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7 05:26:36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由网友“动次大次”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

篇1:《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同学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同学能掌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同学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同学有自身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同学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同学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同学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同学全面地掌握好整首诗。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溺其中的想象世界。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黄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鸣曲,来烘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同学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同学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也有缺乏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同学的发言不能给予有效的,科学的引导,在调动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对《我爱这土地》这堂课的一些想法,缺乏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同学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

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教研员邢泰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指导工作,每一个小细节都认真把关。在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谢!

篇2:《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二于晓梅 的工作室我爱土地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三、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教研活动我爱土地

篇3: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20xx年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要学生走进抗战这段历史,很难。现在的处理则很好。

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发来的短信,发的就是这一首诗。一时间万分感动。第二天拿去班上读给学生听,学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这一次在课堂上回顾xxxx,效果反而不如预想的'好。如何处理,还需更加考虑。

第四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篇4:《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这篇课文的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而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情感领悟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对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难以理解,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相当的困难.不过,他们有朴素热烈的爱国情感和丰富诚挚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很好的引导,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本文抒写的内容,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因此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本文在主题的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用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可考虑播放音乐,历史短片作铺垫,补充。

(三)语言炽热,感情丰沛,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老师在示范朗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语言特点.

(四)本文生字词较多,且难度较大,应狠抓落实。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摸索。

篇5:《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把朗读与解读严格分开,如果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篇6:《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当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为了有一个好的开端,在备课上我下了功夫。写好教学设计后,我反复地朗诵了这首诗,又从网上下载了这首诗的朗诵录音,对照着自己反复地读,争取在课堂做好示范朗诵。为了每一节课能够精彩一些,在课前我都要做比较充分的准备,虽然是平常的课,不是公开课,但是我也付出努力。如果到了公开课展示课时,才下功夫备课,而忽视了平常的课,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经过认真考虑,我把朗诵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我认为诗歌教学就是朗诵课,只要读好了,诗歌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朗诵,特别是高水平地朗诵是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篇文章平铺在纸上,黑字白纸,仅仅是一样东西而已,但是经过读者的用心读,文字便活了,山青了,水流淌起来了,鸟儿飞起来了,书中的动物们可爱了,人物有了思想。语文课本上都是精选出来的世代流传下来的文章的精华,都是极其典范的文章,因此,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可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现代抒情诗歌,其充沛的感情,明快的节奏,细腻的思想,自由的表达方式,都需要用朗读来品味。

当然朗诵是个性化,不能强作要求,不能作统一的要求,教师只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诵方式。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等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作恰当的安排。感情的表达是重点。在朗诵之前一定要先酝酿好感情,把自己放在诗歌中,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自己就是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朗诵好。

朗诵者不一定都要声音圆润、浑厚、优美,不一定非得普通话标准,不一定都要讲究高超的朗诵技巧,只要做好得体、大方、自然就可以。像方明、濮存昕这样的朗诵名家毕竟是少数。我们语文教师当然可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我们的示范带动下,学生能够认真朗读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学生有朗诵的潜质,我们不妨重点培养。

在这节课上,我带领学生朗诵就占去了大约30分钟的时间。只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土地”“鸟”“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一个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用时不到十分钟。

篇7:《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8:《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经常在网上看名师的讲课实录,体会他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信手拈来引用资料。感觉名师准备的就是细致,浏览者的回帖也是好评不断。可到了课堂上,我仍然觉得不知如何给学生讲,尤其是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前几天学生自学了《蒲柳人家》,我先让他们读了两遍课文,要求他们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学生读完后,我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完成了几个巩固练习题就结束了。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就结束了?”我说嗯。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讲点什么。我只是觉得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这么通俗生动,自己细心默读品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假如这时有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风景。

但学生说的话毕竟起了点作用,让我觉得不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学生,于是在准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

二、学生熟读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土地的象征意义。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他们各象征什么?

