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8 09:19:4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共12篇)由网友“小皮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1: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⒈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⒉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⒋找出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向鲁迅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

目标2、4

三、学法指导

⒈通过速读复述了解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写法。

⒉通过细读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⒊深读结尾处的议论,体会其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指出记叙要素及顺序;比较几处外貌描写的异同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说出这“一面”所体现的主题。

预习导学:

㈠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在下面整理归纳鲁迅的资料;上网或查阅书籍,在下面简介作者。

鲁迅:

阿累:

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 ) 嵌着( ) 颓唐( ) 憎恶( )( )

恣情( ) 抖擞( ) 摩挲( ) 窘相( ) 虐待( )

⒉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

踱( ) 窖( ) 挲( ) 恣( )

镀( ) 窑( ) 娑( ) 咨( )

⒊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

⑴不能自已( )

A、止,罢了 B、已经,表过去 C、后来,不多时 D、太,过

⑵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

A、奇异,不平常 B、怪物 C、很,非常 D、怨,责备

⑶受着这样的优遇( )

A、相逢,会面 B、机会 C、对待,款待 D、优待

⑷平素( )

A、本色,白色 B、本来的 C、带有根本性质的 D、向来

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 鲁迅 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四)预习中有哪些问题

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⒈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完成:

①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一部分:(1—38)一面之缘?②

第二部分:(39—43)

⒊文章回忆了作者阿累与鲁迅在内山书店一次会面的经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⒋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你能说出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吗?

(二)?精读赏析。

⒈请同学们将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外貌的段落连缀起来阅读,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完成下表。

场次 外形 衣着 嗜好 脸色 头发 胡须

⒉讨论:这三处外貌描写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特征?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⒊讨论:作者用什么方法把 鲁迅 先生的外貌刻画得这么成功?

巩固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憎恶( ) 窘相( ) tuí唐( ) 踌躇( )

虐待( ) 摩suō( ) 抖擞( ) 恣情( )

⒉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

⑵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

⑶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

⑷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

⒊精段阅读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的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①乙段虽然也突出“瘦”,但也写出了他的另一个特点;从文中“”可以看出。

②“瘦得教人担心”和“非常瘦”哪句话更好一些,为什么?

③丙段从那些地方可看出作者的观察极其细致,描写极其细腻?

④文中反复强调鲁迅的“瘦”,不但写他容貌的“瘦”,而且也写他的手也“瘦”。这样多角度地反复写鲁迅十分消瘦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1、阿累先生的《一面》给了我们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最好的范本,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作者外貌描写的顺序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性格。学习这种写法,就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同学、老师、亲人等),用一段文字描绘他(她)的外貌中最有特色的地方。

2、将优秀的文章在班级范读,并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找出感情

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说说从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一面”的力量。

预习导学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㈠温故而知新。

⒈中心事件:?

⒉课文通过一面揭示了什么主题?

⒊课文刻画鲁迅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㈡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请你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这些词句,并在空白处适当做批注。

学习研讨

(一)、品味语言。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待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⒈交流自己预习时的批注。

⒉《一面》有六句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一步步认识鲁迅精神的过程。

①“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字面意思是什么?深层的含义是什么?(提示:仔细考虑一下“看一下”、“便”、“立刻”几个词的意思。)

②“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眼光”是看到的,“抚摩”是接触到的,用触觉的感受来写见到的眼光,想表达什么?

③“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这句话写了什么?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④“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段话分几层?每一层里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概括一下整段话写了什么?

⑤“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象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从本段“我”的一系列动作,分析一下“我”当时的心情。

⑥“我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这几句话表现了什么。

⒊请各位同学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片段进行朗读,细细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感受鲁迅的伟大形象。

(二)、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阅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⒈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⒉“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

⒊“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⒋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⒌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⒈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一部分重在 ,后一部分重在 ,是对“一面”的怀念也是冷静的思索,深化了主题。

⒉“……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在这四年里……我总是昂着头”两处同是写感受,有什么区别?

⒊文章开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⒋“……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待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西装同胞的嘴脸”说明了什么?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如何?

