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说课稿

时间:2023-10-24 08:06:34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理想》说课稿(整理11篇)由网友“kk8027”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理想》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理想》说课稿

篇1:理想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学生读这首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从知识方面,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从能力上《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四、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5.体验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使诗歌的哲理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

七、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七年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谈不上有阅历,也谈不上有很多的人生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八、课时分配:2课时

九、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示范朗读资料,3、学生预习,阅读《理想》的资料

十、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课前回顾(2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目标引导(2分钟)

1、诵读、朗读训练

2、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26分钟)

(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听范读录音,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教师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5. 学生比赛读,教师打分,分出优胜组,作好记录。

(二)、初步感知诗歌主旨

1、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阅读材料,从诗歌中找出与材料中例子相似的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这一环节采取抢答形式,比一比,看哪个组找得最多,说得最准。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判断,评分、作好记录,决定优胜组。

4、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主旨。

5、选择自己喜欢的1-2节背诵。

四、课堂小测(10分钟)

测验自选背诵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小节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

六、作业: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自己从学习生活、电视、书籍中搜集和《理想》课文中有关的材料,每组分别自学3节,下节课讲解所学的收获与疑惑。

问题设计如下,供各组自学使用。(提前发给学生)

1、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3、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4、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5、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6、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7、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8、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10、第8节所谓“大写的人”?

11、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12、第11节与上面8、9两节有什么联系?

13、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2分钟)

要求每个小组长汇报课前自学情况,代表全组同学谈谈对理想的认识。

二、目标引导(2分钟)

1、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自主学习

1、方式:学生小组质疑学生答,答对的给予加分。

2、教师针对自主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有关提示:

1、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3、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看材料)

4、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5、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6、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7、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8、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9、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10、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11、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2、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13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四、课堂小结:

结构的梳理:

一 (1)理想的意义

二(2-11) 1(2-3)理想的历史意义 2(4-7)理想的人格意义 3(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三(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课堂小测

1、完成仿句练习

(1)仿造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思想 。

意志 。

(2)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 。

(3)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

(4)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她 ;她 。

(5)照例句发挥想象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推开秋天的门。 推开冬天的门。

2、完成课后练习三

附件:

《理想》阅读材料

1、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拥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八年抗战、国内战争,马克思主义都指引着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的新年,非洲索马里难民的理想是吃一顿饱饭;中国广州人的希望是创卫成功;中东伊拉克人民的理想是不再有炸弹声;日本东京市民的理想是安倍晋三的上台使日本经济继续好转。

3、飞机发展的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装置相继问世,气球的动力来源得到了解决。于是,人们全面展开了对能飞的气球——飞艇的研究。

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德进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进行了首次试飞并获得成功。

篇2:《理想》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5.体验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使诗歌的哲理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还要反思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本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谈不上有阅历,也谈不上有很多的人生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八、课时分配:2课时

九、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示范朗读资料,3、学生预习,阅读《理想》的资料

篇3:《理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学生读这首诗,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从知识方面,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从能力上《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四、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5.体验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使诗歌的哲理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

七、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七年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谈不上有阅历,也谈不上有很多的人生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八、课时分配:2课时

九、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示范朗读资料。

3、学生预习,阅读《理想》的资料

十、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课前回顾(2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目标引导(2分钟)

1、诵读、朗读训练

2、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26分钟)

(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听范读录音,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教师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5. 学生比赛读,教师打分,分出优胜组,作好记录。

(二)、初步感知诗歌主旨

1、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阅读材料,从诗歌中找出与材料中例子相似的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这一环节采取抢答形式,比一比,看哪个组找得最多,说得最准。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判断,评分、作好记录,决定优胜组。

4、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主旨。

5、选择自己喜欢的1-2节背诵。

四、课堂小测(10分钟)

测验自选背诵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小节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

六、作业: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自己从学习生活、电视、书籍中搜集和《理想》课文中有关的材料,每组分别自学3节,下节课讲解所学的收获与疑惑。

问题设计如下,供各组自学使用。(提前发给学生)

1、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3、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4、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5、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6、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7、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8、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10、第8节所谓“大写的人”?

