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7 11:55:21 数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推荐17篇))由网友“MrGallavich”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1: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第108、10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九第1、3、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画、看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教学难点:概括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未完成的统计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科技馆吗?科技馆每年都会举行科技展览。

师:科技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近几年参观科技展览人数的情况,根据人数的变化情况,才能更好地作出决策。

2.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知识,你能说一说你都知道些什么吗?

(指名回忆并回答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准备

(出示教材108页《××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独立观察)

2.指名回答

生可能说出:参观的人数为3万人;参观的人数为4万人;参观的人数为6万人;参观的人数为8万人;参观的人数为8万人;参观的人数为10万人。

3.回答问题:

(1)哪一个参观人数最多?哪一个参观的人数最少?

(2)平均每年有多少人参观?

(3)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

(出示教材109页《××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折线统计图》)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它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答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拔指导)

2.互动交流

师:这个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

请将你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集体互动,交流解题思路。小组间质疑,辩论,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拔提升,形成最佳解决方案。)

(1)明确意义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2)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师: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还能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以下内容,哪些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哪些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1)全校各年级人数。

(2)病人每天体温变化情况。

(3)自已每年体重的变化。

(4)小组内每个同学的体重情况。

(5)我县去年各月份气温变化情况。

2.综合练习

(1)某县农民~20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篇2: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折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说?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把垂直射线平均分成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新知识当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2、3题。

课后小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得以实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篇3: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篇4:《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实验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突出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力目标: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从实例中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前叫同学们调查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的数量,指名汇报。

2、怎样使这些数目更清楚醒目呢?

3、课件出示一幅反映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观察、质疑: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引入课题: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一)初步认识、生活来源

1、阅读课本

(1)独立自学

(2)汇报所得:说说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方面有什么特点?

2、观察交流

说说你在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

(二)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从报纸上、网上或课外读物中见到过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想不想动手制作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呢?

(A)讨论制作步骤

1、看一看: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地方?折线统计图在反映数据上有什么特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小组合作学习课本上的制作方法。

讨论后小结,课件出示。

(B)动手操作

1、独立完成数学书第48页试一试的统计图,同学之间相互订正,并回答问题:哪两年利税增长最快?

2、从1992-实现利税情况统计图中,你能预测一下后来的利税将达到多少万元吗?

三、操作体验,分析应用

1、观察分析:出示病人体温变化情况记录,回答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所少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说说你的想法。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数据(-)。

请同学们将这些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将会达到多少?

3、拓展练习

某商场要将各个季度奶茶和凉茶销售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来帮忙。

(1)提示:统计图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在设计上应有什么不同?(要反映两种数据)

(2)课件出示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生活经验从图上反映的情况推断出哪条折线反映的是哪个数据吗?

指名到台上标示图例,集体订正。

四、课堂收获,学法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什么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后实践

课后请和你的伙伴一起调查麻城市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来龟山旅游的客人以供参考。为我们家乡的旅游业出一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选择的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句话是我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1)当学生从“奥运金牌图”上读出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喜获佳绩时,学生都充分显示出了爱国主义精神;(2)当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中获知我国家庭拥有汽车台数越来越多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当学生通过“某商场奶茶、凉茶销售情况统计图”体会到要反映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条折线是不够的。学生产生了新的知识欲望,从已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生能自主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设计两种不同的折线。这时教师再出示不完整的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己选择图例,将统计图补充完整。(4)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课外调查麻城龟山风景区的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提供给前来游览的客人以供参考。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为家乡旅游业出一份力的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一类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大大的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渗透进去了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力求在教学效果上达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5:《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

篇6:折线统计图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 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篇7:《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情况。

2.学生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从统计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作业纸

【教学重点难点】

①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②体验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的吗?举世瞩目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办,那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我国在奥运会上的获奖情况。

出示:奥运金牌榜

(1)师:这么多的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他们更简洁、明了呢?

生答,师(出示统计表)

师:整理成统计表比文字叙述更简洁明了了。

(2)师: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

(条形统计图,再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在条形统计图中是用什么来表示每届金牌数的?(直条的长短)

二、自主探究,研学新知

1.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国家体育总局的教练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大家见过这样吗,是什么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为什么教练们选择了折线统计图,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认识:统计图上的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生:

师:你观察的很认真,再来仔细观察,统计图上还有些什么?

生:点、线、数

(2)认识点、线段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在统计图上有点、线段还有数据。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些点表示什么?这个点表示?

生:23届15枚。

师:大家同意吗?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你的说法比较专业,是的,先看点对应下面横轴上的届数是23届、左面对应的枚数是15枚这个点正好是届数和枚数的交叉点。

第二个点谁来说说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着说

板书: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点的作用,相邻两个点连接的线段又表示什么?

生:从线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

具体说说:有的线段是急剧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缓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课件演示

师:你真善于观察,从线的方向上看出了数量的变化,也就是增减变化。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读图分析

师:我们通过点、线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借助这幅统计图分析一下这几届获金牌的变化吗?

学生2--3人说,说想法。

(4)预测:

师:根据总体是上升的,请你根据第23届到29届我国获得金牌的数据预测一下,的第30届奥运会我们国家会获得多少枚金牌?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一直增加吗?)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赛的结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会获得多少枚金牌,还要大家密切关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比赛。

(5)总结特点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采用折线统计图而不采用条形统计图吗?