拓展延伸

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篇2:第2课横教学设计

第2课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矫正坐姿和五指执笔书写方法。

2.学习掌握楷书笔画横的写法和运用。

3.掌握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横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横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练习横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锻炼五指的灵活和协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书法家练字的小故事,指名两个学生讲一讲,让同学们思考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答出:学习书法需要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3、复习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投放五指执笔的书写姿势,指名学生说一下五个小手指是怎么分工的.,并上讲台展示执笔姿势,大家一起来评价优点和不足,然后小组内学生互相检查、互相纠正,看看哪位同学做的最像。,最后一块读五指执笔歌以加深巩固。

二、探究新知

1、智力抢答。

投放图片:大家猜一猜像什么?像汉字中的哪个笔画?(生:横)(师: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板书课题:第2课 横)

2、讲述学习笔画的重要性。

让学生回忆一下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哪些?(生:横、竖、撇、捺等)(师:这些笔画就好比盖大楼的砖瓦,虽然简单,却是基础,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汉字,都是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把笔画写好了,字体就会看着很漂亮,笔画写的不好看,字就会看着歪歪扭扭。所以想写好楷书,首先应掌握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写法。横画是汉字的主要笔画之一,是汉字的基本骨架,在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横的写法。)(板书:一、形态 二、写法)

3、我来读贴认识横。

投放:带有长横和短横组合的例字。仔细观察,横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总结出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写法基本一样,一长一短。

(1)横画大多左低右高,有些横画中间稍微有个弧度。

(2)有的横画的左端稍尖,中间部分稍细,收尾处较粗。

4、我来分析。

(1)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横的书写方法。

(2)观察运笔。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写横(教师指名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A、起笔:先在米字格中确定好起笔的位置,笔锋先向左轻入纸,朝右下斜按笔。

B、行笔:接着调整笔锋,向右行笔。

C、收笔:然后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最后回锋收笔。

注意:笔画的长短、倾斜和弧度,以及收笔的位置和形态。

(3)教师示范书写。

示范横画的写法。学生伸出小手,以手代笔作握笔状在空中跟老师一块写,提醒学生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运笔方法。

5、书写实践(我来临摹)

1、指导学生书写五个横画。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注意坐姿和执笔的方法。找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讲解优点及时鼓励,指出存在的不足。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的三个例字,比较横的形态差别,再分析它们的写法,告诉学生写字前要对字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描红。双钩填墨,临摹例字。

3、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提醒学生注意运笔的方法,注意字的长横短横区分开;对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4、展示评价(我来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先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

(1)自评:说说自己是否学会了横的写法,检查描红是否完全盖住了红色,是否超过了红线,双钩填墨是否完全填满,是否掌握了运笔方法等。

(2)互评:引导学生说说谁的执笔姿势规范,运笔过程正确等。

(3)教师点评:对写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点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6、知识拓展

1、投放学生书法作品和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2、投放书法名人故事,激励学生热爱书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

小结:同学们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老师希望大家人人努力,争取成为小小书法家!

篇3:《一面》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设计者:谷和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生动地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窖(  ) 书脊( ) 赫( )然 殷( )勤 鞠( )躬 懊( )悔

莽撞( ) 清晰( ) 踌躇( ) 摩挲( ) 颓( )唐 抚摩( )熏( )黑 憎( )恶 揩( )油 陡( )然 虐( )待 恣( )情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原名          人,是中国无产阶级      家、        家和        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大量的杂文集。

3.全文以空行的方式,自动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达方式各是什么?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问题卡

我来问问你: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

2.梳理一下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4.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5.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特征。

6.从课文中找出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崇敬、爱戴鲁迅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自己也来问问: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先生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思想也渗透其中了。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先生,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投影了解背景: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 鲁迅 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听读: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朗读《一面》)

二、交流反馈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

这篇文章记了一件事:“我”在内山书店遇到 鲁迅 先生,先生赠书给“我”。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人物:一个普通公交车售票员。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教师指导: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在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记叙的六要素来进行。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从题目上透露出来。文章以“一面”为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一面”是“一面之交”的意思,作者通过“一面”表现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同时表明“一面”对“我”的影响。

3.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8)记叙“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况。

第一层(1-2):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3-17):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

第三层(18-38):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第二部分(39-43):抒写“一面”对“我”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探究思考

(教师指导: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1)用笔在文中画出描写 鲁迅 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2)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起到了丰满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内在精神的艺术效果。

