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红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2 07:59:50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红的教学设计(集锦13篇)由网友“Yuk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阿红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红的教学设计

篇1:阿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一曲优美的《出水莲》,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又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清风徐徐,微波粼粼,满池荷花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轻轻摇曳,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思!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点评〗以诗一般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欲望,就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1、自由读文,勾画美句。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2、互读课文,交流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我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

(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重点锤炼四个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句写得最美!(生读)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嫩黄色”这种颜色,说不清楚,反正我喜欢!

师: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体会得真好,很美!还有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好象荷花……荷花……

师:你说不清

篇2: 阿喽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坡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这首新民歌高兴地颂唱家乡面貌的巨变。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嘹亮、自豪,第6—第9小节的节奏与旋律进行方式,与后面的音乐形成对比,使第10—第13小节更显开朗;第二乐段较为口语化,旋律中不时交织着三拍子,非常亲切、真挚,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表演性。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阿喽喽》,能够注意歌曲中不同节拍的变换,并唱准时值。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并进行分组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阿喽喽》,能够注意歌曲中不同节拍的变换,并唱准时值。

2.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及导入师生问好

师: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一首歌曲,如果你会唱呢请跟着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我们的录音一起唱。(播放《彝家娃娃真幸福》录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做《彝家娃娃真幸福》。老师再请同学们聆听一首歌曲,一边听一边根据曲调的特点还有它的衬词你能说出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吗?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阿喽喽》录音》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怎么听出来的呢?

生:我觉得是彝族的。因为我听到跟《彝族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中有一样的衬词。

师: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那首歌曲中的衬词很接近,而且和那首歌曲的曲调也有相似的地方。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曲就是贵州彝族儿歌《阿喽喽》。(教师板书课题,书写拍子、调号、词曲作者)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出示PPT,请学生大声读出来)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贵州全省有彝族五十余万人。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以火把节最为隆重,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快乐。以燃烧火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的一片祝福。

师: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很多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请大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歌词中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聆听歌曲,结合课本发现咱们这首歌曲是单拍子歌曲吗?为什么?(因为这首歌曲当中有变化拍子的地方,其中有四二拍为主当中也出现了四三拍的地方)我们再来听一听,其中究竟有几处四三拍的地方?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这首歌曲中有几个地方出现了三拍子?生:只有四个小节是三拍子的,其他小节都是二拍子。

师:这首歌曲是描写贵州彝族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习这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请学生迅速识谱,请个别同学读谱。 2.分句学唱乐谱。(两遍)

3.填词逐句学唱歌曲。(教师用琴弹奏)

师:反复记号处两次的演唱可以唱出对比来,由于贵州那个地方山区很多,讲话会有回音,因此,我们该如何演唱?(强、弱)生:我们可以一强一弱的演唱它。

师:第20、21小节处连贯演唱,演唱痕迹不要太明显。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4.歌曲处理与分析

请学生完整演唱一遍歌谱。一边唱一边思考问题。

问题:这首歌曲在用的音符上面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有什么特点?教师伴奏请学生演唱。师:同学们考虑出来了吗?生:我发现6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中6多次出现,乐曲的开始与结尾处都是6,因此我们把这种6出现的次数比较多,而且结束在6的歌曲,我们通常称为以6为主音的歌曲。

那么我们之前学习的好多歌曲是结束在1上,我们称之为以1为主音的歌曲。

问题:同学们学得哪里要难唱一些?可以提出来,我们单独学唱。生:第一个句子里的“喽阿喽哩喽”比较难唱。

师:带着疑问演唱“他是谁指路唉?”“它是我指路”(贵州小朋友自己在指路,可自豪演唱)三拍子处可柔和演唱。

师:那么我们怀着对家乡的赞美、无比自豪的感情来演唱第二段歌词。(教师伴奏)

(三)表现歌曲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下为歌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曲设计演唱形式。(提示:歌曲中有很多句子是问答的形式,可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设计出合理的演唱形式。

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你见过没有?(齐)你信不信?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接触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正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得我们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一样在祖国的大家庭中越开越绚丽!

六、作业背唱《阿喽喽》

七、教学反思

歌曲《阿喽喽》的节拍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节拍二拍子容易掌握但是突然转到三拍子节奏就掌握不好,就连平时领悟强的学生都有困难。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三种不同四三拍的节奏型先熟悉各种节奏型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组练习、集体合拍。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找到了,再加上比赛学生们节奏感非常强,并积极踊跃参与到打节奏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练习节奏的方法非常有效。同时在节奏训练中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训练肢体协调。尤其是用双手拍出相同时值的节拍。对课堂中的个别差异还要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不掉队,跟上学习进度。反思这种集体练习、个别指导、比赛提趣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难点,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篇3: 阿喽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智育目标]: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素质发展目标]:

1、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难点]: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教后反思

