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说课稿精选(共16篇)由网友“小喵咪哇”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说课稿精选,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一历史说课稿
高一历史说课稿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 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篇2:高一历史说课稿
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课主要讲美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它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后来又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且对我国当今政治的改革大有裨益。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邦联与联邦的区别;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能够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B.通过学习三权分立,认识国家稳定对于当今各国的重要意义。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分权制衡的原则
难点:对比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初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猎,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是感性认识。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2、学法指导:卢梭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以设问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如独立后的美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美国的开国元勋是怎样解决的?
4、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过程:(本课我将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1、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奥巴马与华盛顿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谁?那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他对美国有何贡献?这样从现实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间距离。估计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然后进入本课内容学习。
2、问题探究(在教材处理方面,我将分四大问题进行探究)
(一)探究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美国独立相关史实,所以我将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独立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排序重温旧知识,了解美国独立的大概过程。然后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独立后的美国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有识之士有何认识?”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从而达到对邦联制的弊端有所了解。然后再提问:“那美国的开国元勋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并出示美国费城会议的图片,过渡到下一问题的探究。这样用层层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课伊始、趣亦生”。
(二) 探究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依据——1787年宪法的颁布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分别从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的原则及如何评价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将先提供资料“1787年宪法”条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我所出示的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这样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通过动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形象、直观,便于记忆,且做到论从史出。(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这一部分我将用角色扮演法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美国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院大法官,先让学生以角色身份阐述其产生途径和权限范围,这样目的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然后以记者发问的形式向每组提2-3个问题,例如:“布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有这样的权利吗?希拉里作为美国国务卿是总统任命的吗?克林顿闹出莱温斯基丑闻有什么机构来处置?您可以解除大法官职务吗?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能够担任美国国会议员吗?”通过这样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合作的快乐。最后归纳出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并且出示三权分立相互关系示意图,加以归纳。
(3)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用多媒体展示史学界和政治界人士对美国787年宪法评价资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展示马丁路德金和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客观的看待787年宪法,认识到民主进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同时也学会了辩证的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探究美国联邦体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用多媒体展示驴象之争的漫画,设置问题:谁和谁PK?什么时候PK?为什么PK?驴象PK反映了什么?通过形象的漫画和活泼的语句,激发学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设问很好的完成了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特点及作用,最后在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加以概括总结。
(三)探究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这一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或重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可能会结合本课课后习题在下节课加以重点解决。但这节课我会先利用表格列出两国政体的比较方面,画出表格让学生完成并思考。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反馈,也为下节课训练学生思维做了良好的铺垫。
3、本课要旨:依据本课要旨对本课加以总结,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突出重难点。
4、教学反馈
(1)学以致用:用多媒体展示3-5例客观题,1例主观题,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本课感悟 :有时间的话让学生谈谈学完这一课后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感悟,让学生自由发言,积极参与。
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反思: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会及时作出反思,总结这一课所达到的效果及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的完善。
附:板书设计: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背景)
1、美国独立2、严峻形势(邦联制的弊端)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依据)
1、过程 2、主要内容 3、体现的原则 4、评价
三、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发展)
1、时间 2、特点及本质 3、作用
四、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另附:说课反思
在这次说课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1、说课的处理还是要根据说课的步骤做,这样的话讲起来不乱,听起来也容易接受。
2、说课的时候要面对大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看着稿子,很多人都有一种心理——对稿子有依赖性,但是又想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瞬间思维就乱了,如果自己熟悉内容,那么就可以脱离稿子,有自己的思路而不会乱。
3、说课时候让语调变化起来,重点难点详细讲说,其他可以略过,在特色和创意的地方重点指出等。
4、说课的时候能够运用多媒体增加效果的就要使用。用相关的图片让说课过程更生动形象、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
5、说课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方法等,准备越充分,说课时越有自信,也就越容易成功。
篇3:高一历史说课稿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1个课时。本次课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我给大家读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开始。禅让制的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板书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根据课本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王室贵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板书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书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课本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既点明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时间关系我写的还不够完整。
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篇4:高一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_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_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_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不断上演,_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篇5:高一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_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_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_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_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_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篇6: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
鸦片战争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的第一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前两个问题是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开始,扩大和结束;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思想目标: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教训,使学生树立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理想和目标.
