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张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 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 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 铺 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七、教师布置作业 并小结。
1、作业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篇2: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仔细品味朗读,体会浓浓的亲情。
【学习重点】
体会亲情。
【教学设想】
对于亲情,学生都能体会,但很少有人能从点滴的生活细节、最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和深沉,应结合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去体会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学会回报。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与家人一起散步的情景,也许是在海滨栈道,也许是在林荫小路,也许是趁周末闲暇,也许是在华灯初上之时。(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所以我们都习以为常,然而就是在这些点滴的生活细节,蕴涵着最为真挚温馨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散步》中那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检查并齐读。
2、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⑴ 一家人在散步时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⑵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感情。
4、讨论交流思考题:
要点:
⑴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依从母亲,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则疼爱孙子,改变主意,最终决定走小路,三代人互相体谅。
⑵ 一家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浓浓的.亲情)
三、研读赏析
只是一次短暂的散步,只是一次小小的分歧,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源于作者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和含蓄凝练的文笔。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的字字句句。
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情景和语句,仔细品读并简要评析。
步骤:
1、自己品读(初读,感知内容;再读,揣摩关键词语,体会感情;充满感情,再次朗读体会)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例句及要点:
⑴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体现出母子几十年间一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⑵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孩子的语言,充满生活情趣,写出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更体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⑶ 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此处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依从儿子,会怎么样?)
体现出我的以身作则,尊老敬老。
⑷ 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母亲疼爱孙子,宁愿自己克服困难,体现出爱幼的美德。
⑸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自然美与人情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⑹ 结尾一句。
我作为中年人,意识到自己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重大使命,是连接两代人的桥梁,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表现出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课堂练笔
散步,只是很平常的一个细节,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但作者却能从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掘出亲情之温馨、人情之美好,那么: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让你感受到亲人对你的关爱?
2、你有没有主动对关爱你的人做过什么,让他们也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关心?
写出你感受到的家庭温馨。
五、小结及作业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缺少细心的发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去体会父母、他人对你的关爱,并且学会回报关爱你的每一个人。
作业:
1、用你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你感受到关爱时的情景。
2、学会珍惜和回报身边每一点每一滴的关爱。
篇3:《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相关文章推荐:
1.《散步》教学设计 参考
2.小学生《散步》教学设计
3.《散步》教学设计案例
4.散步教学设计
5.《散步》教学设计
6.散步教学设计
7.《散步》优秀教案设计
8.《秋天》教学设计
9.《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10.《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篇4:《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相关词句,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唤醒感恩意识,激发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散文《散步》,质朴地展现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样感动着你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步》。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正音、释词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思考:(学生听配乐朗读)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几个人物?(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4个人)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朗读、探究、简析
1、学生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一:“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为母亲身体着想)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3)、问题探究二:第4段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景物: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感悟:蓬勃的生机,珍爱生命。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分歧)
B、“我”是怎么解决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
C、结果又是如何?(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她的孙子)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齐声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明确:“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态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明确:“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4、朗读课文
五、课文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字词读音和释义,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含义……
篇5:《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答:“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答: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答: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篇6:《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从字里行间去感悟、发现。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出示图片
同学们,家是温馨的港湾。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幼更尊老的故事。(板书课题和作者。)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明确: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勾画出文中有情趣的的句子。
2、思考问题,快速抢答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设计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1、散步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为了年老多病的母亲。“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在母亲不愿出去散步时,我怎样劝说母亲?明确: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在。(板书:劝)
3.一家三口散步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但我们一行人却是与众不同的。我和妻儿陪着又熬过一个严冬的母亲去欣赏初春的秀美景色,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将会使母亲获得新的活力。请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明确:“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我和母亲的关系如何?
明确:“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明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生命原本就是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5、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偶尔也会发出不和谐的音符。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我们在笑声中散步,在岔路口,却发生了分歧?