歌曲《阿喽喽》的节拍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节拍,二拍子容易掌握,但是突然转到三拍子节奏就掌握不好,就连平时领悟强的学生都有困难。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三种不同四三拍的节奏型,先熟悉各种节奏型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组练习,集体合拍。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找到了,再加上比赛,学生们节奏感非常强,并积极踊跃参与到打节奏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练习节奏的方法非常有效。同时,在节奏训练中,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训练肢体协调,尤其是用双手拍出相同时值的节拍。对课堂中的个别差异,还要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不掉队,跟上学习进度。

反思这种集体练习、个别指导、比赛提趣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难点,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篇4: 阿喽喽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歌,这首歌曲运用了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叫《花儿朵朵》。现在听老师来唱一唱。

(老师唱)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师: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边唱边想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师生一起唱歌)生:(摇头表示已经忘了是哪个少数民族)师:(点击出示彝族姑娘的服饰)你们看,这就是歌中所唱的彝族姑娘,她们的裙子多漂亮啊!生1:彝族姑娘的裙子很有特色,颜色十分绚丽。生2:姑娘的裙摆越往下越大。

生3:当她们跳舞的时候,裙子就像花儿在开放。

师:(点击出示彝族小伙子的服饰,板书“彝”字)彝族男子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前面顶着高高的“英雄结”,后面留着长长的“天菩萨”,身上披着一件大大的斗篷,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穿着用丝线绣花的衣服。彝族人能歌善舞,你们看,他们将腿跷得高高的,正在跳舞呢!生:(看着老师边说边写出一个“彝”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唱一首彝族歌曲《阿喽喽》,从歌曲中感受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选择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化,并有机融入音乐教学中著名学者洛秦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本课所教唱的歌曲《阿喽喽》是一首彝族儿歌。彝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和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让学生适当了解彝族文化,能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意境。彝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灿烂而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的情境性更多源自音乐本身,教师从一首学生曾经学过的歌曲《花儿朵朵》导入。当师生一同歌唱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歌舞海洋,和彝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彝族拥有众多支系,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选用了最具特色的“三色裙”让学生初步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向彝族文化。

教师将对彝族男子服饰的介绍,非常巧妙地藏在“彝”字中。教师边说边写,上面的字头就像彝族男子头上的“英雄结”和脑后的“天菩萨”,中间的一横就像彝族人爱穿的大斗篷,中间有彝族人爱吃的“米饭”和绣花用的“丝线”,下面的“竖”和“竖撇”就像彝族人跷着腿在跳舞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深深吸引。这种“充满文化意蕴”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期待。

二、音乐活动

师:(点击出示一张彝族村落图)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面,《阿喽喽》是那里的孩子最喜欢唱的童谣。跟老师来学一学,阿喽喽——生:(跟老师模唱。节奏拉宽,速度放慢)师:唱准时值,注意中间有一个任意延长记号,我们应该唱得怎样呢?生:要长一些。

师:好,看着老师的指挥来唱这个延长音。让我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老师指挥学生演唱,并作延长处理)师: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我们站在这边山头唱歌,如何让对面的小伙伴听见呢?生1:将手放在嘴边,帮助声音传得更远。生2:像在远处喊人一样。

师:对!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将眉毛抬高,嘴巴张圆,深深吸一口气,做好准备,向远处唱歌——(唱)阿喽喽——

师:(点击幻灯片,在最后一小节加上附点)师:你发现歌谱中有了怎样的变化?生1:在最后一小节加了一个附点。生2:这个音应该唱3拍。师:它的拍号还是2/4拍吗?生:不是。

师:是几几拍呢?生:3/4拍。

师:(老师点击,在第三小节加上拍号3/4)师: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出现两种拍号,称为混合拍子。生:(齐读)混合拍子。

师:指挥学生再唱“阿喽喽”,并唱准时值变化,同时用动作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声音将歌声传得很远。

[设计意图]——为音乐文化寻找一个恰当的承载方式:情境

“阿喽喽”是歌曲的名字,也是歌中的衬词,在歌曲一开始就出现,非常富有特色。在这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学习音乐知识。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学生跟老师放慢速度、拉宽节奏模唱歌曲第一乐句“阿喽喽”,“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这种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彝族人在大山里唱歌的感觉,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唱的姿态、呼吸和位置,将自己的声音送出很远。在唱唱说说中,很快理解了这个衬词,并带着很好的发声状态唱了出来。在乐句的中间加入一个任意延长记号,引导学生关注并演唱出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用悠长的声音,恰当地表现了歌声在山谷间回荡的情景。

在最后一小节加入附点,让学生观察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巧妙地引出3/4拍的概念,形象地感悟了由2/4拍向3/4拍的转化,引出“混合拍子”的概念,可谓一举多得。

“音乐蕴含着文化,文化孕育着音乐。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专业技术层面的特殊训练,这是区别于他种文化的重要特色。”学习音乐应该以“音乐为本”,学好音乐本身的技能与技巧,让嗓音和乐器发出“漂亮”的声音,才能准确地表现音乐。这是“音乐表现”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技能技巧的重要,忽略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就会扼杀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制约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音乐也会因此显得干涩、空洞,缺乏生命的活力。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情境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学唱《阿喽喽》

