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2-05-06 11:41:59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落水小狗收留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格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格式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

【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篇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篇4: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经典教学设计范文模板5《寓言四则》

一、课文悟读

《画蛇添足》写的是某舍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这则寓言还包含着对原始图腾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龙为图腾,某舍人潜意识受龙的形象支配,故画蛇添足。而战国已进入理性觉醒时期,人们认为把蛇画成龙的样子是违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这则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维方式,是人们理性觉醒的飞跃。

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买椟还珠》即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最风的温床。从齐滑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宜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二、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条有两足的毒蛇。

3.《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4.联系生活实际,《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探究学习:

看问题应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予以审视,并密切联系实际,使见解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于商道,善于“卖椟”。生活中,“酒香还怕巷子深”,“好花还靠绿叶扶”,适当“包装”是一种精明巧妙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批评其喧宾夺主,蒙骗顾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质量上出力气,却热衷大做广告;某些政府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却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郑人而言,可以批评其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人单位只注重对象“豪华”的档案,消费者只痴迷商品“华丽”的盒子……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势思维,肯定其眼光独到,大胆取舍,说明一个事物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妨追求商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于对商品的审美享受。

5.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做到心存忧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态度,祸福的到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并不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应力求考虑周全,处事谨慎,多一些准备,少一点幻想,这样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安之若泰,处变不惊。

三、选题设计

1.蛇·龙及图腾崇拜。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参观蛇馆,了解蛇的形状、种类、特点、作用等。

(2)阅读书籍法。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蛇、龙及图腾崇拜方面的书籍。

(3)类比联想法。由蛇类比似蛇的龙,联想到古代的图腾崇拜现象。

参读书目: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坐标》,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图腾文化》,蓝天出版社,出版。

2.竽·古代乐器及古典音乐欣赏。

研究方法:

(1)参观调查法。到博物馆参观、了解竽、笙、琴、编钟等古代乐器的形状、特性和历史演变等。

(2)搜集资料法。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乐器、古典名曲的知识。

(3)鉴赏品味法。聆听品味《广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

参读书目: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乐作品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质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网络搜索法。上网搜索,了解古代音乐的产生、演变等。

(2)问题讨论法。分组讨论,明确“乐”与“礼”的关系,理解“乐以教化”的作用。

(3)论文撰写法。结合实例,就音乐的运用与鉴赏撰写小论文。

参读书目:

《龙文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华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丝竹九章》,沈阳出版社,出版。

4.我国古代成语、典故、寓言中的“马”。

研究方法:

(1)相关链接法。围绕“马”进行相关链接,如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马、骥遇伯乐、指鹿为马、按图索骥、老马识途等。

(2)意义探究法。分析探讨,洞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意义。

(3)联系实际法。结合实际,深化对这些成语、典故、寓言的理解。

参读书目: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诗词典故词典》,书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战国策》;《淮南子》;《郁离子》;《列子》;《新语》;《艺林伐山》。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时,楚王派大将昭阳领师击魏而夺得八城,又令昭阳移师伐齐,齐请陈轸劝阻昭阳。陈轸见昭阳,先贺军功,再谈楚的军功奖赏是“令尹”,又讲了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并说:“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意思是,现在你已帮助楚王打败了魏国,以此捞到的名利已是够用了。因为楚不会再设两个令尹的,所以再打齐国,齐怕你。你以此称名也足够用了,官职也加不上什么,还不知足,性命难保,即使是再加官进爵,也只能归于后人,这种情形不是同那个本来已画成了蛇,可是硬去画足,反而连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样吗?昭阳听了,便班师回国。后历代诗人常引此寓言。唐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翼霜向趋埃尘。”唐偓《安贫》:“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柬道同相视新河,乘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卡片②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王问墨家学派的田鸠:墨子学派,多不讲究辞令,这是为什么?田鸠先说了一个故事:“泰伯嫁其女于公子,令为之饰装,从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又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再谓:“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应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后人亦多用其意,元张养浩《读诗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还珠买椟非。”清史骐生《马怀》:“世人憎爱?