(3)作者写 鲁迅 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原句)。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瘦。”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瘦”是 鲁迅 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 鲁迅 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提示: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 鲁迅 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 鲁迅 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 鲁迅 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 鲁迅 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 鲁迅 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作业

1.抄写相关生字词。

2.背诵 “这件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到文末。

3.搜集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 ):写对 鲁迅 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因为与 鲁迅 先生见了一面,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 鲁迅 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深入研讨

(教师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1.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明确:“小”是指这一面之缘,“大”是指文中所表现的 鲁迅 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这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伟大人格的写法,其中的“大”主要是通过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同时多方面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的。

2.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黑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结结巴巴”可以看出“我”的心情异常地兴奋激动。“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是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出“我”对 鲁迅 先生的爱护。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带着体温”说明它的珍贵,“瘦”表明鲁迅把毕生的精力投入战斗。“鼻子陡然一阵酸”是对父亲般的导师工作之辛劳的心痛,是为同志般关怀所感动,感情交织在一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恭敬地鞠了一躬”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3)“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原是形容大怒或者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出现,这里为什么要以“赫然”来修饰。为什么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就“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明确:“赫然”在这里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4)“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一系列的称呼,有着怎样不同的含意?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敬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这四种称谓是作者从个人角度称呼的,表明鲁迅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对进步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3.师生共同归纳主题。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 鲁迅 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 鲁迅 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4.师生共同归纳写作方法。

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 鲁迅 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 鲁迅 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 和鲁迅 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延伸拓展

1.结合课内所学和自己课外的阅读,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及为人的了解?(《我眼中的鲁迅》)

补充材料:

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与鲁迅:“迟到”的缘分(节选)(余华)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都一直出现的人物。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世上的作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就是鲁迅。因为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以至于我以为他是仅次于马恩列毛的人物。

但小时候的我,虽然经常流畅地背着他的诗歌、杂文,可并不喜欢,嫌它们太沉闷。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因为他被戴上了太多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写了很多年的书。有一位导演想改编鲁迅的小说并拍摄成影片,邀请我做策划。我欣然应允,并由此第一次去买了鲁迅的书:一本精装的《鲁迅小说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完《孔乙己》,我告诉导演,你不配改变鲁迅的小说,我也不配做这个策划。因为他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所尊敬。于是在三十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这样一种人: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形容他时都可以用“我们的鲁迅”来开头……

示例:

积极进步-- 从 先生翻译的苏联左翼作家的作品可以看出。

谦虚随和--从他认为别人翻译的作品比自己要好这点可以看出。

关心青年--从他赠书给“我”(素昧平生)可以看出。

富有斗争经验--从他不让“我”说出他的名字可以看出。

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文章一再写他的“瘦”可以看出。

爱憎分明,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对人民像老黄牛--从他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以看出。

……

2.写出你所熟悉的鲁迅的名言(至少两条),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四、巩固所学(课外作业)

1. 阅读理解。

(一)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丁)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1)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2)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3)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1)引文甲、乙、丙、丁四段都提到了“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乙段中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句中,作者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

(3)乙段中“瘦得教人担心”一句能否写成“非常的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为何有所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段中“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一句中对于同一人物用了不同称谓,试具体分析每一称谓所包含的意思。

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傅: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一生的时光全交给了我们”一句中的“我们”是指________

A.贫苦工人   B.进步青年 C.劳苦大众 D.共产党人

(7)丁段中画线句是从那三个角度来赞扬“他”的?

①句________ ②句 ________ ③句________

A.战斗意志  B.阶级立场  C.奉献精神

(8)文中对烟斗和鲁迅抽烟的神态的细节描写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丙三段文字是___________,丁段文字是________

(10)根据文中对鲁迅的描写,结合平时你对鲁迅的了解,请引用两句诗或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1)解释下列词语。

①恣情:

②不能自已:

(12)文中说 “我们不愿恣情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里的“损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二部分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6)“我”为什么能“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有过类似同谁“在一起”的体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生活中遇见过只见了一面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吗?谈谈他(她)对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2)比喻(3)“非常的瘦”只是一般性的说明,语气平淡;而“瘦得叫人担心”则包含了对鲁迅的热爱与关切之情。(4)从远而近,由粗而细,由模糊而清晰(5)同志志同道合。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爱戴。师傅:仿效学习。(6)C(7)①B②C③A(8)抓住最典型的细节暗示了人物的身份。(9)描写 议论(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1)①放纵感情。②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12)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去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13)鲁迅的逝世。(14)生命有了支柱,从鲁迅身上获得了精神力量。(15)议论  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用议论表达了这一面之交对“我”的巨大鼓舞和激励(16)因为想到了“ 鲁迅 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从鲁迅 先生对“我”的关心与爱护中“我”汲取到了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17)交代了写作《一面》一文的缘由。(18)略。(19)前仆后继。(20)略。)

2.小练笔(任选一题)。

(1)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往事,对书店进行了全景、中景、特写式的勾勒。尝试着运用这种写法描绘某一场所。

(2)文中对鲁迅作了三次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紧紧抓住“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品质和顽强的意志。学习这种手法,为你所熟悉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正面全身照”。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DDDD

写作一得(小练笔)

五、板书设计                            远--近

外貌     粗--细    瘦而有神

略--详

“一面”的印象    描写  语言    “两本,一块钱”

(记叙)                      “是送你的”

一面                           动作  扳下、递给、点头

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议论

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一面”的力量    踏着血的足印

(议论、抒情)

继续前进

六、小结

匆匆之间,记忆长河掠过多少陌生面孔,匆匆之间,茫茫人海留下几多美好回忆。那“一面”,似流星划过天际,那“一面”,似甘泉滋润心田,那“一面”,在人物的画廊中弥足珍贵,那“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一名进步青年的无私关怀的高尚品格,那“一面”,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生生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资料宝藏】

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对“非日本”的理解

本文第3中“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作者将“非日本”加上引号,表明其中还有深意。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侵略了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内山完造不同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特务分子。他的书店里摆着进步书籍。他是鲁迅的好朋友,他在书店里与 鲁迅 先生用日语倾心而谈,不时传来笑声,充满友好情意,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中国人民的狰狞的笑声形成鲜明对比。在有着极强民族意识的进步青年听起来,这充满友好的笑声,自然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了。

2.学法指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一面》从素不相识,偶然相遇的“一面”,折射出 鲁迅 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种以小见大,选材经典的写作方法,值得称道。在许多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文章中,创作者常常随事而感,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等,他们或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学习并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3.拓展阅读的推荐

《同志的信任》。

4.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

回忆 鲁迅 先生(节选)(萧红)

鲁迅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 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 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 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 许 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 周 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 鲁迅 先生在记 范爱农 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 鲁迅 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谷和好

篇4: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地窖(jiào)   赫(hè)    嵌(qiàn)着   窘(jiǎng)相

颓(tuí)唐   熏(xūn)黑    憎(zēng)恶(wù)

虐(nǖè)待   揩(kāi)油   抚(fǔ)摩   抖擞(sǒu)

嗤(chī)啦   脑勺(sháo)  踱(duó)  恣(zì)情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习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四、板书设计

一面

一(1-38)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叙事为主。

1(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2(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3(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二.(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五、教学反思

谭义专

[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5: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应当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教学契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2. 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2. 运用阅读批注法品味关键语句,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

2.理解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学重点

1.理解三次肖像描写所体现的鲁迅的高尚品质。

2.理解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阅读批注法 分角色朗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叙之事,所抒之情。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运用阅读批注法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踱(duó) 地窖(jiào) 卡叽(jī)布 同胞(bāo) 窘(jiǒng)相

哧(chī)啦 捻(niǎn) 隶(lì)体 腕(wàn)子 熏(xūn)黑

鞠躬(jū gōng) 虐(nüè)待 憎恶( wù ) 摩挲( suō )

抖擞( sǒu ) 颓唐( tuí ) 踌躇( chóuchú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素:平时。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 赫然:文中是很鲜明的意思。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恣情:放纵,没有约束。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二、情境导入

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标题)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本文写的人物是谁?②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③本文的作者是谁?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明确: ①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鲁迅,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的作者阿累,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2.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交代一下本文的六要素。(说出“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全文分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层:

第一层(1)-(2)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3)-(17)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我”和“我”买书缺钱的困窘。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之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四、交流互动。

1.提问:当时的天气如何呢?

(阴天,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深秋、风大、天冷)

2.提问: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我”的心情如何?

