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吆喝》教案

时间:2023-01-17 07:46:5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3课《吆喝》教案(通用14篇)由网友“长期休眠中”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第3课《吆喝》教案,欢迎阅读!

第3课《吆喝》教案

篇1: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体验

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

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

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

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体会生活乐趣

四、走出课堂

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么?

二、拓展阅读(略)

谢谢指导!

附:酸梅汤

【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西瓜

【吆喝】哎这斗大的西瓜你就船这么大的个块儿咧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甜嘞这两个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附:调查表

学校民俗文化调查表姓名:

时间:

调查情况

感想

教学后思: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也反映生活

篇2:第3课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资源的含义,知道我们日常应用的水资源有哪些。

2、 了解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懂得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

3、 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我们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用具】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除了土地以外,就是水资源了,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2、读课文,了解水资源的含义,找出最多的水资源和日常用到的水资源。

讲解:水资源在地球上占的比重很小,可利用的更少,因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板书:一、水资源与生产生活

分析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知道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

(转承)我们水资源人均较少,分布怎样呢?

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结合日常实践和课本的黄河,长江流量曲线,得出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特点。

小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使有的地方的水土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

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讲述:这两个措施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尤其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要看懂南水北调示意图,熟悉三条调水线路,知道东线和中线已经开工,并且开始使用,西线是一个计划。

读课本知道,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水,日常应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

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找出水资源的分别规律,结合前面的降水示意图,知道和降水密切相关。

读课本找出解决时间不均的措施:修建水库。空间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讨论:除了以上措施,我们在生活中海能够有什么做发可有节水。例如:植树造林、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作业设计】

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篇3:七年级上教案(第3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3课)

第3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肉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4、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说明:本文是一篇含有哲理的故事。通过讲述“我”如何在父亲的鼓励下最终走下悬崖的故事,告诉了读者该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本文是从事实中解释事理,使得文章的主旨大大深化。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学生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文章中具体人物描写的分析,领会文章中具体描写与提炼概括之间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要学生能从文章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勇敢地战胜它们。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意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说明: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的分析理解,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的思考能力,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探究文章的主旨 一、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数字等重要信息 )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哪?(费城)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 那座悬崖多高?岩石架多高?(悬崖约 20米高;岩石架约7米)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部分可谓“叵铡保后部分可谓“脱险”,请一同学复述“叵铡保一同学复述“脱险”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想自己的默读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4、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读准字音:闷热(mēn) 玩弹子(dàn ) 不能动弹(tán )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乱跳(bo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qì) 瘦骨嶙峋(lín xún) 耸立(sǒng lì)  纳罕(nà hǎn ) 凝视(níng shì) 三、研讨主旨 1、学生再读课文录音,思考:a、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b、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c、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d、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e、“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总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文章的语言,完成书面作业 一、讨论: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还是略?能否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二、联系:见幻灯片 三、作业:1、抄写词语2、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    

篇4: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教学目的] (1)添加新的幻灯片。(2)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3)添加声音的影片。(4)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2)难点:幻灯片背景颜色设置。   [教学过程] 一.添加新的幻灯片 下面我们来添加新的幻灯片。 (边讲边练)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单击“插入(I)”菜单中的“新幻灯片(N)”命令,弹出“新幻灯片”对话框。这时又出现新幻灯片的各种版式。 (2)选择一种版式,如“空白”版式。 (3)单击“确定”按钮。这样,新幻灯片就插入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边讲边练)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单击“插入(I)”菜单,将指针指向“图片(P)”,指向“来自文件” (2) 这时系统弹出“插入图片”对话框,找到图形文件后。 (3)选择要插入的图形文件后,单击“插入”按钮。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添加声音。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把需要插入声音的幻灯片作为当前幻灯片,在菜单栏中单击“插入→ 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命令。 (2) 这时系统弹出“插入声音”对话框,找到相应的声音文件,单击“确定”。 四、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边讲边练) 1、幻灯片的.复制 (1)单击要复制的幻灯片, (3) 单击“插入”菜单的“幻灯片副本”命令。 2、幻灯片的移动。 (1) 将演示文稿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方式。 (2) 选中并单击要移动的幻灯片。 (3) 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幻灯片到所需的位置后松开鼠标。 3、幻灯片的删除。 选中并单击要删除的幻灯片,在“编辑”菜单下选择“删除幻灯片”。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保存。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编辑幻灯片了,大家掌握得较好。 四、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第3课  编辑幻灯片   添加新的幻灯片   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添加声音   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篇5: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第3课《爬天都峰》(共两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一、预习探究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熟悉本课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4、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

