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非80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知识归纳
剃头,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小事。但杂文作者,因小见大,谈出了一番大道理。
读一读,想一想
1、 作者怎样从剃头这件事一步步引到谈掌权的?
2、 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本文的幽默意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导入 新课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3、积累字词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4、 弄清题意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5、 分析思路
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6、 了解特色
本文在立意选材上因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剃头”落笔,联想的掌权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幽默,富于讽刺意味。
7、 语段阅读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人亦剃其头。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 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⑤ 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篇2: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两节。
2、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致问候。
二、上节作业纠错,导入新课: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自学要点:
1.找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教师补充。
〖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学生查字典,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字词。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3.弄清题意: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4.阅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明确:文章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由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对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平头的原因以及济南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5.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⑤括号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提示:是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6.讨论:如果本文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明确:
(1)从对文章的主旨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有碍文章主旨的表达。
a.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调。
b.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室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这一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恨。
c.4、5两节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深化主题。没有这些分析,就没有文尾的结论,也缺少杂文的讽刺色彩。
(2)从对文章的结构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述,显得突兀。没有4、5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同时这样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
7.品读鉴赏:杂文是用文字描绘的漫画,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试体会下列句子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明确:“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用了反语,什么“深奥的”,实为“肤浅的”,我一眼就看出来,就是由于“剃头刀在他手里”,就是它有这么点小权。
(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明确:这是作者用谦逊的语句委婉地进行讽刺。这方法无需学习,这个问题已明摆着的,不用小心求证。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给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个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明确:表明了作者对那些利用职权的人的深恶痛绝。“亮亮相”,尤其“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语言含蓄幽默,作者也坚信“弄权”者,必无好下场,其头也将被人剃。
五、归纳总结:
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篇3:《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3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杂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学法导引
1、首先认真阅读文章,同学之间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同桌之间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3、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明确: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明确: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明确: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四、简述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发展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睥睨人世( ) 牛山濯濯( ) 诡奇( ) 髡钳( )
2、 解释下列词语。
切肤之痛: &nbs
[4] [5]
篇4:剃光头发微 教案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
一 导入
以前在旧式的小街上闲逛,看到这么一幅对联:
提起刀人人没法,
拉下水个个低头。
大家猜猜看,这是写哪个行业的?为什么呢?
提示:
此为旧日理发店店联,联语采用谐音双关法,上联在“法”字上大做文章,粗读“没法” 即没有办法,又指没有头发的意思。下联虽无谐音字,依然一语双关,“拉下水”会被人误解为受人贿赂、动摇思想之意;这里则是说洗头时,无论地位贵贱,你都得听理发师的。品味此联,一定会对我国汉字的妙用叹服不已,同时又让我们觉得理发师好象也有点不小的权力。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看一下著名杂文作家何满子对此有何说法。请大家把书翻到52页。先把文章熟读一遍。
二 解题:
我发现咱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点意思,似乎有好几种理解,大家能不能试着分析一下。
例:剃光头发。微。意思是,剃光了头了,就没有了,因为“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就是“无”的意思。还有一位同学读成了:剃光头发!微!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张微,这又变成命令张微理光头了。他们大笑。
师:你们一定不会错了吧?他们齐答:发微,就是探究奥秘的意思。“剃光头发微”,就是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换句话说,本文是采用了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看到剃光头三字,你联想到什么?
生1:和尚。
生2:尼姑。(你的回答也太没有创造性了。)
生3:葛优、陈佩斯。
生4:体育比赛被对方以几比零战败时,或是考试没有一个考上,叫做“剃光头”。
生5:理发师。(哦?)因为光头是理发师剃的,他手里有理发权,就可以决定给谁理怎样的发型。
师:(对着前排的男生)那他要是给你剃光头,你乐意吗?
生5:那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师(板书:光头--人格的侮辱):为什么光头有这种意味?
三 分析课文内容
请大家齐读第五自然段。
头发、光头到底有何历史渊源呢?
