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实录(集锦20篇)由网友“兴ju鸣q”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采薇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采薇教学实录
关于采薇教学实录模板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和《蒹葭》,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将课上要向学生展示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导入)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师: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我们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本领。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
生:“如隔三秋”。
师: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
生:“与子偕老”。
师: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师:《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
生: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生: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师:“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混淆。“六艺”是指什么?
生:《诗》《书》《礼》《乐》《易》《春秋》。
师:而“六义”具体怎么解释?
生: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生: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师: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采薇》则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
生:重章叠句。
师:对,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下面请大家把《采薇》读一遍,然后请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也有体现。
(生朗读。)
师:有几个词的读音应该注意,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岁亦莫止”的“莫”同“暮”,所以应该读作“暮”;“维常之华”的“华”应该读作“花”。请大家把预习时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
生:“我行不来”的“行”。
生:“戎车既驾”的“既”。
生:“小人所腓”的“小人”。
生:“杨柳依依”的“依依”。
师:“行”是出征在外,“既”是已经,“依依”是指轻柔拂动的样子。诗中把“小人”跟“君子”相对,“君子”是指什么?
生:贵族、将帅。
师:那么“小人”可能指什么?
生:士兵。
师:对,由平民和奴隶组成的普通士兵。下面请大家将使用重章叠句的诗节找出来。
生: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第二章和第三章开始四句都只换了几个字,属于重章叠句。
生:还有“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师:请同学们再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
生:一至三章的开始两句是兴,其余都是赋。
生:还有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师: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
生: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师:由“作”到“柔”“刚”暗示了什么?
生:时间很久。
师:什么时间?
生:戍守边关的时间。
师: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
生:“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
师: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狁之故”。
师: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生:“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能不能归纳一下?
生:生存的`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师:很准确。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生: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
章 兴赋
一二三作、柔、刚戍守之久■狁之故怨战
条件艰苦音讯不通思归)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第四、第五章。第四章的兴写的是什么?
生:常棣花开得很盛。
师: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
生: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师: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学生沉默不解。)
师:大家不理解的话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狁孔棘”。
师: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
生:战事频繁。
师:大家再回过头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生: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师:说得非常好。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
生:怨战和思归。
(板书:
章 兴赋
四五常棣之盛马、装之盛战事频繁思归)
师:大家把第六章一起读一遍,看看写的是什么。
(生朗读。)
生:归途中戍卒的心情。
(板书:
章赋
六〓归途之情)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啊。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课件展示)
相关评说: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师: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衬。
师:对,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现在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分析。(课件展示)
拓展阅读:《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学生读诗、思考。)
生: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宫是一副衰败的样子,白头的宫女也已青春不在。
师:对,以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没有注意第四句诗中的“闲”字?
生:“闲”应该是无聊的样子。
师:与红花相对呢?
生:红花美景与无聊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
师:很好。一首小小的诗中三处乐景写哀,大家都准确地分析到了。对刚才说的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我认为是写“哀”,第六章写得很明确,“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渴又饥,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生:我也认为是写“哀”,但我觉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因为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起戍守时已经好多了。之所以能够回家了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第五章提到“■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是写“乐”的,虽然路途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被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虽然写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却实实在在地在写“乐”,是用哀景写乐情。
生: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哀”或者“乐”来概括。
生:我也认为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心情,但我觉得戍卒的“哀”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人公戍守的时间很长了,有一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自己的大好青春消耗在战场上,所以在归途中想到自己青春不再而悲伤。
(很多同学都赞同这个观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好,都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至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到底是写“哀”、写“乐”,还是“哀乐”皆写,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其实大家的讨论已经超越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已经在结合全诗来探讨诗歌的内涵了,这也正是我让大家讨论的原因之一。请大家再来看这一首诗。(课件展示)
相关链接:《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师: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怯”,而不是情更“切”?
生:因为“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师:对啊,那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莫知我哀”中的其他含义呢?
