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选7篇)由网友“有山有水有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 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学导航】
1、处理生字词
2、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 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 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 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 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 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 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强化训练】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 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 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归纳总结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板书设计】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目标达成:
1、 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新闻的结构
【创境激趣】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
【自学导航】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 月20 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结构的划分
【合作探究】
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 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 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 道,此处简略交 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 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 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而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强化训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归纳总结 】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 无可挽回。
【板书设计】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与结果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3、把握战争的主题。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 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创境激趣】
横渡长江图片、视频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时代背 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 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导航】
1、熟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重点指导: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 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 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 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强化训练】
1、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 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归纳总结 】
1、整理字词
2、整理文章的脉络
【板书设计】
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课前自学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 ,写得最简略的是 。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结合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等知识,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徐秀形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 》《 》,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
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高屋建líng( ) 荻( )港 kuì( )退 锐不可当( )
芜( )湖 jiān( )灭 要sài( ) 古宛( )县
二十八宿( ) 绥( )靖( )区 阻è ( ) 阌( )乡 潢( )川 wǎn( )西区 宋希濂 ( ) 杜聿( )明
3、新词解释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回肠荡气
锐不可当
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
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3.简明扼要(准确性)。其中, 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 、 、 、 和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 ,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 或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 环境和 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 ,
和 。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知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认真阅读第一则新闻,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与结果:
四、自测自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横dù( )长江 要sāi( ) ruì( )不可当 逃cuàn( )
kuì( )退 jiān( )灭敌人 xiè( )气 阻 è( )
suí( )jìng ( ) dí( )港
2、新闻知识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 的六要素,即 、 、
、事件的发生的 、 、 。
②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阅读主体部分,完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徐秀形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世说新语》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名校讲坛
1.走近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是六朝志 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
(2 )古今异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
②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③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④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⑤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3)特殊句式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3.主题解说
《咏雪》: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主要记叙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
短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 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你还有其他好的比喻吗?
提示一:“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因为雪 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提示二:“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应该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其他的比喻如:像飞舞的芦花;像撒出的面粉;像飞舞的鹅毛。
5.难点攻克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一:没有失礼,客人“无礼”“无信”,陈元方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提示二: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提示三:应该算作失礼,因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况且客人也是长辈,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所以这也算无礼。
6.结构图解
背景:雪日论诗
空中撒盐
咏雪 故事:命题答疑
柳絮因风起
点题:赞赏才气
陈太丘 过期不至→无信 据理
与友期 对子骂父→无礼 相驳
7.拓展延伸
咏雪名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太傅( ) 韫( ) 无奕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2)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3)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4)待 君 久 不 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去后乃至( )
(5)元方时年七岁( ) (6)元方入门不顾( )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8.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10.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2.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11其母,说○12其义,即舍○13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14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11贤:以……为贤。○12说:通“悦”,为……感到高兴。○13舍:通“赦”,赦免。○14《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下车引之
(3)三年归休
(4)非吾所欲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 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6.【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7.“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把冬雪的质地、形态等精妙地展示了出来。请走出教室,看看雪天的景色,写一段话,把它描述出来。
文言文对照翻译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一个寒冷的雪天, 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谈论议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
雪 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
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随风而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实词]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谈论诗文。骤:急。公:对谢安的尊称。欣:喜悦。兄子:哥哥的儿子。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无奕女: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
[虚词]与:介词,同,跟。俄而:不久,一会儿。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疑问代词,什么。所:助词,与“似”构成所字结构。“何所似”,可译为“像什么”。未若:不如。即:就是,表判断。因:凭借。
[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省略主语“谢道韫”,也是判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 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
才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许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太丘那个)朋友便很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 与 家 君期 日中。日中 不 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 父, 则 是 无礼。”友人
元方说:“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实词]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做太丘长。期:约定。行:出行,外出。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待:等待。君:对对方的尊称,您。非人:不是人。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信:信用。礼:礼貌。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虚词]与:介词,同,跟。乃:副词,才。不:通“否”,表疑问。已:已经。便:副词,就。哉:语气词,啊。相:这里仅指一方,没有“相互”之意。而:承接连词,就。则:就,副词。之:代词,代元方。
[句式]过中不至:省略句,“不至”前省主语“友”。去后乃至: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主语。答曰:前省略主语“元方”。
【参考答案】
1.xù nǐ fǒu zhòu fù yùn yì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1)不久,一会儿 (2)比不上 (3)约定 (4)才 (5)当时 (6)回头看
4.(1)怒不可遏 (2)至死不渝 言而有信
5.(1)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恰当。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恰恰反衬出陈太丘的守信用;而对元方的描写,则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通过儿子来写父亲的守信和知礼。
7.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8.(1)小林不懂礼。(2)示例:老爷爷,请问到西流湖还有多远?(符合意思就可)
9.(1)聚会 (2)急 (3)相比 (4)凭借
10.(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1.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12.“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13.(1)相约同行 (2)拉 (3)退休回家 (4)所想要的
14.(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母亲。
16.【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文中的“友人”和“田子”都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7.【例文】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惜缘
[《世说新语》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7: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短文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2022-05-07
人教版初中历史上册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教学设计2023-04-23
《老王》(第1课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3-06-2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3-09-14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2-07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2022-04-30
灿烂的青铜文明说课稿2022-09-08
《古代诗歌》导学案2022-12-17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导学案2024-04-02
《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