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2022-04-30 01:56:13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ega”为你分享20篇“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篇1: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要相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

篇2:高三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高三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 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要相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问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全国高考试题)

[思路解析]1.A(A项中的“反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C项中的“鼓噪”,《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其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了明确的说明:“古代指出战时的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鼓噪一时。”D项中的“扰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搅乱,使混乱或不安”。这说明用了“扰乱”一词包含着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上的故意,它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而在原文中的“扰乱”,在古代也是一个常用词语,既可以用作及物动词表示“破坏”、“打乱”,又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混乱。而原文中的“扰乱”恰恰用的是不及物动词用法,表示“混乱”,因而这里的“扰乱”与现代汉语不同。)

2.本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误会,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能够正确识别。本题C项所拟题面是“田单深请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人敌军作内应,这两者之间显然有较大差异。A、B、D三项在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日:“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占胜之名,则诸侯国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日:“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日:“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日:“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日:“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日: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日:“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①然行之于楚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至杀身之祸。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文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忠的忠君思想。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译文: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

[参考答案]

1.A(谢绝、摒弃)2。C(A项“而”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则”均为连词,第一个表承接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表假设关系,译为“那么”;D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3.A4.B(魏文侯听说吴起“贪而好色”但很有军事才能)5.D(司马迁没有谈到吴起“缺乏从一而忠的忠君的思想”)6.(1)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2)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

篇3: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示例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示例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人物传记,善于把主要事件和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文笔生动,感情浓厚。《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课本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同时要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参考有关资料,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以便对《史记》有更多的了解。

二、要点回顾

《报任安书》这封信中司马迁自述了创作《史记》的原因,展现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表现了“幽而发愤”、“自陈己志”的主题。信中还表明记载三千余年历史的目的是“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阐述了他的荣辱观和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内心的波澜,显示了他的不屈的斗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封信表面是回答朋友的要求,实际是借题发挥,抒发胸中块垒,交代了忍辱创作的原因,表明了“弃小义雪大耻”的思想。

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采用了迂回曲折的章法结构。在欲尽处停顿蓄势,在宜伸处又作停留,不一气泻尽,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另外,为了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这封信所用语言是极其动人的。如描写自己的处境:“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那种无限痛苦跃然纸上,令人倍感凄渗。文中用大量排比句,有的以两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五句、六句为一组,甚至竟有一连用九句的,来表达情感。最有气势的是“四不辱”、“六不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等,表达的思想的一气贯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了贡献。文章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同时,反映了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赵国君臣配合,外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军事上严密戒备,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蔺相如本是门客,在和氏璧的去留难定的矛盾尖锐时刻,被推荐出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只是在秦国完成的,为此,他经历了两个回合的尖锐斗争。第一回合,他后发制人,临机应变,突出地显示了他的智谋。第二回合,舌战强敌,临危不惧,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以勇气。“渑池之会”,他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使赵国取得了外交胜利。“负荆请罪”是在国内的矛盾,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多次避免与廉颇冲突,表现出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文中着力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深谋远虑、忠心为国、勇于改过则简略带过。

《屈原列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本文表现了品格高尚,富有才干,忠君爱国的屈原在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下,一再被罢黜放逐,忠心一片,无处可表,只能愤恨而亡的悲剧,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司马迁对杰出人才不幸遭遇的愤慨。

本文把写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评价人物的品格情操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篇传记中叙议结合,穿插的议论占全篇一半。开篇叙事,强调屈原的才干。但屈原生活的政治环境恶劣,满心的悲愤,而作《离骚》。对于《离骚》,司马迁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手法评价了它的作者屈原,展现了屈原在方正与邪曲的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素养。这些议论不仅塑造了政治家屈原的形象,而且塑造了文学家屈原的形象。接着,历叙了楚国一系列失败,司马迁通过议论点明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的.恶果,屈原个人的遭遇关联着楚国的安危。最后,写屈原行吟泽畔,与渔父的对话,表明了屈原的耿介不阿的操守,可以说,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屈原的形象得到较好展示。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信陵君的仁义的谦逊,文章里具体写的是他亲迎侯赢,他的“下士”是希望“得士”,而“得士”,也是希望“士为国用”。另外,秦国围赵,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信陵君深明大义,冒了极大危险,夺得兵权,击退强秦,保卫了赵、魏的安全,这表明他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

