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1 08:26:30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陌陌陌陌陌青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包公审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篇1: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

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四、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

板书: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篇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D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D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DD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篇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勾画自已最感兴趣的语句。

3、知道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4、体会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表演课本剧,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作批注,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包拯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他是怎么审一头不会说话的驴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驴?

生:小偷换驴,刘五告驴(板书:小偷换驴,刘五告驴)

既然换了,说明还有驴,为什么还要告那?

二、学文

1 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

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他可能还会怎样想。

(4).有感情朗读刘五的话

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

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

c.想到自己的宝贝驴被换了,刘五十分懊恼,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3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不审可以吗?

生思考作答

4 师:面对一桩闻所未闻的奇案,包公必须得审,那他又是如何审的呢?

生汇报三步(PPT.出示)

5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步,(PPT.出示第一道命令)

包公想对驴干什么?请你用简洁的字词概括。

生:饿驴  关驴(师板书)

师:衙役们听到这道命令后,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

师:他们为什么想笑?

生: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引读第四段第句,

“不敢笑“说明当时的那些人是想笑,还是不想笑?

生:想笑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包公的做法太不可思议了。

师:虽然衙役们都觉得这个命令不可思议,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个命令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根据课文内容汇报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6 师:三天后,又升堂了,被饿了三天,关了三天的驴,此时是什么样子?(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生汇报

指导感情朗读

7 师:这时,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生接读)

师:这时,包公又要?

生:打驴(师板书)

师: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衙役是用尽地打?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

指导感情朗读

师: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

生想象作答

8 师:末了,包公下令道(生接读)此时,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放驴

9 师:难道包公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包公的第四步

师:包公要对驴怎么样?

生:跟踪驴

10 师:他们跟踪前去,看到了什么究竟?

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答

(板书:刘五得驴)

11 师:怪哉,当包公下令关驴、饿驴、打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没想到就是这不可思议的命令,居然让小偷绳之以法,将 驴   物归原主。不行,咱们看看包公究竟为何能审出这桩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那天,是谁把衙役们带到田庄,找到刘五丢失的那头驴,捉住小偷的?

生:那头瘦驴

师:驴为什么会带他们去?

生:因为他三天没吃没喝,还被打了

师:是谁下令要对驴这样的?

生:包公

师:没有这些命令行吗?包公为何会下这些命令?

生:熟知驴的本性

师:包公之所以下令关驴、饿驴、打驴,是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什么计?

生:苦肉计(师板书)

师:你觉得包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断案如神足智多谋)

生举手作答

12  师:重新回到包公下的四道命令(PPT.出示四道命令)看看他的哪些动、神情,可以让你感受到他的足智多谋?分享自己的读书读书感受并指导朗读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描写?(神态,动作,语言)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13.包公审驴的办法实在妙,妙在何处?包拯为什么能够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

三、总结延伸

师: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案,找到了刘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在这个案件中,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生:小偷使用掉包计(师板书)

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用在断案上,可以称为智;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为阴谋。我们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丢驴

关驴,饿驴

打驴

放驴

找到驴

篇4:《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 抓住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

2. 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品读、批注的方法。

3.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感悟包公审案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抓重点词句进行简要批注。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导入

1. 出示图片,这只动物你认识吗?你知道哪些有关驴的词语吗?驴和马具有什么共同点?

2. 了解包公:你知道包公是谁吗?

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回答吗?

4. 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预设:为什么告驴?怎样审驴?)

二、自主释疑,感悟足智多谋

1. 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刘五为什么要告驴?我们先来看看他要告的究竟是一头怎样的驴?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勾画描写驴的句子。

(2)学生汇报。

2. “半扶半放”学习“审驴”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1段,勾画出描写包公审案的重点的句子,读一读,做批注,与同桌交流。

(2)汇报。

(3)指导批注“一审”并有感情朗读。

(4)学习“二审”“三审”。

(5)集体交流,汇报所得。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他通过一饿二打三放的方法帮穷人刘五找回了驴,咱们再把他审驴的过程分角色演一演,相信包公的形象在你的心中会越来越丰满。(读完后)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三、小结全课,巩固拓展