能力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通过对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教学难点:运用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阅读—共析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通过由浅入深的思考,逐步理解和剖析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按照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发展进程,结果及影响理清知识线索,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处理史料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1,本节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课,首先向学生讲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概貌;
2,指导学生概括引言的知识线索.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发展状况如何
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战争
你怎样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指图简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结合史实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军事等四个方面比较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解决1,2题.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出超和入超的概念.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通过上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出禁烟的原因;简单分析禁烟措施;通过原因和措施的分析,理解禁烟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加深对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认识.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而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
鸦片战争的经过
指导学生读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理清英军的侵略路线和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线索.
课堂小结: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思考,具体从战前力量对比,战争中双方的准备,两国制度的优劣入手比较.
2,学生论述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鸦片战争的原因
篇7: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
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A、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貌。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史内容。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B、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
中国的发展史。
2、《课程标准》的解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知道重庆谈判的内容及意义;
B、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
C、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A、播发影片,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B、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共和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前夕的态度和做法;
C、设置问题探究和对照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中共所作的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
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B、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走向失败的必然结果,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4、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争过程简单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经常涉及到的知识,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力求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教学,集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一体。其基本程序为:
1、幻灯片打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带着着问题自学第一目内容,然后教师请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2、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课堂讨论、探讨研究、归纳要点,教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练习法:幻灯片打出表格,让学生填表,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巩固,消化知识。
选择此法的原因是:A、适应教材内容较为理性的特点;B、适应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强的特点。C、以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练习法能使学生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观察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学法指导如下:(1)比较法:比较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和国民党不同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做法。(2)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4)通过学法指导,既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4月29日,--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连战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为什么连战说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也许通过学习,大家会对“胡连会”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一、内战爆发的背景
这一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1.蒋介石三次电邀-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赴重庆同国民党-举行谈判?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
这一目先出示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和有效阅读):
1.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采用什么战术?
2.三大战役分别是指什么?战果如何?
3.中共为何要与国民党进行北平和谈?结果怎么样?
4.解放战争的结果如何?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1.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对其意义作一个小结:
国内: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想: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六、效果预估
(1)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学生把握一些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本节课的处理打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估计一部分没有预习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篇8: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知识点2:伟大的友谊
1、 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在柏林大学期间,参加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他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的联系。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 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被迫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建立。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3: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
【重难点阐释】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起义中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主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②科学的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的历史,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总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意义:
①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 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早产儿。”试结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认识,评议这一观点。
【课堂练习】
见学案“典型例题”
【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客观条件 经济:
阶级:
主观条件 理论:
实践:
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作业布置
见学案“巩固练习”
篇9: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
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
说课人:---
[课题说明]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七的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则源于1787年宪法。
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将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为美国2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出台的背景
知道: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结合1787宪法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特点。
2.对比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权利结构、有无君主、总统与首相的产生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采用探讨式,探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研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787年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要认识其局限性。
(三)教 学 重难点分析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会涉及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复杂交错的矛盾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教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突破方案:“为什么要制约权力?”---自由
怎样来制约权力?----理论来源
现实是否接受?-----平衡各方利益
