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时间:2023-10-04 08:00:2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共11篇)由网友“gshf84”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篇1:说课稿初中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由此设计一个阅读的系列教学,计划安排三个课时,具体的知识目标:

1.了解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3.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性格。

4.培养拓展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运用多媒体、教材、课外读物、学生习作相结合,以及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学后运用,实际训练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

导入进入情境,自读汇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合作探究、体验反思,质疑交流、表达思想,实践练习、拓展阅读,深化理解小结以及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

主要让学生走近老王: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走近作者: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思想)。导入最后一句话,比较多吃多占幸运的人。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所以感到“愧悟”。

总有人不如我们,我们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以关爱为话题实际的爱心寄语训练,将课堂引向高潮,达到预期的效果突出文章的重点。

第二课时

由优秀作业展示导入拓展阅读的方法与角度。

首先用听读《诚实致富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拓展的角度。

教师明确—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与人物的品行有关----与平民的话题有关。

其次阅读拓展资料。

干校六记我们仨围城读《伊索寓言》片段。

教师归纳拓展的用意。

1.了解作者夫妇二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作平风格等,对进一步理解《老王》有补充提示作用。

2.学习拓展阅读的其它方法

最后教师小结(ppt展示)拓展阅读方法及其选文的角度。

1.题材相同或者相关的文章(主题情感人物)。

2.体裁和语言风格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

3.同一个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

4.与作者有关的对学习本文有补充提示作用的文章等。

合理设计阅读作业。

1.拓展阅读《读书苦乐》、《记傅雷》。

2.获奖作文《热》《不和谐的声音》。

第三课时主要是实践各种读书方法

比如朗读法齐读《读书苦乐》。

思考作者的语言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述读书的乐趣的。

用跳读法《阅读------用心灵的眼睛》。

用圈读法画出集中阅读的方法。

师生一起归纳阅读的方法。

---------比较法--------朗读法--------摘贴法--------跳读法

--------修改法------圈读法--------讨论法-------现炒现卖法等

最后是实践应用

运用比较法阅读《热》《不和谐的声音》

和运用修改法完成《热》《不和谐的声音》两文的修改

(附录:补充材料来源1名著网等2《语文教参》3《中文自修》《新读写》)

篇2:说课稿初中

一、说教材:

《石榴》这篇文章是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散文。其单元说明要求,阅读这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根据这一要求及状物类散文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由于这单元的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到状物类散文,《石榴》这篇课文又放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对本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后三篇文章《海燕》《白鹅》《鹤群翔空》的学习及今后对状物类散文的学习。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②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特色。

2、难点:①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②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起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作用,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

根据状物散文的特点及《石榴》这篇课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引导法。通过课件、实物摆设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在上课之前,我要准备的东西有如下这些:

1、多媒体课件,内容以有关石榴的图像为主;

2、在教室前边摆上几盆石榴;

3、班级出一期以石榴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三、说学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选择独立思考或与人讨论,解决问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由他们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讨。总之,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程序:①引入②预习检查③作者简介④课文学习⑤学生质疑⑥小结⑦布置作业

1、引入:(3分钟)

因为课前已对课文进行预习,班级出了一期有关石榴的板报,教室内又摆了几盆石榴,所以学生对石榴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所以,引入就由一位学生谈谈自己对石榴的印象。

2、预习检查:(4分钟)

课文有无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在课文学习之前,我常安排预习检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课通练习册中的“自测关”来检查。

3、作者简介:(3分钟)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对部分名作家要有所了解。郭沫若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这篇文章,又是我们首次学到的郭沫若先生的文章,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相关情况。对作者的介绍,不是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来完成。相信已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前已找到了这方面的材料。

4、课文学习:(27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7分钟)

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清,可能有点难度,这有必要向学生作提示,通过幻灯片提出: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

石榴 → 石榴 → 石榴。

(2)分析、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结合文后练习题进行)。(10分钟)

先找出课文中描写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语句,然后说说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在这里,有必要点出描写、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幻灯片放出相关的图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以上内容分析完之后,就引导学生探讨整篇文章作者所要寄寓的思想感情。这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同样也由学生来介绍。