篇5:初中语文和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和教学教案

一、基本概念:

《语文教学法》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二、学科的建立:

它的建立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P1—3页)

语文教育是社会、民族以及个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它对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好地传播科学和文化起着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科学领域中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语文教育学,从更高的层次对语文教育加以研究。

它的建立是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P3—5页)

我国的语文教育,曾经发生三次历史性的转变,21世纪初,21世纪初,我国语文单独设科,并因此实现了语文教育由古代的“文字型”教育向 “文字—语言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21世纪年代开始,我国的语文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而今语文教育正在实现向“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的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展,语文教育观念、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许多问题都是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法”所无法涉及的,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对语文学科教育的全貌和运动规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它的建立是教育学科发展和语文教育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

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二学科内部的高度分化。语文教育学既是语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又是教育学本身向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建立符合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科发展变化的总趋势。

就语文教育理论本身发展来看,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论述语文教育的理论著作,只是在有关教育的论着中有零散的论述。直到21世纪,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才经历了由一般教授法到本学科教授法,再到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直到语文教学论以及今天的语文教育学的发展。由于语文教学法学科侧重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加上其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也束缚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使之更趋科学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学科的研究对象(P6—9页)

〈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是以学校语文教育为重点的整个语文教育现象。

四、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二)特点

实践性

综合性(P9—11页)

五、学科的结构体系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系统 语文教育目标

语 总体方面的研究 语文教育历史 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文 语文教育比较 语文教育评估

教 语文教科研 语文德育 语文教学系统

学 学校语文教育 语文智育 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法 语文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

结 本体方面的研究 社会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构 语文教学卫生

体 家庭语文教育 课外语文教育 语文知识教学

系 语文教育对象 阅读教学

主体方面的研究 写作教学

语文教育者 听说教学

六、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方法(P11—13页)

1、哲学原理研究法;

2、跨学科研究法;

3、历史文献研究法;

4、比较分析研究法;

5、观察调查研究法;

6、经验总结研究法;

7、实验实证研究法等。

七、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

这门课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教育理论基础,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

知识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中文系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它对于树立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正确理念,增强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决心,形成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和教育实习的成绩,对就业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2、要求

这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实践很重要,考试有教学实践题,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实习。学习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听——认真听课,做笔记,还有听教学观摩课、看教学录象等;

说——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上台亮相,小实习(微格教学)等;

读——通读教材及参考资料(专着、杂志等),通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参等;

写——作业、心得、听课评议、论文、教案、作文等;

练——练基本功(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朗读,写作等),课件制作,模拟教学等;

用——教育实习,教育调查。

思考题: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你将如何学好这门学科?

语文教育的本质(4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育的历史,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自学

篇6: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20xx新学期计划新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自身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本学期,我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我做了如下教学安排: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打算做以下面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个人成长: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本学期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一学期里继续提高。

5、和家长的沟通工作:

本学期我除了用电话、联系本、等方法在平时的时间与家长们的互动交流外,还会增加更多新的渠道。并努力在自己创立的博客网页上发表学生的作品,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争取更多的与家长们联系、沟通。“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的工作更扎实、更有效、更完美、更优秀。

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4、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篇7: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篇8: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海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海燕

教学目标 :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

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

篇9:初中语文《心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心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终读课文

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

17小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

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

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

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篇10: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 结合朗诵,理解思想内容,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3、 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诵。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教师补充)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五岁 写《长恨歌 》 。8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二、创作背景写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为:“迎合世俗的事,不是遇见超出世人的才能加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人遗忘。你诗写的好,善于描写情感。尝试着歌颂他们,怎么样?”)乐天因为《长恨歌》。

三、解题

1、 “恨”是沉重的遗憾, “长”长久,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2、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起于初唐。

3、新乐府诗: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 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4、长篇叙事诗:用诗的形式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四、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萦纡yū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 龙驭yù 鼙鼓pí仙袂mai 衣钿diàn千乘shang 钗擘 chāi b马嵬w?i阑干lán gān 绰约chu 衾寒qīn

五、学习诗歌的第一部分

集体朗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诗,提纲挈领;内容上的作用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悲剧根源。

2

明确:上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扣住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的细节妍态,极力地展现了杨玉环的美艳;下句诗人运用对比、借代和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六宫粉黛的对比映衬,极力渲染出了杨玉环的美艳绝伦。

3、理解句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明确:所谓“列土”,取自“列土封疆”意为“划定疆界,皇帝将土地分封给重要的大臣”。出处是《汉书》:“方制海内非王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可怜”古今异义词,语序调整为“门户生可怜光彩”。