明确: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板书:分歧)
6、一老一小,不能两全,只能顾一头,面对矛盾,该怎么办?(板书:让)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但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
7、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
明确:爱幼。奶奶疼爱孙子,总是谦让,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还是宠着孙子。
8、体现了奶奶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奶奶是一位温和慈爱,谦让体贴的老人。
7、矛盾解决了,多和美的家庭啊!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我和妻子怎样做?明确:作为主心生命骨的我们,郑重其事地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深沉朗读末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了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含蓄地写出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重大使命。(板书:背)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挖掘“尊老”内涵。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语言赏析,美点寻踪,探究质疑:
1、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可以从写景的句子和文章的主旨句下手。
1、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3)平实质朴的语言美
(五)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1、设想晚饭后,全家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爱看戏曲,爸爸妈妈爱看电视剧,你爱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里,你该怎么做?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小组讨论)
(六)小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
送给同学们最真诚的话语。孝心,永存心头。亲情,永存人间。
(七)写作指导作业
给予我们写作的启示。写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用心灵的眼睛寻找真情,用你的手中的笔,抒写实感。
作者懂得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的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再次发扬光大。
篇7:《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相关词句,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唤醒感恩意识,激发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散文《散步》,质朴地展现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样感动着你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步》。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正音、释词
嫩芽(nèn)熬(áo)
霎时(shà)分歧(qí)
拆散(chāi)水波粼粼(lín)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分歧:(意见、思想、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思考:(学生听配乐朗读)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几个人物?(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4个人)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朗读、探究、简析
1、学生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一:“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为母亲身体着想)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3)、问题探究二:第4段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景物: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感悟:蓬勃的生机,珍爱生命。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分歧)
B、“我”是怎么解决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
C、结果又是如何?(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她的孙子)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齐声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明确:“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态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明确:“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4、朗读课文
五、课文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字词读音和释义,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含义……
板书设计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
作业布置:
1、精读课文,为下节课重点研读做准备
2、“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书写
篇8:《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步时一种非常常见的生活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散步只是一种休息方式,但是在作家莫怀戚的笔下,散步则成了一个凝聚亲情的纽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莫怀戚一起散步,共同体会这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我们的预习导学案。
三、师生合作,探究文章。
1、师: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大家觉得作者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的关系角度出发)
2、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额朗读课文,想象这一家人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抢答题)
①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
④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产生了分歧,作者解决了分歧)
3、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原野上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分歧在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中解除了。)
4、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篇9: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
2.尝试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绘本中的动词,猜想故事发展,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教学准备
1.每人一本只有前图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故事。
课件,动画视频。
教学分析
重点:观察绘本图片,猜想故事发展情节,并大胆讲述故事。
难点:理解掌握动词走、绕、越、穿、钻,并模仿相应动作。
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跟老师散步的感觉怎么样?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过渡语:在一个农场里,住着一只名叫萝丝的母鸡,它也喜欢散步,每天吃晚饭前都要出去走走。
二、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1.一天,母鸡和往常一样,又出门去散步,结果谁来了?(出示PPT)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这本好看的图画书,名字叫《母鸡萝丝去散步》,咱们一起来把名字说一遍吧。
2.观察封面,猜猜这本图画书里可能会讲些什么。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狐狸吃到萝丝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3.猜测故事情节。
①请小朋友轻轻拿起桌上的小画书,一页一页地认真观察,猜猜看都会发生什么事情,和身旁的小朋友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②(逐幅出示图片)每个场景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在池塘、干草堆场景时引导幼儿说说有没有其他小动物发现狐狸。
③当幼儿说到某个场景时,分析相对应的动词走、绕、越、穿、钻,请幼儿模仿动作。
设计提问:为什么母鸡没有掉进池塘?为什么母鸡越过了干草堆,狐狸却掉了下去?(活跃幼儿思维)
④每个场景,教师进行分段讲述并适当加入表演动作。
4.分析角色。
①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
②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
③你想对母鸡说什么,再对狐狸说什么?
小结:狐狸如果认真观察,做事之前细心考虑,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过渡语: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图画书的动画版?