本文着力刻画了信陵君的形象。首先,他“仁而下士”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文章详写了他亲自结交侯嬴这件事。信陵君听说侯嬴贤,就往请,后为他置酒宴宾,亲自驾车去接,侯生直坐尊位,信陵君执辔愈恭;侯生要他枉道访友,他便引车入市;侯生令他久立市中,信陵君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宴会上,遍赞宾客,并为寿侯生前。这些表明了信陵君思才如渴、慧眼识贤、仁而下士的品质。其次,他有着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秦围邯郸,无以求赵,便计不独生,决心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救赵,估计要杀晋鄙时,难过得掉泪;矫杀晋鄙后,则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军中,史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三、方法指津

文言文学习须从诵读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增强文言语感,体悟人物情感,把握文章的脉络,汲取文章的精髓。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须带有一定的情感,运用正确的语调,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作者的情感。

以《信陵君窃符救赵》第7段为例:此段共有五处对话,其中三处是侯生说的,信陵君和朱亥各说了一处。侯生的第一处说话是分析晋鄙可能的态度,提供处理的办法,读的时候要沉稳从容、铿锵有力,显示出人物此时庄重果决的情态和料事如神的特点。侯生的第二处说话连用两个反问句,这是对“公子泣”的强烈不满,在侯生看来,生死关头,需要的是刚毅果断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婆婆妈妈,作儿女之态,只会坏事,因此读此句时应当用显著的上升语调,语气严肃而带有谴责的意味。侯生最后一处是向信陵君表示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坚定信陵君完成大业的信念,语气平缓中带有壮烈,悲怆中透着自豪,但不宜过分的慷慨激昂。

信陵君的一处说话是针对侯嬴责备的说明,语气中既有自我的辩解,又有对侯嬴的敬重,同时还有不想杀晋鄙而又不得不杀的感叹,因此,诵读时当用稍为低沉舒缓的语调。而朱亥的一处说话是对“公子请”的回应,话语中透着“屠夫”的豪爽耿直,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因此,诵读时当用流畅快速的语调,并使用较高的音量。

四、考点例析

[考点]1.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析]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要相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问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人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20全国高考.试题)

[思路解析]1.A(A项中的“反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B项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

篇4:数学《和复习(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平方米)

⑵-=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4、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课后反思:

更加系统地复习了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将常见的重难点题型再次理清解体思路。坚持每个单元的结束,让学生制作单元归纳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力。

篇5: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关于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默第四单元生字词。

第二课时:复习第四单元。

一、容易写错的`字。

厚 竭 霆 盗 规 啄悬罐 傲 禁

二、容易读错的字。

浊(zhuo) 纵横(heng)交错 血(xue)液 惩(cheng)罚 渗(shen)出 不禁(jin)

三、解词。

1、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 冉冉上升:慢慢上升。

3、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相互交叉。

4、 甘霖: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5、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6、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严谨。

7、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雷霆,高声训斥。

8、 完好无损:完好,没有损坏,没有残缺。

9、 日复一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

四、成语归类。

反映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五、课后题。

P76 :3 、4 P79: 4

六、背课文。《开天辟地》6——8节

作业:

1、默写第三单元字词看拼音写词,自己批改。

2、自己设计课文填空。

3、读第三单元课文。

4、背诵复习内容。

篇6:高三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高三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一、目标点击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语言学方面的,涉及语言和文学,普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和语用学等内容。这些课文,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语言理论和语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

二、要点回顾

《语言与文学》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讲二者的关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用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文章分类论述,从语言的两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词汇与文学,主要讲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问题

语音与文学,主要讲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语法与文学,主要讲整齐的美和用语的简洁

《语言的演变》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世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法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从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全文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修辞的理解,文章一共讲了以下三方面内容:什么是修辞、修辞选择的标准和修辞选择的`条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语言和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同服务于整个社会。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明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方法指津

1.学任何知识,都不能学死,而要学活。学死,就是学什么知道什么,不学就不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学活,就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融合起来,联系起来,能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也就是学了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迁移运用,把它们化成一个整体,变成已有知识的一部分。