最后简要归纳托物言志这种写法。

(3)品味语言特色。(10分钟)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所认为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

对于优美句子,学生可能会找那些拟人句,所以,在学生交流中,有必要引到文后练习题三。

5、学生质疑。(6分钟)

由学生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解疑。这边值得一提的是,肯定会有学生提到文后练习题二,即为什么作者说石榴花是“的心脏”。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把课文的另一个难点解决了。

6、小结:(2分钟含布置作业)

综述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引申到课文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是主题。

7、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草树木,写一两段话加以描写,并抒发自己的感情。

篇3:说课稿初中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主题班会的题目是“明晰目标,赢取美好未来”。这次班会的设计是基于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初一的新生,刚刚脱离小学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初中生活的快节奏。“明晰目标,赢取美好未来”的班会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明晰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调整学习的心态和状态,从而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新生活新环境,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下面我从班会设计、班会准备、班会流程三个角度来说说这堂班会课。

一、班会设计

现在的学生,对目标大多理解不到位,或者没有目标,漫无目的,缺乏自主性;或者随意指定目标,定下目标后又不付诸行动,随意放弃。这种对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主动地学习。而现在的学生,排斥心理特别强烈,一味的说教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很微弱。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想到了将人生的目标的说教采取给父母写信、书信展示评比的方式,将看似宏大、枯燥的说教转换成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书信交流中体会到人生中类似的际遇,逐渐明确自己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这样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触动他们的内心,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愿望。其间再利用没问、亲情的多种途径,不断强化“目标、行动”这两个关键词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逐步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效果。

二、班会准备

为了使这次主题班会更富有实效,课前我让每位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写一些自己对未来的设想,确立1-2个人生目标,说明理由,并写一写自己将如何实现目标。写完后,每位同学拿给家长看,病情家长对此写一封回信。回信内容可以是引导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可以是给出一些要求和建议。从反馈的情况看,家长对于本次班会十分赞同支持,每一位家长都很珍惜这次机会,把它当做一次与孩子心灵交流的契机,回信语气平和亲切,交流情深意切,很令人感动。我从中截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内容制成了课件,作为对学生的鼓励。

这一做法,旨在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充分参与到班会中来,一方面让他们明白,班会不是走形式,而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活动;另一方面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会流程

1、谈心导入

班会课上,我采用师生谈心的方式来导入,在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学生近阶段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感到比较累的原因,由此自然引出“确立目标”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

“师生谈心”这种方式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提出对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法。

2、书信展示赛

我在通过谈心导出确立目标的重要性后,又鼓励十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推荐一名同学,将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即兴展示,读给给同学听,畅谈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同时组成一个评委小组,根据目标的时效性、可行性、是否远大等各个方面,对十位同学进行评审,评选出最具实效奖一名、最远大目标奖一名、最具潜力奖两名,这一环节成为本次班会的亮点。十名同学的人生目标有:中国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知心朋友、掌握一门精湛的技艺、取之不尽的信用卡、无穷的毅力和能量、免费周游世界、健康和感恩知足的心、攻克癌症的医学博士、杨利伟一样的航天员这十项。不同的人生目标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向。同学们个个激情满怀,踊跃参与,除了十名学生代表外,还有另外两名同学也争取到讲台前朗读了自己写给父母的人生目标书信。

这一场“书信展示赛”,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许多人生道理,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3、即兴采访

“书信展示赛”很快结束,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我抓住了机会即兴采访,让同学谈谈感受。同学们有感而发,谈了很多。围绕着“行动”二字,我引用了一篇古文《为学》中的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行动”的重要性,鼓励同学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如何通过目标实现行动。学生们的发言很切实,同时我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在几个平时行为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说完后,特别和全体同学说——大家都听到了吧?我们都是某某同学的督促人,希望某某同学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

由于精心的设计,班会氛围一直热烈,学生十分愿意表达自己,发言此起彼伏,且都十分精彩。这一环节由于学生发言的精彩发言和老师恰当引导让整堂课显得既有趣又富有实效。

4、学姐真心话

在同学们说得差不多后,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位曾经就读于七甲中学,现在已经留美博士毕业的学姐史雪荣,并用大屏幕播放了一段鼓励学生的视频。视频中史雪荣鼓励同学珍惜宝贵的初中生活,如何有效的学习实现人生的目标。看完后,我又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初一的学生处于同伴价值取向为主的时期,比较能听进同龄人的话语。从学生随机谈的感受来看,他们的确被这位学姐的话打动了。

