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5 07:55:39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集锦17篇)由网友“两手空空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篇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再复习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2、理清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把四边形分类。

3、练习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作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中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篇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学会四边形分类;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具:课件,平行四边形,梯形模具各一个,活动平行四边形。

学具:活动平行四边形,打印习题纸,黑色签字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们向他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能比划图形的形状,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开始!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谁和谁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建构概念

1、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呈现课本情景图)这是一个学校的一张照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2、构建概念

既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

先来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

师:还有什么共同点?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指黑板图形的平行边。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手中的1号纸上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能验证它们的对边平行吗?拿出你的工具开始吧!

学生操作,通过验证,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有对边平行,有同样的发现吗?

3.形成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刚才我们验证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那么其它的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是不是也这样呢?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平行四边形,指名学生再来验证其它两个。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现在证实大家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说我们的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

说说吧,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叫做平行四边形  (指名读)

(2)梯形。

再来看梯形 (出示:3个梯形)第一个刚才验证过了,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其他的梯形也这样吗?我们再来验证另外两个。

师:现在证实了吗?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

师:能说说什么叫做梯形吗?

学生说明,板书:叫做梯形(于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后)。

师:谁来读读?

(3)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

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篇3:梯形(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知道梯形各部分名称,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二)知道什么叫做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三)使学生了解所讲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四)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是教学重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投影)

2.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订正1题时,明确图(1)、(2)是平行四边形,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从而知道图(3)是四边形.但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

今天就研究什么叫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投影)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

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是四边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人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看课本153页,测量四边形.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在原梯形上补充)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边是否平行来区分的,平行的一组对边是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腰.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根据梯形的位置来区分的,一般上面的叫上底,比较短,下面的叫下底,比较长,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京密引水渠截面是梯形,渠口的宽度(上底)就比渠底(下底)的宽度长.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153页的梯形,量一量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图表示.

4.四边形的关系.

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

如果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这些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前边讲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集合图表示?

学生回答后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启发学生想一想:梯形和等腰梯形有怎样的关系?怎样用图表示?也填在四边形的圈里.

教师指出:在我们掌握每一种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用上图表示.

(这部分知识不作为共同要求和考试内容.)

(三)巩固反馈

1.画出下面梯形的高,并指出上底和下底.(三人在黑板上做)

2.在下面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图形,有几种画法?可以分成什么图形?(每人在本子上画)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梯形?什么叫等腰梯形?

2.梯形和等腰梯形有什么关系?

3.怎样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练习三十二第4~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梯形和等腰梯形.

认识梯形、建立梯形的概念是从观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例或图形入手,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都是四边形,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它们边长的特点,从而概括出梯形的定义.结合图形明确梯形各部分名称.

在认识梯形的基础上认识等腰梯形.通过动手折纸,测量两腰长度,从而发现等腰梯形的特点,进而概括出等腰梯形的定义.在比较中明确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同学们讨论,把四边形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分成两大类,说明四边形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图表示.

练习也要注意实践,明确概念.

板书设计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篇4: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前面我们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

(1)如图,过点 作 、,交 于 ,得 ,所以得 .

又由 得 ,因此可得 .

(2)作高 、,通过证 推出 .

(3)分别延长 、交于点 ,则 与 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 .

(证明过程略).

例3 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

求证: .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 和 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别人要能证 ,就可通过证 得到 .

(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 作 ,交 延长线于 ,得 ,

说明:如果、交于点 ,那么由 可得 ,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例4 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5cm,高为4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如图,先算出 长,可画等腰三角形 ,然后完成 的画图.

画法:①画 ,使 .

②延长 到 使 .

③分别过 、作 , , 、交于点 .

四边形 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 周长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 .

【总结、扩展】

小结:(由学生总结)

(l)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2)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八、布置作业

l.已知:如图,梯形 中, , 、分别为 、中点,且 ,求证:梯形 为等腰梯形.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7中l;P179中B组2

篇5:人教版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蕴含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经过课堂小结的点拨,使得这一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问题:

这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地方看出来:一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种转化方法,但是小组代表上来向全班交流时却只说了一种转化方法(另一种是另外的同学补充的)。难道他们组就这一种?还是他只说了自己的方法,而没有交流到本组其他同学的方法?第二点是在小组操作交流时,总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愿与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合作的欲望未被调动起来。这么看来,显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当不理想的!那么如何进行改进呢?我想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该进行更多地巡视,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学生思维停滞住时适时的加以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梯形(四年级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篇7:新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8: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9: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3.12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0:梯形的教学设计

梯形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 目标

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 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 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 复习引入,学生 阅读课本;学生 在教师 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 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 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 总结 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 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 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要证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 ,然后再利用 ,即可得出 .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 作 交 于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 回答,然后教师 总结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 、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2、3、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6中1、3

篇1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篇1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篇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学过程:

一、准备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现在同学们动手在投影片上画一组平行线,好吗?