师:请大家完整欣赏歌曲《阿喽喽》。注意聆听歌曲中“阿喽喽”出现了几次,和我们的发声练习有什么关系。(范唱歌曲)生1:出现了一次。

生2:在歌曲的开头就出现了。生3:和我们唱的有点相似。

师:老师将第一句再唱一遍,你们再对比一下。(老师范唱第一乐句)生1:没有延长音了。生2:速度变快了。

生3:前面的“阿喽喽”和我们唱的差不多,后面还有一个“喽啊喽”。

师:你的耳朵真灵!将音乐的变化都听出来了。现在跟着老师的钢琴将第一句轻声唱一唱。生:(跟琴唱)师:前面的“阿喽喽”唱得很准确。后面的衬词变密集了,出现了十六分音符,注意唱清楚。跟老师再唱一唱。生:(模唱)师:我们将开始的发声练习用较慢的速度加在前面唱,然后再用稍快的速度将歌曲的第一句接在后面唱。边唱边体会,歌曲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景。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生l:慢速演唱的“阿喽喽”加在前面,就像是在呼唤对面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唱歌。生2:速度快了,情绪变得更加热烈,好像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唱歌了。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来唱一唱,把体会到的意境表现出来。生:(在老师指挥下再唱)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1 《阿喽喽》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上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新歌词来歌颂家乡面貌的变化。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说歌词的加入“束缚”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但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重新阐释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第二个环节使用的发声练习“阿喽喽”,源自歌曲的第一乐句。拉宽节奏,放在歌曲前面演唱,既让学生再次熟悉了旋律,又用音乐营造了一种氛围——呼唤小伙伴来对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山歌式”的呼唤。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就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在这个环节,我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对音乐作品的文化阐释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变得更强了。师:(老师在学生后面接唱下一句)歌中唱了什么?生1:流水上山坡。生2:它听我的话。

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这儿的流水却会上山坡,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儿啊,彝族孩子该怎样表现这种神奇呢?生:(跟琴唱,自由表现)师:神奇的感觉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生1:弱一点儿。生2:神秘一点。

师:你们就是那个彝族孩子,用对歌的形式将这种神奇而有趣的事情唱出来。生:(看着老师的指挥再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2 “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歌词流动着音乐的韵律。歌曲就是可以唱的诗,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富有童趣。通过彝族儿童的视角,将彝族村寨发生的新变化——“引水上山灌溉”唱了出来。“水往高处流”、“水听我的话”,在彝族孩子的眼里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教师通过歌词的“解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唱出神奇的感觉。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怎样的力度才能表现出神奇的感觉呢?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演唱力度,同时也注入了热烈的情感来表现。在唱歌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用“再欢快些”、“慢一点”、“柔和一些”等词语来要求孩子唱出“音乐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孩子并不理解,他们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歌唱,被动地变化,显得很无奈。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歌声缺乏灵性,感情也非常淡漠。长此以往,孩子对在音乐课上学唱歌失去了热情。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关注歌曲本身蕴含的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歌词,通过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中表现的文化元素。“对歌”是老百姓喜欢的一种音乐生活,他们通过音乐交流思想。增长智慧。通过创设在山区对歌的情境,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彝族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师:在这句的后面(第13~14小节),有一个长长的延长音,要延长几拍?生1:3拍半。

生2:还有半拍要休止。

师:是啊,我们在山上唱歌。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我们再唱一唱。生:(跟琴将延长音的时值唱足)师:山谷间传来了——回声(学生回答),请大家分组尝试在歌曲的13~14小节处加上一个回音的效果。

生:(分组练习,然后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优秀创意,全班一起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3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不是将歌曲和文化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作为教师要反复聆听、吟唱歌曲,深入挖掘和民族文化有关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感悟、表现。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歌声高远悠长,这个“特质”在歌曲的第

13、14小节得到了体现。此处也是一个难点,音区较高,时值较长,后面的15小节又开始变换节拍,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主创作的环节——学生分组在乐句最后延长音处加伴唱,模拟回声的效果,很好地表现了彝族人在大山里歌唱的意境,解决了延长音的时值问题,以及下一句开头不能准确进入的难点。

师:在歌曲的后半段出现了混合拍子,我将拍号遮起来了。你能猜出被遮住的是几几拍吗?生:第一个是2/4拍。师: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生:这个小节只有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唱两拍,是2/4拍。师:我们来唱一唱,注意两拍后接下一句。

生:(在老师带领下练习演唱,特别注意2拍子与3拍子的衔接)师:其他三个拍号用同样的方法。(具体方法略)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这首歌曲。现在请大家来唱一唱歌谱,边唱边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生:(跟老师轻声唱谱,找到相同乐句后举手示意)生1:

7、8小节和

9、10小节一样。

生2:

19、20小节用了反复记号,同样的旋律唱两遍。

师:请你们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句,进行对歌。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的歌声更优美,更能表达彝族孩子的情感。

生:(将身体稍微侧过来,面对面而坐,开始对歌)师:请你们分组演唱这两句,说说用怎样的力度和情感来演唱。生:应该稍微轻一些。师:为什么?生1:歌词表现的是彝族孩子在问话,要唱出话的感觉。生2:彝族孩子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是故意这样问。生3:他们很自豪。

