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通用12篇)由网友“无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一课中的第二首古诗,是本单元走遍神州大地的第二站。古诗把西湖比作西施大胆巧妙,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字音,也能使用看图,看注释,反复诵读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要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进而入情入景的朗读还需老师的引领点拨。
目标导航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3.研读古诗,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导学重点
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导学难点
体会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巧妙。
教学方法与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
查阅西湖的相关资料。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学检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杭一带就像天堂一样美好,像天堂一样美好的`杭州有个闻名世界的地方,是哪里呢?由此引出课题。
2.孩子们,去过西湖吗?没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免费游西湖。课件播放西湖风光。
3.孩子们,游了西湖。你想说点什么呢? 是啊,西湖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所以9前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请齐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检查预习,初读古诗。
1.孩子们,昨天你们预习了古诗,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了呢,下面请我们的学习伙伴来考考大家。
a.出示“潋滟”领着大家读准词语。
b.读古诗,让大家找出节奏,出示古诗节奏,领着大家读准节奏。
课堂质疑解惑
三.自读古诗,读懂大意。
刚才,大家读准了古诗读出了节奏,但对古诗的学习来说这还不够,还应当读出韵味。这就需要我们把古诗读懂。下面,谁来说说要读懂古诗都有哪些办法呢?
自读古诗,用有效的办法读懂大意。
全班交流。
指名读古诗。
四.研读古诗,读透诗意。
思考:西施和西湖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作为一个美女,她穿上华丽的衣服,擦上胭脂水粉就是弄抹,穿上素淡的衣裙,素面朝天就是淡妆,但西湖只是一个湖,哪来的淡妆浓抹呢?
出示西湖晴天风光图,让生说说是淡妆还是浓抹?觉得美吗?哪里最美?练习朗读第一行诗。
出示西湖雨天风光,让生说说是淡妆还是浓抹?觉得美吗?哪里最美?练习朗读第二行诗。
你觉得西湖适合淡妆还是浓抹?朗读后两行诗。
课堂检测(反馈)
五.赛读古诗,读出韵味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生自主朗读揣摩。
2.指名朗读。
3.评价选出优胜者。
拓展培优
六.播放视频,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你们入情入景的朗读,老师心中跳出一个强烈的愿望,谁来猜猜是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再去西湖看一看。播放《印象西湖》:这场盛大精彩的演出全部在湖面上进行,它演绎的是西湖上那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一面湖,一场雨,一段凄美的相聚与别离,这时的西湖忧伤而凄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 好 浓抹
总相宜
雨 奇 淡妆
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美无处不在,不论晨昏,“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我在本课时要学生体会到的东西。著名教师窦桂梅说,语文学习就是感悟,是体验。所以我让生通过诵读,看图片和视频感悟文本。通过自读明大意,通过探究体会西湖的淡妆和浓抹。进而生出对西湖的无限向往。整节课学生的朗读入情入景,自主学习富有成果,探究深入,讨论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时蹦窜,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课改精神。
评论(0)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业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业设计
一.我会填。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古诗描绘了西湖_____和______的不同风光。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_,是因为她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诵,默写古诗。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一: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只用了28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亦、妆”2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喜爱西湖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四、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体会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我采用的
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想象体验法
学法是:采用听、说、读、品、思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
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2、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3、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4、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上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现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课件西湖风景视频后,这样说:“孩子们,这就是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诗,似一幅画,历史上无数个文人墨客都喜欢赞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并视西湖为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苏轼,然后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接着说:“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师板书课题,强调“初、晴”的书写,然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读出诗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示范读,指导认读“潋滟、亦奇、淡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在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指导,及时评价。在这样层层递进地读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为品诗意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1.品读前两行诗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画面,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诗人用了哪个词呢?”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接着又启发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然后多层次多角度地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采用创设情境引读法: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有粉有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荡漾中,显得更加娇艳,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请美美地读一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让我们带着内心的喜爱,大声地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这样创设的情景中,学生不断地品读,渐入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丽中时,我话锋一转: “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闭目冥想,我旁白:“雨水洒在湖面上、洒在周围的山上、洒在荷花和荷叶上,又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铺垫,雨中西湖朦胧、神秘、奇妙的画面浮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体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样令诗人喜爱。带上这样的感受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这对后两句诗文的理解和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读后两行词句
我出示《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以及为什么“总相宜”,因为美女的天然丽姿没有变。然后利用这组对比图片反复诵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西湖阴晴图片,诗句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导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时候的西子?”让学生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进一步体会“浓妆淡妆”指的是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同时也明白了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比赛读,从而感受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并体会到古代诗词的语言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诗。接着,我建议孩子们把后两行诗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指导书写“、抹、宜”。
(四) 、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我总结过渡:“描写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着诵读。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拓展:“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也很多,请你课下收集,读给小伙伴听”。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诗词名句,又能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既体现整首词的脉络,又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想。
西湖 晴好 雨奇
总相宜
西子 淡妆 浓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刘老师的课灵动,生动,突出的优点有以下表现: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迁西县第四小学的李心语老师。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你了解西子吗?西子就是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这里作者是在借西施赞美西湖天下第一、美丽无比。如果把西湖比作西子,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一个总字写出了西湖不仅仅是晴天、雨天,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美。诗人用绝色的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以生命,而且心情别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正是因为这个巧妙的比喻,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晴天、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赞美和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再读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丽啊不只是苏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美妙的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吧!这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读古诗词就像品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让人陶醉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西湖风景,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对让学生来介绍苏轼,营造阅读期待。从而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品味诗意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并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第三版块:精读诗句,培养情感