(学生恍然大悟。)
生:主人公与家人长久没有联系了,心里和家人彼此牵挂着,但都不知道对方怎样了,所以在归途中有一种担忧。
师:非常准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最后请大家再把诗歌朗读一遍,体会主人公对回归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对战争的怨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篇2:采薇教学实录
采薇教学实录
《采薇》诗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前3章重章迭词反复申义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来体现的;而末章的特殊表现力恰是使《采薇》成为千古佳作的主要原因。下面是教学实录,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征人的情感
3、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征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导入】
师: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教师板书标题:诗经 采薇】
[推进新课]
师: 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自学的成果
【教师投影预习作业】
1、介绍《诗经》;
2、摘录生字词注音,解释,难句
【学生互相推让】
师: 谁愿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让大家一睹你的风采?
生甲: 我来!
【学生们鼓掌!】
生甲:我是代表我们四人小组来讲解的,我们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简易课件请大家一起浏览
【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
生甲:首先简介《诗经》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生: 《诗经》“六义”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师生热烈鼓掌]
师: 很不错,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介绍得较全面,也较精当看来你们小组花了不少工夫!能告诉大家,这些资料从哪得来的吗?
生: 我们小组在上学期搞研究性学习时选的就是《诗经》,当时就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次进行了整理!
师: 难怪你这么从容,原来早有成竹在胸啊!
【学生们笑】
师: 这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介绍《诗经》这一预习作业他们完成得很好,带了个好头!还有摘录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这项作业,谁来展示?
生乙:我来不过我只是做了在作业本上!
师: 可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帮助学生开实物投影并调整,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并略解说]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 不遑( huáng ) 不来( lài )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2、重点字词解释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师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整理得较细致我来补充几个
【教师板书】
雨( yù)雪霏霏(fēi ) 载渴载饥( zài )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词
【学生齐读生乙和教师整理的字词】
师:下面这些加点的字怎么解释?
【教师板书】
彼尔维何 (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 (同“辂”,大车)
【师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全文,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教师朗诵全文】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师:何以见得?
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师:说说看
生:“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生: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这几位同学都能扣住关键句来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据,很好!其实把他们三个人融合起来,互相补充就较全面了
师: 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投影思考题,点一名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读毕,其他学生鼓掌】
师: 读得不错,尤其是节奏把握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顿,低沉缓慢同学们发现了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点没有?
生: 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师:谈到了起兴,很中肯,还有呢?
生:重复!
师:是重复吗?
生:反复!前三章都以 “采薇采薇”开头,都有“曰归曰归”
师:有道理仔细看看,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什么?
多数学生:重章叠句
师:对,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看来大家预习时已有所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反复咏叹“曰归曰归”,渲染突出思归心切!
生:句式整齐,内容大体一致,读起来回环往复,有音韵美!……
师:同学们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变化?
生:先“柔”再“刚”后“作”
【学生们笑】
师: 莫笑,这可是关键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生: 在内容上,以“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节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没完没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盼啊盼,从春天盼到夏天,又从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却还无望!这就突出了反战思家的主题
【学生们笑,并鼓掌】
师: 这位同学分析很中肯,他也很会解说,有激情!另外,诚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读这三章,再来领略这种重章复唱的艺术魅力!
【师生齐读】
师: 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生: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师:还有呢?
生: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生: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师:是啊,正是役期的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居无定所,饥渴劳顿,这就使人更加思念家的温馨;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师: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请齐读4、5两章并思考
【师生齐读4、5两章】
生:没有一战士逃跑,因为战争虽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并且节节胜利却总是可以自豪的事情你看“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已不言思乡之情!
师:有创见!
生:“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从中还可看出周家军 军威盛大,卒伍精强
师: 看来战士对周朝军队称赞有加了,这些描写与思乡的主题似乎无关,是不是多余的,跑题了?
生:好像有点!
师:真的吗?
生:……
师:我们再齐读4、5两章思考思考
[师生齐读]
生丙: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是“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并且“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转战奔波多苦啊!足见战士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学生们鼓掌】
师: 分析真精彩!请继续!
生丙:“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说明日日加强戒备,战士很辛苦!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故乡,渴望亲人可见这里的描写非但没跑题,反而是暗中紧扣主题!
师: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战士的心境如何?是不是很高兴?
生: 高兴啊!
生: 好像以有些哀伤!