1. 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2. 课堂检测。

3. 把包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4. 小结:所以我们也要向包公一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5. 足智多谋的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很多奇案呢!他还审过牛,审过石头……大家想读这些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包公案》。

篇5:《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包公审驴》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共有XX名学生,男生XX名,女生XX名,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此类文章,但是,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另外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不足,因而需要教师加大指导力度,课前需要学生的预习,教师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作为补充材料,使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4.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1、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认一认,组词你最行。

审( )案( ) 吭( )衙( )役( )

神( )按( ) 炕( )衔( )投( )

二、一字多音组词语

juàn( ) chā ( )

圈 差

quān( ) chāi( )

tóng( ) le( )

通 了

tng( ) liǎo( )

三、补充词语

踪影( ) ( )名( )替 闻所( )

()奔()走 ()面( )方 ( )实实

五、作业安排:

张飞审瓜

一个少妇抱着小孩回娘家,路过瓜田,遇上一个恶少。恶少见她貌美,便行调戏。少妇不从,被诬偷瓜。双方争执,告到县衙。恶少暗中用钱收买为他看瓜的地保,嘱他摘三个大瓜到县衙作证。

张飞升堂审讯,问恶少,恶少说少妇偷他的瓜,有人证物证;问少妇,少妇说恶少调戏她。张飞“想了一想”,佯断少妇偷瓜,命少妇跟随恶少回家,又命恶少把三个大瓜抱回去。恶少左抱右抱,抱了这个滚了那个,怎么也抱不起来。张飞虎眉一竖,拍案而起,痛斥恶少:“你堂堂男子汉,三个瓜都抱不动,她是弱女子,又抱小孩,怎能偷你三个大瓜?分明是你调戏。经过审问,果然不错。于是,张飞严惩恶少40大板,并捆绑起来,游街示众;处罚地保交出贿赂钱给少妇,并为少妇打伞开道,送她回娘家。

1、为文中的多音字组词

diào( ) shǎo( ) chǔ( )

调 少 处

tiáo( ) shào( ) chù( )

2、认真读文,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诬:

嘱:

佯断:

3、请你结合故事,用自己的话给张飞一个评价吧!

六、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1. 自我问答:本文中教师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答:《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2.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3.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篇6: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耷拉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篇7:《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一个小小问题吗?

生:可以。

师:听好,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黑木炭,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什么?

生:包公。

(师:板书“包公”)

师:课前让同学们查阅料,了解包公,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师板书:“审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预计生: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看谁能够将课文读通。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生读书,师巡视。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停,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计生: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真是不错。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师:本文中的毛驴是举足轻重的,那你能围绕着毛驴用小标题的形式给本文列个提纲吗?

生:

师板书:换驴———————审驴————————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师:包公为什么审驴?

生:因为驴被换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师:王五的`好驴被被换成了难看的驴,你能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吗?

生:王五的驴“毛色发亮”;“这头驴是王五的唯一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被换的驴“毛色难看”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师:同学们想一想王五这么好的一头驴他的心情会怎样?可是被换成那么难看的一头驴,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生: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师:对,你太了解王五的心情了,他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那同学们能读出王五的驴的优点,以及他的高兴,再读出被换驴的难看和王五的又气又恨吗?谁来试试?

抽生读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出了王五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王五怎么办?

生:将驴告上了法庭。

师:对,王五将那头难看的驴告上了法庭,包公是怎样审理的呢?请同学们读3-9自然段,同学们可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来读,来体会。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2)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聪明。

师:停,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想交流包公的表现。

生:“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聪明。

②“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师:读这部分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读出包公的什么?

