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精选13篇)由网友“swxiaolch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
篇2: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篇3: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篇4: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说课稿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篇5: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习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篇6: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单位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单位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以及A、B两种不同的长方形(各30张)的教具。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老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的表演能力,你们敢接受考研吗?那请你们用动作表现出下面的内容:清晨起床后,我会迅速的洗脸、洗手,然后去学校,到学校后我迅速的将课桌面完整的擦干净,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2)学生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做了那几个动作,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接触的都是物体的什么部位?(指明学生回答)
(3) 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引出: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① 摸一摸:摸一摸桌面、板凳面、指甲盖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②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③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认一认: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课件出示相应的图形)
②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③比一比:下面的图形与上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说出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吗?(课件出示“非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学生归纳后,教师课件展示面积的概念)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 课件出示:喜洋洋带来的问题:小朋友们羊村想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我们选一所大一点的土地吗?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A、B两块土地哪块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②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③ 提出操作要求:
ⅰ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ⅱ、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ⅲ、学生操作。
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ⅳ、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ⅴ、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要求自学课本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ⅰ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ⅱ每个常用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请你画出相应的句子。
ⅲ这些面积单位分别适用于测量怎样的面积时?请分别举例说明。
②检查自学情况。
ⅰ、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ⅱ、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ⅲ、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ⅳ、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课件出示)[学生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2)判断(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出原因]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指明学生回答后,集体订正)
(4)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篇7: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材第71页~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多教媒体课件,常用面积单位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双击文件名便可下载: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8: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篇9: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
篇10:小学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小学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 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周长》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角的度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
篇11: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面积》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面积》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12: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课型定位---- 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篇13: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
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第5课时P82-83页
第6课时P84-85页
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024-01-22
《圆柱的表面积》六年数学下册说课稿2023-03-24
数学正方形说课稿2023-08-28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2023-12-13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2022-05-07
《正方形》说课稿2022-08-16
五年级下册早说课稿2022-07-22
分数通分说课稿2023-11-17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众数》2024-01-1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数学说课稿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