师:歌中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你们要努力表现。(指挥学生练习。学生自学第二段歌词,然后完整演唱歌曲)师:这首歌曲用对歌的形式,表现了彝族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歌声把对歌的过程表现出来?在歌曲的开头加上引子,呼唤小朋友来对歌。中间我们开始对歌,最后加上尾声,很热烈地结束。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4在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感悟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对歌。根据歌词内容,应该是一半同学扮演彝族孩子先问。到第二段的时候,由另一半的孩子回答,这样平均分割,显得非常呆板。因此老师结合读谱教学,让学生寻找相同的乐句,然后分别请两组同学变化座位——相向而坐,进行对歌。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学生体会到歌曲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神秘的、自豪的并自己设计动作,进行对歌。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对歌”的过程。首先,用发声练习的曲调,放慢速度演唱,呼唤小伙伴来参加“对歌”;接着,分角色演唱歌曲,表现彝族孩子对歌的情景;最后,用悠长和渐慢渐弱的声音唱出“阿喽喽”,用最热烈的情绪发出一声响亮的“嗨”,表现对歌活动圆满结束。

四、拓展延伸

师: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用歌、用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彝族人最喜欢跳的舞蹈是《阿细跳月》,我们来欣赏一个片段,感受一下这段舞曲是几几拍子的。生:(聆听主题,随着音乐拍手感受节拍)师:每小节有几拍?生:(迟疑地)好像是5拍。

师:这首乐曲是5/4拍的。我们学过2/4拍、3/4拍,也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5/4拍吗?师:5/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5拍。

师:彝族人在舞蹈的时候,常常要加上拍手和“嗨嗨”的呐喊声,请你们自己在音乐声中加入。

生:(跟着音乐创作练习,然后分组展示,师生评价)师: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了,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围着火把一起跳舞。那是多么壮观啊!让我们一起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吧!(在音乐声中,师生围成圆圈边歌边舞,用音乐表达欢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彝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化是纷繁的。最终有望成为课程内容的只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优选和设计。在本课的最后,我精心选择了最具彝族特色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作为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资源让学生欣赏。从歌曲中的2/4拍、3/4拍,过渡到《阿细跳月》中的5/4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我还选择了最富特色且简单易学的彝族舞蹈《跳月舞》让学生学跳,在歌舞中加入激越的拍手和呐喊,让学生感受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篇5:《红围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7个,会写其中的8 个。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红围裙。

2.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3.标出本课生字。

二、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试读生字。

2.老师范读,学生纠正读音。

3.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再领读两次。

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指名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相互议议,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描红,掌握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

2.认读生字。

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再读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2.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把句子读通顺。

3.标出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你不懂的地方是什么?并释疑。

3.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疑问?

4.范读5-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几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妈妈对女儿的评价有何意思?

四、交流认识,升华情感。如何体贴孝顺父母?

第三课时

一、说出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围(       )     急(       )    举(      )    道(      )

二、词语接龙。

围   (围住)     (住房)     (房屋)    (屋子)

布   (    )     (    )     (    )    (    )

转   (    )     (    )     (    )    (    )

由   (    )     (    )     (    )    (    )

三、给多音字注音。

转(      )动         转(         )变

劳累(      )         积累(       )

[《红围裙》教学设计]

篇6:《红虾》经典教学设计

《红虾》经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红虾》第二课时。

二、课时目标:

1、感知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感受凡·高的高尚情怀。

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探究交流。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画的家伟大与平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

六、教法:

引导、点拨法

七、学法:

朗读、感悟、探究、交流

八、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凡·高

1、同学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欣赏。

2、小小拍卖会:出示《红虾》图,拍卖,激发对《红虾》图的兴趣。

引出课题《红虾》。板书课题。

3、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简介凡·高。

二、品读课文

(一)感悟凡·高生活的贫困无助

1、凡·高的一幅画就拍卖了数千法郎,你认为凡·高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生自由说)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凡·高生活现状的段落,用波浪线标出来,一边读一边想,凡·高过着怎样的生活。

3、自由说你是从哪一段知道凡·高生活的贫困无助的。

4、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描写凡·高生活现状的段落,体会凡·高当时的.困境。

5、指导读凡·高的信,自由说你对他有一种怎样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

6、抓住“勉强”一词,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五个法郎来之不易。

7、出示“他紧紧地攥着这五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比较句子,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这五个法郎对凡·高的重要性。

(二)品读6-8自然段,感受凡·高的高尚品格。

1、假如你是当时的凡·高,你会用这五个法郎做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凡·高用这五个法郎做了什么呢?哪些句子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3、生自由说。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凡·高的高尚伟大。

A、出示“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全部送给了……的小女孩”,指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B、联系全文说说画家“完全忘记了”一些什么?