古圣强调: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
隋唐以前:“髡钳为城旦舂”,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差池的象征
师:可是这种刑罚很久以前就废止了,为什么人们还是不愿被人剃光头呢?
生:时至今日,为了保护头颅和美观上下班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的。那个“乡下佬”就是为了怕剃光头后太冷才想剃平头的,那么他剃平头的要求有没有得到满足呢?
没有。
课文里面是怎么说的?
“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
“悻悻”可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说看?
悻悻,是无奈愤恨的样子。(那三个有什么分别?)第一个应该是怀着无奈愤恨的心情,而后两个是指表现出愤恨的样子。
我们常说“顾客是上帝”,就算理发工人没这个观念,也不应断了自己的财路啊,那么,这位理发工人是凭借什么拒绝这一要求的呢?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请大家听老师把第七段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段文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不满,讽刺。
“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理发师明明没这么大的权,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假设?
理发师就这么点小权,他要想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还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可是如果其他有权的人都跟他一样,有权就弄权,那么我们这些小百姓就亏大了。这样,作者就把主题从对理发师的批评深化到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了。所以做这样的假设,是为了由此及彼,由小及大,为了将矛头指向社会上有权力的人。
“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为什么要在“读者来信”亮相?
因为,读者来信意味着这些当官的要接受群众监督,而舆论力量是反腐败的重要措施。
“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连(甲乙两种说法同时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的说法所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说法。如“这水流进了瓜地,更流进了瓜农的心里。”)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回到我们前面所提的以小见大的写法上来。那么本文的“小”和“大”是指--?
板书:
小:理发师--握刀--拒绝理头
大: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
本文就是这样从平凡的小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本文是写于1983年,那么现在还有没有有权就弄权的现象呢?(有)举个事例说说。
有的同学值日,关系好的就不记名,关系疏远的动不动就记名。
可见,这篇杂文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篇5:《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2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2
洛阳市回民中学 李广仁【学习目标】
1、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 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两节。
2、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师生互致问候。
二、 上节作业 纠错,导入 新课: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板书标题。
三、 出示学习目标。
四、 自学要点:
1. 找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教师补充。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 学生查字典,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字词 。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3. 弄清题意 :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4.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明确:文章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由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对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平头的原因以及济南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5. 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 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
⑤ 括号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理发师本来就没有大权,作者为什么要说“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
篇6:《剃光头发微》的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的教学设计
自读目标
1 体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2 学习小中见大的写法。
3 把握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问题导引]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
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篇7:《剃光头发微》 3
《剃光头发微》 3
学习目标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杂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学法导引
1、首先认真阅读文章,同学之间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同桌之间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3、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
明确:本文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引子:(1-2自然段)
开篇作者由清朝剪留辫子一事说起,自然引出对理发工的态度来,“很为他们不平。”又重加引述翼王石达开一诗,表现理发工们的“职业丰姿”。这两者可作为文章的引子,道出作者本是对理发工怀有好感的。
(二)主体:(3-7自然段)
看“读者来信”(“乡下佬”剃平头遇阻)有感。
作者本来对理发工的好感“不料”由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而改变。作者由此娓娓谈来。由古时的“髡”说起,以至“时至今日”,剃头“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视野开阔,语言诙谐 幽默又不乏讽刺之意。“乡下佬”不能剃平头?何也?是因理发师瞧不起,认为是异想天开,“乡下佬”不够资格!“剃头刀在他手里”,当然剃不成!当今,有权而弄权者,以权谋私者,以权要胁他人者,以权损人者……何其多也?
(三)结尾(8自然段)
提出希望:“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有权就要耍”,社会就不会太平,人民利益就要受损,所以,要使有权者不耍权,不弄权,就要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二、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
明确:纵观此文,一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首先,选材虽小,立意深远。从身边小事谈起,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娓娓谈及社会重大问题。以小见大,用小事反映大问题。
其次,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最后,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三、有人认为文章就取材而言,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之嫌,为什么?