提醒:线可以画得长一点,流畅一些!

二、操作、反思

1. 操作(一)

(1) 想象。

师:老师课前也画了一组平行线。如果把两组平行线相交,围成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大家能先来想象一下吗?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学生作图,教师有意识的巡视学生的作品]

(2) 交流。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吗?

要求学生介绍一下图形的明显特征。

(3) 验证。

师:那么两组平行线相交,真能搭成这些图形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同桌合作,动手搭一搭,看看能不能成功?

2、操作(二)

(1)想象。

师:接下来我们换换材料,好吗?还是两组线,一组仍是平行线,另一组是不平行的线,它们相交,围成的又会是什么图形呢?你能来画画吗?

(学生想象作图)

(2)交流。

教师选择学生所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类似的作代表],同时出示与之对应的彩色图形,

贴在磁板上。

……

(3)验证。

师: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我们请个同学上来搭一搭,帮我们验证一下!

三、展开:

1、分类

(1) 师:全面欣赏一下我们的成果。这么多图形,大家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2) 我们四人为一组,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① (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四边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四边形 ② 有直角和没直角的;

③ 有些是由两组平行线搭成的,有些是由一组平行线和一组不平行的线搭成的!能听明白吗?谁来给们解释一下!

(3) 根据这个特点,谁能上来把这些图形分分类。

2、取名,进一步了解特征

(1)师:(手指分类后平行四边形一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还有谁想说?(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谁能给这类图形取一个符合它特点名字吗?

(板书: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师:(手指另一列)它们能叫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师:这种特点的四边形,我们该叫它什么呢?

3、生活应用

(1)师:为什么有同学要称它们为梯形呢?

(2)生活中你还在哪些东西上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生举例后,教师投影相应的图片:比较美观、上窄下宽,非常稳定

(3)出示实物图:这是校园的铁栅门。我们从上面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用这样的形状制造,有什么好处吗?老师这里有几个木架,我们来玩一玩,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 校园铁栅栏材料招标工作现在开始:各路图形,争先恐后,争相竞标。其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争夺尤其激烈。如果你是总务主任,会选择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4、两组练习。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来巩固一下:

(1) 下图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同学们有没有问题?

(2)我们曾经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那么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种特殊的关系又该怎么表示呢?

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如果我们画图呢?

四边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l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l 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图形,都叫平行四边形;

5、拓展:了解图形转换的内在联系[机动]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数学游戏,进一步了解图形间的关系。

(1) 你能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吗?

(2) 用撕一撕的方法,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撕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

投影学生的各种图形:

小结:图形确实可以千变万化,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它们之间还有着十分丰富的联系,有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

篇14:《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

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

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激情;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篇15:《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等活动,认识并能说明梯形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梯形的高,能画梯形的高并能测量梯形的底和高。

2.使学生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抽象、概括梯形特点,了解梯形的高的特点,体会认识图形的过程,提高观察、感知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了解梯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现实世界,初步体会数学是客观事物的抽象,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

【教学难点】提取和概括梯形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七巧板

【教学构想】

在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之前,虽然学生也曾多次接触梯形,但有意识地去研究梯形的特征,这是第一次。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抽象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第一层次,情境引入。以屋顶、梯子、足球门网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梯形,并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同时说明“像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第二层次,建立梯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说明梯形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并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并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第三层次,认识梯形的高。通过对“在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点到它对边的垂线”的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高,再试着“画出上页方格纸上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画和量梯形的高的方法。

第四层次,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两条腰的长度,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个梯形的两条腰长度相等,并由此揭示等腰梯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种图形?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呢?