5、家长寄语

在学生都意识到要通过行动实现目标时,我用PPT投放了极端家长的话,让学生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与期望,使他们的内心再一次受到感染与触动。

许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进行心对心的交流,由此往往引发许多问题。我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灾害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这个环节时,全班同学显得最安静,看得出,他们被感动了,听到心里去了。

6、合唱回味

我用歌词“我的未来不是梦,认真过好每一分钟”道出了对学生的希望与祝福,最后,我们一起合唱《我的未来不是梦》,在音乐声中结束了此次班会课。

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大意与本节班会课的主题很切合,卖我与学生们一起合唱此歌,让他们在歌声中一起回味,深刻地记住本次班会课带给他们的启示。

篇4:说课稿初中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首先我来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一 说教材分析:

排球运动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选项学习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的垫球技术,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接发球与防守的最常用的主要技术。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排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与战术的基础,防守也是进攻的开始,垫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这一教材在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排球运动的第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着重垫球技术中的击球点与击球手臂的正确姿势。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 说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水平五)排球选项教学,学生是高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生理和身体条件都还没完全成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所以在学习排球技术动作时,心里会有一种畏惧感,怕痛等心理因素。一方面学生又好动,其想象力丰富,具有好玩、好动、好思考的特点,教师要积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的乐趣。

三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排球垫球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排球垫球正确击球点技术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认真练习,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的击球点

2、教学难点:身体与手臂的协调动作

五 说教法、学法与手段:

1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预防纠正错误动作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来达到传授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目的。

2 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观察法、表象训练法、模仿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自我评价法和小组评价法。

3 手段:主要有挂图的应用,出示正面双手垫球完整及分解技术动作图片让学生欣赏,老师点评提问,其目的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学生有直观的理解。例如:在基本部分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观看正面双手垫球挂图,同时结合教师的讲解,介绍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之前对所学的垫球技术动作有一初步认知,明确动作要领和教学重难点,积极进行表象训练。

六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及服装。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注意事项,导入教学。

教学意图:在课的开始部分对学生进行纪律性和安全性教育,并提出相关的要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准备部分

教学流程:

1、慢跑400m热身 2、徒手操

教学意图:通过慢跑热身和徒手操拉伸练习,使学生的主要肌肉和关节得到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神经兴奋性,为基本部分教学做好身心准备。

(三)基本部分

教学流程: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教学

⑴.技能泛化阶段 学生观看挂图,在大脑皮层下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⑵.垫球技术的学习

① 学习手型。包括抱拳式、叠掌式

② 学习准备姿势。 包括半蹲准备姿势和身体的快速移动

③ 学习处理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④ 学习双手触球时触球位置,即手腕起的10至15厘米处垫球

⑤ 学习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⑶.学生进行分组对垫练习

(四)结束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放松整理练习

3、课堂小结

4、布置课外作业

5、安排体育骨干收还器材

6、布置下次课的内容

7、师生再见(下课)

教学意图: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展示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篇5:说课稿初中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边123角32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 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篇6:说课稿初中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篇7:说课稿初中

一、教材分析

《丑小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第28课。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文章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本组教材主要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选材的,而本课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课,在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坚强的面对困难”这个主题思想。

另外这还是一篇打开学生想象之门的好文章,文中有好几处可以进行补白想象、延伸,有了“恰到妙处”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会更深刻,对丑小鸭的认识更深刻。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个别一类字的书写指导,联系上下文和自身体验理解词句,积累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体会丑小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坚强的面对困难,逆境是会改变的。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的心情,了解丑小鸭成长的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并学有所获。我努力创设一个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能让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及过程。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教学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为导读主线,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感悟文本精神。学法有三,一是朗读体会法,运用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文本主题。二是圈画感悟法,通过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阅读体会丑小鸭心理变化过程。三是情境引领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的语言渲染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遵循“顺学而导””的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因此学法也是教法。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除了教法灵活、学生自主、设计新颖之外,课堂教学流程更要顺着学生学习思路步步推进,进而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远观丑小鸭