(“赫然”表现出“我”的惊喜。“得到了保证似的”表现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正当“我”欲买不能,欲罢不甘的情况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默读相关内容。

提问: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瘦,但有精神,严肃而慈爱。)

5.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

“我”与鲁迅素昧平生,但他却热情而诚恳地向“我”推荐好书,还送书给我,这温暖的关怀,使我激动。

6.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我”的激动心情?

指名朗读: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者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7.齐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一面”虽然短暂,但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这表现在哪里?

(用波浪线画出,并齐读出来。)。

明确:“历尽……受尽……咬紧……昂着……”

五、质疑讨论:

回忆性文章常常蕴含作者的深情,文中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自主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它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一面”的力量对我来说是巨大的,以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深刻的主题,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七、反馈练习

仔细阅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设题目的,使学生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热烈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八、布置作业

1.完成适量《与课堂同行》

2.思考:文章对于鲁迅先生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一面”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一、复习导入

本文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二、交流互动:

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鲁迅 外貌描写 )(板书)

2、这里,我们要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一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三、质疑讨论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齐读三次肖像描写的句子,比较三处语句的不同之处。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三处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视角 外貌 人物特征

第一处描写 暗处 长衫 烟嘴 瘦

第二处描写近处 面孔、寸发、胡须

第三处描写 对面 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

2、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6处写“瘦”)(板书)(瘦,但精神很好。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本文怎样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呢?

(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5、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第一次: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第二次: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第三次: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①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②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③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6、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板书)

四、拓展延伸

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的理解。

五、自主小结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 :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反馈练习

运用一段外貌描写刻画一下你身边的同学,看谁最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完成《学习与评价》

陈运才

[一面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6:一面五星红旗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救用国旗交换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动,决定帮助他的事。本单元教材以“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爱”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生成和升华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读“摊”、“奈”、“凝”、“竖”和“拇”,正确书写“窄”、“脖”、“段”等13个字,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2、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对祖国的热爱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感受“我”的爱国之情。

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奥运会中中国国旗徐徐上升的情景,让孩子们说说这意味着什么?引入课后资料袋,了解“国旗”,明白国旗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

2、了解哪些地方常常红旗飘扬。(天安门广场、学校的升旗仪式,航海船只上飘扬的国旗,首次登上珠峰、南极都要插上国旗。因为国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了解,明晰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话粗略概括文章大意。

2、点名学生回答

(板书:我  面包店老板)

3、课题是“五星红旗”,文章从头到尾,都紧紧围绕“五星红旗”展开。请你再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五星红旗的句子,看看课文有几处写到“五星红旗”?

(1)、将学生找到的关于红旗的句子在课件上显现,随机正音。

(2)、引导学生概括第一处标题:手举五星红旗

(3)、再读句子,照样子列出其他标题

脖系五星红旗 拒换五星红旗 花拥五星红旗

三、精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逐句朗读并体会句子的情感:

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一:“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a、指名读,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b、把你感到骄傲自豪的体会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相互评价。

2、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二:“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a、指名读,他为什么把五星红旗系在脖子上呢?说明了什么?

b、指答,“为了防止丢失才系在脖子上,说明了他把五星红旗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多么热爱五星红旗啊!”

c、你能用你的朗读声表达作者热爱五星红旗之情吗?

老师导语:可是,不幸的事真的发生了,我在漂流中出事了,醒来后,我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找出有关句子并朗读,课件出示句子:“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a、指名回答:他处境怎样?(伤痕累累、饥饿难耐、筋疲力尽)

b、那么,什么是荒无人烟?

c、筏子和背包都不见了,背包里可能装着些什么?

d、如果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把你着急、害怕、伤心、难过的心情带到文中读一读。

老师小结:是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天了没吃一点东西,身上多处受伤,此时,“我”最想要的事什么?(我最想吃东西,然后去医院治疗伤痛,再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可不,“我”终于来到了一家面包店,“我”要用新大衣换面包,可老板却不干。

3、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三:“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的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a、齐读句子,思考:老板看见了什么?

b、老板此时是怎么想的?(嘿,那不是他们国家的国旗吗?还系在脖子上呢,说明很爱他的国旗的嘛。我来考验考验他,用国旗换面包,看他换不换?)

