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

时间:2023-05-14 08:11:2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推荐14篇)由网友“皇帝的新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

篇1:Book2 L26教学设计与说明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南安华侨中学英语组 林永文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且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及阅读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初二开始就有效地利用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阅读理解技巧的训练,而图式理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 图式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Rumelhart)等做了大量研究,建立并发展了图式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就阅读而言,图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ta), 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主题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

二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信息(口头的或书面的)本身并无意义,它仅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图式理论,读者接受文字信息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大脑存贮的信息中寻找能够什么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读者就产生了理解,否则就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可见,读者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图式和修辞图式外,还需要与作者有共享的内容图式。

三 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1.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2.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3.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

4.指导学生运用图式

四 Book2 L26教学设计与说明

1.Warming-up与 presentation 让学生听磁带,了解课文的一些基本常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为进一步的阅读扫除障碍

2. Fast reading 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初步建立语篇图式,归纳段落大意进而归纳文章大意,培养Skimming技巧以及归纳能力

3. Read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语篇图式,训练scanning技巧

4. Listening 学生合上书,看语篇图式,听录音,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5. Language points 考虑到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语言点讲解不做太多扩展,只立足于培养学生从课文原句中发现与归纳出语言知识。

6. Consolidation exercises 练习材料来自workbook

7. Discussion 提供一个围绕课题进行讨论,练习口语的机会

8. Homework 学生自己画语篇图式,并利用它进行课文复述

总之,本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图式理论从语篇整体上理解文章,加快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终生学习的能力。整堂课以读为主,兼顾听和说,为写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希望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1. Lead-- in

如图:

2.Fir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fast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Second reading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to find out more details.

4.Listening

5.Language points

篇2: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篇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在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基础上,应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第一节课组织学生遵循文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默读获得自己的阅读初感并提出自己的阅读困惑,把它们写在预习提纲上。

第二节课的教学起点的把握就基于对学生预习提纲的阅读、整理和筛选。在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语言品析、结合生活体验、角色互换、小组合作等活动来进行文本的研读和情感的体悟。通过3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

总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的设置,都希望尽可能地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形态。

教学设计:

一、背景资料

《醉翁亭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这些历来被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能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古诗文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对策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游记,写于其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全文不过

四百多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骈散结合的句式,清晰的脉络,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宴饮之乐,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高度和谐的理想化的`境界。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并明

确了文言阅读和学习的一般方法、要求,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应该不成问题。学生容易从反复朗读中主动进入到语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学鉴赏的学习活动中来。但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而且多线形思维,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态就成为教学本篇文章的重难点。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本文教学首先就应通过反复且多种方式的诵读去品味语言。同时又要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思考以及恰当的补白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态和情怀。

三、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内容大意;

2、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疏通疑难字词;

3、通过默读、细读的方式,结合下发的《资料简介》,在《预习提纲》上写下阅读初感并就文章理解和写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教学准备

课前印发《醉翁亭记》《资料简介》《预习提纲》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本事,导入课题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滁州志》

设计说明:从本事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快速进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感知大意

1、初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明确语音。

2、再读文本,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内容大意,并圈画出疑难字词。

3.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4.第三次朗读课文,巩固疑难字词,再次整体感知。

篇4:《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与说明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篇5:《投击目标》教学设计与说明

《投击目标》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题式情景教学贯穿课的始终,通过情景设置下的各种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锻炼活动紧密结合,使他们掌握基本投掷技能,培养竞争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石。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情景贯穿课的始终,以投击目标为主教材,游戏播种与收获为辅。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把单调的原地投掷轻物揉和进巧妙的游戏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成就感,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预防各种疾病的好习惯,辅助教材让学生在游戏中,身体素质得到发展。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本课,热身活动是以师生集体放风筝来完成的,学生以轻松欢快的心理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通过“逮‘猪’——打害虫——消灭‘病毒’”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学,锻炼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使学生既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作用。

游戏《播种与收获》使学生身体上下肢肌群得到了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齐心协力的精神。

放松练习《歌声与微笑》师生同乐,心情愉快结束了本课。

《投击目标》

学习

水平

三年级水平二

人数

40人

执教

教师

韩景伟

学习

目标

1、通过投准练习,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灵敏和协调能力,培养积极预防,勇敢面对、克服困难的精神。

2、乐观参与体育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展示自我。

3、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任务并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习

