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时间:2022-09-11 07:52:29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共11篇)由网友“CH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篇1: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闲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闲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

6、板书设计

三、平面镜成像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2: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

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闲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闲滑的桌面,闲静的水面,闲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篇3: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体系: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说教材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本节教学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等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教学内容的研究分析,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纪录分析及处理。

(2)观查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说学法指导: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在这样往复循环中,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脑海。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提出:

由于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先引导创设出问题的情景,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有关问题,然后从中筛选,再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教师此时提示物像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关系,如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像相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关系、物像大小关系,目的是为学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此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自然地引到平面镜成像这个问题上来。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猜想和假设一定要有科学依据。教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个平面镜,让学生在平面镜中观察文具盒中铅笔、橡皮、刻度尺、量角器等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形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像与物体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观察当铅笔前后左右移动时,铅笔在镜中的像的移动情况,并观察像的大小与形状有无变化。然后请多组同学阐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里要尽量地让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去猜想,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具体操作如下:

①学生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来作镜面?找几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一是玻璃板有平面镜的作用可以代替,二是玻璃板透明,可以看到他后面的物体。

②学生讨论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么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给出提示。例如:请同学们比较铅笔、没有点燃的蜡烛及点燃的蜡烛在平板玻璃中的像,哪个成像效果更好?学生经讨论得出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好。

③老师此时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④学生四个人(两个课桌)一组,讨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左右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实像还是虚像的具体实验方案(8-10分钟)。

⑤老师请不同组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每种方案都要阐述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物象大小关系、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尤其是物像大小关系要说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还要阐述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并引导学生找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找出最佳实验方案。实验探究中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另一支没有点燃,放在玻璃板后面,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确定了像的位置,二是能方便的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开始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15-20分钟)。此环节由学生完成目的一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发散性,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

5、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此环节由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请2-4个小组即可,其它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老师可将以下问题用投影或电脑打出来:

①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④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6、评估与交流:

评估与交流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探究结论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作很好的铺垫。此节由学生完成目的: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索思路与探索方法不尽相同,让每个同学总结更能体现个体差异,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总结。

7、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作出的总结向全班报告,进行质疑与答辩。此环节视课程情况而定,可以揉到其它环节中。

篇4: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

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篇5:初中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小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平面镜成像是对光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它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我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一下三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接着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最后,是情感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三个目标中,情感目标是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因此,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由以下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引入、新课教学、总结归纳、实际应用、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是第一环节:新课引入。由于本人教学物理的同时兼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有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照镜梳妆,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阳光时用镜子,钢尺在墙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师都很困扰,虽然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但对于成像规律及特点不很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从教参四个引入方案中选择了第一个,也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我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同时让学生自带小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本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提出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2.此时,学生已经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所以第二个环节我将进行新课教学,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我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提出猜想。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将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进行比较。到这里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同学们选定器材:平面镜、平面镜固定底座、两支蜡烛(模型)、白纸、刻度尺、用白纸充当光屏,进行实验。

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学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我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来理解他们,这样既巩固了对反射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时。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补充虚像的特点。)

3.总结归纳: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 接下来展示平面镜成像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其实,平面镜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应用平面镜的例子呢?我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时我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应用,师生进行交流生成了动态的课堂效果,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5.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6.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现状,我一直坚持分层次作业。必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选做题是学优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延伸。

六、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板书的设计意图是突出重点、再现过程。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6: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平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平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 “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 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 “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篇7: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篇8: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篇9: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

2、活动:观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篇10: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 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 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 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 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活动:观察潜望镜。 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篇11: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光的传播

力的合成的物理说课稿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强化复习题

力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共11篇)】相关文章:

科学五年级《呼吸器官》的说课稿2023-09-08

光的直线传播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2022-05-07

眼睛的说课稿2022-05-06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2023-02-23

八年级物理教师说课稿2022-08-23

光是怎样传播说课稿2022-08-16

眼睛不爱眼镜读后感400字2022-10-08

八年级物理第三节声音的特性教案2023-08-15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2022-05-08

凹面镜凸面镜说课稿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