生:读出包公的威严,遇事冷静,胸有成竹,足智多谋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一部分。

抽生读。

师:你读出了包公的威严,胸有成竹,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3)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怎样评价他。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师;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生:捉住了。

师: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生:利用毛驴认得路的特点,在它又饿又痛的情况下一个劲地往主人家跑,就找到偷驴贼。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谋是正当的。)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下节课我们开个“智谋故事会”。

篇8:包公审驴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 案( ) 吭( ) 衙( ) 役( )

神( ) 按( ) 炕( ) 衔( ) 投( )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包公审驴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我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本课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从“审字”入手,让学生就课题提问,进行质疑,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不审人?怎样审驴?等问题主动读书才真正估察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读书的质量。

二、初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大概理解课文内容,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和必不可少的线索,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小标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读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包公面对一头难看的瘦驴,他是怎样审驴的?这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

四、拓展训练。

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

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篇10:《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毛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议一议: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学生阅读课文时,重在指导朗读,是本课学生理解的关键: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是这个故事中让人出乎意料之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驴的表现进行体会,感受到混沌之人茅塞顿开的原因是包公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的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在指导学生读出轻松,好奇,高兴的语气。

2、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王五的驴的部分可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王五丢驴的部分读出气愤,懊恼的语气。

这样细致的朗读指导后,再指导学生分小组编排课本剧,使得表演更有趣。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而且课本剧表演的出乎意料的精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篇11:《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是一个充满智趣的故事。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懂得智慧的作用,使学生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我运用了学校的“预习――交流――反馈”三段式教学模式,重点放在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疑问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

1、《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进入到文本深处,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基于这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去开封府现场调查的环节,虽然还是读书,但学生却感到新颖,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文故事性很强,且易读懂。但教师不能因为内容易懂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毕竟语文姓“语”。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进入文本深处,先抓住王五驴被调换的感受、衙役们、围观群众的表现、“闻所未闻”等词语,体会案件的奇特;然后抓住文中描写包公审驴时有关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包公用奇特的办法审理这件奇案,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突破了文章重点。当然处理以上内容时我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标理念。

2、《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利用好各种资源。”针对这一理念,我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环节,我搜集了《包公审石头》flash资料,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拓展了学生视野。

不足:

1、对《课标》中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如:“浏览”与“默读”没有很好的理解到位,浏览课文,捕捉的是有用信息,课件中我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默读课文,而不是浏览课文。

2、对于包公审驴环节,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想象当时包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仔细聆听、用心反思,这节课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本以为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整节课生成性的知识却少了一些,这也是这节课的缺憾。

用心反思,我期待自己的进步。

篇12:《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环节中:

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篇13:《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篇14:《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课文《包公审驴》是一篇传统故事,讲述的是王五的好驴在市镇上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是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一、激发学生,提高读书质量

问题是产生学生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就课题提问,进行质疑,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不审人?怎样审驴?等问题主动读书才真正估察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读书的质量。

二、初读概括,理清思路

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两种读的方式,一种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另一种是师生一起去接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在这部分教学时,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概括地不够精,刘璇同学进行了复述课文,针对这样的学生课后要个别指导,后来刘上宁同学概括的谁确。分段,分得合理,并能说明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读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结合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学习前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两头驴的语句去答,从而明确结比方法的妙用,包公而对一头难看的瘦驴,他是怎样审驴的?这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

可是,由于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耽误了时间,所以进行到这就上课了,没有总结全文,这是一个失误,以后要加以改正。

篇15:《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这节课目标明确、简洁,便于检测。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我抓住本课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问得巧妙。如:“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自主读书,自我解决问题。

3、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简单而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整节课重点围绕一个“包公怎样审驴”展开合作探究。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描写包公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象包公包公施计的过程,从而概括出包公的足智多谋,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

4、交流汇报中,我引导点拨巧妙,能将读书与体会包公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5、整堂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把握恰当,参与讨论意识强,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说我也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没能让学生尝试编演课本剧。如果做到这点的话,会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篇16:《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还是很担心不能完成预设。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再之前进行了智慧故事大赛,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仅仅做了教法的设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围绕课文主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心里并没有底,但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之前的种种顾虑烟消云散,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新课标精神。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增强了。老师通过做课,对文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精心准备一节课效果真的很不错,但节节课这样上,就太累了。在阶梯教室上课听课感觉很爽。