明确:就立意取材而论,虽不免小题大做之嫌,却也颇显借题发挥之能。一个县里的理发工人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原因何在?事情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是否有详尽交代?理发师是否另有隐情?是非曲直,是否还应该听听理发师们的“另面”说法?本文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剪除了枝叶,直接告知结果。即使只管结果,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发师不替乡下人剃平头,不过也只是特例而已,并非一种普遍现象,何以这样一个细微的个别现象,能与权力之大有必然的联系呢?再假如,即使这种行为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城里理发工人都不替乡下农民剃平头,矛盾实质的所在,似乎也不是权力问题,而是城里人的优越感,歧视心理在作祟,或其它种种复杂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那么,作者凭什么将“剃光头”这样的区区小事“发微”成耍权弄权的赫赫大事呢?一言以蔽之: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四、简述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
明确: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
课外作业: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发展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睥睨人世( ) 牛山濯濯( ) 诡奇( ) 髡钳( )
2、 解释下列词语。
切肤之痛:
为所欲为:
不羁之才:
置之勿论:
3、填空。
何满子,19生。浙江富阳人。著有 、 等论著及随笔杂文等30余种,另有三卷本 行世。
4、“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何先生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
答:
5、“‘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试分析这句话的讽刺与幽默意味。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要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要戏弄,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的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6剃头与耍权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答:
7、看到“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
篇8:第二册剃光头发微
第二册剃光头发微
【学习目标】
1、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3、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 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两节。
2、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师生互致问候。
二、 上节作业 纠错,导入 新课: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板书标题。
三、 出示学习目标。
四、 自学要点:
1. 找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教师补充。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 学生查字典,掌握基础知识,积累字词 。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3. 弄清题意 :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4.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明确:文章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由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对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平头的原因以及济南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5. 课文分析: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②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③“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提示: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
④ 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带有
篇9: 剃光头发微教案
剃光头发微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篇10:《剃光头发微》原文
《剃光头发微》原文
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一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 “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一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篇11:剃光头发微(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学高级教师 敖运泉
[课文分析]
《剃光头发微》是何满子的一篇杂文,既文艺性论文,杂文有几个特征,其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其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其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其四,短小精悍。鉴赏该文应该把握杂文的这些问题特点,注意选材立意的“大”与“小”,艺术构思的“虚”与“实”,语言的“庄”与“谐”。
[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学会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从剃光头之事,明确文章的写作主旨。
3. 词语积累。
二.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 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 理清文章思路,训练思维能力。
4.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愚深意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批判现实生活中以权卡人、压人的现象。
[教学方法]
一. 初读感知。把握文章的基础知识,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 研读探究。说说本文从剃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谈谈如果文章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的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的影响。
三. 品读鉴赏。找出文中一些句子,体味其讽刺与幽默意味。
四. 阅读迁移。拓宽对以小见大笔法的了解以及杂文的知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1. 理解本文的写作主旨。
2.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难点:
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
解决办法: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细分析文章的最后的两节。
2.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文章。文章较短,要反复朗读。
2. 学生应反复品读鉴赏文章语言,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3. 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关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杂文。
板书:剃光头发微
二. 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何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曾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 初读感知,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
(1) 正音
发髻ji 不羁之才ji 睥睨 bi ni 悻悻xing 濯濯zhuo 髡kun
(2) 词语积累
不羁:不受约束。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很高傲的样子。
