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时间:2022-05-08 12:26:54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整理15篇)由网友“樱桃劫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篇1: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个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另外三个组的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体积为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 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 和v=m/ρ

3、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3=1×103Kg/m3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义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篇2: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包括摄氏温度、温度计原理、温度计及体温计的使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是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的,它不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特别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气象测量中,温度计的使用也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能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依据课标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温度计的原理。

了解并能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温度计原理及使用方法。

难点: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二、说学生

课前调查学生对本节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般学生均知道物体的冷和热常会用温度的低与高来表达,知道热胀冷缩的特点,会说温度但不太清楚其规定及意义,对于零下温度值容易读错,温度计使用中不能规范测量,对体温计只知道用前摔几下。所以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体会,在课堂教学时间上做相应的调整。

三、说教法

结合课标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和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培养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能力,对摄氏温度的规定只作初步了解,重点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能用教师的一味说教代劳。

四、说学法

带着对科学的热情,有组织的进行探究与体验,用心观察,仔细体会。大胆讲读,认真规范的操作,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1.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对冷热程度的表述自然过渡到本章第一节温度的教学。

2.合作探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自学讨论,学生通过阅读“摄氏温度”这段内容,了解其规定,教师根据回答适当补充。

(2)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观察并体会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这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常用的温度计,了解其原理、里面的液体、名称等。

(3)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并示范。迎合学生的心理,先让学生测一测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并将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模仿出来,让学生纠错,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气氛。教师作

正确示范再次引导学生规范测量(测热水温度),正确认读。

(4)多媒体展示,从对体温计的了解感受科技的发展。此处可以问答的形式,边问边解答体温计的相关知识。

3.课堂小结,当堂练习。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掌握知识脉络,辅以温度计的读数练习检查学习效果。

六、预测教学效果

1、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自主性、表述、交流、讨论、互动、互助可能与教师的教学设想存在一定的距离。

2、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难全以解决。

《温度计》教学反思

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的关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冷热变化已经有了很多的感知,对于温度计的了解也不太陌生。但是学生在感知冷热的过程中,容易将错觉当作科学,同时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仅仅限于表层。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和研究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并能识读温度计的刻度,能把温度计上的数字和物体的冷热联系起来。

本节课新的课程标准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将旧教材中《温度计》和《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合为一节,容量更大,课标的第4条要求是旧的大纲所没有的。虽然本节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

一年中冬冷夏热温度不同,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 在教学中为了一槌定音的给学生留下正确的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软件以及语言上的强调突出温度计的原理.摄氏温度的单位等物理知识.,从而落实教学大纲.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老师的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篇3: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电流和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后,认为力学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该放在力学之后学习。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②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③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可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性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本节又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重要。能否会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电学各章的学习。因此,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流与电路的关系,电源和用电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指导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电学实验习惯,提高认识电路、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用录音机播放节奏感强的一段音乐,让学生看到突然断开录音机电源,音乐声停止。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音乐声?从而引入了“电”,并且结合演示实验(如图)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通过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等方法得出电流的概念。

(三)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1、利用课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让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挂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短路、断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电流的方向以及形成条件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分析归纳、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电流的方向和形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2、在电路的构成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的作用,对于电源的作用,可结合课本103页的小资料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平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本功,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1、让学生认识课本104页图5.2―8中的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为画电路图打下必要的基础。2、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分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可在课后让同学们练习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小小比赛)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0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回家动手练习,实验。

六)、板书设计

二、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了形成电流。

电流方向: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

形成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闭合

电路: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等连成电流的路径。

电源和用电器: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

电路图:用元件的符号表示出电路连接形成的图

篇4: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篇5: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紧张的电学根本物理量,是向来初中物理讲授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条件和基础。

二、讲授目的阐发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要在一段电路中孕育发生电流,它的两头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元及单元换算,记着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标记,知道准确利用电压表的规矩,能辨认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常见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了解电压的作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会使用电压表,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幻灯片2)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幻灯片3)

(一)视频导入,创境激趣;(二)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三)尝试探究,测量电压;(四)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五)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第一环节:视频导入,创境激趣

设计活动:

1、学生观察:《举起手来》视频片段。(幻灯片4)

2、教师提问:视频中是一种什么现象?(放电现象)是云层和大地之间产生

了很高的电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设计活动:

1、教师提问:生活中关于电压你知道哪些内容?提取电压名词

2、演示实验:灯、开关、电源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演示电压的作

用。分析原因;生答:灯亮了,有电流通过;拿掉电源,再闭合开关,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生答:灯不亮了,没有电源(没有电压)

师讲:因势利导,讲授电压的作用。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课改前的老教材是用水压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压强,水压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类比电压就更难于理解。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示教版演示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这样从实验入手,学生即能观察到物理现象,体会出电源、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3、自学电压的概念:自学教材P4,完成学案内容(电压――自主学习)

4、展示汇报:师考核学生单位换算情况,补充铅蓄电池的电压。介绍常见电压值,同时解释导课中的现象,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上学期已接触过电流这一物理量,对于所有的物理量基本都要从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常见值等方面来描述。所以这部分内容我采取了一般规律法来教学,让学生用学习电流这一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并用在自学电压的同时,学生也能很自觉的与电流相对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测量电压