引入:今天我们认识四边形中的另一种图形,它是梯形。(板书课题)那什么是梯形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观察、照样子画图、找出特点这样的过程,认识梯形是怎样的图形。

二、认识梯形

1.感知梯形。

出示例9主题图。

让学生找出图中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观察是怎样的形状。

提问:你看到的图形是哪些物体面的形状?它们是怎样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说明:大家看到了图中的屋面、梯子框、足球门侧面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我们把这些面的形状画下来,是这样的图形。(从图上抽象并呈现图形)

像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2.探究特点。

引导:仔细观察这些梯形的形状,在课本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且联系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再和同桌互相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交流:你画出的梯形是怎样的?把你画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呈现画的梯形)

提问:大家画出了大小不同、形状不一样的梯形。你能观察画出的梯形,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追问: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指出:大家发现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和4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比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追问:什么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你画的梯形中,哪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哪一组对边不平行?同桌互相指一指。

画图: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画梯形只能画一组平行的对边,是这样的图形。(画出梯形)

3.认识梯形各个部分。

(1)认识上底、下底和腰。

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图上板书)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图上板书)

追问:“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什么意思?

说明:在平行的这一组对边中,可以把其中任意一条作为上底,那另一条就是下底,所以说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强化上底和下底。

画出一个梯形(非“标准”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学生指出上底、下底和腰。

提问:这里的上底和下底能不能交换着说?为什么?

指出:梯形里两条平行的边,一条作为上底,另一条就是下底,另一条件为上底,这一条就是下底。这两条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

提问:为什么第二、第四个图形是梯形,而第一、第三个都不是梯形?

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是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也不是梯形。

让同桌学生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指名学生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与大家交流。

4.认识梯形的高。

(1)启发:梯形也有高,你觉得梯形的高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画出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逐步了解怎样画梯形的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的梯形中,从一条底边上的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交流:这条垂直线段是梯形的什么?你是怎样画梯形的高的?(指名学生说明,并呈现画的高)

说明:(示范画高)梯形的高是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的线段。画梯形的高,可以在底边上任意取一点。(取在这里可以吗?这里呢?)从这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完成画高,并板书“高”)所以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呈现:梯形的高:从一条底边上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2)画高并测量。

引导: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的梯形中,画出梯形的高,并量一量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记录在图上。

交流:你是怎样画高的?你画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指名交流画出的高,及量出的长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再画出每个梯形的高;然后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请把你画的高和大家交流,并交流量出的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指名展示、交流画的高,检查对不对;说明量出的相应的长度)

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和梯形的哪条边是相等的?为什么?

说明:像这样的梯形,有一条腰和底边垂直,也就是有直角的梯形叫作直角梯形。和底垂直的腰本身也是梯形的一条高。(板书:直角梯形——有直角的梯形)

5.认识等腰梯形。

引导:请大家量一量第90页中间部分那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有什么特点。

交流:这两条腰的长度各是多少?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板书画出两条腰相等的梯形)黑板上画出的就是两条腰相等的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了解题意。

让学生在图形中分别找出梯形,看看每个图中能找出几个梯形。

交流:你在每个图中找到了哪几个梯形?(出示图形,让学生交流说明找到的梯形各是由哪几种颜色的图形拼成的)

(2)引导:请大家从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学生操作)

交流:把你拼成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交流,出现特殊梯形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梯形)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明确要分别画两个怎样的梯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梯形。

交流画出的梯形,说出各是怎样画的,注意等腰梯形只要满足哪个条件,可以怎样画。

3.做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先想好可以怎样剪,再剪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剪的,介绍你的方法和剪出的等腰梯形。(学生展示、说明,发现对折的方法容易剪出等腰梯形)

提问: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对折说明)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你发现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特点?

指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除了两腰相等外,它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四、总结交流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认识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哪些经验或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篇16: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方法三:(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还能提供其他推导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四)、作业设计

1、先量出图中有关数据,再计算图形面积。

2、解决问题

(1)一个零件的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零件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方厘米?

(2)、一块白菜块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2米,下底是10米,高是15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种白菜12棵,这块地里一共可以种白菜多少棵?

(五)、全课总结。

本课主要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篇17: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梯形的特征;二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它们的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与“垂线”的知识。学习这一单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差别》教学反思冀教版

四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重点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方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科学老教师述职报告

冀教四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差别》

班级晚会计划书

关于班级建设的计划书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集锦17篇)】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小学五下数学教学设计2023-04-20

新人教版梯形面积教学设计2022-05-06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5-02

人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6-28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大全2022-09-02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7-07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08-22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范文2022-09-23

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总结2023-07-03

班级元旦晚会计划书图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