4、感情朗读“他觉得自己所给予……风雪之中”

5、你觉得凡·高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品读9-12自然段,再次感受凡·高的作品的珍贵和人格的高尚伟大。

1、师配乐深情朗读:四年后,凡·高—这位尝尽了世间炎凉和人生孤独贫困的艺术家……却成了我们整个世界仰之弥高的珍品。

2、出示:这幅小小的静物画上,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

作者为什么说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

A、引导学生从画面观察红虾。

B、联系课文内容探究,作者仅仅是说几只红虾显得分外诱人吗?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写一写你最想对凡·高说的话。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一步感悟凡·高精神的伟大。

三、作业布置

查资料,阅读有关凡·高生平的故事,看看他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篇7:《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阜阳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评课教案

课题: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Q正传》 (第七章  革命)

授课时间地点:10月8日下午  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高三(一)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 ①简介《阿Q正传》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 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肃 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 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 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

篇8:阿Q正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认识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理解和鉴赏社会环境的描写在表现作品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探究研讨型

三、预习要求

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仔细阅读课文,理出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描述这一过程的意义。注意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味其对人物刻画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蓝图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探究和研讨,剖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情节对阿Q精神胜利法作准确的诠释,对鲁迅先生之所以写作《阿Q正传》和倾注全力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便成为一个共名,而改造国民性的弱点,克服“精神胜利法”也成了一切进步力量、有识之士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课文所节选的只是《阿Q正传》中的七、八两章,因此,我们要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与研讨,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把全书的主题,同七、八两章着重表现的思想加以适当区分;二是把阿Q形象的总体性格特征与这两章中突出表现的阿Q的思想性格侧面加以适当区分。既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更不能以后者涵盖前者。当然两者又不能截然割裂;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固然应放在对小说总体理解的框架中进行,但尤应以课文节选的内容为重点。

教学《阿Q正传》这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文,应引导学生作一些深入的探究和研讨。探究和研讨的重点是:

1.如何理解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课文节选的两章清晰地画出了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痛恨革命→神往革命→情不自禁地欢呼革命→对革命充满幻想和期待→对革命现状疑惑和不满→要求参加革命党→革命愿望受到致命打击→对革命绝望→对不准革命表示愤懑。

作品形象地展现了阿Q对革命由神往到幻灭的过程,其意义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一、表现阿Q式农民的落后和不觉悟。这种落后和不觉悟主要反映在他对革命的错误认识上。阿Q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的,归结起来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阿Q的革命目的只是快意于个人恩仇、夺取一些地主家的浮财、弄个女人这三件事。他分不清革命的阵线和对象,头脑中一片混沌。他采取的革命方式无非是呐喊几声造反,去尼姑庵砸龙牌,把辫子盘到顶上而已。阿Q之所以如此落后和不觉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党人远离他们。二、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农民原来的社会地位,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他们依然在深重的封建枷锁下生活。三、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那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必须教育和发动农民。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问号:中国革命该向何处去?这是作家展现阿Q对革命态度变化过程的更深层面上的意义。

2.如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实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本文所反映的时代较为遥远,表现的主题也已成为过去的话题,所以阅读课文时要注意把握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对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未庄的周边社会环境并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只不过改变了名称,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根本没有动摇旧政权,政府机关原封不动,仅仅是换汤不换药。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革命党向封建势力妥协,本来应是革命对象的“秀才”“假洋鬼子”们却钻进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的新贵,他们不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因此“骤然大阔”,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这些都有力地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如何把握小说的思想意义

《阿Q正传》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心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尤其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既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反映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所以《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又是深广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民族劣根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课文节选的两章集中展现的是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在未庄的种种表现以及未庄各阶层特别是地主阶级的动向,与全书的宗旨相比较,更多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暴露和批判。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作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剖示,例如见到假洋鬼子时的胆怯,却去欺侮更弱的尼姑。总之,揭示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读好课文的关键,抓住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小说的思想意义。

确定了以上三个探究研讨的重点问题后,教师可依次组织同学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但这些都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进行。

[创意说明]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也是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课文。由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比较久远,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也与现今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学习起来自然就有一定的难度。从这一实际出发,这份教学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究与研讨,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名家名篇入选。对这类课文除了要能一般性的理解,更应能作较有深度的赏析,而有意识指导学生作一些探究研讨,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高三同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阅读名家名篇,读懂读通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份教学设计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篇9:阿Q正传教学设计

讲《阿Q正传》,说到阿Q因为村人触及到他头上“癞疮疤”的忌讳的时候,阿Q先生“不问有心与无心”,“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可爱可笑可怜的阿Q总能激起鲁迅的幽默调侃。于是,鲁迅继续挥舞他最善于搞笑的大笔,写道:“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好一个“怒目主义”,怒目以至于主义,何等喜剧,何等悲壮!玩笑确实开得大。

这令古眼想起他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了。正儿八经正襟危坐地批判什么“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已经够搞笑了,但他还嫌不够,非得要杜撰出一个“拿来主义”来让读者捧腹不可。当然,更令人捧腹的是,鲁迅49年后被神化,教参书上一律恭恭敬敬照章索句地解读,仿佛焚香膜拜之后端坐捧读一本笑话,也好像用最严谨的治学态度回答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游戏。搞笑了一个时代的鲁迅,最终被另一个时代严肃而郑重地搞笑了。