内容

1、技能:原地轻物投准

2、游戏:播种与收获

教学

程序

学练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动

情绪

活跃

气氛

阶段

8′

1、课堂常规

2、师生集体放风筝,营造一种欢快活跃气氛。

1、宣布内容

2、口令指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1、明确本课目的。

2、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

参与

积极

练习

阶段

18′

1、投掷练习。

2、轻物投准。

重点:动作速度连贯稳定。

难点:

①认识蹬转、挥扣、连贯用力技术。

②出手角度与投掷高低协调配合。

1、学生自主发挥投掷练习。

2、启发激励并纠正学生动作。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创练习。

4、教师参与评价奖励。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练习。

2、充分体验投掷的乐趣。

3、通过教师纠正制定最佳投准方法。

4、充分展示自我。

5、分组比赛。

合作

组合

阶段

10′

游戏——播种与收获

教学重点:训练完成。

教学难点:相互配合。

1、教师语言导入。

2、讲解游戏方法和要求,提示游戏进行时要互相帮助。

1、分组游戏。

2、积极表现。

3、团结协作活跃轻松。

稳定

情绪

交流

4′

放松舞步:

歌声与微笑

扭秧歌

组织学生 在音乐伴奏下放松

1、教师总结。

2、师生互评。

3、师生再见安排收放器材。

随音乐放松,身心愉悦。

互相评价分享成功的乐趣。

资源

篮球场? 纸球? 纸筐? 藤圈? 病毒图? 悯农图

篇6: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 1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A

一、主要词汇:robot, credit card, pollution

二、语言目标:

1. ---Do you think there will be robots in people’s homes?

---Yes, there will.

2. I think every home will have a robot.

3. Kids won’t go to school.

4. ---Will there be any paper money in 100 years?

---No, there won’t.

5. There will be more people.

6. ---What do you think Sally will be in five years?

---I think she’ll be a doctor.

7. ---What sport will she play?

---She’ll play volleyball.

三、语言结构:

1. will+动词原形(be, do)表示将来发生的事;

2. I think句型

3. 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

4. more, less, fewer的用法

四、学法向导:

1.会运用本单元的英语畅想“我的未来不是梦”;

2.会用英语和他人进行“未来宇宙”的话题交谈;

3.绘出一幅“未来蓝图”并用英语进行图解;

4.会用英语进行采访:十年后的你。

五、教学过程

I 放完第一段视频后,

①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1a

(教师)1. Point to the columns of As and Ds and say, A means agree, D means disagree. Circle D if you think the sentence will not be true. Circle A if you think the sentence will be true.

(教师)2. As student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answering any questions students may have.

(教师)3. Talk about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All students will probably not have the same answers. Point out the example in the speech bubbles and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Help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statements using language from the example.

1b

(教师)1. Read the six predictions to the class or have a student do it.

(教师)2.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students. Say, As you listen, circle the things you hear on the recording.

(教师)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教师)4. Play the recording the second time. This time say, Now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The people are making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Circle the predictions they talk about on the recording.

(答案)Students circle 1, 2, 4, 5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ript

Boy 1: 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have robots in their homes in 100 years?

Boy 2: Yes, I do. I saw a robot on TV, and it cleaned the kitchen.

Boy 1: Well, I don’t think there will be any paper money.

Boy 2: Do you think everyone will have a credit card?

Boy 1: Yeah, probably.

Boy 2: I think there will be only one country.

Boy 1: Only one country in the whole world? Will there be world peace?

Boy 2: I hope so.

Boy 1: I bet kids won’t go to school. They’ll study at home on computers.

Boy 2: Oh, I disagree.

Boy 1: You do?

Boy 2: Yeah, there will always be schools.

1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教师)3. Help other students make one or two other predictions using statements like thos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Point to an item in activity 1a and read it to the class. For example, Books will only be on computers. Help the student from the question, Will there be books in 100 years? Then help another student give the answer. He or she can say either, Yes, there will or No, there won’t. Books will only be on computers.

② 全班讨论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at an upcoming school event such as a soccer game or a school party. They can make statements and agree or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For example, Our team will win the game. We’ll get ten points. The other team won’t score any points. Write some of the predictions on the board.

II 放完第二段视频后,

①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2a

(教师)1.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look at the list of words and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教师)2.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students circle the words they hear on the recording.

(答案)cars leisure time trees pollution people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ipt

Woman: Ok, now I want to hear everyone’s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Girl 1: Well, I think there will be more people.

Woman: More people? OK. What else?

Boy 1: I predict that there will be less leisure time.

Woman: I hope not!

Girl 2: Well, I think there will be fewer cars.

Woman: You do?

Girl 2: Yes, people will use the subways more.