篇17: 《包公审驴》听后感

《包公审驴》听后感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其中,特级教师李伟忠的一节十分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让我听完之后,很是敬佩。他的课堂就像是一道上好的佳肴,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觉得是那么有滋有味,那么美味可口,那么回味无穷……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在处理课文文本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于相声这一载体。把课文情景演绎的惟妙惟肖,让听课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自己的面前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感觉自己就在事发的现场……很入情入境,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真的像是江湖上的绝世武功,“出神入化”,让人叹而“听”之。李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上,通过ppt课件的音频插入、及效果处理。以及李老师自己的和相声。在处理后面的文字段落时,李老师把这一方法进行了升华。他让孩子们采用合作的方法根据课件的引导,让孩子自己编相声进行课上展示。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这种形式即新颖,又有趣!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么上,可真有意思!学生们怎能不喜欢?

在处理包公断案的这个环节中,李老师采用的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感体验。主要形式是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都参与进去,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体验文中的人物形象,效果真的也很好……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篇18:《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四年级下册)

宁夏灵武市东塔学校 佘淑红

教材分析 :

《包公审驴》是五单元主体课文之一,课文讲述的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常看电视,知道这是谁吗?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秉公办案,替民做主。人们称他是“包青天”。

2.你们看过包青天电视剧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包公的资料。)课件出示包公资料。

包公,姓包,“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人(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宋代一个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有这头毛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板书: 包公审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类成三大问题。)(板书:驴子又没犯罪,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结果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列出小标题。)(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3.看来“毛驴”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线索!那你能根据这些小标题标出相应的自然段吗?(板书:1-2起因、3-10经过、11-12结果)(过渡:故事的脉络已清晰,文中还有一些生词需要我们去认识积累。)

三、检查生词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1、认读书中的认字条和田字格的字。

2.认读词语:挣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问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悉心照料

3.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注意:挣、差、圈(是文中的多音字)辔头 耷拉 衙役(是文中出现的新词)

4.画横线的词语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造句。(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悉心照料)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词语障碍已清扫,现在我们进行问题闯关。)

四、细读品味

1.了解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划出描写两头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读出对驴的喜爱语气。)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的语气。)

(3)(过渡:看来鉴别一头驴的好坏,只要看一眼毛色就知道了。现在这两头驴差别太大,又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此时的刘五面对两头毛驴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教师适当评价。)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请看故事经过。)

2.细读故事经过--怎样审驴?

(1)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请同学们勾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学生交流重要的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地关上三天! (面对这位特殊的被告“毛驴”,包公开始也犯难,但经过思考,马上找到了办案的方法,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说明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用劲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十分熟悉驴的本性,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包公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3.齐读故事结果。 (疑问三、结果如何)

(1)(过渡:这头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它能去哪儿呢?)

(2)学生齐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病驴跑回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断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4、同桌讨论:包公审驴高明在哪里? 让我们共同来赞一赞包公吧!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动物的本能),巧妙地破了案。(教师板书:秉公办案、一丝不苟、与众不同、出神入化、遇事冷静、足智多谋、深思熟虑 替民做主)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是害人害己,要不得的。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可以帮助自己。)

六、心灵启迪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包拯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包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七、写法指导 侧面描写的作用 (衬托人物 包公断案如神)

八、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刘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愤地跑到___________。包公运用_____,从______找到突破口,巧妙地______。赞扬了包公办案________ _______。

八、课外作业

1、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你们想读一读吗? 课件出示《包公审石头》的资料。

2、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草帽计》等,读一读这些故事,再次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九、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sheshuhongm@163.com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网友来稿)(四年级下册)]

包公审驴教后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妈妈的包教学反思

《大唐狄公案》读后感

包公断案读后感

歇后语包公断案

包公断案的歇后语

关于话剧的作文

五年级语文经典教学教案

文和音乐作文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六一儿童节新闻稿2023-11-22

写话剧作文的格式范文2023-05-13

c益辩论赛作文2022-05-19

包公断案歇后语2023-03-01

童话小故事有哪些?2023-01-17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5-16

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教案2024-05-07

童话小故事《老太婆》2023-06-23

宝宝最喜欢的故事2022-09-17

小学语文听课体会2023-11-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