生: 喜忧参半!……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古人对这两句诗评论很多,我投影出来给同学们看,你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投影]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8226;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万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8226;小雅&8226;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篇3:《采薇》教学实录
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学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时总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其实不少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不如将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不仅对那些能够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让学生讲解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常识,结果有个钱钟书迷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钱钟书先生的几则轶事,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围城》,课后,班上好多学生因此读起了《围城》。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有效得多。一些相对简单的文言片段也可以交给学生讲解,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们每堂课都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突破,而这恰恰是对学生思考主动权的扼杀。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放开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采薇》一课,教参附有《归乡悲情——〈采薇〉新释》一文,该文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不是“哀景写乐”,这对教师有较强的暗示作用,有些教师这样问学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哀景写乐’吗?”于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边倒:“不是。”如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就会丰富得多。
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于知识、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设,应该经常让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个班的学生决定先从上阕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从分析周瑜入手。殊途同归,沿途风景迥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顺利指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查阅很多资料。这样的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每一课前都不知道将会迎接什么样的挑战,每一堂课都将能生成创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魅力。
当然,还可以将课堂评价等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会为拥有主动权而自信和骄傲,教师同样会有巨大的收获:眼前的学生都是那样优秀!那些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思维竟然也如此敏捷、深刻!原来他们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篇4:《采薇》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和《蒹葭》,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将课上要向学生展示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导入)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师: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我们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本领。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
生:“如隔三秋”。
师: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
生:“与子偕老”。
师: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师:《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
生: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生: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师:“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混淆。“六艺”是指什么?
生:《诗》《书》《礼》《乐》《易》《春秋》。
师:而“六义”具体怎么解释?
生: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生: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师: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采薇》则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
生:重章叠句。
师:对,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下面请大家把《采薇》读一遍,然后请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也有体现。
(生朗读。)
师:有几个词的读音应该注意,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岁亦莫止”的“莫”同“暮”,所以应该读作“暮”;“维常之华”的“华”应该读作“花”。请大家把预习时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
生:“我行不来”的“行”。
生:“戎车既驾”的“既”。
生:“小人所腓”的“小人”。
生:“杨柳依依”的“依依”。
师:“行”是出征在外,“既”是已经,“依依”是指轻柔拂动的样子。诗中把“小人”跟“君子”相对,“君子”是指什么?
生:贵族、将帅。
师:那么“小人”可能指什么?
生:士兵。
师:对,由平民和奴隶组成的普通士兵。下面请大家将使用重章叠句的诗节找出来。
生: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第二章和第三章开始四句都只换了几个字,属于重章叠句。
生:还有“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和“四牡翼翼”。
师:请同学们再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
生:一至三章的开始两句是兴,其余都是赋。
生:还有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师:很好。下面我们看看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
生: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师:由“作”到“柔”“刚”暗示了什么?
生:时间很久。
师:什么时间?
生:戍守边关的时间。
师: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
生:“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
师: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狁之故”。
师: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生:“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能不能归纳一下?
生:生存的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师:很准确。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生: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
章 兴赋
一二三作、柔、刚戍守之久■狁之故怨战
条件艰苦音讯不通思归)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第四、第五章。第四章的兴写的是什么?
生:常棣花开得很盛。
师: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
生: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师: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学生沉默不解。)
师:大家不理解的话我们就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狁孔棘”。
师: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
生:战事频繁。
师:大家再回过头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生:诗并不是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师:说得非常好。战斗激烈、战事频繁,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
生:怨战和思归。
(板书:
章 兴赋
四五常棣之盛马、装之盛战事频繁思归)
师:大家把第六章一起读一遍,看看写的是什么。
(生朗读。)
生:归途中戍卒的心情。
(板书:
章赋
六〓归途之情)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啊。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课件展示)
相关评说: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师: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的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征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衬。
师:对,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现在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分析。(课件展示)
拓展阅读:《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学生读诗、思考。)
生: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宫是一副衰败的样子,白头的宫女也已青春不在。
师:对,以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没有注意第四句诗中的“闲”字?
生:“闲”应该是无聊的样子。
师:与红花相对呢?