11、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12、第11节与上面8、9两节有什么联系?

13、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2分钟)

要求每个小组长汇报课前自学情况,代表全组同学谈谈对理想的认识。

二、目标引导(2分钟)

1、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3、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自主学习

1、方式:学生小组质疑学生答,答对的给予加分。

2、教师针对自主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有关提示:

1、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3、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看材料)

4、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5、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6、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7、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8、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9、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10、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11、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四、课堂小结:

结构的梳理:

一 (1)理想的意义

二(2-11) 1(2-3)理想的历史意义 2(4-7)理想的人格意义 3(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三(12)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课堂小测

完成仿句练习

(1)仿造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思想 。

意志 。

(2)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3)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4)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她 ;她 。

(5)照例句发挥想象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推开秋天的门。 推开冬天的门。

篇4:《理想》说课稿

《理想》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篇5:初中语文《理想》说课稿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 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

因此,我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设计为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2.简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配乐诵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二)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三)体验反思

1.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畅谈自己的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3.背诵全文,选喜欢的诗节,自由组合并设计表演朗诵。

作业设计: 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篇6:《理想》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因此,我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设计为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2.简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

1.学生配乐诵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二)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三)体验反思

1.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畅谈自己的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3.背诵全文,选喜欢的诗节,自由组合并设计表演朗诵。

作业设计:

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板书设计: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3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分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篇7:《理想》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㈠朗读训练

㈡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作者作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生于成都,1949年升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担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到四川省文联。1985年起专职从事写作,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释词(略)

2、范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

3、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1――7节)

1、精读(略)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礼物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三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六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明确]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的个人利益。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阐述。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朗读8――12节,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8――12节)

1、精读(略)

2、课堂讨论

第八节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节说的实力相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步行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的“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是树立了崇高理想以后并为之奋斗的,以此为乐的人。

第十一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可笑”?

[明确]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又层进关系,与第八节又构成正反对比,“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两相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不立新功,坐吃老本,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付出,当然可笑。

第十二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理想开花”两句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丰收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四、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自由谈论,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语言运用(机动内容)

仿照第一节诗,写几句话

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了这首诗歌,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谈了自己的体会。理想犹如明灯,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说说你的理想,写成300字的随笔。

篇8:初中语文说课稿 《理想》

初中语文说课稿 《理想》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理想》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是富有形象的,诗人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理想》是一首诗,语言押韵、流畅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4,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4.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5.体验法。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歌,使诗歌的哲理化为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人生哲理,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多诵读。首先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处理。其次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将词句化为形象,在课文中品味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展开联想,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反复咀嚼。还要反思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对诗句的理解要借助于联系社会历史的发展,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深入思索。本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思想相对比较单纯,谈不上有阅历,也谈不上有很多的人生体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八、课时分配:2课时

九、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示范朗读资料,3、学生预习,阅读《理想》的资料

十、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诵读、朗读训练

2,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3,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选读两段流沙河先生自述《就是那一只蟋蟀──访流沙河先生》,《语文学习》第6期

1,以前只是从书本上读过一些流沙河的诗,后来,又读到他写的Y先生语录,幽默之中含着令人心痛的记忆,提醒人们对一个尚未走远的时代的继续反思。有人说他,娴熟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庄话谐说,因此,文章之中总是弥散着一股不同凡俗的怪异之趣,这样的感觉在我见到应门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时才得到完全印证,那种步履轻移的身姿,那种似动非动的神态,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语调,轻轻的语气,让人觉得这就是写庄子现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写Y先生语录的流沙河,就是写锯齿啮痕的流沙河。

篇9:《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

单元目标是:在阅读本组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学会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揭题之后,设置悬念

2、简介作者

二、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品读第一自然段(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读文,了解刘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课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二是;讲他课下放风筝,讲他讲他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他对生活质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3)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四.拓展练习

1.按要求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   ),(  )的脸上有一双(   )的眼睛,一头(   )的头发,跟衬出他的( )。

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含义?