(一)、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二)、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3、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三、品读领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7、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四、巩固延伸

1、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山峰退缩了,有的人望着笔陡的山道犹豫不前,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不知该如何前进…这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2、提炼: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你们面对困难,挫折时,一定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

篇6:五年级上册第3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3课教案

建国路小学  英语课 教学设计案例   授课 教师 杨惠敏 授课班级   5.2班 授课时间  10.11 课 型 新授 授课 内容 Lesson3 I’m Getting Dressed Now. 活动名称 有效课堂展示课 教 学 目 标 1.Knowledge: 掌握现在分词的三条变化规则;学会用现在进行时提问和回答 2.Ability: 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现在进行时表达自己和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3.Moral lesson: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同时培养学生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资 源 开 发 多媒体 设 计 思 考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词汇量,具有了初步的英语学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能够讲授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并且五年级的学生乐于表演参与,因而可以设计一些边表演边对话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设计说明 Step One Revision 1.Greeting with students 2. Let the studen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say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What time do you …? I go to … at … What time does he/she …? He/She goes to … at … Step 2 Lead-in Observe the picture and let the students describe the content of the picture. Step 3 presentation 1.T:现在进行时要用到现在分词,那么现在分词是怎样构成的?Let’s see the screen. 2. Students look and think, then tell the rules. 3. The students do the exercises on the screen. 4. The teacher does the actions and ask the students what am I dong. 5. T: I’m eating. What are you doing? (板书)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in pairs, then present. 6.看图片,提问学生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回答He/She is…(板书) 7.看图片,提问学生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reading.   Step4 Homework: check the exercises and recite the passage. Step5:Class closing                           选取的图片形象生动且有代表性,学生有兴趣观察并且用已经学过的语言表达.         通过复习与提示,部分学生能够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图片中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总结出简单的'变化规则。       双写辅音字母加ing的和去e加ing的可能会出现错误。       学生掌握了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后能够套用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由单句到对话,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在对话的基础上人称发生变化,be动词的转换是难点.   由单数到复数,只是难度进一步加大,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掌握好。       新授内容没有很牢固的掌握   师生问候,增进感情     学生之间看着图片互相问答,回忆所学内容。         提问学生,并给出正确的表达方式。           教师详细讲解,并且总结有效的记忆方式       学生写出答案然后互相交换,集体看大屏幕订正答案,之后领读。       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描述,最后让学生自己边做边说。   两人练习,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三人一组,一人表演,另外两人对话练习。     教师领读,学生两人进行对话练习,互相帮助。       加强巩固练习提示学生上课时间到了,精神要集中.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准备。     回忆现在进行时的定义和构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通过做题,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理解这些规则。     激发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的强烈愿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再一次学习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熟练掌握现在分词的变形规则,流利的表达所学句型。  