Woman: That’s a good idea. Let’s hear another prediction.

Boy 2: There will be less pollution.

Woman: That will be good for the earth!

Girl 1: I think there will be fewer trees. I think cities will be really big and crowded because there will be a lot more people.

2b

(教师)1. Point out the list of predictions and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read the predictions to the class.

(教师)2.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教师)3. Play the recording. This time students circle the word they hear on the recording in each sentence: more less or fewer.

(答案)1. more 2. fewer 3. fewer 4. less 5. less

2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Point to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教师)3. Point out the sentences in activity 2b.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the sentences that the two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教师)4. 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hey take turns making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and agreeing or disagreeing with each other. As they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mov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their work.

(教师)5. Check the answers by calling on different groups to say a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② 全班做游戏

Play a game with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teams. Make statements using the word more plus an countable noun or an uncountable noun. For example, You need more water or You need more eggs. First one team say the statement, then the other changes their statements into another statement that uses a specific quantity. For example, You need more salt might become You need a teaspoon of salt. You need more eggs might become You need three eggs. Each correct answer is worth one point.

III 放完第三段视频后,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1. Point to the three pictures and say, This is Sally. This is Sally five years ago, this is Sally now, and this is Sally, five years in the future.

(教师)2. Read the instructions.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and ask a student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on their own.

(答案)1. in high school 2. soccer 3. a cat 4. in college 5. the guitar 6. a dog 7. a doctor 8. tennis 9. a sports car (a child)

3b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Point to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教师)3. Point ou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3a. Read the dialogue again and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the pictur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教师)4. 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make their predictions, mov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their work.

(教师)5. Check the answers by calling on different students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Sally.

3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Give an example from your own experience. You may ask a good student to do this instead if you would prefer.

(教师)3. Ask a few students to give examples. Correct any grammatical errors to make sure the students are providing a good model for the rest of the class.

(教师)4.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on their own.

(教师)5. Review the task. Ask a few more students for answers.

4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Say, This activity has two parts --- drawing a picture and talking about it.

(教师)2. Ask students to draw pictures on their own. Move around the room helping students get ideas if they are having trouble. For example, you can say, How about some parks, lots of green parks? You could draw some bicycles or special roads for bicycles.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show their pictures to other students and describe what they drew.

注:黑色的斜体字是老师在课上组织教学时所用到的语言。

篇7: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A of Unit 3

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ection A

一、主要词汇:cut-cut, buy-bought, kid-kidded, climb-climbed, jump-jumped, say-said, ride-rode, come-came, happen-happened, steal-stole, protect-protected, hear-heard, gaze-gazed, set-set, rise-rose, light-lit/lighted, see-saw-seen, visit-visited, set-set

strange, surprised, scared, magical, female, dead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shop

二、语言目标:

1.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I was in the bathroom when the UFO arrived.

2. What was the girl doing when the UFO took off?

The girl was shopping when she saw the alien get out.

While the girl was shopping, the alien got out.

三、语言结构:

1. 学习过去进行时的构成及用法;

2. 学习过去进行时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陈述句:主语+were/was + doing + …

疑问然:特殊疑问词+ 一般疑问句?

四、学法向导

1. 学会用过去进行时询问、叙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

2. 掌握when, 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3. 学会用形容词描述事物;

4. 学会描述过去发生的一件趣事。

五、教学过程

I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1a

(教师)1.Point out the six people and read the letter next to each one. Then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letter or each person in the write-on line in front of each sentenc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答案)

1. d 2. b 3. a 4. c 5. e 6. f

1b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Point to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in activity 1a. Say, You will hear a recording of a reporter talking to the people in this picture.

(教师)3. Point to the two phrases after each letter in this activity. Say, There are two phrases after each letter.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phrase that tells what each person was doing.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教师)4.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oint to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as you hear about that person on the recording.

(教师)5.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ask students to circle the correct phrases.

(答案)

a.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b. sleeping late

c. cooking dinner

d. getting out of the shower

e. cutting hair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ript

Reporter: So,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Girl 1: Well, I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Boy 1: I was sleeping late.

Woman 1: I was cooking dinner.

Reporter: How about you?

Man 1: I was getting out of the shower.

Man 2: And I was cutting hair.

1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Point out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教师)3. Say, Now work with your partner. Start by reading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 with your partner. Then look at the other people in the picture and hav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se people. You can use words and phrases from activity 1b.

(教师)4.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their work. Offer language support as needed.