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天和雨中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拓展了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
领略不同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表达,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胸怀,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诗的光彩在学生诵读、感悟、理解、想象中激发出美丽的火花,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并沉醉其中。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篇8:《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只用了28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亦、妆”2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喜爱西湖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体会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想象体验法
学法是:采用听、说、读、品、思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
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上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现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课件西湖风景视频后,这样说:“孩子们,这就是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诗,似一幅画,历史上无数个文人墨客都喜欢赞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并视西湖为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苏轼,然后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接着说:“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师板书课题,强调“初、晴”的书写,然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读出诗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示范读,指导认读“潋滟、亦奇、淡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在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指导,及时评价。在这样层层递进地读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为品诗意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1.品读前两行诗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画面,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诗人用了哪个词呢?”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接着又启发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然后多层次多角度地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采用创设情境引读法: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翠色欲滴,亮得耀眼,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有粉有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荡漾中,显得更加娇艳,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请美美地读一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让我们带着内心的喜爱,大声地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这样创设的情景中,学生不断地品读,渐入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丽中时,我话锋一转:“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闭目冥想,我旁白:“雨水洒在湖面上、洒在周围的山上、洒在荷花和荷叶上,又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铺垫,雨中西湖朦胧、神秘、奇妙的画面浮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体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样令诗人喜爱。带上这样的感受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这对后两句诗文的理解和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读后两行词句
我出示《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以及为什么“总相宜”,因为美女的天然丽姿没有变。然后利用这组对比图片反复诵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西湖阴晴图片,诗句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导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时候的西子?”让学生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进一步体会“浓妆淡妆”指的是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同时也明白了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比赛读,从而感受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并体会到古代诗词的语言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诗。接着,我建议孩子们把后两行诗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指导书写“、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我总结过渡:“描写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着诵读。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拓展:“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也很多,请你课下收集,读给小伙伴听”。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诗词名句,又能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篇9:《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习,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妆
总相宜
雨(奇) 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篇10:《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篇11:《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潋滟”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西湖的图片,边欣赏,边想想你将用什么语言来赞叹她的美丽。 (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在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今天我们走进苏轼,欣赏他笔下的西湖之美。
(二)揭题,导入诗文
1.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课题。 诗的题目是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题目中时常会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 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
出示自读要求:a、读准字音字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b、放声朗读3遍。
2. 检查反馈。
①出示词语,指名朗读。(潋滟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指名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教师示范读,提示停顿。男女读,齐读。
3. 古诗方法渗透
①诗歌读得不错,理解诗歌的含义也至关重要。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熟读、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时西湖的样子,哪句写的是后雨时西湖的样子。
三、细读诗句
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1、出示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同学们,潋滟这两个字比较复杂,都是形声字。他们都是三点水,可见这两个字都与什么有关?
2、那就让我们重点关注湖水,边看边想“潋滟”是什么意思吧。
3、指名反馈说说意思。
4、出示晴天时西湖的照片。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晴天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5、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6、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
7、大诗人苏轼则是说“方好”。方通过查字典有三种解释,在这句诗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是什么意思。同桌两讨论一下吧!
8、是的,把意思带到诗句中就可以大概猜出“方”的意思了。方在这里是恰好的意思呢。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一山一水都清清楚楚、鲜艳明媚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朗读:
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濛的西湖,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奇妙!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朗读拓展
1.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美诗需要美读,更需要熟读成诵。自己先练习背诵吧!
3、.指名背诵。
4、 如诗如画的西湖,令无数文人墨客折服不已,也留下了无数关于西湖的名篇。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起来读一读吧!
篇12:饮湖上初晴后雨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描写祖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赏析2022-12-3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湖指什么2023-11-24
《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2023-02-04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解释2024-01-26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2023-06-19
饮湖上初晴后雨第2023-04-18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参考2023-06-30
饮湖上初晴后雨变文章2023-07-2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024-02-13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