2.语文学习中的迁移运用,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懂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的意思,而且要把这些词、句、段融合起来理解,弄清它们整体的联系和意义,进而把这些意义和自己学过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比如,我们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许多新词在不断产生,一些旧词(特别是时代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在不断消失。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语言的演变》一文,就可以从新词的产生讲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亲身体会,让他们了解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进而理解语音和语法的发展变化。二是能够用文章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并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实践。阅读一篇文章,只限于理解文章本身还不够,还要能把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识应用于实际。比如这个单元学习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懂得文章中讲到的知识,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语文能力。比如学习《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在弄懂作者的主要观点时,还要学着运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适合对象、适应场合,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使语言产生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汇的含义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整合文章内容要点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砾石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随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过百年堆积而成的,华厦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积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屿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递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气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了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入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水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暴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入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

篇7: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 【探究新知】 [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作业]课本p70 1、2

篇8:第四单元 复习

第四单元 复习

第四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 C )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街灯 忠义 希望 悲哀 B热情 明星 溺爱 海浪

C森林 乡愁 珍奇 怅惘 D亲切 美丽 高洁 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①写出表示作者执著信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母亲万般思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副标题 “――寄母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改为“丢弃”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含着泪”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依据诗的上下文,将“抛锚”“起锚”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2.这首现代诗的主题是( )

A.描绘两海员不同的想法。

B.“出发”充满希望,“到达”带回果实。

C.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

3.这首诗押韵四个字是( )、( )、( )、( )。

4.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变化,这首诗一二节,哪两个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A.“一片洁白的浪花”“一阵铁链的喧哗”

B.“他最喜欢的”“最使他高兴的”

C.“激起”“发出”

答案

(六)1.B 2.①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②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③对母亲的怀恋,赞美伟大的母爱补充说明本诗的主题 3。不好。“丢弃”的对象说明已无多大利用价值,“妄弃”说明对使用对象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不妄弃”正说明作者对“纸”的珍爱之情。4.“含着泪”说明了一个即将远离故土的女儿对母亲的缱绻怀恋之情。5.略,

(七)1.见文中。

2.B

3.花、哗、发、达

4.B

第四单元 复习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第四单元 复习

第四单元 复习

第四单元 复习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 C )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街灯 忠义 希望 悲哀 B热情 明星 溺爱 海浪

C森林 乡愁 珍奇 怅惘 D亲切 美丽 高洁 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①写出表示作者执著信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母亲万般思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副标题 “――寄母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中,“妄弃”改为“丢弃”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含着泪”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篇10:《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和复习(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情景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1)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下图)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篇11: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画》、《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5篇课文,《语文园地二》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的画》。《画》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生字时,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走之的基础上,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认识“远、近、还”等字。写字教学时,笔画比较简单,主要是学习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教学时可以用一根彩色的电线展示这两个笔画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这两个笔画均为一笔写成,并提醒学生折角要写得圆润。

理解诗意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不必拔高难度。

本课课后安排了说反义词的练习,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出一些他们知道的反义词,加深对于反义词的掌握。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本首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写江南秀丽的景色,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本课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两处语言训练点:一处是“两岸树木密”,让学生懂得“密”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长得密?”第二处是“绿油油”这种格式的词语是第一次出现,也可进行拓展训练。

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安排的内容是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在教学中可以再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扩词的`训练。

《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诗歌,第一句、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三、四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生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本课中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种叠词形式可以作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体会叠词的作用。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切、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语文园地二》共有六项内容,包括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

“我会找”练习对字的偏旁归类,要求把带有三点水和走之的字找出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再说说其它认识的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全班进行交流。

“读读说说”中安排的练习是学会句型“什么地方有什么”。在教学中可在学生读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再练习说一说。《我们的画》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即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一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的变化,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悟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画》 2 课时

《四季》  2课时

《小小竹排画中游》  2 课时

《哪座房子最漂亮》 2 课时

《爷爷和小树》 2 课时

《语文园地二》 2 课时

《我们的画》 2 课时

合  计 14课时

篇12: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

在每单元的复习教学中,怎样能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还能短时高效呢!本学期我设计了一个单元评价表。每到单元复习时,以评价表牵动复习全过程,由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很感兴趣,也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比如,复习认读的字让学生两人一组互查,复习要求会写的字,学生组内听写,一次成绩不满意,还可以要求二次听写。在评价课文朗读背诵时,也是把评价的标准告诉学生,让学生互相做评委打等。最后,还有组评,主要是评价该生在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搜集资料,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否认真倾听等。

这样一个小小的评价创意设计,竟给我和学生都带来了惊喜,因为我看到学生的复习主动性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能更好地与别人合作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由此我想,教育无处不需要艺术,需要艺术的形式,艺术地处理内容,艺术的教育教学手段。这“艺术”从哪里来,可以从书本中来,从他人那里来,也可以从自己的实践中来,从自己的苦心思索中来。由这份惊喜,我也更加坚定了多去创造、大胆实践的信心和决心。在每个小环节里,我也尽量创设多种新鲜形式,引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如竞赛,挑战赛,自我拔高等,我和孩子们不再被复习所困所累,我们都在享受复习呢!