3诗中的鸟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4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我本来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让他们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心中又有些担心:他们能答对吗?要是答不出来,冷了场,还不得我来说?

可一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就刹不住了,不知是因为诗写的动人,还是现代诗比文言文好懂,一个个都读的那么专注,那么动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

于是我改变了计划,范读一遍后让他们背诵这首诗,果然效果很好,半节课下来,连平时背的最慢的也背过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学已开始看文下的注释及课后题了。

后面再进行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学生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我也感觉很轻松。

由此看来,学生熟悉文本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通过阅读体会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相关问题,这比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提问题并滔滔不绝地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如果能真正进入文本,即使老师不讲,效果也一定不错。

篇9:九年级语文《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经常在网上看名师的讲课实录,体会他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信手拈来引用资料。感觉名师准备的就是细致,浏览者的回帖也是好评不断。可到了课堂上,我仍然觉得不知如何给学生讲,尤其是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前几天学生自学了《蒲柳人家》,我先让他们读了两遍课文,要求他们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学生读完后,我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完成了几个巩固练习题就结束了。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就结束了?”我说嗯。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讲点什么。我只是觉得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这么通俗生动,自己细心默读品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假如这时有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风景。

但学生说的话毕竟起了点作用,让我觉得不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学生,于是在准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

二学生熟读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土地的象征意义。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他们各象征什么?

3诗中的鸟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4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我本来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让他们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心中又有些担心:他们能答对吗?要是答不出来,冷了场,还不得我来说?

可一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就刹不住了,不知是因为诗写的动人,还是现代诗比文言文好懂,一个个都读的那么专注,那么动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

于是我改变了计划,范读一遍后让他们背诵这首诗,果然效果很好,半节课下来,连平时背的.最慢的也背过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学已开始看文下的注释及课后题了。

后面再进行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学生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我也感觉很轻松。

由此看来,学生熟悉文本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通过阅读体会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相关问题,这比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提问题并滔滔不绝地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如果能真正进入文本,即使老师不讲,效果也一定不错。

篇10: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篇11:《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三、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篇12:《我爱这土地》听课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听课教学反思

20xx年5月7日下午,我有幸到联中参加深圳龙华中学联校的教研活动,听了杨老师的语文教研课,受益匪浅!

杨老师上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重点的引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杨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杨老师很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如“杨老师的课堂,同学们不能做听众”“要参与,我希望认识那些勇敢的同学”、“随便说,没关系,也许你说得比老师想的更完美。”“我们要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过程。”“展示我们七(2)班的风采,我们是最棒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点的体会就好。”“这两位同学的表现太好了,下课后老师一定让你们给老师签名,让老师记住你!”“能提问题的同学真棒,但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同学更棒!”……像这些鼓励的语言,贯穿整节课,杨老师从不吝于将赞美的语言送给勇敢发言的同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也很好,师生互动愉悦,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诗歌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诗情,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杨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她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课,杨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特别是她大胆地范读了诗歌,虽然读音不是很标准,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新诗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简介到诗歌的内容、意象、感情、写法的理解,杨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学意象这一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杨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这只鸟歌唱祖国,那么它歌唱祖国大地上的哪些东西呢?”这样的问题,既浅显,有能解决诗歌意象这一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13:《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着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篇14: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写的一首充满真情与悲愤的爱国诗。

这首创作于抗战初期的诗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但是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聋人学生,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我决定要先将这首诗所涉及到的那段历史向学生详细的介绍一遍,已引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诗人的那种爱国之情能够感同身受。

其实,在详细讲解了时代背景之后,我也没有奢望学生真的能够完全领会作者的心情,可以准确地分析这首诗。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来的讲解非常顺利。虽然在介绍时代背景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简直像是闻所未闻,连我国的建国日都不清楚。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晕。但是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意向时却非常顺利,学生分析的很准确,理解的很到位。

针对这堂课,我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觉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时代背景这个问题。课文抒写的内容,如果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那么教学前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应该给学生放一下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回到历史当中,以作者的心境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

篇15: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黄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鸣曲,来衬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给予有效的,科学的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对《我爱这土地》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

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教研员邢泰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指导工作,每一个小细节都认真把关。在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谢!