4、“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明确:丝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很多,大体是指的是音乐。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凝:徐缓。主要是写君王对贵妃的迷恋,对爱情的沉醉。“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这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误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三千宠爱在一身”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问背诵第一部分重点语句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千乘万骑”:成千上万的兵车和骑兵;西南:向西南

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借代女子美丽的眉毛。。委:卸落。旌旗:旗帜的总称,借指军队的旗帜。回:使动用法,使??回转。信:随意、听凭。 对此如何不泪垂!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

2、第二部分内容:实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君王掩面救不得”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讨论问题: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描写去渲染及烘托人物的情感。

(二)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1、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反衬),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月,寄托着情人的思念,铃,代表着远方的音信,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触景生情)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明确:城池、宫殿尚在,清澈的太液池,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曾经熟悉的场景再回眼前。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下文中玄宗的伤感!唐明皇在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之后回到宫中,触景生情,想起数年恩爱、朝夕相伴的杨贵妃,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伤心落泪?

三、熟读此部分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三部分

篇11: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uch’)栅栏(zhà) 蹒跚(pnshn)琐屑(suǒ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五、精读课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点: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3、本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前后讨论,互相启发,尽量统一答案)

(褒义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我”自作聪明,这不聪明,主要是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为后边写“背影”作铺垫。)

4、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篇12:初中语文《公输》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输》教学设计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

篇13: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感悟中心。

2、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感受作品真诚坦然的美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优美字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揣摩紫藤萝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一泻千里的瀑布,李白也曾说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如果花儿也能组成一条瀑布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将紫藤萝和瀑布进行对照,发现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由当代女作家宗璞写的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检查预习

1、走近宗璞

让学生自由发言,饶有兴趣地说说自己预习查寻到的有关女作家的基本概况。

2、正音正字,扫除障碍

检查字词是一个常规手段,它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过字词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节省时间。

(三)整体感知

1、擂台大挑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我认为——————读得好,好在—————”和“我认为——————读得不好,因为———————的形式“作出评价,并选取一段用你认为好的方式进行自读。挑战老师,争当擂主。[说明]通过这个环节初步把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2、全班齐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不由得停下脚步?

(2)面对藤萝花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化的?

(3)由此,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利用三个问题的提出,理清“看花——忆花——悟花”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并让同学们自己对花的感受和作者对花的感受进行碰撞,初步了解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紫藤萝的勃勃生机不仅感染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此,我在以下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探讨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紫藤萝瀑布?

先把全班分为八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1)、明确:绘色,绘形,绘神

(2)、明确: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五)体验感悟

教育家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最可怕的就是低估了学生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立足文本,畅所欲言)

1、在我们的分析中,感受了紫藤萝的繁盛,那么,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它地方也写的不错?(进入特写:忍俊不禁的笑容页面。为突破难点,课件设计特写镜头,对其中描写花苞的妙喻作最精彩的展示,突破重点。生动再现作者新颖生动比喻的艺术匠心)

2、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合自己的人生谈谈体会。

(六)拓展延伸

作者从紫藤萝的由衰到盛的变迁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了许多这样的事物,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大屏幕上的图为对象,发挥想象,进行描绘。

(七)总结全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我通过“这节课,学习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我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和不足,了解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小结全文,并布置以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结束语:

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笔触生动而细腻,手法灵活而多变,它的意义真实而深远。那盛开的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我们感受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了生命长河的永无止境。所有的苦难都无所畏惧,只要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相信我们会有一个辉煌灿烂的美好人生!

篇14: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目标3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课前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 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师生共同疏通文意:(3')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三、划分层次结构:(10')

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问题三、四)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四、讲析第一幅画面(1-6)(10')

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1-6段,其他学生思考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问题五) 2.学生独立思考,必要时可略作交流,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适当提示

3.教师抽样提问后评价: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第二层(4-6)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

4.教师讲析 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

篇15:考试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_表演的奇妙,一是写_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_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_》(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_,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_,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_》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_》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_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_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_。)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_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_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_,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_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_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_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_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

篇16: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的父爱》

三.教学反思

开展主动性学习,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本课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能好。

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有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课件

「转帖」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运动》

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研组具体工作计划

《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美术《产品包装设计》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的教案2023-09-22

第五章 第一节 《 碳的几种单质》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023-06-05

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有哪些2023-10-15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2024-01-01

初中备课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022-12-29

试谈初中英语PPt课件制作和使用2022-05-13

初中语文教案课件2022-08-27

初中作文教案设计2022-06-15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怎么设计2022-04-30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