生: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增减变化,可以预测。

思考: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板书:既能又能)

3.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我这里也带了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折现统计图,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课件股票、移动电话、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4.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实挺广泛的,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呢?

先想想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同位两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

汇报、评价、补充。

(2)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电脑是怎么制作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统计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横轴上找到日期所对应的这条线,再看纵轴上的.温度,日期与温度的交叉点就是第一个点,描出这个点并标上数据,像这样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点,描一个点标一个数据。最后用线段把各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明制图时间。

师: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几步?(板书:描点----标数-----连线)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描点时要沿着竖线对准总轴上的刻度,两点间的线段要直等等。)这些步骤清楚了吗?(同位互相订正)

(3)分析:看着这个最低气温统计图你能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忽高忽低,气温不稳定。

师:像这样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生病人数统计图

这是5月10日-----13日学生生病人数统计图,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生生病人数的变化情况。

2、出示气温图和生病人数图:对比这两张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建议给他们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价、补充。

师:我们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饮食、营养全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体育锻炼图

小彬为了锻炼身体,采取了1500米跑步训练,他坚持锻炼并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锻炼成绩吗?

四、拓展延伸,文化渗透

统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听(出示课件)孩子们,统计图确实无处不在,就在咱们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无穷无尽的变化,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这是树的年轮,这一圈圈的年轮不正是大自然对统计图的杰作吗?

篇8: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篇9: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篇10: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126―P128复式折线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与学具:

课件、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复式统计表。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课件出示亚运会会徽)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师:这是今年的11月12日即将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会徽,在这里让我们预祝亚运会圆满成功!

师:同学们,在亚运会中我们中国有几个强劲的对手,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韩国和日本)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统计表。请认真观察,看看能哪些信息。

生观察统计表说获得的信息。

小结:这是一个复式统计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韩二国在这几届亚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数量,那么要想看出二个国家金牌数的增减变化情况,该用什么把数据呈现出来呢?(折线统计图)

2、师:大家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这是四年级下学期学的知识。那么老师已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它做出来了。(出示课件中的二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试着分析一下金牌数量变化情况。

生大致能说出三种情况:哪一届最多;哪一届最少;总体呈上升均势。

接着出示韩国的统计图,同上处理。

小结:中韩二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总体都呈上升趋势,那么怎样做才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比较出两国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全二为一)

3、师:请同学试试看,把书翻到127页,看中间的折线统计图,这幅统计图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看标头。问:图上已有的折线表示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自然引出图例。点击大屏幕,出现图例标志。

学生完成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订正错误。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统计图。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4、问: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A、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B、两个量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清晰。

5、师:那么你能根据这幅图回答课后的问题吗,把书翻到127页,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根据这幅图,你能推测出第15届亚运会的情况吗?中韩二国较量的结果会怎样呢?(渗透德育)

师:第十五届亚运会已经于在卡塔尔的多哈成功举办,我们已经获悉中韩二国获得的金牌情况。课件展示十五届亚运会二国金牌数量。

小结:从两条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我们才能做出正确推断。

三、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还有很多。大屏幕出示陈明8―12岁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统计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全课总结:统计知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项知识,正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势,预知未来。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人生!

篇11: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篇12:《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13:《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 师:20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 (11℃)

师 :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 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 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篇14: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听课报告

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听课报告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篇15: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统计意识。

3. 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查看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 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 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 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 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 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 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 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 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如果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 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 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 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 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 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 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 出示:南京市~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 出示:南京市2001~20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长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己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己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标准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篇16:四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知识点

一、单式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①画出横轴和纵轴(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

②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多少(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

③描点,描点时应注意先找准横轴上的点,再找准纵轴上相对应的点,过两点分别做横轴、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所要描的点,在交点处点上实心点;

④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

⑤标注好日期和标题。(日期也可不标注)

3、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地推测。

(知识巧记)统计图,类型多,条形、折线一一说。

条形数量好比较,折线增减更明了。

绘制折线较简单,描点连线来解决。

完成绘图细分析,解决问题更容易。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两组(或多组)数据,且需要在一幅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或多组)数据,就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或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种统计图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各组数据的多少,数据的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比较各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折线表示表示不同的量,需标明图例。

4、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回答或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进行简单地分析和合理地推测。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数计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篇17:四年级《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例题1呈现了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和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讨论,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更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的特点。例2让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作出预测和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设计意图:

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制出一张条形统计图。这时教师引出并出示折线统计图。利用两张统计图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在交流中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给出问题:

1)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开始问题的探索。接着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这时候教师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做好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深化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课本第111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步骤:画垂线定刻度画网格画点线标数据

特点: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五、课后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学生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比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通过两种统计图对比让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而让学生感知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优点多,应用广。我充分利用教材,启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制图的过程花费了较多时间。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在课后的练习中,还应增设实践性的作业,加强学生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六年级数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合理选择统计图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说课稿

人教版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数学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推荐17篇)】相关文章:

《统计》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023-11-11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2023-03-19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12

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024-01-24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022-08-31

统 计教学设计说课稿2023-08-31

四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2023-01-26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2024-01-04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2023-01-13

《栽蒜苗》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2-10-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