篇13: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旨,并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妙语佳句的艺术魅力。

3、理解本单元文化内涵以及一些阅读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选编的是四篇内涵比较丰富的文艺随笔。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考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不少语句都带有调侃意味,并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而这些语句又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为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的脉络,也就是说,要对作者发议论的起点和推论的过程了然于胸,这样才能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反复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相近的意思,乍读之下,容易让人觉得绕来绕去。因此,我们可以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然后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2.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咬文嚼宇》和《说“木叶” 》中对一些具体文例的评析不一定是最切中肯的,《读〈伊索寓言〉》中对社会人心的认识与批评也可能失之偏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观点也许不够严密等等,理解了文章之后又能跳出来,对它的内容或风格方面有所评价,这是我们提倡的切实有效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并能运用课文里的一些观点,来解决自己在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作家作品(可叫学生参考绿色通道和学习笔记)■

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月19日生。19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1925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等。

2.钱钟书(1910-),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1948)可以说是首创。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4.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手的变幻》(1966)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二)词语集解(音形义可叫学生自己积累)■

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2.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3.下野:旧时指执政的人物被迫下台。

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5.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6.毋庸赘言:无须说不必要的话。

7.销魂勾魄:魂魄离开了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8.倒人胃口:因为腻味而不想再吃。

(三)要点回顾 ■

▲《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明确】①课文从语言这一艺术手段方面,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性的途径;②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③课文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意。

文章中每一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先举例再讲道理,容易看出来;有的道理与实例融合在一起,不易看出来,这就需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思考。

▲《咬文嚼字》

“推敲”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呢?这个例子前后虽然也讲一言半语,但是没有详加阐述。细读这一段,抓住“意境”“境界”两个关键词语,根据作者对实例的分析,就可以概括出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同的字眼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境界,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读〈伊索寓言〉》

1.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贯穿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

2.质疑探究例说。

例如:“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是什么意思?

【明确】“下去”就是下野,下台,可见“上”“下”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下野、下台以后并不甘心,一心还想往上爬。

3.语言特色: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

▲《说“木叶”》

1.文章通过“木叶”,阐释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颇具普遍意义的道理:正是因为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所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像“木叶”和“树叶”一样,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2.课文中说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请从古诗中举出一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加以品味。

三、建议:

本单元为文化随笔,随笔为一家之言,一时之言。因此,它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才能领会更深。复习本单元时,还可以看一下绿色通道P142-P143,理解本单元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归纳中心思想的常见方法以及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等等。

篇14:《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和复习(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2)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

(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篇15: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篇16: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篇17: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句。

3、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课文。

4、回顾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关雎》分析两诗的不同。由此,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诗歌单元的复习。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以利于建构一个简洁明了的知识体系。

三、文学文体常识回顾

设计环节,教师给予提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感知学习的趣味性。

四、回顾文本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回答格式,学生两人一组自选课题组织完成。

设计目的,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文本内容,升华对文本的感知度,从而深化情感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内容概括的基本格式。

五、重点字词的强化训练

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完成,小作交流订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就发现的问题做一强调,引起注意。学生交流完毕,分小组展示,相互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多以激励鼓动方式。

设计目的,为学生梳理文原文基础字词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虚心听取被人建议的心态。在互相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拼、赶中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 当堂达标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小组抢答。

设计目的,通过此次练习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七、中考链接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组交流。

设计目的,以了解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

八、小结

设计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的所得,或者感受或启迪。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做好学习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篇18: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 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篇19: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篇20: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

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备课组学期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学计划

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初三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计划示例202

学校教师上学期教学计划示例

学校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格式示例

九年级语文组教学计划

第二届北京高考专家研讨暨高考展望会成功举办

高三地理阶段总结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三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0篇)】相关文章:

高三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2-09-16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生错题集别光看不做2022-10-26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4-01-01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锦集2022-08-11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9-06

三下语文学期教学论文2023-01-04

三上语文个人工作计划2022-08-19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目及答案2022-08-05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