(二)朗读感悟,走近丑小鸭

(三)抓住对比,赞美丑小鸭

(四)问题拓展,学习丑小鸭

(一)回顾导入,远观丑小鸭

回顾上节课所学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只丑小鸭,谁来说说他长什么样子?”学生很容易能说出他的样子,这时我一边总结一边画出丑小鸭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导入新课外,还有两个意图,一是针对: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这三组描写丑小鸭样子的词语进行语序的转换练习。“毛灰灰的”还可以说成“灰灰的毛”,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二是引出本节课的导读主线“它除了是一只丑小鸭之外,你认为它还是一只怎样的小鸭?”来展开本节课学习。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环节既训练了语言,又抓住了文本的感情着眼点与立足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重点是第二环节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感悟丑小鸭心理变化的过程。

(二)朗读感悟,走近丑小鸭

在学生自由读文之前,我提出了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3到第6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文章由词、句构成,精巧的用词往往能使得文章熠煜生辉,是一篇好文章的血脉。那么,在语文课上,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去推敲、琢磨,就能顺理成章地贴近文本的距离,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读后可能能够感悟到:这是“可怜的小鸭”、“孤单的小鸭”、“坚强的小鸭”和“有梦想的小鸭”(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教学顺序依据学生感悟汇报而定。下面我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说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可怜的丑小鸭”时,学生会找出关键句子比如“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或是“欺负、咬啄、讨厌、讥笑”等关键词语。在理解“欺负”一词时,我运用了联系上下文、以词解词法;引导学生看图释义和表演理解“讨厌”运用字理理解讥笑还有语言的讥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一词。从这些词句中有些同学会体会到丑小鸭可怜,也有同学会觉得大家都欺负他,他是孤单的丑小鸭。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我会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在感悟丑小鸭的可怜孤单时,我引导学生补白想象:“看到欺负、咬啄、讨厌、讥笑”这些词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进而对可怜孤单的丑小鸭认识更深刻了。在本环节的学习中,我还设计了“给鸭妈妈写书信”让学生和丑小鸭的心理融为一体,情感体验再次升华。

在学习“有梦想的丑小鸭”时,抓住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品读体会。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经历并造句理解什么是羡慕,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就是‘羡慕’。这样学生不仅对羡慕有了正确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丑小鸭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果学生对“坚强的丑小鸭”体会不太深,那么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带动学生体会。比如从句子“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来体会丑小鸭面对困难时并没有低头,他还是一只坚强的丑小鸭。为了让学生更近一步走进丑小鸭,感悟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特点,在“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这一段的学习中链接了一段原文的视频动画让学生欣赏并想象: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丑小鸭趴在冰上,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对丑小鸭坚强的就认识更深了。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遵循了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想象拓展的环节,能够实现学生与课文的精神交流,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心灵的对话中就会活力四射,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情感自然迸发,朗读也会到位。这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教学目标1、2,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

(三)抓住对比、赞美丑小鸭

让学生自读自悟,将丑美进行对比,根据学生汇报的白天鹅的样子画出白天鹅。抓住本段优美的词句感受丑小鸭的幸福蜕变。展开想象感受丑小鸭的幸福蜕变: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不幸,幸福美好终于来到,丑小鸭这时会想些什么呢?”“丑小鸭此时的心情”。

情感朗读感受丑小鸭的幸福蜕变: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设计理念:根据本段特点分别用“初读、想像、再读"三步学习,层层深入文本,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和丑小鸭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问题拓展,学习丑小鸭

以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1、此时此刻,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2、你想对欺负过丑小鸭的人们说些什么?在学生交流中感悟人生真谛。

(设计理念: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3)

六、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就根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以及它的经历,简笔画画出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样子,板书重点词“欺负”,根据学生的感悟汇报板书“可怜、孤单、梦想、坚强”等词语,使学生从板书一目了然丑小鸭的成长过程。

篇8:说课稿初中

一、教材分析:

《感悟幸福》一框是人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四单元“从这里出发”第十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设计通过话说幸福、争议幸福、品味幸福、提升幸福等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激发学生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使快乐伴随自己成长。本框重在感悟,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讨论,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压力。这时学生的心情是复杂,既有对初中校园生活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和恐惧。此时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看待将来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很多的幸福,即使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也能够在其中发现许多微小的幸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被自己忽略的幸福,明白幸福是要去发现和珍惜的。

2、学会品尝幸福,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幸福、珍惜幸福的能力,感受到幸福的乐趣,使自己健康成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生活,品尝幸福的味道。

教学难点: 感受幸福,领悟幸福的真谛

五、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总结反思、分析归纳,感受幸福,领悟幸福的真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

《祝你平安》播放

师:同学们,你听到幸福的声音了吗?歌词说的好“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你感到幸福了吗?你珍惜身边的幸福了吗?你是如何创造幸福的?为了把握住这些有关幸福的问题,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幸福的味道》

目的:目的:一是、引出课题;二是、通过歌曲导入,学生很快投入到课堂之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一)话说幸福

1、“说说幸福”,让四位同学起来读P111-112的几个幸福体验。

2、以“幸福”为话题,各抒己见。

3、阅读“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后分组进行讨论,并完成“填表”,我感觉到的幸福是:

目的:对过去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反思,切实体验其蕴涵的幸福,体验幸福的快乐。

(二)争论幸福

1、以“何为幸福”为话题进行争论

争论一、二、三

2、引导学生阅读P113的“阅读角“

(1)、把班级学生按男、女分成两大组开展辩论赛

(2)、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然后学生讨论学习与幸福、金钱与幸福、成功与幸福的关系。

目的:本环节通过辩论、争议,使学生认识到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味,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图正是有钱不一定是最幸福的。

(三)品味幸福

师:由于性格、经历、处境的不同,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眼中的幸福是不同的。

小记者调查:你觉得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1、学生品读短文P114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领悟幸福的真谛并积极地去发现幸福。

目的:本环节使学生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在生活中品尝幸福,享受快乐。

(四)提升幸福 小活动、学生完成P115幸福清单,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 目的:本环节“幸福清单”使学生回味过去感到幸福的`事,享受生活的快乐。提升幸福、关爱他人,传递美德。

(五)归纳总结

师: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伴随我们成长,只要我们用心体味,就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做快乐的青少年。我们的很多幸福,都来源于他人的劳动和付出,来源于与亲人、师长、朋友的相处所得到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因此,我们要珍惜他人的付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次与他人在一起的日子,珍惜每一次相处的感动和开怀。

‘“小测试”: 设计了一道题,检验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否正确。

“知识拓展”:

青春终究是幸福,因为它有未来。

——果戈理

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别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巴尔德斯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穆尼尔.纳素夫

篇9:说课稿初中

一、评教学目标:

任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

二、评教学重、难点:

任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任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任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上一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直接的导课简单明了。

2.任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

生带着问题再次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任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以上是我认为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地方。

篇10:说课稿初中

听了康超老师的《撑起自我的保护伞》一课,我收获了很多,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评价康超老师的这节课。

一、评导入部分

康老师通过播放视频以及背景音乐的烘托,创设了一种触目惊心,哀伤的情境,让学生在悲伤的氛围中感受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的惨痛后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他让学生列举其他的意外伤害,使学生意识到伤害无处不在,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情境导入,更加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二、评教学过程

1、在自护知识知多少的环节中,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其进行取舍,联系学生实际,准备了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意在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防灾自护的知识和方法,学会用知识守护生命。这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他精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中,达到集思广益,了解相关自护知识的目的,教师及时归纳和相关知识的展示便于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自护知识。最后在欣赏保护歌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并实现了知识的扩展和迁移。

2、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把知识与学生的情感、社会现实、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课堂氛围的创设,重点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几种方法和技巧:正确处理意外事故的方法和技能;正确对待网络的不良诱惑;正确面对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总之,要有自我防范意识,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保护伞。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判断,理性分析,切忌麻痹大意和盲动,用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害。

3、康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目的,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活动过程、引导思考、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切身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情感,特别是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几种事例,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献一片爱心,向舍己为人的先进人物学习,保护他人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共同促进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自己和他人撑起一个保护伞