篇7: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

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

第三课 芦花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宁静和谐的意境。2.体会质朴传神的笔墨中蕴含着的作者对自然深切的感情,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说明: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品读文章基础上,透过朴实传神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2.难点:体会芦花荡的恬淡、和谐、宁静和盎然的生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说到芦花,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诗意的感觉,哪些同学能说说自己对芦花的认识?2、读了唐代诗人雍裕之的诗――《芦花》,你对芦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所爱的芦花的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书中圈划关键词句。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芦苇荡的描写,寄寓了他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一 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圈划关键词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朗读。 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概括交流:学生通过对“如雪的芦花”、“一条碧水”、“万顷芦花,倒映水中。渔歌和橹声,此起彼伏”等词句,体会作者营造的一种恬淡、和谐、宁静而有盎然生气的意境,进而感受作者对大自然静观、沉浸中深切的爱。 感物生情 深化主旨 1、宁静和和谐被尖利的枪声划破,作者用“失魂落魄”的鸟、“萧萧而鸣”芦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2、介绍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的情况下作者思想的急剧变化,启发学生理解深化的主旨。 学生根据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创作的时间――19,结合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和历史知识,讨论交流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既有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希望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更有对所有生命的关爱、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本环节的两个问题的设计,体现对文本深度的.挖掘,这样就照顾到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当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应强求目标的达成。第二个问题是基于第一问的跨越,使学生由读作品进而读作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情感和思想。 积累语言 交流感受 1、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成颂。 2、对喜欢的句子,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 学生熟读美句,交流赏析。 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和感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情趣。 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1、早春的一点绿,阴暗角落里的一片苔藓,夕阳的一抹余辉,都是生活对我们的赐予。你能借这些景物来寄寓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思考交流,注意赋予这些景物以思想和感情。 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寄情于物。 课后作业,反馈延伸 1、摘抄文章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背诵。2、请选一种生活中的景物,谈谈以此寄寓自己怎样的感情。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进行语言的品味和积累,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篇8: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1.作者介绍:冼星海(19xx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2.检查字词:(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奢望           西崽               琐屑      迷惘           穷拙(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衣寇楚楚  (   )  走头无路 (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琐屑:迷惘:忌刻:流离失所: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交流总结:(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三、研读,讨论: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3. 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交流总结:四、体验与反思: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五、拓展延伸:名言: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教师寄语: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教后记:

篇9: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

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是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 、曲辕犁、筒车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讲“开元之治”一目时,可以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3、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

1、多媒体(选择题)

2、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六、作业: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篇10: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3课)

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3课)