5.师幼一起观看动画视频,完整地欣赏故事。
6.(放录音)教师带幼儿进行表演,提出要求:看谁演的狐狸最像。
小结:这个绘本故事有趣吗?还有许多的绘本故事也非常有趣,以后你们读到了好看有趣的绘本,就拿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三、延伸活动
师:第二天,母鸡萝丝又去散步了,这次又发生了什么呢?请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了画下来,然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吧。
篇10:《散步》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散步》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前前后后我反复修改教案近十次,修改多媒体课件多达五次,我下载了几个背景音乐,在家中自己对着镜子反复进行朗诵比较,并且最终使用了激情导入和背景音乐《雨的印记》配乐范读课文,以母爱和父爱感染同学们。
我一共安排了四个主要环节:一、听文入境;二、读文生情;三、品文悟情;四拓展延伸。整节课,我都试图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做实实在在的接触,亲历阅读,谈他们自己的体悟。较好地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散步》是体现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我选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指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收到了较为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此,我简单总结一下《散步》教学的得失,希望自己扬长避短,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本堂课的主要优势:
1、情境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以情动人;
2、多媒体课件加大了课堂容量,拓展延伸较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强,能够主动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高;
4、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既让学生感受了浓浓的亲情美,同时学生也基本学会了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5、课堂亲和力强,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较强,基本功较扎实。
本堂课的不足:
1、学生读课文的时间还不够,朗读中情感和语速把握还不到位;
2、受多媒体的限制,某些环节学生与自己的设想有些出入,偶尔显得不太连贯:
3、板书设计还不够艺术,不够精美。
通过培训,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改,教学过程也适当修整,之后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与学生的互动更多,教学效果更明显,这足以证明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感谢这次培训,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一定会更好更多地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1: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返回目录
《长歌行》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返回目录
《愚公移山》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返回目录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返回目录
《寓言四则》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闵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返回目录
篇12: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篇13:散步的优秀教学设计
有关散步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语文教育的作用:语文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散步》是七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此单元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亲情的文章。结合课程标准来看,单元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浓浓亲情,培养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散步》一文短小精美,适合学生朗读,本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几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从“散步”这件小事中学习作者孝顺父母的美好品德,从而理解全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想象更好地把握主题。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及拓展阅读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
【教学难点】
对于部分中下游的学生来说,理解几处关键句子稍有难度。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
【学法设计】
学生参看《目标》上的《学习内容指要》和《学习方法点拨》,做学习笔记(概括文章内容、查阅疑难字句、赏析摘抄精彩句子),在预习时圈点关键语句。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查阅疑难字句、赏析摘抄精彩句子
2、收集古今中外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认为自己能做到孝顺父母的,请举手!在不违背是非原则的条件下,自己的愿望和父母的不同时,能够顺从父母的再举手!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做孝子容易,做顺子难。在不违背是非原则的条件下,宽容和忍让也是孝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预设学习目标
根据导语,学生可以合作预设本课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目标》上的提示提炼归纳,并作适当补充,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预设学习目标,可以使其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由教师设置变成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思想。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朗读全文并概括文章内容,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师提示学生可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方面进行概括。
精读课文6、7两段
1、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面对“分歧”时:
⑴ 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⑵ 我最终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⑶ 事情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⑷ “分歧”解决了,一家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⑸ 在整个事件中,谁是关键的人物?“我”的身上具有怎样的优秀品德?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由于一家人互相谅解、忍让,“分歧”得到了解决,一家人和和美美继续散步。在整个事件中,“我”是主要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我”作为中年人,责任重大,“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由于我的孝顺,事情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揣摩在面对“分歧”时,不同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在出现家庭矛盾时,在不违背是非原则的条件下,应该先顾及老人的感受,特别是孩子,也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孝顺老人。
2、教师启发:
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的孝顺?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揣摩语句,例如,我让母亲出来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背着母亲等等。
四、想象训练
想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是怎样一种情景?