(教师)5. 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II 放完第二段视频后,

①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2a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Point to the sentences with write-on lines. Say, You will hear a recording of a reporter talking to several people. Please put a number 1 in front of the thing that happened first, a number 2 in front of the thing that happened second, and so forth.

(教师)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教师)4.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numbers in front of the correct phrases.

(答案)5 4 1 3 2.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ript

Reporter: So,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saw here today?

Boy: Well, I was walking down Center Street when a UFO landed.

Reporter: Where did it land?

Boy: Right here.

Reporter: So what happened next?

Girl: An alien got out of the UFO.

Reporter: What were you doing?

Girl: When the alien got out of the UFO, I was shopping.

Reporter: Then what happened?

Boy: Well! Then the alien went into a store---do you see the store over there---and bought a souvenir.

Girl: Then it visited the Museum of Flight on Green Street.

Reporter: So, what did you do?

Girl: While it was buying a souvenir, I called the police.

Boy: And while it was visiting the museum, I called the TV station.

Reporter: So what happened next?

2b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Point to the write-on lines in each sentence.

(教师)2. Play the recording.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word when or while on each line.

(教师)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answers.

(答案)1. when 2.when 3. While 4. While

2c

(教师)1.Point out the picture. Ask students to say what each person is doing.

(教师)2. Read the instructions. Then point to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Ask three students to read it to the class. Say, Make conversations like thi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small groups. Move around the room checking the progress of the groups and offering help as needed.

(教师)4. Ask a group to say its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② 全班讨论

Describe n action that you did earlier in the day and that took only a moment to do and tell what time it happened. For example, I ate and listened to the news at 7:00 this morning. Then ask students to tell what they were doing at that time using the words when and while. Help the students make the first few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like these: I was sleeping when he/she listen to the news. Or When he/she was listening t the radio, I was eating breakfast. Then describe similar action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ask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using when and while.

III 放完第三段视频后,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Look at the pictures with the students. Ask them to describe what is happening in each one.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on their own.

(答案)

5, 3, 4, 1, 2

3b(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explain what is happening in one of the pictures. Encourage them with additional vocabulary they may have forgotten.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in pairs. Remind them to use as many details as possible in their stories. Students may also add new details.

(教师)4. Ask a few students to tell their stories to the class. Encourage students to add details.

4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教师)3. Ask another one or two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did at different times. You may use times and days other than the ones listed in the exercise.

(教师)4.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in groups. Students list and discuss their different activities..

(教师)5. Ask a few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lists. Ask a few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day in a conversation.

注:黑色的斜体字是老师在课上组织教学时所用到的语言。

篇8:都江堰教学设计课文说明

都江堰教学设计课文说明

课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体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常揉合山川、风俗、人情、历史与主体评述于一体,其最大的特色是善于在写景、叙事、记人中融进自己的文化感受,有文化感受的灵气。由于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因而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这篇游记体散文就属于文化散文。说它别具一格,是它没有采用以游踪为线索的一般游记写法,写游览都江堰景观的经过及其所见所闻,而是把景观、人物、历史三者融为一体,按评述描写评述的总体思路,歌颂造福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描绘都江堰水流的诱人魅力,赞扬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筑堰的伟大精神。

全文三大部分,评述景观和人物的文字却占了三分之二。显然,作者写作本文,其意图不单在向旅游者介绍都江堰这个景观本身,而是将景观和景观的创建者放到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思考,突出人文感受,使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思辨色彩,给读者超出景观本身的深刻思想启迪。用这种写法写游记,让读者耳目一新。阅读课文,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立论斩顺巧妙

长城雄伟、突兀,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曾被国人引以为自豪。然而,作者一开篇就直截了当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观点。这个观点有魄力、有胆识,非常独特、新颖,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关注。接着,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就长城和都江堰的修筑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点等进行比较评述、说明后者比前者修筑时间早,社会功用大。前者虽然气势雄伟,但是已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后者持续不断地提供清泉与食粮,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通过比较,作者肯定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经济价值和文明价值,有力地证明了自己与众不向的新观点,令人信服。

此外,作者立论非常巧妙。在比较中国历史上这两项巨大工程时,课文用的是最激动人心而没有用最伟大。一词之差,说明作者行文很有分寸,也省去了一些麻烦。因为长城在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地位,早有定评,作者无意动摇,也不想动摇,更不想引起争论。但是,它的社会功用毕竟早已废弛,而且老态龙钟,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呢,却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奉献,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泽被千秋。两相比较,都江堰当然比长城激动人心"o显然,作者立足当代,对景观作历史的审视和现代的思考,从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这个价值取向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不必趋同。