濯濯:光秃秃的样子。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2. 研读探究。
(1) 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
[明确]:文章总体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6节):又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 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光头的原因以及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 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2) 2讨论:如果文章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的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明确]
①从对文章的主旨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有碍文章主旨的表达。 A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薄。B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师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 剃平头这一事实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恨。C四五两节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深化主题,没有这些分析,就没有文尾的结论,也缺乏杂文的讽刺色彩。
②从对文章的结构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论,心得突兀。没有四五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同时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
3. 品读鉴赏。
杂文是用文字描绘的漫画,愚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试体味下列句子的讽刺与幽默的意味。
(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明确]“这问题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用了反语,什么’“ 深奥的”实为“肤浅的”,我一眼就看出来,就是由于“剃头刀在他手里”,就是他有这么点小权。
(2)……但我要“小心求证”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明确] 这是作者用谦逊的语句委婉地进行讽刺,这方法无需学习,这问题已明摆着的,不用“小心求证”。
(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给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把他剃下去。这个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明确] 表明了作者对那些利用职权的人的深恶痛绝。“亮亮相”,尤其“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语言含蓄幽默,作者也坚信“弄权”者,必无好下场,其头也将被人剃。
4. 学生回读课文,认真回味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 总结扩展
本文从“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到了社会中存在“弄权”的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联想丰富,博古通今;文笔幽默,讽刺味浓。
五. 布置作业
能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写一篇小杂文。
[板书设计]
剃光头发微
理发师→握刀→不准剃平头
↓ (以小见大) ↓
当权者→弄权→办事没门
篇12:《剃光头发微》的思路脉络 教案教学设计
《剃光头发微》是何满子先生的一篇短文,从当时(八十年代)城里的理发工人拒给“乡下佬”剃平头一事谈起,最后批评弄权耍权的现象。文章能从人人得见的现象入手,最后的挖掘却出人意料,因为一般人常常会因此联想到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很难把它和弄权联系到一起;再加上文章在使用材料上,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
然而,有教师认为:这篇杂文让教师在分析评价上感到深深的困惑,把它作为高中教材是不合适的。从写作技法而言,它正是作者自己所批评的那种“摭拾《红楼梦》等古代小说和别的典籍强找闲聊话题的‘掉书袋’式”(《中华读书报》/3/4)的写法,这种随意性太强的写作模式,对中学生的影响将会是消极的。
的确,看《教参》上的有关说明和鉴赏文章,有关这篇文章的构思说得并不是很清楚:
1、关于文章的行文脉络:“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一连串头发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理发店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法‘髡’,联想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至于这些联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却并没有说清楚。联想可以是下意识的信马游缰,但写到文章中来则不能随意联想,因为“千里来龙,到此结穴”,所有的联想最后都得指向文章的中心;否则,所谓“逸趣”就变成了“赘笔”。这篇文章之所以好,决不是仅仅因为有联想而已,更因为它联想得“妙”。
2、“由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这些联想文字,表面看来似乎是闲笔,实则不然。作者的用意是进一步开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为后边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 (吴庚振:《〈剃光头发微〉赏析》,节选自《中国杂文鉴赏辞典》)至于怎样“开掘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怎样为批“掌权”做好铺垫,也语焉不详。
毫无疑问,仅凭这样的说法,在课堂上是难以让学生满意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
文章第一二两段,讲了一些有关剃头的事情:清初“留发不留头”史实,清末留学生的剪辫子,旧社会理发匠的地位,石达开的理发匠对联。这些事情,初看似乎和文章的主旨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一开头就用这些事情暗示读者:剃头之事,虽小实大,它不但关系到身家性命、个人前途,也能寄托治理天下的豪情--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为后面批“舞权弄权”作铺垫的;同时,理发匠受歧视和石达开的`对理发匠的“平等亲切”,又为后面批评城里理发师歧视“乡下佬”的思想意识作了反面的衬托。
文章第四段在行文上“宕开一笔”,并没有直奔文章的中心去。先提出“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及谁才会配剃平头的问题,接着又说这问题够深奥的,答不上来,置之不论。可后面还是忍不住讲到我国古代的“髡”刑和现在各国给罪犯剃光头,似乎是说溜了嘴,脱离了文章的中心,在微讽城里人对“乡下佬”的歧视了。其实不然,前面已经给读者提醒了“置之勿论”的,暗示这层意思并不是文章的中心,只是不吐不快罢了。但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第五段里说到“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时,还用了一个括号来说明“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既是用了括号,那就不是文章主旨所关了。那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文章紧接着说:问题“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这才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由此想到的是一个用权的问题。文章的落脚点到此“柳暗花明”,确实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一般人实在难以从手中剃头刀联想到手中之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那些内容紧凑、结构严谨的文章确实能好教好学;但是,联想丰富、妙趣横生的文章同样值得学习,而且,这样的文章带给我们的信息也更为丰富,读钱钟书的文章,就常有“意外之趣”让读者会心一笑,鲁迅在文章中也喜欢“顺手一击”,这些是知识也是智慧,能让读者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写文章原不必篇篇都是那么“目不斜视”的,所谓“摇曳多姿”更能体现艺术的本质。
篇13:《发新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研究
《发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发新书的场景,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估算,体会算法多样化,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解决方法不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在学生探索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用学具(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明白分析的思路,这对于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大有帮助。