篇16:《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篇17:我爱这土地课后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几天前我参加“国培”后执教的一堂汇报课。在设计教学设计之前,我先将课文反复地读了几十遍,发现自己在诗中几处象征含义时不太明确,在理解两节诗的联系时也颇费了些周折。

于是我想,我都难理解的内容学生理解一定有困难,便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熟读并背诵,理解诗意。2、把握意象领会象征含义,学习运用象征。3、品味语言领悟诗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象征含义,学用象征手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并坚持从“国培”中学来的“简洁、实用”的原则,将整堂课构思为:一读二写。读是主要的。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将这十行诗读背,上课时检查背诵。然后是“读出层次”:将全诗分三层读,分四层读。以此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此时诗中哪些诗句写“土地”,哪些诗句围绕“小鸟”写便一下子明晰起来。于是我便设计了第三次读:“读出形象”,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意象,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领会象征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默读描写土地的诗句,以“从――我看到了一片――的土地”的句式把握土地的形象,再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土地的象征含义,并举一反三合作探讨诗中“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接着便默读静思描写“鸟”的诗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小鸟的形象,思考诗人借“鸟”抒发的爱国情感;再对第二节中的“我”的予以探讨,明确“眼里常含泪水的我”的形象是当时所有华夏儿女的特写,第二节诗是第一节诗意的提炼和升华。至此再指导学生“读出深情”。

此时学生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理解象征意义了。但我认为当代学生读这首诗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上,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于是我便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但由于探讨象征含义时用时过多,“仿写”只能留作课后作业。我让学生想像假如自己就是艾青,行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土地上,放眼今天的.盛世中华,以“假如我是――,我也应该――”开头再写一首《我爱这土地》,并尽量尝试使用象征手法。课后我阅读了同学们仿写的诗歌,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在我的预料之外。

课后我一再反思,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一点进步:一是自?荷钊氲亟舛亮宋谋荆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处变不惊。二是?“教什么”一直心中有数,教学目标仅三点,简单易行又实际。三是教学设计简洁实用而且略有创意。特别是“读出层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又了解了内容理解了诗意,还为下文分析意象理解象征含义打下了伏笔,可谓一箭三雕。整堂课以一个“读”字贯始终,但又不缺变化与层次,实现了“台阶式”的设计。四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水平,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杜绝看参考书找答案,随时提醒学生作笔记等,都体现了一个“实”字。

不过,这堂课也存在不少的疏漏。一是在转变教学风格时有点“东施效颦”的意味,因此免不了刻板,使课堂气氛降温。比如自己省去了导入语,对学生评价也减少等都有刻意模仿余映潮老师的痕迹,忘记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二是缺少教育机智。如一位学生用“热情的太阳”来回答“假如你是艾青,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土地上,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时,没有及时指出她用到了“象征”手法并加以表扬,如果以此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来突破难点就容易得多。三是课堂气氛沉寂,学生发言不大胆。我想这是因为我在组织教学、激发兴趣以及教学用语上做得不好。这可能也跟省去导入、刻意转变教学风格有关。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都是在尝试、在学习,还需要反思。行走或驻足,都能欣赏到沿途无限的风光,我想,这正是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理由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我爱钢笔》教案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反思《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我爱家乡》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爱祖国》教学反思

爱祖国诗歌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方案2022-08-04

春雨蒙蒙地下五年级写景作文2022-04-30

反思作文议论文作文600字2022-04-30

九年级下地理教案第一周2023-09-12

试讲教案模板2024-04-06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6

我不能忘记祖国五年级作文2022-12-18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反思2023-04-11

《嘱咐》教学反思2022-07-22

六年级音乐课程《中国,中国我爱你》教学教案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