第 3  周 星期 三 年  9 月 15 日     教学内容 第3课《温暖的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温暖的家》和《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重  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 点   1、八分音符较密集的第二乐句 2、最后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议一议,最爱你的人是谁啊?(播放《温暖的家》伴奏作为背景音乐) 二、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听歌曲两次 播放《温暖的家》录音,请同学们说说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内容? 出示曲谱,再次播放歌曲《温暖的家》。 2.有节奏的带读歌词 为了解决一年级同学不认识歌词的问题,老师用响板伴奏有节奏的带读歌词两到三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歌曲,了解歌曲的节奏。第二乐句的节奏比较密集,应该重点解决,多带两遍。 3.带唱歌曲 4.检查教唱效果,解决重点难点 问:同学们会不会唱了啊?我们来试一试? 然后挑出学生唱的不是很好的地方重点再教,这里有两个地方。 A、“最爱我的.人是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把嘴巴张开一点,笑起来,身体挺起来就可以唱上去了。 B、“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这两句的前面半句是一样的,可是后面半句一句音高往上面走,一句音高往下面走,可以用旋律线条来帮助学生记忆和歌唱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音乐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它表现了歌唱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唱,用怎么样的声音去唱?――用温暖的声音。 6.做音乐接龙游戏 先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再换过来学生唱一句老师接一句 然后可以分小组、分男生女生做接龙游戏。 三、教学拓展 1.提问“爸爸妈妈最爱你,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你们平时在家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些什么事情?”“来,做个动作来看看。”“让我们在音乐中来做洗碗、扫地、抹桌子、捶背的动作,让老师现在也来享受一下家长的待遇,你们来给老师倒杯茶,给老师捶捶背,就把老师当作你们的爸爸妈妈。”从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学会关爱他人。 2.通过改唱歌词“最爱你的人是谁呀?最爱我的人是各位老师。教我知识疼爱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你最爱的人是谁呀?我最爱的人是各位老师,教我知识疼爱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把学生从爱小家引导到爱大家上。最后还可以请他们班主任上来,让他们有感情的唱给班主任听。 四、教师小结   教 学 后 记 《温暖的家》是学生比较喜爱演唱的歌曲,歌曲能体现孩子对家庭的热爱,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着丰富的表演情绪,我在演唱过程中,穿插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的安排,学生看起来更加有兴趣,我想,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方式是可以采纳的。   第 4 周 星期 一 2010 年  9 月 20 日     教学内容 《爷爷过生日》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歌曲《爷爷过生日》,懂得尊重长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自己可为温暖的家和家人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重  点 学会演唱歌曲《爷爷过生日》。 难 点 欣赏美的歌曲旋律感受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对正确演唱方法的听辨和模唱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歌曲《温暖的家》。(5分钟) 二、学习新歌《爷爷过生日》。(25分钟) 1、导入:观看课件―― 看这个小姑娘温暖的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爷爷过生日)(3分钟) 2、聆听《爷爷过生日》。(3分钟) 3、讨论问题:同歌曲《温暖的家》进行情绪上的对比。(4分钟) 4、再听全曲,思考:除了小姑娘还有那些人?(3分钟) 5、再听全曲,思考:小姑娘在爷爷过生日时送了什么?(蛋糕、生日歌)(3分钟) 6、为了表示祝贺,我们也参与他们的生日party吧。(4分钟) 聆听并击掌,用掌声伴奏。 创作活动:这样击掌不够热闹,谁能尝试用拍手和跺脚的方法创作更好听的节奏为全曲伴奏。 7、咱们也为爷爷献歌一曲,听唱学曲至熟练。(10分钟) 三、创作活动――改编歌词。(10分钟) 你还想为谁过生日?你将送给她什么?放到歌里唱出来。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着丰富的表演情绪,对歌曲《爷爷过生日》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在演唱过程中,穿插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的安排,学生看起来更加有兴趣。   第 4 周 星期 三2010   年  9 月 22  日   教学内容 《雁群飞》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教学目标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要求背唱其中一首,并用体态和声音去体验抒情与活泼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 重  点 学会演唱歌曲《雁群飞》 难 点   欣赏美的歌曲旋律感受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对正确演唱方法的听辨和模唱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10分钟) 1、(出示大雁的图片)这是什么?想得到吗? (3分钟) 2、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当天气变凉的时候大雁们就一家人整齐的排成一字或人字飞到南方过冬,一路上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不分离。(2分钟) 2、创作活动。(启发不同飞的动作,在活动中轻声播放歌曲) 大雁怎样飞? 自由创作, 用自己的动作随乐律动。(5分钟) 二、音乐游戏:聆听音乐,用手势划出旋律线。(5分钟) 三、学习歌曲《雁群飞》(12分钟) 1、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3分钟) 2、听唱歌曲至熟练。(9分钟) 四、小组活动。(13分钟) 1、在组长的带领下扮演大雁一家人,创设情景演一演。(4分钟) 2、各组随乐表演。(6分钟) 3、集体评议。(3分钟) 五、课堂小结。 (5分钟) 教 学 后 记 这是学生比较喜爱演唱的歌曲,能体现对家庭的热爱,孩子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适当加上自己的创编,值得鼓励。

篇11: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 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 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 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 冬季气温特点

2、 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篇12:八年级上历史第3课教案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13:八年级上历史第3课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 住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 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 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 [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x疆》。

篇14: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吆喝》优选教案范本

青蛙卖泥塘教案

鄂教版《长河落日扁》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认识土壤-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卖青蛙范文

青蛙卖泥塘 说课稿

第3课 教学目的要求:

小学古井课文主要内容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
《第3课《吆喝》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3课《吆喝》教案(通用14篇)】相关文章:

木瓜恰恰恰教案2023-05-16

青蛙卖泥塘续写作文2023-01-06

课文《最佳路径》教案2022-11-18

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9-02

第3课 拖拽鼠标玩游戏2023-07-22

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7第一课时教案2024-03-02

人教版八下勾股定理教学设计2023-03-12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2022-12-31

矛和盾的集合2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31

《那树》教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12-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