生:红花美景与无聊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
师:很好。一首小小的诗中三处乐景写哀,大家都准确地分析到了。对刚才说的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我认为是写“哀”,第六章写得很明确,“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渴又饥,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生:我也认为是写“哀”,但我觉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因为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起戍守时已经好多了。之所以能够回家了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第五章提到“■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是写“乐”的,虽然路途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被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虽然写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却实实在在地在写“乐”,是用哀景写乐情。
生: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哀”或者“乐”来概括。
生:我也认为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心情,但我觉得戍卒的“哀”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人公戍守的时间很长了,有一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自己的大好青春消耗在战场上,所以在归途中想到自己青春不再而悲伤。
(很多同学都赞同这个观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好,都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至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到底是写“哀”、写“乐”,还是“哀乐”皆写,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其实大家的讨论已经超越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已经在结合全诗来探讨诗歌的内涵了,这也正是我让大家讨论的原因之一。请大家再来看这一首诗。(课件展示)
相关链接:《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师: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怯”,而不是情更“切”?
生:因为“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师:对啊,那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莫知我哀”中的其他含义呢?
(学生恍然大悟。)
生:主人公与家人长久没有联系了,心里和家人彼此牵挂着,但都不知道对方怎样了,所以在归途中有一种担忧。
师:非常准确,主人公哀伤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我们要体会到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却很久没与家人通音讯,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最后请大家再把诗歌朗读一遍,体会主人公对回归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对战争的怨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篇5:采薇优秀教学实录
采薇优秀教学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篇6: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来背?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谁还能背?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
生:可以。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觉得我背得怎样?
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字形是什么?
生:----
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
生:----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
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生自己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节奏,谁来读这种节奏?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种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认了节奏,该来学习什么?
生:这首诗的理解
师:我们可以怎么来学习诗呢?
生:一句一句理解。
生:查字典。
师:很好,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生:问老师,问别人。
生:一个字一个字理解。
师:这个方法很实用。
师:今天,老师将向你们介绍一种又简单又方便的方法,就是看课文后面的注释,一句一句看,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生自学师巡视。)
师:能否把自己的理解跟同学聊一聊?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
生:我读懂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怎么说?
生:我读懂了---
师:经过刚才的交流,我相信学习一定会更顺畅。
生:以前我去时,杨柳随风飘动---
师:读到现在,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
师: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了解诗中作者的身份。(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师:知道了“我”的身份,你知道这一往去了哪里?
生:行军。
生:---
师:同学们,此刻带着“我”的身份再来读这句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在不明白“我”的身份时,你会怎么读?
生:很高兴地读。
师:你来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读出了春天美的感觉。
师:可现在知道了“我”的身份,你会怎么读?
生:悲伤。
生:不舍。
生:一字一顿地读。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一字一顿呢?
生:---
师:我慷慨地奔赴前线,这又是一种择优的'豪情呢?再读这句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你的远征总会带着这么多人的牵挂。(课件出示句子,音乐响起) 在依依柳树下,我真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又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还想对()说:---
生:---
师:除了对家乡,我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你说---
师:如果你是位有妻儿的父亲,你要出征了,你想对()说?
生:---
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的期望啊?
生:---
师:这一句道出了远征战士的真诚。此刻,让我们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我还是离去了,而如今,我终于回来了,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开心。
师:为什么?
生:---
师:你真如同这位战士一般了解他的内心,你来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的兴奋比前面更强烈些。
师:第一句写了昔、往,写的是我出征的时候。第二句写了?
生:我回来了。
师:对呀,那中间这一段呢?
生:这一段岁月我铭记在心。
生:---
师:让我们把它写出来吧!(生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
生:---
师:不仅写出了我的思念,还写出了远征战友的心愿,剩下的还有很多人的等待。(课件出示古时战场的图片。)
师:(出示后四句诗并读出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
生:悲、伤。
师:这伤怎么说?