二描写极富有魅力

课文第二部分描写极富有魅力的都江堰景观。作者叙写了游览之前的心态和游踪之后,由远及近地描写了都江堰的水流;先听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以致自己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再看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这些描写,写出了江水湍急、汹涌奔腾的气势和景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如置身水流面前的撼人心魄的感受。

都江堰江水的魅力,归结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活力,极其强悍。你看,它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它直窜出去,撞向坚坝;撤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让人心魄俱夺。二是十分驯顺,极有规矩。你瞧,它撞到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它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在这一部分描写中,作者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赋予都江堰水以生命和感情,把它的力量、奔流和随从人意的驯顺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上述描写,赞美了都江堰水流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筑堰者精心设计的这项水利工程的神奇功效,也肯定了都江堰景观的游览和观赏价值。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都江堰比长城(一种僵硬的雕塑)更激动人心。作者虽着墨不多,文字却极有魅力。

三评述发人深省

正由于都江堰比长城最激动人心,是那么极有规矩和锄}顺,富有魅力,作者不由得将视线转到它的建造者李冰身上。当课文由物及人,由描写都江堰景观很自然地转入评述历史人物的时候,作者不但歌颂了李冰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伟大献身精神,而且从为官的政治走向、千年古堰延续至今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历史的审视,述评交替,褒贬结合,内涵丰富,发人深省。

篇9:教学设计的说明事项

教学设计的说明事项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包括教师学期改进计划、章节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三个教学计划同等重要。

计划是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种意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主体实践活动,科学周密的计划是教学实践活动和盲目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关于学期教学改进计划的说明

1。教学质量目标

包括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三项

2。教学改进思路和措施

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高低,取决于构成教学活动诸因素是否有效操作。其主要因素有:学生学习动机(解决学习动力问题);知识和能力达成度即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及目标检测;学生课上课后作业训练(解决学会的问题);教学的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和学的方法、教和学的工具(解决会学的问题);期中期末年末的质量检测(解决学期教学质量目标达成评价问题)。

上述8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是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可选择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作为实践探索题目,并根据存在问题确定改进措施。

3。教学进度

包括章节或单元占用课时,章节、期中、期末复习检测占用课时,由学校宏观把握,教师微观调控。教学进度应是由慢到快的学习进程的反应,是加速度。

4。期末学校评语

由学校教学处、学科组根据质量监测情况,通过班级比较,结合学期质量目标,明确表述质量目标达成度及存在主要问题,指出改进方向。

三、章节或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 章节教学目标

章节教学目标相对来说是中程性目标,要求根据课标、考纲、教材的分析理解,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表述:

(1)知识目标:了解哪些知识,理解哪些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哪些阅读观察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

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哪些生活情境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哪些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通过哪些反馈评价方式使优、良、困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感并明确章节或单元学习存在的`问题(预测性、可调控)。

2。学情分析

包括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分析,原有知识储备分析,学习资源准备分析。

3。教材分析

包括章节或单元知识的整体结构分析、本章节或单元知识在学段知识逻辑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分析。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依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及课标考纲确定重点难点。

5。章节或单元目标检测试题

要求教师依据课改及中高考改革趋向,在掌握题型变化及信度难度基础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改编或自编检测试题。

四、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1。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具体目标,基本要求是:

(1)以知识能力达成的具体要求为载体,三维教学目标融通表述。其基本格式是,通过什么组织或学习方式及方法使学生在了解理解和运用层面达到什么程度。

(2)了解理解层面:眼看耳听是输入,口说手做是输出,要用口说手做诸类方式来检测。如,可选用“说出、背诵、回忆、复述、下定义、举例说明、解释、阐明、概述、判断、概括、标明、归纳、比较、分类、收集、整理、推断、默写、区别、预测、猜测、选择”等词语表述。

(3)应用层面:①模仿水平,是指在教师示范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修改等,可选用“模仿、尝试、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词语表述。②独立操作水平,是指学生独立接触学习对象,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可选用“表现、解决、安装、设计、绘制、运用、使用、制定、拟定、试验”等词语表述。③迁移水平,是指学生将已有技能运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可选用“调节、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转换”等词语表述。三种运用水平的关键是使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教师依据教材、课标确定重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难点。

3。教学过程 4。板书设计5。作用训练6。教学反思

(1)环节设置

教学过程首先表现为教学环节设置,一是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如传统的五环教学,环节一是复习所学新知识必需的旧知识,研究性学习,环节一是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先后逻辑顺序,把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划分为几个具体内容,如了解背景、感知课文、解决词句、概括情节、分析归纳人物性格、总结特点。环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认知规律,符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

