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
二、
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篇7: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主题、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走进社会”、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个单元实施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1. 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共分三部分:意识社会中成长,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在社会的舞台上,我们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成长,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了学校,学生成为我们扮演的新角色,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特定的社区中,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二是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随着角色不断变化,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在这个舞台上,不同角色之间相互理解,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关键一环。三是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生活中的规则无出不再,社会生活离不开公平、公正的规则,规则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2.学习目标要求:
(1)理解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是个大舞台。
(2)掌握并分析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对我们的不同影响。
(3)扮演好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学会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互相理解。
(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守规则。
第六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消费”为主线,以“选择”为主题,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既有用又实用的知识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懂得在消费中既要珍惜财富,又要选择时尚;既要注意质量,也要选择文明;既要珍重今天,更要选择未来。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从我们都是消费者说起,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如何购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需要一些技巧;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什么,怎样购物才算合理。消费方式提倡选择文明、选择时尚(更新换代)和选择未来。
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说明了增加收入的办法,追求效益的策略,规避风险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的的经营之道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信用是创业成功之本,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 第三课“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从家庭收入、支出的种类和内容说起,谈到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用;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用,人人都同税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探究八“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消费内容的变
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体验家庭理财的要领。
2.学校目标要求:
(1)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初步了解消费和商品,掌握并分析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
(2)体会信用对个人成功创业的重要意义,懂得信用是金。
(3)学会根据家庭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合理安排支出。
(4)初步学会合理的购物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5)懂得把握住机会,创业才会成功,学会规避风险。
第七单元:精神生活的追求
1.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含了三棵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大众传媒;追求真善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说了知识推动着社会前进,大众传媒日益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明的社会同样也是提倡真、善、美的社会。
2. 学习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学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对真、善、美不懈追求。
第八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
1.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及发展过程。通过讲述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实物资料,要求我们树立资料保护意识,保护了资料,也就保护了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
2.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通过自己身边的事物的演变过程,感受历史。
(2)了解我国文字和书籍的演变过程。
(3)认识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4)学会用公元、世纪、年代表述历史。
(5)学会利用历史资料来考察历史。
(6)分辨史料的价值,充分利用那些有用的资料。
二、教学实施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为3课时/周,全学期共52课时。
篇8: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板书】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板书】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篇9: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 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2.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时间
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 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 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
小结 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交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
课外调查 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
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探究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 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篇1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在本学期,担任七年级(6)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篇1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课时分配
第一周: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单元回眸;夏传子家天下。
第四周: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国庆长假。
第六周: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六王毕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篇12: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八、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扶工作。
3、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4、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6、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九、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2、北京人3、山顶洞人)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2、河姆渡聚落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2、尧舜“禅让”3、大禹治水)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2、商汤灭夏3、武王讨伐)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2、贵族、平民与奴隶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2、问鼎中原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楚汉战争)
第9周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2、车同轨,书同文3、焚书坑儒)
第10周期中考试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势力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
第14周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3、《九章算术》)
第15周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2、司马迁与《史记》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2、三国鼎立3、官渡之战)
第17周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2、淝水之战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8周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2、顾恺之和绘画3、石窟艺术)
第20周期末考试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篇1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所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兴趣深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也会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回答问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纠正。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同学科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大周进行集体备课两次。
第六、上好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实效。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四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五个课时。
篇14: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七年级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2
2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2
3第5课公元纪年法
第6课西周的分封2
4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2
5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2
6第11课百家争鸣
第12课历史人物仿制活动2
7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2
8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2
9复习1——8课2
10复习9——16课2
11半期考试及评卷2
12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皇汉武
第18课秦汉科技2
13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文艺
第20课三国鼎立2
14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
15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2
16复习17——24课2
17复习测试一及评讲2
18复习测试二及评讲2
19期终考试
篇15: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狭窄,好奇心强;在小学接触的历史知识想对较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目的不明确,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基础知识
经过小学对社会科目的学习,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基础,学习比较扎实。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掌握不系统、不牢固,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
3、学生的智能因素
初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反映敏捷喜欢探究,敢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智能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4、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小学阶段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综合运用效率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地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效率较低。所以,开始在学习方法上要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5、教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新的学期,初一历史教材没有多少变化,今年本人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远程教育全员研修,对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加上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会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学习和探索,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从学术的角度看,这四个单元的题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应历史发展时期的所有特点,但它肯定注意到了如何适合学生的特点。以第四单元为例,魏晋南北朝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门阀士族统治等,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像门阀士族制度一类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所以,尽管它们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还是暂不涉及。
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学期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加强研讨,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发挥备课组的整体优势。
7、结合本校实际,继续推行和深化“三环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篇16: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
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知识。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篇17: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三周:单元回眸;夏传子家天下
第四周: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国庆长假
第六周: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七周: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单元回眸;三国鼎立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单元回眸、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18: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干旱的宝地》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2022-05-02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2023-06-1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022-11-09
初一到初三地理目录与学习方法2024-01-31
7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2022-09-25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2023-08-18
8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2023-08-01
5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2023-05-11
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计划2023-01-17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