生:---
师:这伤不仅在身上,还在心上。
师:(指着“莫”)看这个“莫”字,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没有。
师:没人知道我才是悲哀,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一字一顿,这字字情,声声泪,声音都沙哑了。无限的悲哀,都化成了这两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闭上眼睛。(听音乐读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的双眼不忍看到这一切。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让美好的诗句永远留在心底。拿起笔,默写这首诗。(生默写诗)
师:在默写时,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四个字。
生:有语气助词。
师:加上去特别通顺。
生:最后两个字相同。
师:诗经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叠词,更加强语气。
生:比较。杨柳对雨雪。
师:所以《诗经》是诗歌的起源,是中华文字的起点。
师: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篇7:《采薇》课文教学实录
《采薇》课文教学实录
《采薇》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下面是《采薇》课文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篇8:高中《采薇》教学实录
高中《采薇》教学实录
《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篇9:《采薇》教学过程实录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篇10:《采薇》教学过程实录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篇11:《采薇》课后教学实录
《采薇》课后教学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篇12:《采薇》课堂教学实录
《采薇》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采薇>>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语文课“必须这样上”
——兼评董一菲老师《采薇》教学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1
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教学》第8期)无疑是成功的。我认为,这节课告诉我们的绝不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注意,我所言之“必须这样上”是指董老师的课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宏观指向。对此,张老师所论甚详,毋须赘述。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常识性问题作具体解剖,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发。
一、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本素质”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文本。借用张玉新老师的话,教师要“先行进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也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才是高起点、有效的。
教师“先行进入文本”,按理不应成为问题。毕竟首先自己把书读明白,才能教学生把书读明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尚不能做到这一点。拿到一篇文章,还没有认真读一遍,就已经把《教师教学用书》或“教案选”上的结论“誊”到了课本或教案本上。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资源,鼠标频点,即可“拿来主义”。教师的备课是大大方便了,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更加专业化、富有个性与特色,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的很严肃的课题。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董老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文学作品的解读大都允许在合理基础上的多元化。以《采薇》为例,作者是谁、创作时代、作品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就连被众多教师视为拐杖与扶梯的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教师教学用书》,对《采薇》内容与主旨的解读也给出了“略有出入”的两种意见:“课文研讨”部分将该诗“丰富、复杂的感情”概括为“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而“有关资料”部分韦凤娟老师的《<采薇>赏析》一文,却认为该诗的四、五两章还“透露出了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有对作威作福将帅的“嘲讽之意”。如何取舍,绝对不是简单的选A或选B的问题,而是要给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首先要说服自己)的理由。董老师采取了前一说法,我想其理由也绝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研讨”的内容属于《教师教学用书》的基本板块,是提供给教师的“第一参考”。课堂教学中,师生对“棠棣之花”起兴将士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分析,对第四、五章所描写的军容威武、士气昂扬、充满必胜的豪迈气概的解析,入情入理,也可看作是其上述选择的“答案详解”。既是同仇敌忾,为国杀敌,哪里还会有“怨恨”与“嘲讽”。《<采薇>赏析》的分析带有明显的阶级分析的色彩。再者,《采薇》在《诗经》中属于“雅”,是“雅乐”,是宫廷宴乐时的音乐。如果诗歌中有那么多的“愤恨”与“嘲讽”,又怎么会“被允许”在朝廷上演唱呢?陈子展先生认为该诗“乃君子忧时作也”,(注①)当为中的之言。可以说,当时的《采薇》是“主旋律”歌曲,就如前些年传唱一时的《十五的月亮》。
当然,按照依瑟尔文学接受理论,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比如,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所隐含的思想情感,有学生理解为“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可能与诗歌作者的想法并不一致,但这样的理解是相对合理的,是一个当代学子对古老文本的现代理解。但必须强调的是,“再创造”绝不等于游离于文本无中生有、凭空臆测,尤其要反对的是僵化的“极左”思维的介入。
从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董老师阅读视野的开阔。十二个月的别称,马的不同称谓,以及大量的引用,腹有诗书的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只要引用准确、适时,只要拓展延伸得自然,只要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我认为,这样的“旁逸斜出”恰恰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但说实话,语文教师其实是很普通的文化人,大部分是不能成为学者与专家的;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像董老师一样“博览群书”也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些苛刻。面对着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教师要养成梳理、筛选、提纯的习惯,用鲁迅的话就是“占有,挑选”“有辨别”,更主要的要学会整合资源,在借鉴中出新。教师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入的理解,才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否则,只是机械地照“脚本”演出,背现成的台词,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