4、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四:“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接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a、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导语:这时,老板看到我的表情,竟然真的提出要用国旗换面包。

5、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句子之五:“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a、齐读句子,想象:老板可能是怎样对我说的?

b、我换了没有呢?

6、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六:“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a、指读句子,“凝视”是怎样地看?“久久地凝视”五星红旗,他可能在想什么?

b、他的思想在作斗争,如果换了会怎样?不换又会怎样?

c、谁来把“我”此时的心情和感受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导语:一边是救我生命的面包,一边是代表祖国尊严的五星红旗。我果断地做出了选择。我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7、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七:“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a、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令你感动?(吃力地、趔趔趄趄、筋疲力尽、)

b、为什么让你感动呢?(因为他路都走不稳了,可是他即使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他把五星红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因此我感动。)

c、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动。

四、教师总结,体会写作方法

在我心中,国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文中的“我”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却用神情、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巧妙很传神地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写人的文章中用上这种写作方法。回头写个小练笔也可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落实字词

1、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

2、课件出示已学课文句子当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及时正音;

3、

二、再读课文,另获新感

1、文中除了我,还有另外一个主人公,那就是--面包店的老板。面包店的老板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找出描写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句子,读读,体会他的态度。

2、课件出示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

(1)“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2)“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a、读一读,谈体会,说理由。

b、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呢?(敬佩我,被我的爱国热情,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受感动。)

老师小结:“我”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的爱国之情也赢得了这位外国友人的理解与尊重。

3、课件出示五星红旗的句子之八:“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齐读,读出你的自豪和骄傲。

三、升华主旨,触发情感

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文中的我“说”和面包店的老板说,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中国留学生说:

我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

[一面五星红旗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7:初一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音乐故事:国歌的故事。

3. 音乐欣赏:《绣红旗》。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教师引导学生: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

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篇8:初一下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

1.管弦乐曲《红旗颂》。

2. 歌曲《红旗飘飘》。

3. 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

2. 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国歌》音调)

4. 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听后,学生畅谈: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 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8. 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欣赏歌曲《国旗颂》。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_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15.反馈与评价:

篇9: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角,两两相配个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AOC与?AOD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与?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篇10:一面五星红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叙述了“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本文的思想内涵定位为“爱国者在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尊敬,爱国者是最值得尊重的”,“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对人物动作的细微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味人物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低声播放《红旗飘飘》歌曲

2、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

3、同学们齐读课题。

4、师引导: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设身处地,体会留学生所处环境

1、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文章为凭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相机理解:“荒无人烟”、“无影无踪”)

3、指导朗读:你能把我当时处境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再练读,齐读)

4、在这样一种处境下,这位留学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

(三)品评比较,体会老板的国际友情

1、默读文章的二、三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老板态度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老板的态度都有哪些变化?

(生画句子讨论,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老板的态度都有哪些变化?

(1)(屏幕出示)“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2)师教方法:自己读读,找一找老板的动作,再学着做一下,通过这个动作你体会到老板的什么心理?(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不知不觉中就在运用一种阅读和描写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动作体会人物心理。

(4)生用刚学习的“通过动作体会心理”的方法来汇报,

(5)讨论:老板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6)师引导:你们发现作者在描写老板态度变化的特点了吗?

(7)师总结:作者没有用大篇幅对话去展现人物心理。他是通过老板的动作来展示老板态度的变化的。这种用人物动作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这种方法,在习作中我们还要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

3、拓展练习:媒体出示一组练习: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谈谈所体会到的人物的心理

句子一:我抬起头,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队礼。

句子二:刚公布完考试成绩,我就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嚷起来。

(四)精读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过渡:体会促使老板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原因。

2、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我对五星红旗的珍爱?

3、交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读出留学生态度坚决宁可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换面包的决心。

5、师总结: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之情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深深地理解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老板不仅救了他的生命,还无偿为了支付了医药费。

6、谈感受:你想到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老板的救助行为。

(五)拓展延伸,深化文章的主题

1、资料展示:古今中外,像留学生这样维护国旗尊严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请把你收集的感人故事给讲我们大家听。(梁帆的故事,吴立章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

师引导: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播放教学课件:天安门广场上,布达拉宫前,南极大陆上、香港回归时、载人宇宙飞船上,申奥成功时,升起五星红旗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3、怀着对五星红旗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课题!