(2)问题或任务

要求在环节设定之后,把每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高度概括出来,作为特定环节的题目。

(3)时间

每个环节占有的时间,要有预测,要根据重难点分配时间。

(4)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和学生采用教学组织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学习工具进行具体操作。

每个环节的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需要教师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方式,选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选用什么样的学习工具进行活动。

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包括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学习工具进行活动。如教师采用讲授式的组织方式和归纳方法进行活动,学生自然就要用听、记的学习方式和归纳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对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听、记,就要有明确具体的设计和要求。

4。板书设计

5。作用训练

6。教学反思

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2月

篇10:《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的佳作。《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作者简介:

戴志强 :男 大专学历 ,省语文骨干教师,小学高级, 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 。 九二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联系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训部

邮政编码: 1 2 5 0 0 1

联系电话: 0429----2122496

[《卜算子 咏梅》教案设计与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如何写一份交互说明文档交互设计

离开交互圈已经有段时间了,但由于博客还在,还是能够偶尔收到一些邮件,上周有位同学问我:我在求职,我看到很多招聘说明上需要交互设计师编写界面交互设计文档,请问界面交互设计文档是什么文档?怎么编写呢

这让我想起来自己在项目里也大力推行过交互说明文档(在下文中,简称为DRD),格式倒没什么限制,交互设计师自己写到界面上也行,单独文档成文也行,总之就是让交互设计师能够将界面承载不了的信息通过文档沉淀下来,降低项目里的沟通成本和风险。今天整理电脑,翻出以前的PPT,分享之。

这将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 什么是交互说明文档(DRD)?

所谓DRD即是用来承载交互说明,并交付给前端、测试以及开发工程师参考的文档。

在项目中,交互设计师的主要产出物可能依次是:site map,page flow,wireframes。有的大型项目前期,交互设计师有可能还会产出用户需求分析文档(与PD产出的市场需求文档不一样的是,URD更多侧重于对目标用户的需求分析)。

DRD则很少有人专门撰写。如果需要对交互设计进行说明,聪明的交互设计师往往会直接标注在线框图里,或者在项目中不断和前端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口口相传,反复验收,不断迭代修改来确保所有的交互设计意图最终得以呈现。

二. 为什么要写?

DRD非项目必需环节,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交互设计师专门留出相应的时间预估。没有这份文档,项目也会继续,但是可能项目会为此承担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严重的话,项目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写与不写,交互设计师需要做把握,时间被统一包含在“线框图”环节内——如果你要写,请在评估时预留1-2天的时间。

那么,结合我过去的经历,谈一下此文档的必要性。

下图是一个产品开发项目基本的流程。

敏捷开发意味着很多不同角色的流程需要并行操作。如果等到产品经理的FRD已经全部敲定,交互设计师再开始去画线框图,固然会减少沟通成本和返工风险,但是同时意味着交互设计师的很多想法不被采纳。如果产品经理再强一些,他甚至会在FRD里连原始的DEMO也一并绘制出来了,功能性的需求和界面交互的需求有时无法区分太清楚——比如他会在FRD里直接要求每页条目40条,超过40条即分页。而交互设计师可能会认为像蘑菇街那样不断装载出足够长的页面会更亲和……所以,我们希望是和产品经理同时开始工作,在术业有专攻的时候相互补充。

同样,开发工程师也希望及早介入需求,在FRD并未确认的时候就了解需求,进而将商业需求和功能需求转化为开发工程师看得明白的开发需求清单(这个清单,大部分叫做UC,即USE CASE),当这份清单由工程师需求分析师——在过去,这个角色被叫简称为RA,但是目前已经取消此专门的职位,而是由开发工程师代表担纲此环节工作,为了便于描述,在此文里,我仍然将做这件事情的人称为RA——交付给具体的执行工程师后,执行工程师基本上可以当作一条条的checklist开始高效工作,而不必再思考商业逻辑和需求。同样,测试工程师也需要编写具体的文档去指导很多测试人员在开发后高效测试,这也是基于UC和FRD去撰写的。

所以,开发需求分析是个很重要的环节。那RA是如何来完成需求分析工作的呢?