董老师的这节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这其实就是教师在俯瞰文本基础之上的科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师“文本素质”的特有要素。当然,如果“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董老师这节课还有些“言犹未尽”之感。若是我设计教学的话,我会加上一道讨论题(当然,这问题如果能由学生提出来是最好不过的。我一直主张,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一些质疑、提问的时间):前三章强烈的思归,四、五章的同仇敌忾、回乡路上的“我心伤悲”这几种情感是如何“串联”成一个整体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诗篇整体构思的宏观把握,以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理解上是有些困难的。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有些问题就解释不通,诗歌就可能发生像苏联一样的“解体”。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知易行难,在具体的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开合自如、张弛有度的。有的老师思想仍停留在单一“传授者”的旧轨道上,有的老师则走向另一极端,只是充当“组织者”(有些像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误解,就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无限放大,却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上课不敢“讲”了,该讲的时候也不讲,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劲地鼓励,或者“调动”一个又一个学生发言“参与”,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消失了。我历来主张,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只是个“主持人”,有时还应该有“终极裁度”的作用。不错,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探究铺台阶搭梯子,但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点睛”的时候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地讲。教师是“对话中的首席”而不是“一席”,不能把自己变成班里的第41或46号学生。“首席”的意见更多的时候不是“仅供参考”,而应有引领、指导作用。
看的出来,董老师的课是力求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臻于至境。出于维护学生自尊、激荡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愿望,课堂上以鼓励为主是很多优秀教师的共性选择。学生的回答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很好”“你回答得真不错”回送给学生。而且,学生是学习者,课堂教学是“即时性”的,学生的回答也是“即时性”的,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时理解片面、甚至舛误都是情理之中、很正常的事。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所以,对于学生回答、解说中的不妥之处,教师必须有老鹰发现猎物的敏锐并以最佳的方式指出或纠正。董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展示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预设”的,有所准备的,但是不是就没有“不妥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的回答同样是诗化的、形象的语言,颇有“月”朦胧“鸟”也朦胧的意味;而对比、映衬、景与情(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的关系等本可展开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作深入分析,也没有补充作“首席发言”,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个小小的“漏洞”。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
有学生说,若自己是导演,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董老师肯定学生“很有想象力”,紧接着引用了杜甫与柳中庸的诗句对学生的发言予以“佐证”,并表扬学生说“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应该肯定与表扬。作为学习者,允许他对作品做这样那样的解读,当然也允许他把“薇”的“作”“柔”“刚”借助比喻联想为抒情主人公人生的几个阶段,把主人公戍边的时间扩大到他人生的大部。不能说这样的“想象”没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教师不能无原则地对此“一家之言”给予“佐证”与“认同”。我宁愿相信,杜甫与柳中庸的诗句绝对是董老师的“现挂”,但董老师对《采薇》与《十五从军征》(应是出自《乐府诗集》而不是《古诗十几首》,董老师口误了)的比较,却分明在说,她对抒情主人公的戍边时间也是持“几十年说”的。
关于抒情主人公戍边的时间,戴建华老师在《读<采薇>札记》一文中有详细分析。他认为主人公出征是当年之春,回还在次年之冬。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用了《盐铁论徭役篇》中“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句,并云:“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注②)应该说,论述还是令人信服的。
本来比较《采薇》与《十五从军征》是无可非的环节,但非要将《十五从军征》说成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则显得过于牵强。由于教师的这一“误导”,分析诗歌的最后一章时,学生的发言纷纷说到:“人生的变化无常,从青春到白发”“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园不在”。《十五从军征》与《采薇》实现了彼此的“融合”。这样的“失误”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
注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
注②:戴建华《读<采薇>札记》,《中学语文教学》.3
篇13:《采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采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师:谁能再说说?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4、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疏通词句,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状。
生2:这一句也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师:说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天气怎么样?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师: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师:古人对这两句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吗?
生5: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篇14:《采薇》的课堂教学实录
《采薇》的课堂教学实录
《采薇》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2: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师:谁能再说说?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4、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疏通词句,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杨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写出了柳枝随风摇曳之状。
生2:这一句也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师:说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天气怎么样?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师: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师:古人对这两句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吗?
生5: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生7: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师:其他几句呢?