六、板书设计:

26 一面五星红旗

老板 “我”

[一面五星红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1:二年级下册第5课《泉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泉水》是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泉水从山间石缝里冲出来,流过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最后欢快地流向大海,展现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其中第2到第5自然段是4个并列段,它们结构相似,语言特点鲜明,是很适合学生进行语段积累和仿说或仿写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本学期学生朗读水平进步较大,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标,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数同学还不能做到。二年级学生对于此类童话体裁的文章很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决定课堂上带领孩子通过多种朗读感受泉水无私奉献、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同时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课堂的深度,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清泉、天然、静静的山谷、尽情地唱歌、清脆的歌声、约定”等词语,理解运用“清脆、天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对泉水的四次语言描写重点品读,体会泉水的特点和奉献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体会泉水奉献的精神;以读促情,以情带读,背诵喜欢的段落,主动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泉水奉献的精神;捕捉课文空白点,打开学生想象之门,模仿课文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圈点勾画法、以读悟文法、角色体验法、想象感受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初步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随文识“泉”。

1、播放歌曲:《泉水丁冬响》。

师:同学们,歌曲里唱的是谁在“叮咚响”?(引出“泉水”)

2、板书“泉”字,指导书写并组词。

3、补齐课题,交流对泉水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泉水图片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关于泉水的话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泉水吧。

2、说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泉水。

3、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出示生字词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理解词语的意思。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瓦罐”、“水塔”等词语。

6、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要求:读的时候请用自己喜欢的符合画出你觉得用的好的字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丁冬”这个词用得好,看到这个词好像听到泉水欢快的弹着琴从山上跑下来。(适时指导读第一句,读出泉水的欢快。)

“冲出来”,看到这个词感觉到泉水的力量很大,也感受到了泉水想来到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急切心情。(适时讨论:把“冲”字换成“流”可以吗?为什么?)

“阳光灿烂”用得好,这个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景色。

3、教师点拨:泉水在黑暗的地下呆了那么久,一下子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泉水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适时指导用快乐的、兴奋而着急的心情读第二句话。)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泉水姑娘冲出石缝之后先来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

2、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圈划:水池 姐姐 来吧来吧……

品味词语:很多很多、天然水塔等。

3、这一段主要写了泉水什么特点?(板书:多)

4、教师引读。

(1)师: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

生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他读的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听出来了。泉水真的很好很多。)

(2)师:在山腰的水池边,有位阿姨提着水桶(奶奶端着盆子)来打水,泉水热情地说——

生2:“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谢谢你的热心)

(3)师:谢谢,谢谢,你们真是热心的泉水。山里的叔叔还想打很多很多的水回去酿很多很多的美酒,泉水慷慨地说——

生全班:“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师:真棒啊!这股泉水能这样乐于奉献,可真慷慨啊!请问泉水,能为山里的姐姐、奶奶、叔叔无偿的提供这么多清甜的泉水,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5、自由练读。

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读出泉水的自豪、热情。

(三)迁移学法整体学3—5自然段。

1、学生读书思考,圈画批注。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4、5自然段,学着老师的样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划相关词句。

2、交流自学情况。

(1)同位之间交流交流彼此标划的情况。

(2)重点交流第3自然段。

同学们从这段中读懂什么?(板书:清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

(3)指名读(一男一女):女同学,如果你就是火红的杜鹃花,想不想看看自己美丽的样子?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会对泉水说什么(夸夸)?

除了火红的杜鹃花,还有谁会把这很清很清的泉水当做大镜子?(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葱翠的小草……) 真是乐于助人的泉水啊!

4、交流第4、5自然段。(从这两个自然段你们又读懂了泉水的那些特点?板书:甜 美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看谁读的认真。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题。

二、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读句子谈发现。

(1)课文中写泉水到了哪些地方,用了哪些词?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运用课件变色闪烁 词语:流进、流到、流过、穿过)

小结:同是“水的流动”,作者用这些近义词既不重复又非常准确,水池前面用了“流进”,不用“流过”;山谷是用“穿过”,而不用“流进”,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时注意这样用词,就会显得格外生动。

(2)学习运用。

课文中有四处写了“泉水说”,想一想:“泉水____说”请你填上四个合适的词语,注意用词不重复。

2、课件出示:灿烂的世界;火红的杜鹃花;美丽的身影

课文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短语,请大声读一读。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短语,打开书,你们自己也来找一找

三、拓展延伸,感悟主旨。

1、学习6、7自然段。

(1)欢快的泉水弹着琴,唱着歌跑下山去,它究竟要去哪里?请大家读读第6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2)出示第7段“丁冬,丁冬……”

看!“丁冬,丁冬……”后面这六个小点叫什么?(省略号)

师:这六点里面省略了什么?

