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7 14:34:4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课前预习,了解历史爱国情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同时有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奇迹。

二、民主学习,以述促读爱憎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得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自身提高,不断深化爱国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我个人对于历史知识就十分缺乏,所以在教学这课之前,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更多有关祖国历史的知识,使我对于祖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所以,我决定要和学生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争取在新课程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卢沟桥烽火》这一课学习完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争取更大的更多的进步!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2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上课时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二战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侵略我国本质和原因,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对他们的侵略行为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另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的要求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把事件经过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3

把《卢沟桥烽火》安排在五下,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很容易理解的。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期,此时灌输一些史实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说,《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历史回溯到1937年7月7日的深夜,那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却的日子。这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气势汹汹地寻找借口,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面对敌军无理的挑衅行为,中国士兵严词拒绝,并立即还击。但终因敌众我寡,只得退守宛平县城。

第二天,同仇敌忾的中国士兵举、冒、冲、砍,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而逃,日军进攻宛平县城的疯狂进攻未能得逞。

当天晚上,我军又悄悄进发,打得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至九日凌晨,英勇顽强的我军终于夺回了卢沟桥这一战略重地。

回味文本之中,感觉自己敲下了不少描写双方激战的词汇。何不从词入手呢?由词入手,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突然想起读到的网友随笔“词语教学也精彩”。对,明天的教学,就从词入手,化难为易处以词为桥。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

一、提纲挈领 抓住文脉

本文条理清晰,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抓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切入整篇课文的教学。也为复述课文这一重点奠定了基础。

二、学法指导 渗透写法

语文课上怎样上出语文味,一直得到专家们的关注。本文在写法上比较考究,是学生学习写法非常好的范例。能用上表示时间的词,使文章更有条理;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准确用词和学习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在教学设计上,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适时的渗透写法,让学生不仅知道本文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怎样去写。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尤其重要。

三、利用资源 升华情感

课文内容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拓展环节中充分利用我们枣庄的红色文化,让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历史其实就近在咫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我在借助当前实事,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不足之处:

1.整堂课中,老师还不够放手,说得太多,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2.对比体会词语感情色彩读课文时,指导朗读还有些不到位。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发生的时代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图片的选取可以从侵略者对平民实行酷刑--铡刀砍头、疯狂掠夺资源、奴化教育,活体细菌实验等方面进行入手。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5

《卢沟桥烽火》一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本文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因此,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事变”中的三个场面展开:

第一个场面:1937年7月7日的深夜,那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却的日子。这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气势汹汹地寻找借口,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面对敌军无理的挑衅行为,中国士兵严词拒绝,并立即还击。但终因敌众我寡,只得退守宛平县城。第二个场面:第二天,同仇敌忾的中国士兵举、冒、冲、砍,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而逃,日军进攻宛平县城的疯狂进攻未能得逞。第三个场面:当天晚上,我军又悄悄进发,打得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至九日凌晨,英勇顽强的我军终于回了卢沟桥这一战略重地。

课文中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这里,作者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6

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导读时,我先让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诵读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开始认真地“搜寻”着,“偷偷地”、“蓄谋已久”、“全副武装”……一个个词从学生的口中冒了出来,“还有吗?”我耐心地等待着更多的精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一点儿也不着急,孩子们在我温柔的引导中继续“搜寻”着……当孩子们的“成果”一一展现在黑板上的时候,黑板俨然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场”,厮杀声、叫喊声……似乎在教室内回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全部展现。

课堂是多变的,有时,当学生不能准确或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许多教师都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匆匆地“代劳”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7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导入新课时,我在课题“卢沟桥烽火”上略花功夫,为后来的精读文本埋下伏笔。板书课题后,我通过图片,向学生简介卢沟桥。对于“烽火”这个词,我故意没有公布答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烽火的意思是“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敌人来侵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报警。”接着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中的敌人是指谁?烽火在这篇文章里指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了解了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我主要采用了先读再品后感悟的步骤。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者的罪行,我军民的英勇无畏、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复述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词句,总览课文的`顺序。接着品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二到四自然段中写日本军队的词句,写我中国士兵的词句。在朗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的预谋已久和蛮横无理,体会中国士兵的不畏强敌和奋勇抗击。带着感悟到的感情再次读课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为复述课文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8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这课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通过资料的交流,然后借助于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介绍当时的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这篇课文要求复述,我在学生讲述之前,先让他们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在孩子们脑海中就有了一个概貌。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画出描述敌人和我国守军举动的关键词句,诵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在请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以“为什么你将这个词讲在故事中?”为话题,让学生自己体会关键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及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让这可感的形象,历历在目。

整个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5自然段),采取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抓住关键词语复述,课文的知识要点很容易掌握。