毫无疑问,鲁迅对那个西风劲吹主义林立众说纷纭的时代是有自己的意见的,但他采取的是一种解构似的虚无态度,所以才动辄拿它们开涮。机锋锐利的语言,伴随着嬉皮笑脸的调侃,鲁迅简直像一个体制之外顽劣不化的刁民钉子户。

与此相比,另一位大师胡适也发表过对主义林立食洋不化的看法。但胡适先生用语就温和得多,像一位可亲可敬诲人不倦的模范教师了。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很明显,胡先生对那些随时都挥舞着主义大棒向别人头上砸去的作风也是不赞同的,可他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建设性的。吊诡的是:在当时,鲁迅的泻药畅销神州,胡适的药方却没有市场。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旁边还有一个,就是胡适。

篇10: 《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新课标中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多样化,突出实践性”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学生的演唱,分析能力,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模仿聆听,引导学生唱会,唱好歌曲。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彝族民歌,表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喜爱交友的性格特点,情绪热烈欢快。

《阿西里西》是选自第十一册第六课《欢乐的边寨》中的一首演唱歌曲,本单元的四首作品全部是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歌曲学生们在低年级的课本中也学过不少,在六年级又学习少数民族歌曲学生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熟悉。

《阿西里西》是一首节奏简单,旋律明快的彝族民歌,2/4拍,全曲由六个乐句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的民族五声调式的宫调式,旋律简单但不单调,烘托出热烈的情绪。歌曲《阿西里西》能够使孩子们对彝族音乐文化,以及其它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拓宽视野。

歌曲《阿西里西》彝语音译部分的歌词演唱起来很有意思,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翁啊”等,歌词“阿西里西”是“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翁啊”是表达欢乐气氛的衬词。歌曲重复乐节较多,大部分节奏是由四分音符,一拍的前附点,两个八分构成的,情绪显得十分欢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在低年级和中年级都接触过少数民族歌曲和乐曲,但这次六年级的孩子是我第一次接触,之前的音乐课我并未教授,经了解学生们学习并不系统,他们的声音音色上会有欠缺。

歌曲中的音高和节奏在六年级的程度上来说应该不难,其中跨度较大音程可能需要提示音准问题,经过合理练习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加上彝语的演唱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的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会歌曲《阿西里西》欢快、热烈的情绪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演唱深层次体会歌曲的欢乐情绪。

(四)技术准备

教学课件:用Microsoftpowerpoint教学软件自制的演示文稿。(彝族分布的地图,彝族人民欢乐跳舞,彝族服饰,头饰的图片)用qq影音播放器截取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歌曲的情绪和彝族人民的性格特点的体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很容易,但是这一届学生之前的音乐学习不太系统,可能在用歌声表达方面体会不是很到位,歌曲的翻唱录音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歌曲的情绪,我找了彝族组合演唱的原汁原味的歌曲演唱视频,从而学生通过歌声和画面更直观的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

对于学生们演唱会出现的音准问题,在课程前半部分我采取音程构唱联系和旋律模仿联系来解决音准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可以感受彝族民歌的风格,能用适合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乐于与老师配合参加音乐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时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通过演唱分析重点乐句深入全面的表现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适合歌曲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阿西里西》欢快热烈的兴趣特点。

(二)教学难点

用适合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音程构唱练习

【阶段目标】通过音程构唱练习,解决歌曲中四度音程的音准

1.1首先教师分别构唱五组音程,学生分别跟唱。教师根据学情指导学生音准以及音色。

1.2完整构唱五组音程。

【设计意图】采取基础的练习,把歌曲中的四度音程的音准解决,为下面的歌曲旋律的模仿做铺垫。

(二)歌曲旋律模仿练习(学唱歌谱)【阶段说明】熟悉唱会歌曲前四乐句旋律

2.1前三乐句的旋律模仿

教师唱两小节,学生模仿两小节。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整演唱乐谱。(出示乐谱)

2.2找出谱例中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谱例,通过观察,教师教唱启发学生找出与刚学的谱例哪出不同。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谱例第一文库网找找哪出与刚才演唱的乐谱不同,我们来试唱一次前两乐句。

在第二乐句的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学生活动:学生跟唱找出不同。

2.3对比体会第二乐句变成同学们,你们觉得加入别演唱一次

的感觉

与没有变化的`乐谱增加了什么感觉?我们分

教师活动:分别演唱这两乐句,学生体会加入连接的作用,听起来更连贯了。

完整演唱前三乐句。

2.4完整学唱四个乐句

三个乐句唱完了曲谱没有要结束的感觉,老师加上一个乐句把曲谱变完整。教师活动:教师先教唱第四乐句,最后完整演唱曲谱。学生活动:学生跟唱,完整演唱曲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启发学生说出旋律是由那几个音构成的。引出民族五声调式。

教师把12356这五个音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旋律,分析乐句学会歌曲旋律,掌握旋律感觉,下后像小桥一样起到了