请大家展开相象的翅膀,泉水还会到什么地方?遇到谁?会说些什么?

2、评价泉水。

你们觉得这是一股___的泉水?(大方、乐于助人、热情)

读导读语,找词语:在课文前面的导读语中,有一些词表现泉水特点,非常恰当。大家读一读,找一找。(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爱他人)

3、学习泉水。

泉水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大声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读完以后互相评一评,让我们像泉水那样,热情的帮助小组内的同学都能把书读好。

五、有效背诵,内化语言。

1、学生练习背熟喜欢的段落。

2、检查背熟。

六、发现规律,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5、泉水

多 清 甜 美

关爱别人

篇12:二年级下册第5课《泉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

1、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2、通过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等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好,初步懂得品赏词句,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读课文,运用品赏词句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

2、学生养成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信息技术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了使本节课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情景、自主、互动、发展”教学模式,努力把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如对语文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对语文学科的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地整合课堂教学。教师适时点拨、恰当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具个性化。

“泉水小站”“泉水丁冬图展”“能说会道”部分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练习结合起来,并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灵活整合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的交互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发展的火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第一课时(略)

轻松优美的乐曲,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借助动手操作浏览泉水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读,疏理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小声跟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说了些什么。

2、同桌交流课文说了些什么。

3、汇报发言,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二、品读赏析,理解感悟。

1、【网络课件】进入“课文学习”网络,细读课文,想一想自己最喜欢泉水什么?

2、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其中的一段精读。

⑴你是从哪段读懂泉水很(甜)很(甜)的?从哪句话看出来?

⑵练读泉水的话,注意读出感情。

⑶品读美词佳句。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能看出泉水很(甜)很(甜)?特别是哪个词?去掉它行吗?怎样读好这句话?

⑷你知道还有什么词也能写出泉水很甜很甜?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读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的方法学懂了这一段。

4、进入网络课件,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小朋友小组合作,像刚才那样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一边听一边读,一边读一边想,认真学习课文。

5、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6、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泉水的喜爱。

三、背诵积累。

泉水那么清,那么甜,那么多,那么美,那么乐于助人,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这样的泉水永远留在心里吗?那就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练一练,把它背下来吧!

四、略读第六、七自然段。

1、齐读五六段:泉水弹起了琴,又流到哪去了呢?

优美的音乐与老师精彩的朗读自然融合,把学生带入泉水的世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自由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文学习”网页及文字、图片、音乐等于一体,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教师借助网络适时点拨、恰当启发,引导学生品词赏句,把“读”和“说”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之深,感悟之切,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点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习,每一段配有“我想听”“我想读”“我想唱”,还可以点击段中的好词佳句,好词佳句会变色,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地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2、小结:泉水勇敢地奔向大海,真是好样的。

五、扩展学习,表达感受。

1、【网络课件】课件展示,练习造段:请小朋友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泉水又流过了哪里,又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泉水流过,看到,泉水说。

2、交流、汇报。

3、【网络课件】进入网络课件,欣赏泉水图展和泉水小站。让我们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去欣赏美丽的泉水吧!

4、【网络课件】抒发感受,打开“能说会道”网页,进行网上留言。

5、分享同学的心里话留言。

初一下册语文《一面》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范本

初一下册的生物教学计划

初一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初一下册思想品德总结有哪些

七年语文下册教案

初一下册语文重点知识有哪些

初一下册教学计划

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版初一语文个人工作计划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一下册第2课《一面》个性化教学设计(共12篇)】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下册教学总结2022-05-07

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反思2023-07-06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2023-01-03

初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2022-07-11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计划2022-10-10

初一下册语文作文2022-09-22

初一下册第五单元作文2023-10-17

初一语文下册作文2022-09-30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023-07-08

初一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追星丧父谁之过700字2022-12-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