教师引导:可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以及景物描写等角度想象情景。特别是想象我怎样扶着体弱的母亲,说着怎样的话等。
此环节的目的使学生从这个细节中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一直是非常孝顺母亲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位。
五、研读探究
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品味语言,体会它们的作用。
学生合作赏析:两处景物描写都写出了春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就是整个世界。”
四人小组讨论:部分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可能有难度,教师可设置问题提示:我和妻子为什么“慢慢地,慢慢地?”
1、怕摔了母亲和儿子,小心谨慎!
2、感到了一种沉重,一种责任的沉重,中年人对家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大责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有三种形态:老年,中年,孩子。母亲、我和妻子、儿子构成了整个世界。因为有了对生命的珍爱,所以有了一代一代生命的延续,才有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师小结:中年人在家庭中有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对社会而言,则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中年人应有强烈的使命感。作为子女,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为父母解忧,孝顺长辈。
在此环节中将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能更好地强调对生命的珍爱,生命的使命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做父母的不容易。
六、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在你的家庭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家庭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古今中外有关孝顺的名言很多,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准备的材料。
通过此环节的交流,增强学生的体验,认识到在自己的家庭中也有类似“分歧”的矛盾,要学会处理,并积累精彩含义深刻的句子。
七、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
教师小结:在人的一生中,生命的两头(孩提和老年)时都需要人照顾,只有中间(中青年)是照顾别人。尽孝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记住培根的话吧:哺育子女是动物都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伟大壮举!
小结的目的:强调本文的主旨,深化学生敬老尽孝的意识。
八、作业
1、阅读《三代》,与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2、教师推荐诗歌《有一天我们都会老》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
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
现在我常忘了扣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
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
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所以,
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
陪着我,慢慢的。
就像当年一样,
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多点时间陪陪父母吧,对他们好一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
诚如斯言,当善待父母,父母是个宝,如此做人,你会享用终生。
篇14: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
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
珍惜生命。
(五)、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
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篇15:《散步》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情节,理解标志的含义,并能较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根据已知的故事情节大胆想象,续编不同的故事结局。
3、感受故事的趣味性,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标志。
活动准备
1、草地背景图一幅、房子、兔子、猫医生图片、标志图。
2、幼儿认识并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草地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小兔子的家,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1、绿草地上有一所小房子,猜猜会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它是兔子先生呢还是兔子小姐?你怎么知道?
3、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兔子先生你好!
二、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1、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咦?这标志好奇怪啊?兔子先生从来没看到过,这是什么标志?代表什么意思?
2、兔子先生往前走又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标志,这是什么标志呢?
3、这是楼梯标志,那前面会是什么地方呢?
4、兔子先生上了楼梯,走到了桥上,咦,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1)什么声音?哎呀,兔子先生怎么样啦?
(2)哦,原来兔子先生没有看懂标志就继续往前走,结果摔倒了,这个标志告诉我们,前面有斜坡,我们要“小心斜坡”。
5、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什么标志?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兔子先生哭了,眼泪汪汪的,怎么办呢?
6、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怎么会有两个标志呢?这两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兔子先生,你会怎么选?
7、兔子先生又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标志?
8、兔子先生没注意“小心坑洞”的标志,结果掉到了洞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想一想,并和同伴说一说。(幼儿自由编故事结局)
9、请个别幼儿讲述。
三、师幼共同看图片完整讲述,提升幼儿讲述经验
重点提示幼儿讲清楚标志的含义。
四、认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标志,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标志,请你说一说。
总结:原来标志在我们生活中真的很重要。
★ 初一作文暑假计划
★ 散步初一作文
★ 初一散步作文
★ 初一作文散步
【初中语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论读书说课稿2023-11-05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022-10-12
初一语文考试作文大全2023-09-14
初中暑假计划的作文怎么写2023-02-16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范文2022-09-16
初中生暑假学习计划优秀2023-03-18
散步作文初一2023-06-15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2023-05-30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2022-10-23
《散步》课文教案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