当然,人无完人,上课也是一样的,除了以上一些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1、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简,给学生重复的话语多。

2、小组讨论给予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学生没有更好的讨论出完整的答案。

篇11:说课稿初中

一、说教材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并利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这篇课文是本册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的典型例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二、说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认知目标: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难点

1. 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斯帕拉捷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说考点、易混点

考 点:斯帕拉捷的4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以及结果是什么。

易混点:区别“灵巧”与“轻巧”、“敏锐”与“敏捷”

五、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和《精读和略读》,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法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七、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片有关实验的文章,但作者在叙述中语言组织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描述,这样的跳跃,却给学生的质疑、思考、探究、创新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于是我对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就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看见了一个什么现象?

②这位科学家一共做了哪几次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哪儿开始的?

注: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把“人物、时间、现象、疑问、实验”的有关内容写在黑板上。

2、师:你能把这些疑问处都找出来吗?

三、读中诱疑,转换创新。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1次实验和第1个疑问之间的关系好吗?

谁愿把第2自然段读一下?(指名数人读)

2、师:再请同学把第1个疑问句读一下。(可找两三人)

3、师:你们觉得科学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吗?

注1: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换个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疑问,会马上就去做这个蒙眼睛的实验?

注1: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是”,一种是“不是”。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展开矛盾,让同学们仔细听辨,哪部分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4、师:可是,作者写了斯帕拉捷的这个疑问后,却紧接着就写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个实验。这样写,你们觉得合适吗?

注:不管是说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说出理由,这样就有可能自然地说到第3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上。

5、师: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说清,如果认为说清了,能说说作者说清了什么吗?

注:学生可能会说作者在这里说清了第1次实验的理由或假设,教师可在原有板书中添加“假设”。

6、师:假如我们要改变一下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可以怎样改?

注1:学生会把假设的内容放在第1句疑问后说。当学生在尝试语言转换再创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听,思考怎样把表达清楚意思、恰当使用句式。

四、读中质询,感悟再创。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的描述,你觉得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说得更清楚点,读过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讨一下,行吗?

2、学生集体交流。

注1:学生继上学习后,一般能发现第2次和第4次实验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说。交流时可让学生说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当学生在语言重组和再创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添加有关假说的句式,要多样化,尽可能不与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五、再读感悟,发现意义。

1、师:作为一个科学实验,是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7—9小节,想想科学家为什么对蝙蝠飞行的秘密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到“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个目的上去,教师可引发学生再读第8自然段,想想继续研究的目的,首先应是什么。

2、师:能说说科学家对其它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什么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吗?

六、回顾小结,诱发再探。

1、师:读了这个故事,研究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你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注:这里的回顾、小结,不应仅仅指向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所持的态度和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对课文表达的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以让学生建构一种批判、反思、深究、再创的学习品质。

2、师: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⑴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但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区分、选择。同时还可有机引导学生搜寻相关资料,证明个人见解。

七、展示图片,启发联想

1.人类从动物身上揭开了许多奇妙的现象,并受到启发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如人们从鱼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请写下来。(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或者上网查找,或者问问爸爸、妈妈去更多地了解)

2.平时在自然课上,同学们一定看过或者参与过一些实验,你能把其中的一个实验的过程生动地写下来吗?(注意按顺序、步骤来写,写清楚每一步做了什么,让人一看就明白)

八、板书设计

夜晚的实验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蒙住眼睛 轻盈敏捷

堵住鼻子 轻松敏捷

多次实验全身涂漆飞行不受影响结果

堵住耳朵 碰撞跌落

引起探究 带来巨大恩惠

初中化学说课稿《原子的构成》

化学键说课稿

初中化学《环境保护》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甲烷说课稿

鲁教版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说课稿

鲁教版有理数说课稿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共11篇)】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2023-02-15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2023-10-01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2022-09-26

碱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022-12-03

高中化学说课稿2023-08-27

水的组成说课稿2023-09-19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022-07-29

高中化学招教说课稿2023-07-25

氯气的性质说课稿2023-09-02

《水的组成》说课稿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