二、学情分析
虽然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但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经验,所以对于加法计算不会存在困难;关键是怎样使学生合理估算,体会多样化的算法,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这需要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教师的组织、引导。
三、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并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四、重难点设计及其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发新书?(板书:发新书)
2.今天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在发新书,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什么时候发新书这一生活情境,能有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开篇入题简洁省时地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新知的轨道。】
学生观察图,说出他们在发新书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每人1本,40本书够吗”太难了。与其在这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不如直接出让他们针对主题图上的两条信息,提出问题,同样可以给学就达到了目的。仔细观察主题图上问题出现的位置,我想也是这样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感受估算
(1)讨论:每人1本,40本书够吗?这个问题的含义
(2)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后同桌间交流想法报素材。)。(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寻找汇报素材。)
(3)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出现:①他们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够了。对这种想法教师及时肯定、鼓励,指出这是估算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倡导学生以后积极使用。②计算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再和40本比较。当学生说出这种想法时,教师适时板书学生说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并指出这是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汇报后,黑板上呈现出――估算、计算以及要实际计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认真钻在解决“每人1本,40本书够吗”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不能把它们脱节开来,以两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在设计估算时,我也意识到既要重视估算方法,同时更要促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应用估算的意识,因此当学生出现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要大力鼓励。】
2、尝试计算
(1)(学生会列出19+18或18+19,教师板出重点解决的19+18。)
(2)19+18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方法动手试着算一算。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并及时选派代表去板演算式。
(学生可能会出现:①10+10=20,9+8=17,20+17=37 ②19+10=29,29+8=37 ③20+18=38,38-1=37 ④摆小棒 ⑤拨计数器 ⑥竖式计算如果不出现摆小棒与拨计数器的方法,也要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拨一拨。)
3、探索算理
(1)组织板演的学生逐一汇报。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帮助。(对于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让学生边展示边汇报。当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后问: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然后让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编成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儿歌,学生一起读。
进位加法要记牢,
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
个位满十要进一。
【设计意图:不让多样化的算法通过反复追问得出,而是在教师的巡视中自然发现。面对多样化的算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去体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出现的方法不要求学生都掌握,但竖式计算必须人人领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伏笔,所以对于竖式的探索用的“笔墨”重些,之所以介绍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计算方法,其实是通过另一种渠道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变相的在为竖式计算服务。】
4、沟通算法间的联系。
观察这几种算法,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实际上和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满十进一。)
【设计意图:发现算法间的联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这是学生理解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5、验证问题。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都是37人(教师板书)。那么每人发一本书,40本够吗?(学生齐说够。)
6、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试一试” 的内容。(“试一试”的题选择三道出示:25+18、37+24、51+29。)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三名代表板演, 全体评判对错。
【设计意图:三道题,两种情况。(①个位相加不满十,②个位相加满十。)对于方法我没有规定,而是让学生在运用中,自我发现,自我选择应该用哪种方法更好、更适合。通过应用学生会发现用竖式计算更快,更科学。对于“个位相加满十”的计算,我不做过多发言,让学生在相互评判中形成认识。】
(2)巩固:竖式计算32+68。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竖式计算的掌握以及“个位相加满十”的处理。】
五、练习题设计
1、基本练习
①数学书练一练1题
学生独立算后思考每个苹果中两道问题之间1题推想出第2题的得数。
②数学书练一练2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
和书写的方法,然后共同订正。
2、开放练习
创设学校组织同学们乘车去旅游,在租车时大家意见出现分歧的生活情境
(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的主题图)
①请同学们结合主题图,说一说都有哪几个班的多少人同学去参加这次春游。(在同学回答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各班人数卡片。)
②解决“如果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允许汇报的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板上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索的奥妙,感受到数学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六、总结回顾,提升认识。
1、组织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设置质疑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扫清本节课学习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找准优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教师及时肯定、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
篇14:《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