五.作业:人物外貌片段描写。

篇10:《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11:《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起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留在作者心中。读完这篇文章,我也被文中的刘老师所深深的感动。《理想的风筝》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祖国、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学习文中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为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②过程和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及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③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课文通过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二、教法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理想的风筝》一课,感情丰富细腻,文字简洁明快,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略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学程预设:分享精彩人生,叩响学生灵魂深处的感动

(一)故事导入,激情铺垫.

课前老师介绍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的事迹,并展示《雀之灵》、《千手观音》等舞台剧照,适时配以音乐渲染情境。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导入:邰丽华用走出常人的毅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缔造出生命的尊严,演绎出一首完美的生命之歌,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这份坚定执着的生命历程。教师相机揭题板书:理想的风筝

情景的渲染,感情的铺垫,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文本世界,滋生出对学习内容的期待,揭题板书水到渠成。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课前,已经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此时老师通过言语诱发: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主人公的特殊之处呢?

了解了主人公的身份,教师又顺势抛出这一问题:这篇文章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这位特殊的刘老师的呢?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对下一环节学习的自然导入,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文中有关句子,考察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一位左腿残疾的老师,作者是从课上上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个方面来写的。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从感情上对刘老师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感悟人格魅力

1、自读自悟,点滴倾吐。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自己的老师,他的记忆中深烙上了老师的印象,;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心中激荡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到作者的文章中,去捕捉刘老师的生活镜头,去感悟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体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导”的价值,跟随学生的发现去牵引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倾吐胸臆,穿插合作朗读体会朗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并适时板书:课上慷慨陈词,跳跃旋转,和蔼可亲;课下放风筝:稚气纯朴,生气勃勃、顽强乐观。不知不觉中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用心感悟,用情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2、厉练语言,真情告白

教师创设情境:在同学们的点滴倾吐中,平易近人的刘老师正拄着他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奔走、跳跃、旋转,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这一情境的设置,将让学生一吐为快。可以肯定,学生有了课文文字的依托,有了心灵的震撼,倾吐的将是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心中放飞的将是理想的风筝。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在此不讲自明,本课教学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3、有情赏读,砥砺人格

导语: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进了刘老师,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就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梳理全文,情感升华

1、质疑激思,自主发现。

此处,教师安排一个质疑环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到这,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疏理,把问题指向学习写作方法的切入点: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的想一想,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健康者更有活力。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完美地凸现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能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诗文荐赏,升华情感。

课巳近尾声,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散文诗《理想的风筝》,和着曼妙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低呤浅唱:“天,瓦蓝,瓦蓝,理想的风筝随风飘荡,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个梦想,飞向理想的天堂……”。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这样的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幸福地生活在课堂上,此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智慧飞扬,情韵生辉的和谐境界。

结束语: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所示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作者是幸福的,同样,我也愿意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师生共同分享精神财富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快乐,交流的愉悦,成长的幸福。

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乐章。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写好幼儿园说课稿的方法

说课稿课件

课件比赛说课稿

军神课件说课稿

工业区位选择说课稿

说课稿的步骤

如何在短时间写一篇说课稿

《理想》说课稿
《《理想》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想》说课稿(整理11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说课稿2022-04-30

设计说课稿2023-11-10

《观沧海》说课稿及练习2023-08-22

《知书达礼》主题班会说课稿2022-05-07

班会说课稿2022-10-30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2022-07-05

力说课稿2022-04-30

四年级下学期《去年树》说课稿2023-06-12

通用课文说课稿2023-10-02

获奖主题班会说课稿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