当然,在课堂上,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

(1)对关键词的把握不够,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过分注重里面的精彩词语,强调了片面,却忽视了每个时间段日军与我军的交战过程,即过程性的词语强调不够,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只关注用华丽的词语,却忽视文章的整体性。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到位。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不错的,对于词语的理解及表达很好,但我在表扬的时候,没有反映出个性化来,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作用不大。 (3)读书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

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本课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虽有提到,却不够深入。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9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敌气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执教《卢沟桥烽火》之前,我就先让孩子们自己借助自己所能够运用的外因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孩子们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切入我上课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当然一开始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十分有利。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0

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充分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等设计出周全细致的教学步骤,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但“预设”不是一成不变,再巧妙的设计也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设想。即使是别人取得成功的教学实例,也有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诸多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情况发生,并把这种意外当成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对原先的设计作出新的动态调整。上述案例中,当“委托参赛”难以实施时,我将计就计,顺势把再次练习复述的机会巧妙地转给一个后进生,让他间断地复述课文的一些部分,使这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同时又营造了刻苦努力,不断进步的氛围。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1

推荐《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一、介绍时代背景,为学生走进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结合《卢沟桥烽火》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八年抗战”。这些沉重的历史同学讲得义愤填膺,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把他们拉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初步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激发学生对日寇的憎恨,对抗击日寇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

二、以“时间”为抓手,理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在上第一课时时,我就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尔后利用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在精读课文时,我以“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三个描写时间的词语为抓手,把“卢沟桥事变”化成三个激烈的战争画面,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准备。

三、由词入手,感悟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我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在教学2、3自然段时,这个问题颇具意义:“从哪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从这一段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然后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呈现给大家。“深夜”“星光暗淡”“全副武装”写出了这一行径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气势汹汹”“首先开火”体现了日寇的凶残蛮横的狰狞面目。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描写中国守军的句子划出来,关注重点词,体会感情。如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体会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此外,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电影、故事)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地理解。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2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3

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导读时,先让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诵读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开始认真地“搜寻”着,“偷偷地”、“蓄谋已久”、“全副武装”……一个个词从学生的口中冒了出来,“还有吗?”我耐心地等待着更多的精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一点儿也不着急,孩子们在我温柔的引导中继续“搜寻”着……当孩子们的“成果”一一展现在黑板上的时候,黑板俨然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场”,厮杀声、叫喊声……似乎在教室内回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全部展现。

上到这儿,课已然接近尾声,40分钟的时间就在学生的诵读、寻找中悄然而逝,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反思课堂,难道说我的课堂是失败的吗?我感觉没有失败,因为我的学生在这堂课上是有所获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课文,找到了答案。

其实,课堂是多变的,有时,当学生不能准确或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许多教师都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匆匆地“代劳”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走出迷惘,走出困境,你的眼前会是一番全新的景象,相信我们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凭借自己的能力采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果实。到那时,老师给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通往知识的宽阔桥梁。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4

《卢沟桥烽火》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不屈精神。在读课文2、3自然段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从哪里看出来?以下是教学片段:师:请你们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生找。生:不就是一个日本士兵丢了嘛!军队里那么多士兵,也不在乎这一个,难道非要找到他不可?生:你去问路,应该要客气些。那日本军官找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客气些啊,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哪像找人。(学生读相关句子)生:他们是来找人的,那为什么白天不找,而要“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时候去找呢?深更半夜看得见人吗?生:他们“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偷偷摸摸干什么呢?一看就没有好事。师:请你把这些能表现日本侵略者故意挑起事端的词语突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讲到的句子。(学生读)。生:(读句子)找人需要“全副武装”吗?生:(读句子)找人就找人,干吗说成“搜查”呀?生:找人就一定要过卢沟桥去找吗?他们想干什么一看就知道了。师:由此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的时候,体验变的真切的时候,情感变得敏锐的时候,许多精彩的解读就会应运而生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开阔,语言变得丰富,情感得到激发。各种新鲜读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抓住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悟,感受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

在此基础上编写复述提纲,同桌练习试述。

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教师提名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叙述顺当。在学生复述的时候,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练习到位,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握了。

还有在教学时,让学生补充介绍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牢记历史,激发他们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卢沟桥》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教学设计

卢沟桥初二作文怎么写

卢沟桥的石狮子作文

拼音第一课时的教后反思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郑成功预习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下教学总结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5《卢沟桥烽火》2023-11-14

《卢沟桥烽火补充》习题答案2022-07-25

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总结2022-08-24

《卢沟桥烽火》2023-01-08

六下语文教学总结2023-08-01

抗战胜利70周年诗歌朗诵会主持词2023-10-16

纪念抗战胜利周年作文1000字2023-03-09

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2023-08-17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国殇》2023-05-31

数学课课型有哪些2023-06-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