朝:
辞:
还:
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 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1)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2)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 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 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篇15:《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说话结合感情朗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绝句》
一、背诵古诗,引如新课
1、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2、回忆杜甫的诗,学生背。
3、揭题并板书。(《绝句》)
二、自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并按预习提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自读诗歌。
2、自学检查:
⑴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行(háng)岭(lǐng)泊(bó)
⑵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描画诗歌
1、朗读诗歌,说说:通过朗读、自学,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合作画诗歌: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四幅美丽的春景照片。把诗句与插图上的照片对应,小组同学轮把每幅照片的内容讲一讲。再选择其中共同喜欢的一幅照片,小组同学把它画下来。
四、精读品味,理解诗歌
1、展示图画,再读诗歌。小组代表展示图画,朗读诗句,讲解图画的内容。把学生的图画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2、集体讨论,诗人的视线是怎样转移的,你最喜欢哪张照片,从这四幅照片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讲最喜欢的照片的内容。重点指导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4、小结诗歌特点。
5、学生独自读,齐读全诗,发现诗歌在词语方面有什么特点没有?自由读全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活动,启发想象
1、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想象画面,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早发白帝城》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江的水路图,请一生为大家简介其线路。
2、出示全诗
3、指导朗读
4、“你问我答”相互质疑
二、再读体会诗意
1、自由体会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内容
3、比赛:用自己的话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或现代诗歌。(内化的过程)
4、个性延伸:找出你认为诗中最生动的词,并说明理由。(深化的过程)
教学思路:“彩云”勾画出了白帝城的美丽。(视觉)
“一日还”说明心情急切,船速很快。(感觉)
“啼不住”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听觉)
“轻舟”既写了船轻,又写了作者心情轻松.(心情)
三、回归中心
1、从“轻舟”的轻,体会当时的心情,并适时介绍当时的背景(流放中途遇赦)
2、整体体会,自己归纳中心。
四、课外延伸(二选一)
1、作画(据诗意)
2、写一首现代诗
篇16:《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意思。感悟其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
1、 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更是如此。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的为学生解释,再把字意串连起来,然后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古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或多媒体手段创设的画面展开想象,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及意境,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设计思路:
一、 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李白所写古诗)
学生已经会背了许多首古诗,所以教师的激趣会引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吟诵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学、课内展示的舞台。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吟诵中,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使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二、借助画面——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包含着四个环环相扣的小环节:
1、 读——自学质疑。看题目质疑和读诗文质疑。
2、 看——观察图景。创设情景突出重点,边读边看边想象,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 思——读议释疑。小组同学在一起把各自的理解议一议,开展讨论突破难点。
4、 诵——图文结合,体会思想感情,反复吟诵,感情升华。
三、 自学生字——识写课内生字
四、 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篇17:《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交流作者资料: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教师加以补充 。
二、初读古诗,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分别在什么地方?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汇报自学情况
1、用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3、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船真的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快吗?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
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
3、学生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诗歌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备受煎熬。
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普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根据注解自由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候的心情,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的问题)
1、诗人飞快的拨转穿透,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的绮丽景色时,那种信息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在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知道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
同学们毒的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磁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生做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这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南中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瓷器皮肤,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
4、大声有感情朗读,这名度,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朗读。
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性穿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境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谈论李白诗善用夸张的特点
1、谈话:李白诗善用夸张手法,这首诗哪句运用的是夸张手法?(千里江陵一日还)
2、下面诗句种哪里运用夸张?