面的填词环节就不用枯燥的学谱了。民族调式也合理引出了要学习的彝族民歌,这样产生了关联性。

(三)介绍彝族,聆听歌曲《阿西里西》

【阶段说明】介绍彝族的文化,引出歌曲《阿西里西》,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3.1介绍彝族文化(分布,衣着)

3.2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设计意图】介绍彝族人民的相关文化,可以拉近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距离,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四)学唱并演唱歌曲

【阶段说明】认真学唱歌曲,教师细致指导学生演唱,引导学生掌握歌曲风格。

4.1教师教唱歌曲汉语部分歌词,第一行逐句教唱。

4.2第二行歌词学生听教师弹琴加歌词。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学唱时的音色,演唱方法和处理。学生活动:学唱时感受乐句的变化,不同的处理。

4.3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汉语歌词的部分。

4.4学唱歌曲彝语音译歌词。

同学们两段汉语部分的歌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想用彝族语言来演唱歌

教师播放视频之后用适中的速度再来演唱一次,学生们体会歌词咬字。学生完整演唱彝语音译歌词。

4.5学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前三段歌词。

4.6教唱歌曲结束句。

结束局的前四小节的节奏与歌曲开始部分的节奏有变化,学生容易唱错。

曲吗?老师再给大家播放一遍歌曲彝语的演唱部分。

4.7完整演唱结束句。

4.8完整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设计意图】课程开始的两大环节已经基本解决了歌曲的识谱问题,但少数民族歌曲仍需教师针对重点乐句进行指导,学生演唱情绪也需要不断的激发。在聆听与教唱活动中学会歌曲。

(五)拓展延伸

观看彝族另具特色的抒情风格的民歌《带我到山顶》视频。教师活动:随着音乐小结本课。

学生活动:体会彝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开阔学生视野。

六、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采取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

1、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2、《阿西里西》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3、对自己的演唱满意吗?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民歌,本节课主要从怎样唱出音乐感觉,突出了学生自己分析歌曲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比,感受学会歌曲。

歌谱的学习没有放在学习歌曲部分,曲谱的很多句中都存在重复小节教师利用音程构唱练习和旋律模仿来提前接触学唱,避免了后期常规学习的枯燥,学唱歌谱时是学生通过教师范唱和自己演唱体会旋律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反思

1、对声音的把握

对于民歌的演唱我想通过自然的声音来表现,但是学生对于自己声音上的控制还不足以自如的体现,我还是采取了带有歌唱方法的的演唱,在声音上不会很散。

2、教学方法的分析

歌谱学习在唱歌教学中很重要,本节课我抓住歌谱每个乐句中几乎都包括重复小节的特点,通过模仿的形式学习,提高了趣味性。

篇11: 《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歌曲《阿西里西》

2、随歌曲做律动,并掌握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3、做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阿西里西》,并能自信地用快乐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2、通过学习本课歌曲,了解彝族儿童的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3、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并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4、结合歌曲能有秩序地进行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感受力、表现力、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感受彝族儿童无忧无虑的欢快心情,并能富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2、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演能力及协调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歌曲演唱情绪及节奏、音高、音准的把握。

2、根据歌曲进行歌表演,并能结合歌曲有秩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跳绳、毽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

师: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又到了,首先请男女生互相问好吧!

生:互相问好

三、歌曲《阿西里西》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师: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56个民族。

师:非常正确!56个民族像56朵花,百花争艳,各显千秋。

2、欣赏师:那么今天又会是哪朵美丽的花朵向我们绽放呢?请欣赏(播放《阿西里西》视频)。

生: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吗?

生:彝族。

3、简介

师:对。彝族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居住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和秀丽的山水,每逢节日他们就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去参加唱歌跳舞,在歌舞中跳出热情、跳出团结、跳出幸福的生活,那场景可热闹了!

4、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唱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感受歌曲:

1、听录音

师:你们想不想听其他小歌手是怎样演唱这首歌的呢?

生:想。

2、提问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欢快地

师:请说说歌中唱了什么?(听到哪些歌词,可把歌词贴到黑板上)

生:回答

3、教师出示完整的歌词

4、解释词义

师:彝族人民也有自己的语言,你们知道“阿西里西”是什么意思吗?是“我们是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是表现欢快情绪的衬词。

5、师生按节奏读歌词。(师一句、生一句)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

6、接龙游戏。(教师读上句,同学们读下句)

2、学唱歌曲:

1、倾听音乐的旋律。

师:请同学们休息一下,听陈老师用钢琴弹歌曲的旋律。

2、对口型游戏

师:请同学们听歌曲范唱,只张嘴不出声。

3、跟钢琴轻声哼唱。

4、欣赏录音范唱。

师:他们唱得怎么样?

生:他们唱得很有感情。

5、完整演唱歌曲。

3、音乐游戏

师:《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唱的歌曲,平时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喜欢做什么游戏呢?

生:回答。松鼠钻树洞,跳山羊,丢手娟,跳皮筋,老鹰抓小鸡……、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首歌曲来做游戏,好不好?每―组同学商量一下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游戏,然后告诉我。

生:回答

师:当音乐响起后,请同学们一边演唱歌曲《阿西里西》,一边做游戏。

生:做游戏

4、歌曲处理(讲解演唱技巧:自然大方、吐字清晰、富有感情、气息流畅、强弱力度的变化,还要有表情。)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做游戏时的心情如何?