前期介入,对PD进行开发需求评估支持;

参与每次的FRD评审会;

详细审阅FRD文档并不断与PD确认。

对于做这件事情的人来说,足够详尽的FRD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份FRD虽然是PD产出,但是很多实施细节则是由开发工程师不断沟通评估并确认下来的。而设计需求的传递,却存在很多问题。除了线框图,没有“详尽的说明性的文档”告诉他们。比如:

一方面,交互设计师对产品经理说:这块由我们来考虑,你的文档不必包含设计上的说明,这随时会调整的。

另一方面,线框图的评审有时会让RA参与,有时却没有叫他们。即使叫上了他们,他们也会发现交互设计的需求变化要比FRD变化快。另外,他们会认为UC不必写太多关于交互设计的需求。

在某个大型项目结束后,作为交互设计师,我进行了一些调研,听听这相关人员是怎么表述问题的:

开发部门的需求分析师:

每次变动都很痛苦,设计变了之后,我就要跟着改UC,改截图,有时候UED改了还忘了通知我们,导致UC有问题……

页面交互的需求容易漏掉,因为UC里面不可能写太多交互方面的东西。

希望UED能够在提交HTML DEMO给RA时,能同时给出一份页面元素描述文档,需要介绍html demo中的文案、链接以及相关的图片尺寸或显示字符个数。现在RA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经常要和UED去确认这些内容。

产品经理:

前期RA和PD沟通过程中,有很多交互点点不能够明确,比如“默认显示多少属性值”,“标题显示多少字符”等。在以往的需求和项目中,对待这些问题我们都是想到一点补一点的到FRD文档或者邮件中去。既增加了沟通成本又会存在遗漏细节的风险。PD为了可控性的需求,往往会“越俎代庖”,直接在FRD注明这种需求(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讲,却又导致没有发挥余地)

走访了一些交互设计师后,他们也存在如何清晰无遗漏将交互设计需求传递下去的困惑:

交互认为很平常的设计需求,如果不表达出来,还是容易被前端和开发忽略掉。我经历的一个项目,前端从头到尾更换了三个人,每次我都要重复去讲解下设计需求,讲得口干舌燥。而且做好后,还需要去验收。

DRD做为参考手册,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吻合的问题发生。

即使有问题发生,也可以作为界面验收时的Checklist。将“我对A说,我对B说,A对B说”,转变为“A和B共同参考同一份文档”,减少沟通成本及信息不对称。

全程影响用户体验(一直到测试,都需要参照设计文档)。

可是以下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份DRD来解决吗?

三. 写什么不写什么?

要明确文档的定位,从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开始,划清DRD以及FRD的边界。

1. 不写视觉规范规格标注

这些说明与功能实现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为前端做HTML的时候参考的。一般视觉设计师会在PSD里标注清楚。如图:

2. 不写功能实现逻辑。

如下图所示,作为DRD,你有必要传达清楚Browse by category区域的设计:链接的可点击性,链接的指向,字符与条目的数量限制等,但是具体二级类目排列是按产品数目排还是按字母排,还是人工运营,是FRD要解决的任务,

电脑资料

那么文档写什么呢?

举例子说明下:

1. 字符限制

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时网页上的动态文字需要从数据库里提取部分然后截断处理。比如下图中的标题和描述。你的DRD需要传达清楚:1,是否要做限制?2,如果做限制的话,多少字出现截断?截断后是显示为省略号还是不显示?这个汉语设计相对简单,如果英文单词的话,因为是按字符,每个字符的宽度不一致,需要预估,另外还需要注明是整词截断还是词间截断。

2. 链接具体化

很多网站都有对搜索结果的筛选设计(refine search),比如aliexpress搜索结果页左侧。这块区域的交互事件是非常复杂的。

类目和属性的不同如何处理

属性以及每条属性显示的属性值的条目是否有显示上的限制?

选中后,被选中的属性值是停留在原地,方便用户记忆,还是放到统一的位置,方便用户统一查看?其他未被选中的属性值是否消失?

要确保这些你设想中的复杂的交互逻辑能够被理解被呈现,除了一页页的线框图,你有必要再三让前端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了解并达成认知一致。所以你需要将页面上的关键链接事件标识清楚。它们有的指向无需刷新页面的交互,有的指向你安排的并非PD安排的某个中间页面(page flow是交互设计师的职责)

3. 交互细节说明

相信我,我很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喜欢在会议室向各位涉众演示我的线框图,我会研究用axure制作各种动态效果,达到它足够逼真呈现各种联动——比如当你选择了下拉菜单中的某项时,页面上其他区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可是,Axure不是全能的。即使能够表达出来,线框图交付出去,也不能确保其他人都能够一一进行点击尝试。所以只能在会议室反复讲解,在事后再三检查并敦促修改。

但是当我尝试用下图对这块小小且复杂的区域进行详细说明后,事情变得简单多了。所以我用节省的时间去写了这份PPT.