设计活动:

1、引问:“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多少?想知道手头这节干电池电压怎么办呢?”(由上边已经知道的干电池的电压引出电压表)

2、类比电流表的使用自学电压表的构造: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电流表的构造,观察电压表的构造,分析出电压表的3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及其每个量程的分度值。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

3、电压表的读数师拿着自制的大表盘,提问:“在某次测量中,如果指针指到了这个位置,你能不能读出求数呢?你是怎么读的呢?(一生读数并说出读数方法。)然后换量程读数,再指出已知求数。

设计意图:

利用自制的表盘来练习读数,直观形象,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全员参与,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电压数逆向思维,进而摆出指针的位置,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练习了读数,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加强了记忆。(这个教具你带着)

4、尝试使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学案甲、乙、丙三个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同时注意观察灯是否发光,电压表是否有示数,将看到的现象填写在学案空格处。

5、展示汇报:

(1)、生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师提问:“你认为电压表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为什么?”生答“并联,否则灯不亮。”

(2)、师问:实验中你还遇到哪些问题,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启示?

学生能答出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电压表的量程选大了,电路的故障等,这样就得出了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而对于电压表可不可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可以直接提问。

6、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电压表使用规则。

7、练习电压表的使用课件出示习题,一道选择,一道找错。

设计意图:

电压表的使用这部分教学,是我的创新之处,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材中是让学生阅读说明书,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表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电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连接电路能力,再加之电压表不同于电流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并不能损坏电压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环节,让学生尝试使用电压表。而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电路,连接实物图的能力还停留在初始阶段,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电路图,另外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乙图)电路状况问题在今后的电学学习中会经常遇到考核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连接,还能直观的看到电压表不坏,且接近电源电压的示数。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对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四环节: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设计活动:

1、制作水果电池:将铜片,锌片插到水果中,作为电池的两极。

2、继续练习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

设计意图:

开阔学生的视野,造就学生的动手本领,表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发明,更要善于冲破通例,勇于实验和探索。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本领提拔

计划运动:

1、讲堂小结:重点电压表的读数与利用

2、训练反馈:见学案

篇6: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 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 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 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二、 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 )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 ) A电功 B电压 C电流 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

3. 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 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篇7: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

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拓展练习

练习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五、说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篇8:八年级物理《透镜》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奠定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因此,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光的折射规律,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学生对于透镜应该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科学认知。如:透镜都能当成放大镜用。要纠正学生在经验感知中所形成的错觉,在教学中就必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另一方面,大多数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而实验教学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篇9: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篇10: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篇11: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习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培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14.1-3实验

(4)进行实验

A、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1N/M2

3,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

(1)P79.4

(2)动手做P79.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篇12:八年级物理《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篇1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提出问题】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范文汇总5篇】

篇14: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 分层教育方案

1、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

(1)分层教学,因村施教,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

(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具体措施如下:

(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

(2)“一帮一”活动。

(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3、待努力生转化方案:根据分层教学方案,做好待努力生的思想工作,耐心细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及是表扬他们的优点,以优点促进步,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不进步。具体措施:

(1)对他们分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要不断发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及表扬。

(3)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三、 教学计划

1、现状分析:

2、教材分析、知识结构:第一章 声现象;第二章 光现象 ;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3、教学目标:

(1)第一章 声现象 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2)第二章 光现象 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3)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和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

(4)第四章 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5)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是本章的核心,通过让学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和基本的测量,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电路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电流和电路知识应用的同时,受到了安全用电的教育。

篇15: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

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课件2 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课件3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得以深化。

二、研究重力方向

流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实验深化→知识应用

提出问题 教师再次展示课件1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猜想 向下。

演示实验 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

学生归纳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 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证。(课件4)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问题解决:(课件5)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课件6)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次数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N/kg)123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例题.

四、自学重心

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件7)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件8)

五、STS教育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吸引与大气屏障,将人类活动范围从地球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向学生介绍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情况,要求学生翻阅近期报刊报纸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并与同学共享.

六、小结与反馈

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本环节对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从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更明显。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并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此环节安排为实验探究。

此环节的核心内容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

1、使学生关心科技,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板书设计

重力

课外活动设计

1.写作与体会: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2.设计与制作:利用重力知识你能否做一个水平器?试一试,画图说明。

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动能的相对性的探讨

勾股定理获奖说课稿

最新说课稿

眼睛的说课稿

高一上册历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说课稿

初中物理新课标八年级下知识点复习二

光是怎样传播说课稿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整理15篇)】相关文章: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声音的传播》2022-09-07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023-07-0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信念作文精选2022-11-25

《我的信念》说课稿2022-04-30

初中化学《环境保护》说课稿2022-09-29

《声音是什么》说课稿2022-12-09

金属防护和回收说课稿2022-08-26

皇帝的新装的说课稿2022-07-27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2023-11-29

七年级《发现自己的潜能》说课稿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