2、比较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政治常识比较匮乏,讲解时要深入浅出
突破方案:“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教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依据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感性的思维要多于理性的思维。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搜集相关课件制作资料(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等),力争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情境诱思法、问题诱思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自由女神像
2、学生活动:为年轻的美国看病,开药房
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
引用史料,教师站在各方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并理解。
引导学生列表来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的内容,概括联邦制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1787年宪法
5、小结巩固(课堂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经济问题
2.债务问题
3.国家安全问题
4.劳动人民的反抗问题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联邦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原则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进步性
2.局限性
篇10:高一历史说课稿j精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六、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篇11:高一历史说课稿j精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
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精神的
二、教法、学法(为了解决刚才所提到的重点难点,我设置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回答得分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本人还将采用倒叙法,打破教材结构,把五四运动背景放到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之后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讲授。对五四运动经过和结果的讲授,本人将采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融于其中。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激情,自始至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本目是教学重点,我先通过对当时国外、国内的背景进行分析。用PPT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目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这一子目的讲授,可采取指导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场景:
时间:196月28日
地点:民国电视台
事件:《新闻关注》节目录制现场
人物:《申报》记者邵飘萍北大学生许德珩
北大校长蔡元培本台评论员
主持人播放《五四运动》片段(课前准备的视频)回顾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邵飘萍,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及出示的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采访许德珩,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五四运动前的筹备:口号和传单的确定;运动的_线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以及被捕到最后的释放等种.种经历,进一步落实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蔡元培,根据他的所见所感掌握五四运动初步胜利成果及青年学生、工人阶级、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
角色表演后,多媒体显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口号、二个阶段(爆发和高潮)的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和结果(用表格制作),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3.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本目的讲授,采用学生阅读法和归纳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五四精神”一目的内容,并归纳。
在讲授到“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时,通过新旧民主主义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4.五四精神
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先指导学生对照课本找出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五四精神的表现。
5.课堂小结
采用概述法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87年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6.课堂反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本课学习的知识
7.课外延展
布置一个课外探究课题,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深入现实,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能创新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3.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
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_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经过、结果
阶段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结果
爆发1919.5.4北京青年学生_、口号部分学生被捕
高潮1919.5.6-6上海工人、商人、学生三罢斗争罢免卖国贼
拒签和约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思想解放运动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篇12:高一历史说课稿j精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__),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篇13:高一历史说课稿精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六、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一历史说课稿范文二:《五四爱国运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中国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为了解决刚才所提到的重点难点,我设置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回答得分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本人还将采用倒叙法,打破教材结构,把五四运动背景放到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之后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讲授。对五四运动经过和结果的讲授,本人将采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融于其中。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激情,自始至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本目是教学重点,我先通过对当时国外、国内的背景进行分析。用PPT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目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这一子目的讲授,可采取指导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场景:
时间:196月28日
地点:民国电视台
事件:《新闻关注》节目录制现场
人物:《申报》记者邵飘萍北大学生许德珩
北大校长蔡元培本台评论员
主持人播放《五四运动》片段(课前准备的视频)回顾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邵飘萍,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及出示的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采访许德珩,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五四运动前的筹备:口号和传单的确定;运动的_路线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以及被捕到最后的释放等种种经历,进一步落实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蔡元培,根据他的所见所感掌握五四运动初步胜利成果及青年学生、工人阶级、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
角色表演后,多媒体显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口号、二个阶段(爆发和高潮)的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和结果(用表格制作),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3.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本目的讲授,采用学生阅读法和归纳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五四精神”一目的内容,并归纳。
在讲授到“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时,通过新旧民主主义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4.五四精神
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先指导学生对照课本找出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五四精神的表现。
5.课堂小结
采用概述法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87年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6.课堂反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本课学习的知识
7.课外延展
布置一个课外探究课题,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深入现实,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能创新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3.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
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_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经过、结果
阶段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结果
爆发1919.5.4北京青年学生__、口号部分学生被捕
高潮1919.5.6-6上海工人、商人、学生三罢斗争罢免卖国贼
拒签和约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思想解放运动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高一历史说课稿范文三:《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篇14:《第二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说课稿
《第二次世界大战》高一历史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的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地位,教学过程,情感价值观培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看学生,两年相处了如指掌;品学情,关键初三不能懈怠。