又如,你可以在这里说明任何你想要的效果。你的受众也只需要用10分钟时间阅读完毕,标注出与他工作相关的重点,存档并在遇到问题,找不到你人时随时参考。

5. 表单的校验

这也是一项不怎么有创意的事情,但是你若不事先想清楚,在项目过程中有点麻烦。写文档看似枯燥乏味,反过来想也是让你自己再好好思量审核设计本身的关键步骤。我曾经自以为完善的交互设计方案就是在写DRD的时候发现存在重大的纰漏,然后及时优化的。

6. 浏览器的兼容性要求

你们的产品兼容所有浏览器简直是梦想,但是有时出于效率的要求,我们必须战略性放弃某些浏览器,比如IE6.:D 。 这个决定谁来做?是前端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还是你——交互设计师?我认为决定权在交互设计师这里,但是他必须和产品经理达成一致,并与前端确认。你要求兼容的浏览器越多,标准越高,前端的工作量就会越大,测试的工作量甚至也会翻倍。

四. 什么时间交付呢?

Heidi的建议:尽可能与你的线框图同时交付,如果你先交付出线框图,在撰写DRD的时候,极大可能会发现问题或产生优化的想法。但是往往写DRD至少需要1-2天的时间,你不可能让所有下游等着你的工作。所以:

你可以交付出线框图供视觉先开始。视觉设计往往会先做风格定位设计,这和交互细节关系不大。

先交付出已经确定的线框图给前端,然后在1-2天DRD后,若有改动,与前端当面一一确认并一起交付。

五. 如何写DRD?

1. 选择最有效率的工具。

我的经验是这个工具最好能够提供清晰的目录导航结构,而且易标注。word确实是个写文档的好工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2. 建立固定的目录结构

下图仅供参考。

具体里面的细节,就不一一罗嗦了。

六. 重要的原则

准备写DRD的朋友,请认识清楚此文档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解决沟通偏差、需求遗漏、沟通成本高的问题,你在项目里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各合作方也反馈良好,那么这个文档就无需写。如果是解决对设计需求进行存档,便于后续人员改版时查看的问题,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经验证明,过去的DRD确实能够在改版时起到一定的帮助,在我离开原项目很久后,新的设计师还找我要过相应项目的文档,了解过去的设计逻辑)。

不是为了写文档而写文档(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适合于项目、合作方(大项目有大文档,小需求有灵巧的解决方案)

工具不是问题(易传播,易标注,成目录即可)

模版不是问题,大家看明白就可

完美的文档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沟通(评审会和讨论不会因为文档而减少)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七. 谁来写?

我建议由交互设计师发起,但是由前端工程师进行修订,再传递给开发工程师。

有很多需求,交互设计师只要求实现即可,但是他可能并不在乎是前端实现还是后端实现。前端工程师对DRD进行把关和修订,能够将设计语言转化为工程师能够看懂的语言,且能够划定与开发的实现边界。

八. 与其他产出物的关系

项目中交付物对应不同的使用角色,如下图所示:

但是有个问题是,虽然DRD的目标受众有开发和测试,但是让开发工程师同时参考那么多文档是不现实的,所以仍然是开发工程师的接口人,也就是事实上的RA需求分析作为需求整合传递的角色,将商业需求和设计需求,传达给具体的执行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

篇1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预设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预设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二、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三、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检查读书情况。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 薄雾  草丰林茂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著名古刹

轻柔 清脆  清纯悦耳 悠悠扬扬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 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四、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五、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六、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说:“     ”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简案)

一、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二、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文本内容简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本课伊始,让学生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诗歌朗诵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通过声像创设情境,学生“入境始为亲”,师相机导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情动辞发”,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4.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5.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三、设计构想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动态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一)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二)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会说些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的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三)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的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篇13: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知识拓展]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wenxue/)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篇14:《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课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课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课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课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3、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很明显是小松树。对风伯伯的话进行淡化处理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可用在反复研读体味小松树这一形象上。即所谓“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沟”。这一设想和做法是否可行,还要请各位点评。

《中国石拱桥》优秀说课稿

初二上册《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说明文教学初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办公室设计说明文

苏州园林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
《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与说明of Section 1 of Unit(推荐14篇)】相关文章:

课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学设计2023-01-26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2022-11-15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2023-04-09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学方案2023-03-2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2022-05-07

《中国一日》教学设计2023-03-31

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方案2022-06-08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022-04-30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课稿设计2022-08-08

景泰蓝的制作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