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精选18篇)由网友“白色的熊在北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1、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篇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篇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篇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
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
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
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
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篇5:《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篇6: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
篇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篇8:《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讲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当遇到之时又是如何做的。然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接着我做了总结: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甚至意想不到。然后我列举了同学们一些常见的'困难。引出新课。第二,介绍作家作品知识,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任务分配,小组合作探究。
第四,板书讲解,点评,加分。在这一环节,每小组派出一名讲解员和一名加分员。
第五,评分。各小组成绩公示。
在这一堂课中,虽然基本取得了意想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不足。比如:小组讨论的不够激烈,小组讲解中,我完全交给了学生,没有做到及时进行点评,重难点没有强调,突出。遗漏的知识点没有进行补充。这些方面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篇9:《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学校针对教师评估组织了一次讲课、听课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获益不少。
我们初一语文组统一讲的一篇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是同样的,要求每位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讲授,体现自己的教学方式的特色,按抽签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节,而前两名老师都是任教多年,有很丰富经验的老师,让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用两个字来评价管老师的课堂就是“洒脱”,从不按常规形式展示,采取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寻找课堂目标的语句,这样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老师的课堂特别严谨,更像我长期以后接受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讲解也很独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跟着自己走,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浓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课堂就显得稚嫩无章法了,课下自我反思,就是学习目标定得太多,受课上固定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个目标都没有展开,使得课堂没有亮点,其次,课堂内容安排不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也不够,整个课堂呈现一种慵懒的状态,以后还要依此改进。
篇10:《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篇11:《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学情估计不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我不忍打断他们,导致教学任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很到位,最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引导不够。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为了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完成后的一点思考。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贯彻一个宗旨——训练学生的能力,时时刻刻不忘训练学生,多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案。
篇1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篇1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本文是篇讲读课文,第一节课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节课重点是学习文章的写法,如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垫、心理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全篇文章的先叙事后抒情的行文结构。
此课,本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字词的巩固方面,学生在齐读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看文中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接下来我迅速让学生完成“同步训练”中1、2题,抢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做“同步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复述时,我因时因地制宜,我先传达一个意思给班长(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长告诉学生今天第七节课下课后周寄生和通学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师组织看电影,明天、后天由老师组织文体活动,所有学生赶到星期天晚自习。),这样学生兴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复述的重要性及其要点。三是在具体复述时,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讲台当着全面学生的面复述,我而是在组内面对面复述,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扩大,真正形成了全员动起来的局面。
在教学时本人也有点困惑,教师有时一圈又一圈的提问,我们是否可以用试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来写,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答题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的每个问题,他们总能迎刃而解似的,结果一到考试,阅读得分却相当低,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阅读分数,本人真是有点困惑。
篇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
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
生6:我喜欢杰利。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这说明杰利怎么样?
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
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
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第一幕(1~6)
生:爬悬崖前
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
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
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
生:不是。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
生:不说不行。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
(第二幕开拍。“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
生:没有信心。“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来呢?
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
(第三幕开拍。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
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平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沉稳。
师:非常棒。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现过。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
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就是喜极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
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
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平静下来,不要太紧张。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下课!
篇15: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篇16: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
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
其实我们也不必谴责课文中的母亲——她从母爱的本意与本能出发,一再告诫孩子“不要冒险”,虽然她的告诫对孩子充满了消极性的无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个母亲,不是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生怕本来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闪失呢?
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
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
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
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
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
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
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
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篇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未来的路上,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终确定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在和赵老师商量之后,赵老师说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他们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阅读教材,研究教参,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精彩之处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深入探讨人物性格。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无提问课堂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最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就需要学生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而加深对学生的启发性,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好的效果,虽然在不同的班级都已经试讲过,但是这次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们上午体能测试,耽误了预习,所以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对细节描写体会不到位,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成长中类似的故事,所以一时感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还有点拘束,在能煽动他们情绪的朗读环节没有煽动起来学生的情绪,导致整堂课,气氛不是特别活跃。另一方面是我个人原因,虽然感觉不紧张,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很紧张的,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自觉的就加快,让孩子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是造成他们气氛不活跃的一个原因,一直都在紧张的看表,唯恐到点讲不完,所以每个环节都特别的仓促,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这样本来设计好的对语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彻,孩子们读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结束啦,一直在忙着赶环节,其实这些都是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真正的高手,就像赵老师说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自己要预测到几种可能性,最后的一个环节u要有弹性,这样就不会一直在赶时间,就不会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学生放出去深入分析,这样课堂的高潮就出来啦,即使最后的环节没有进行到,给人的感觉这个课也是完整的。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你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进行预设,对于不同的表现要有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课堂,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备的很熟,而说的很多,课堂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发挥而牵着你走,最后被学生牵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讲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课堂分明都是失败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练就掌控课堂的本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种深厚的韵味隐藏在其中,那是一种不急的从容,不赶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课没有太多的期望,但却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下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尊重,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那是一种语文的修养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
篇18: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 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精选18篇)】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2023-02-16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2023-11-1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023-02-15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说课和简案2024-02-01
七年级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2023-11-2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2022-04-30
七年级汉语听课范文2022-05-30
六年级优秀学生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2023-08-0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2023-07-22
第3课 教学目的要求: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