现在我所任教的四班级是从初一一手带起来的,对于孩子们的情况基本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宽城区初中历史八年级的全区质测中,我所任教的四个班级的历史成绩在我区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全区十几所中学中均排名第一位。但是成绩已经属于过去。孩子们已经升入初三,初三年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肩负着中考的压力,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我会继续延续前两年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生理年龄及心理年龄虽然已经有些成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依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男生对军事,战争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将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高屋建瓴谋全局,抽丝剥茧细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本册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下启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对战后世界格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影响。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承接关系,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有着深远作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线索。而本课事件众多,前后衔接紧密中考知识点相对密集。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等线索复杂,历史事件的众多更体现了本课的重要价值。
第三,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突出主体,水到渠成。
在教学设计环节,我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会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每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会给孩子们三到五分钟时间熟悉教材,以便方便快捷的落实知识点。而在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兴趣导入法,单刀直入,带着问题导入。“在上一课当中,我们已经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亚洲的策源地已经形成,只待大战一触即发,那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打击的第二世界大战将会从哪里打响?大战的过程又是怎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74年前那场战火纷飞,销烟弥漫的战场上,共同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单刀直入的导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快产生学习兴趣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本堂内容有助于老师的授课过程更加顺利。导课过后,我将采用过度性语言导入慕尼黑阴谋这一目“希特勒上台之后,大肆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一步一步为自己的侵略梦想做着打算!那么,此时此刻作为欧洲强国的英法等国面对着一战中的手下败将肆无忌惮的扩张又是打着怎样的算盘?”之后我将邀请几名同学演出历史小话剧《慕尼黑阴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选四名孩子分别扮演英国首脑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首脑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四个人代表当时的三股政治力量绥靖势力,法西斯势力、反法西斯势力。 用他们当时经典的语言作台词。在历史小话剧氛围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指出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结果只能是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通过历史话剧还原历史真相,不仅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历史,更增添了历史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在历史话剧结束后,让同学们分析,英法等国的忍让换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和平了吗?在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在这一目中,我首先会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起作用,而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直接原因,而英法等国绥靖政策更是促进了二战爆发。在进行简要阐述二战爆发原因之后。我将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面感,立体感强以及图文并茂的优势介绍二战的经过,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二战初期德国利用闪电战攻占波兰,西欧和北欧的历史,讲授希特勒通过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的历史,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的基本史实。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体会战争的残酷。在介绍德国在欧洲战场的.基本史实之后,运用过度语言介绍德国的盟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行动——偷袭珍珠港。在介绍这一内容中有大量的视频资料可以佐证这段历史如《珍珠港》《虎虎虎》《山本五十六》等同时,在讲授这一内容过程中讲授日军与美军的实力对比,在对比中告诉学生日本也把自己国家的命也运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本堂课结束之前,我会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对下一课进行预习。“二战的规模扩大了,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参加到战争中,几亿人被卷入战火,数万生灵惨遭涂炭。那么这场人类的浩劫到底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在下一课中,我们将会详细的学习相关内容。
在本课授课过程结束之后,我将利用一点时间进行习题巩固。这也是每堂课上我们必须的内容,十道选择题以及几道列举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因为最终我们的教学是为中考服务。
第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自有纪录以来涉及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战争,全部总计将近有5000万至7000万人因战争死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而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文明惨遭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在战争中法西斯的残暴和杀戮激起了正义力量的强烈抵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邪不压正的道理。同时通过对慕尼黑阴谋的解读和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对待邪恶力量决不能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要勇敢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在战争中法西斯的残暴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只有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近些年,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断的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敲响警钟。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的现代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堂课的设计,都融入了设计者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能尽善尽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完美的历史教学再前进一点。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帮助一位年轻历史教师更快成长。谢谢!
篇15:历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板书标题)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现实引入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
科举制的诞生
本目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而创立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总结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过将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作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科举制度”,为后面学习科举制的影响作好铺垫。
紧接着思考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这几个题目的设置,很自然地总结出科举考试诞生的意义,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的完善
1)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讲考哪些科目?让学生了解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2)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提出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并运用图片展示科举的有关图片和具体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提问):
设置问题: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措施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对于唐太宗的贡献,让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3)然后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指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对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得出结论。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第三段的内容。对外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第 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并多媒体出示第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3)课堂小结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板书作结。)
(4)检测反馈
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精选习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加强难度,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疑惑并指导解题方法。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6:历史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 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 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 高一历史说课稿
★ 短歌行说课稿
★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一历史说课稿精选(共16篇)】相关文章:
《想北平》的说课稿2022-10-05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2024-02-01
排球说课稿2023-02-17
高一语文说课稿2023-01-12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说课稿2022-11-02
采薇经典说课稿2023-08-19
英语必修5 Getting the scoop 说课稿2024-04-01
高一上册历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说课稿2023-04-07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022-11-01
高一化学说课稿之物质量浓度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