生:很高兴、很开心!

师:注意“丘都拉迪嗡啊啊呀”表现了彝族小朋友召唤朋友来做游戏时的欢快的心情,大家应该唱得欢快些。

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那群少年,体会一下愉悦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再把这首歌演唱一遍。

1、富于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自我评价

师:你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

5、小小音乐会(单独演唱、师生接唱、男女生接唱、齐唱等形式)

师:我们的小歌手们唱得真棒!下面我们举办一场音乐会,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

6、评价优缺点

1、各组互评

2、师生互评

四、拓展部分――学彝族基本舞蹈动作

师:咱们中国的少数民族各个都能歌善舞,彝族也不例外,我们一起来跳跳彝族的舞蹈怎么样?

1、讲解示范动作

2、生学跳

3、跟音乐跳

4、边唱边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随音乐舞蹈)

师:请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唱起来吧!

五、结束语:

师: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都能热爱我们的少数民族,更加喜爱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请同学们回去后把这首歌曲唱给家人听,把你们的快乐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不好?

下面请随美妙的歌声快乐地跳起来吧。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篇12:《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篇13:《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意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徽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因此要运用多种学习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境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阿西里西》,并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要求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节奏练习并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3、要求学生结合歌曲能进行简单的识谱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情绪饱满地演唱歌曲。

2、有一定难度的节奏练习。

3、进行简单的识谱视唱。

解决措施:

1、多听歌曲范唱。

2、配合节奏做游戏。

3、运用“先词后谱”的方法来唱歌谱。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视频、图片、音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部分:简单开场白,问题:“你知道我们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回答)“那我们是什么民族呀?”(回答)“除了汉族,你还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呀?”(回答)“你对彝族了解得多吗?”(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彝族的歌曲《阿西里西》。”揭示课题,板书《阿西里西》。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范唱:“你能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吗?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抒情的?”(回答)

2、再听歌曲范唱:“你能通过观察画面说出彝族人的服饰、住房、还有他们活动的特点吗?”(总结学生回答,简介彝族的风土人情。)

3、三听歌曲范唱:“这首歌曲中有两处歌词是用彝族语言演唱的,和我们的汉族语言有明显的不同,你听出来了吗?”(回答)“那你知道这两句彝族语言是什么意思吗?”(回答并简介)

4、四听歌曲范唱,请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歌词,体会这两句彝族语言的涵义(大屏幕出示歌曲全貌)。

5、五听歌曲范唱,边听边体会歌曲欢快的情绪,同时可小声随着唱一唱。

6、老师弹琴,学生试着自己唱第一段歌词。“那几处好唱?那几处不好唱?”“谁能把不好唱的地方唱好了,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师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段。(学生唱好唱的部分,老师唱不好唱的部分。)

8、学生接龙演唱歌曲第一段。

9、请几名学生起来唱歌曲第一段,对唱得好的同学及时鼓励。

10、学生随音乐伴奏演唱歌曲第一段。(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

11、请学生像唱第一段那样来唱一唱第二段歌词。

12、请学生像唱歌词那样来唱一唱歌曲中最简单的两句歌谱。(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唱词,一组照着词来填唱歌谱,反复轮换对照演唱词谱。)

13、学生随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演唱姿势及流畅的呼吸和清晰的咬字吐字。)

14、出示手的节奏型,边唱边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到拍击的节奏和歌词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不要拍成和歌词一样的节奏。)

15、出示脚的节奏型,边唱边练习。(要求学生观察到踏击的节奏有长有短,有的一拍一下,有的两拍一下,要准确变换。)

16、出示手、脚的节奏型组合,把学生分为两组,先分别练习,再合起来练习。(熟练后两组对换节奏。)

三、课堂小结和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阿西里西》,知道了有关彝族的一些知识,还掌握了两句彝族的语言,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首蒙古族语言演唱的歌曲《快乐的牧羊人》,请大家边听边仔细体会这首蒙古族歌曲表达的快乐情绪。(聆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

2、请六位同学起立,每两位一对搭手组成山洞形状,全班的同学在《快乐的牧羊人》歌声中,玩“钻山洞”游戏出教室下课。

金鱼之死的启示范文

蝴蝶的雨衣作文

心中满满的仇恨散文

关于桂花的作文

我的幸福满满的

桂花作文

大学生工作经验

一块橡皮作文300字

劳动节祝福一百五十字

一百五十字运动会加油稿

阿红的教学设计
《阿红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阿红的教学设计(集锦13篇)】相关文章:

观看十月围城心得体会2023-06-09

蛋糕文案2022-04-29

个人成长痛苦经历主题演讲稿2023-07-11

优秀军训总结校长发言稿2022-10-07

群众发言稿2022-10-21

学校校长总结发言稿2022-12-08

服装类实习报告2022-08-31

个人成长经历范文2024-03-13

世界禁毒日发言稿2023-04-11

室内团队拓展游戏口号2023-01-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