出示《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指名回答。
九、改写《早发白帝城》综合所学知识写一写此诗。
篇18:《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古筝曲《高山流水》、李白画像、生字卡、听写本。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导入:胸有诗书气质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出示画像)
2、你们课前查到了有关李白的哪些资料?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出示课题)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板示地图简笔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图)
2、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2)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词义;三读精,知大意;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齐读)
①正字:朝(zhāo)发(fa ) 间(jian)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出示生字卡)
帝(上中下结构),上边像“立”不是“立”,下横变成秃宝盖,“巾”字在下就是“帝”。组成“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
辞(左右结构),左边“舌”,右边“辛”,合在一起就是“辞”,表示离开。(口诀:舌头辛辣就告辞了)
陵(左右结构)江陵是地名。
猿(左右结构)左边反犬旁,右上是“土”,下边是“衣”字去掉点和横,换成“口”。“猿”是哺乳动物,跟猴相似,比猴大,种类很多,有的形状跟人类相似,生活在森林中。
啼:左边“口”,右边“帝”,合在一起就是“啼”。“啼”指某些鸟兽叫。
(2)二读懂,解词义。(小组读)
你在预习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知大意。(指名读)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小结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代、调、补。
(4)四读会,达意境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五会读,有感情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男女生起立配乐吟诵这首诗。
c,听录音配乐唱《早发白帝城》,学生轻轻打节拍,并配上你喜欢的适当动作跟着唱。
(四)总结、填空
1、今天我们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来更多的古诗。
2、填空(出示小黑板)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 唐 代诗人 李 白 写的,通过从白 帝 城到江 陵途中行船的轻 快以及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轻 松 喜 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向家长背诵并默写《早发白帝城》。
2、继续完成简笔画,并给画配上这首诗,明天在班上展览。
篇19:《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篇20:办公室英语:男性想要升职先剃光头发
一 三色原则:三色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男士着装礼仪中所重点强调的内容,主要指男士身上的色系不应超过3种,很接近的色彩视为同一种。
一 Three color principle: three color principle has always been emphasized in the men's clothing etiquette cont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men's department should not exceed 3 kinds, very close to the color as the same.
一 有领原则:有领原则说的是,正装必须是有领的,无领的服装,比如T恤,运动衫一类不能成为正装。男士正装中的领通常体现为有领衬衫。
二 Have brought the principle: have brought the principle said that suits must be collared, collarless garment, such as t-shirts, sweatshirts category can't be. In the men's suit collar often embodied in collared shirt.
三 钮扣原则:绝大部分情况下,正装应当是钮扣式的服装,拉链服装通常不能称为正装,某些比较庄重的夹克事实上也不能成为正装。
Button principle: the vast majority of cases, the suit should be a button type clothing, zipper clothing usually cannot be called a suit, some more formal jacket in fact can't be.
四 皮带原则:男士的长裤必须是系皮带的,通过弹性松紧穿着的运动裤不能成为正装,牛仔裤自然也不算。即便是西裤,如果不系腰带就能很规矩,那也说明这条西裤腰围不适合你。
Belt principle: men's trousers must be fasten belt, through elastic elastic wearing sweatpants cannot be suits, jeans is not nature. Even pants, if you do not fasten belt can be custom,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pants waist size is not suitable for you.
五 皮鞋原则:正装离不开皮鞋,运动鞋和布鞋、拖鞋是不能成为正装的。最为经典的正装皮鞋是系带式的,不过随着潮流的改变,方便实用的懒式无带皮鞋也逐渐成为主流。
Shoes principle: being installed without shoes, sports shoes and cloth shoes, slippers, cannot become a suit. The most classical dress shoes is lace-up,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lazy type, no take shoes also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 微教案
★ 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剃光头发微》教学设计(精选20篇)】相关文章:
超精辟的幽默语录2024-03-27
学生作文 我的的三迷爸爸2022-05-06
《上海堡垒》电影的影评以及观后感2024-01-15
满分并不是那么重要作文600字2022-12-27
观看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九讲心得体会精选2022-05-30
《少年的你》观后感600字精选2022-05-06
我不是来娶你的散文2023-06-14
任务型作文范文2023-05-23
电影《上海堡垒》的影评以及观后感2023-07-07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高三)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