生8:“行道迟迟”一句书写了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生9: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的心情。
师:前三句既是写景写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与景与境交融,相映成辉。
篇15:《采薇》教学课堂实录
《采薇》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征人的情感
3、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征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导入】
师: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到我们诗歌源头《诗经》,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教师板书标题:诗经 采薇】
[推进新课]
师: 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自学的成果
【教师投影预习作业】
1、介绍《诗经》;
2、摘录生字词注音,解释,难句
【学生互相推让】
师: 谁愿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让大家一睹你的风采?
生甲: 我来!
【学生们鼓掌!】
生甲:我是代表我们四人小组来讲解的,我们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简易课件请大家一起浏览
【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
生甲:首先简介《诗经》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生: 《诗经》“六义”
【学生投影演示并解说】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师生热烈鼓掌]
师: 很不错,关于《诗经》的有关知识介绍得较全面,也较精当看来你们小组花了不少工夫!能告诉大家,这些资料从哪得来的吗?
生: 我们小组在上学期搞研究性学习时选的就是《诗经》,当时就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次进行了整理!
师: 难怪你这么从容,原来早有成竹在胸啊!
【学生们笑】
师: 这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介绍《诗经》这一预习作业他们完成得很好,带了个好头!还有摘录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这项作业,谁来展示?
生乙:我来不过我只是做了在作业本上!
师: 可用实物投影展示!
[教师帮助学生开实物投影并调整,学生上讲台边投影边演示并略解说]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 不遑( huáng ) 不来( lài )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2、重点字词解释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师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整理得较细致我来补充几个
【教师板书】
雨( yù)雪霏霏(fēi ) 载渴载饥( zài )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词
【学生齐读生乙和教师整理的字词】
师:下面这些加点的字怎么解释?
【教师板书】
彼尔维何 (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 (同“辂”,大车)
【师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全文,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教师朗诵全文】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师:何以见得?
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师:说说看
生:“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生: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这几位同学都能扣住关键句来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据,很好!其实把他们三个人融合起来,互相补充就较全面了
师: 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投影思考题,点一名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朗读前三章】
【学生读毕,其他学生鼓掌】
师: 读得不错,尤其是节奏把握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顿,低沉缓慢同学们发现了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点没有?
生: 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师:谈到了起兴,很中肯,还有呢?
生:重复!
师:是重复吗?
生:反复!前三章都以 “采薇采薇”开头,都有“曰归曰归”
师:有道理仔细看看,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种写法叫什么?
多数学生:重章叠句
师:对,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看来大家预习时已有所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反复咏叹“曰归曰归”,渲染突出思归心切!
生:句式整齐,内容大体一致,读起来回环往复,有音韵美!……
师:同学们看看哪些字眼不同?有何变化?
生:先“柔”再“刚”后“作”
【学生们笑】
师: 莫笑,这可是关键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生: 在内容上,以“薇”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节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仗越打越久,没完没了似的,致使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回家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盼啊盼,从春天盼到夏天,又从夏天盼到秋天,一年都快完了,回家却还无望!这就突出了反战思家的主题
【学生们笑,并鼓掌】
师: 这位同学分析很中肯,他也很会解说,有激情!另外,诚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读这三章,再来领略这种重章复唱的艺术魅力!
【师生齐读】
师: 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生:为了玁狁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篇16:采薇说课稿实录
采薇说课稿实录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我们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击鼓》《东山》《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我们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伟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篇17:采薇教学
采薇教学范例
《采薇》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⑵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⑶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⑵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⑶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⑵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篇18:《采薇》教学案例
《采薇》教学案例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篇19:《采薇》教学步骤
《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篇20: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 采薇说课稿实录
★ 采薇教学
★ 诗经两首
★ 诗经氓教案
★ 六年级上册古诗
【采薇教学实录(集锦20篇)】相关文章:
唐诗教案2023-04-23
选课检讨书2022-04-30
挽文山丞相 / 挽文原文及赏析2022-05-04
带拼音翻译文言文2024-05-21
《发淮安》原文及翻译赏析2022-06-13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2-12-08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2023-03-09
《采薇》课文教学反思2022-08-30
高一下册《采薇》教学反思2023-02-25
《采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