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2 07:50:5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由网友“GeorgiaTyle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

篇1:正反比例练习教学反思

教学完对比练习课后明显感觉正、反比例的判断问题严重,作业正确率明显下降。虽然,学生能够正确背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并且也能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困难重重。总结学生的作业错误,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因理解题意能力不够,影响判断。

如“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有的学生是不理解题目中的“钱数”到底是单价,还是购买报纸所对应的总钱数。有的学生是因为没看到题目中明确注明什么量一定,所以直接判定此题不成比例。其实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订阅报纸的.单价应该是一定的,这是常识,不必在题目中再次注明。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一定量。如:一本书,每在看的页数和所需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因数量关系不明确,影响判断。

如“车轮的直径一定,行驶的路程和转数。”许多学生认为由行驶的路程无论是乘或除转数都无法等于车轮的直径,所以判断不成比例。但如果他们具有较强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不难从中发现行驶的路程÷转数=车轮的周长。而圆的周长C=πd,既然“车轮的直径一定”,而圆周率π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那么“πd”也应该是一定的,所以此题应该成正比例。借此之机,弥补并夯实学困生较薄弱的数量关系。可以在课前利用填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如:(1)耗油总量÷耗没时间=(2)每块砖的面积×铺砖的块数=()

3、因公式变形不熟练,影响判断。

这类问题是困扰学生的难点。如“圆的面积和半径”。许多学生根据正比例的变化规律来思考,半径扩大,面积也随着扩大;半径缩小,面积也随着缩小,所以判断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正比例。可如果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r变形,得S:r=πr,π一定,但圆的半径却不一定,所以此题比值不一定,应该不成比例。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遇到这类需要利用周长、面积或体积公式来推导的题目,请学生先在草稿本上默写出相关公式,然后根据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将相关联的两个量移到等号的左边,将其它的量移到等号的右边,再根据变形后的公式进行判断。同时,要加大对此类题目的指导力度。

如:(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或周长)。

(3)长方形的周长(或面积)一定,长和宽。

总之,如果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或原有认知,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并正确判断。

篇2:《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的对比练习》是一节综合复习课,教学重点是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他们的变化规律。难点是弄清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一下策略:

第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强化重点。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于是我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和图像强化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新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两种数量间的变化关系,找出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

第二,采用分析、对比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是中学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知基础。而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就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在观察和对比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正反比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形象具体转化成文字叙述。这样,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篇3:《复习正反比例》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1、通过学生的课前自主复习整理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而构建正

反比例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节省课堂的时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表达等能力。

2、通过闯三关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应用,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加强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是灵活应用、解决问题,主要是进行综合性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设想在其中的第2题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存在问题:

1、由于事先没有做任何的了解,所以对学生自主整理的情况心中无数,即预设不够,所以在这一环节处理起来显得既浪费了时间,又显得有些走过场。

2、由于每一题都让学生做、说,还要反馈错的情况,以至于后面的时间明显不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思想教育显得有些牵强,不自然。

3、上课时间不够用,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预设的不够吧,对学生没有正确的估计。

篇4:<<正反比例的教学反思>>

>“ loading=”lazy“ src=”p.9136.com/1w/l/bdccd1a7033_5f431d0a62527.jpg">

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才能学好本节课内容。我班同学基本上都知道成正比例是商一定,成反比例是积一定,而且会判断基本类型的正反比例,复杂类型的还有待提高。

在具备了上述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我开始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先阐述如下:

一、成功之处:

首先复习正反比例意义的有关知识。出一些题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意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和正反比例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学习新课。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用以前的解法解答,意在体会以前的解法,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和下面要学的新方法做个比较。再让学生判断这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列一个正比例的方程,严格说是比例式?交流时重点让学生弄清算理和解题思路。学生明白后,接着出示变式练习意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掌握,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成什么比例?怎么判断的?算理和解题思路是怎样的?怎样列方程?

接下来是反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反比例做了一些放手,基本上让学生对比着正比例来自己学会反比例的有关知识。重点也放在怎样判断成反比例和弄清算理和解题思路,也有变式练习进行巩固。

学生基本掌握后让学生做书上的自主练习1、2、3、7,这四题混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刚才学到的特征进行判断,并列方程。交流时重点强调怎么判断的,方程怎样列。

做完这四题展开讨论:(1)刚刚我们用比例的方法非常轻松的解答了两类应用题,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解法,思考应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2)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不同点?目的让学生掌握(1)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时,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找出它们的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2)判断正反比例除从意义上判断,更好的方法是从关键字眼上找:正比例已知的是总量和数量,或照这样……反比例已知的是每份数和份数。因为学生只要会判断了,就会列方程。会判断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和关键。

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路是正确的,课堂上也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上课的。

二、不足之处

但美中不足的是:1、让学生说的有点少。说的是少数同学,有些同学因为没说有混的情况,导致知识没掌握好。2、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

篇5:正反比例应用题反思

教师:杨明义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Www.unjs.com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5、教学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方程)。 在教学例题1时,学生能判断当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教师要求学生列式时,有这样两个比例式(1)40÷5=X÷9(2)5÷40=9÷X,且通过计算两个答案是一样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我预想第(2)个式子,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错误的,但说不上理由的,然后由我来讲对的理由。但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中居然有几种对的理由。第1个式子,毫不疑问,绝对正确,因为题中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工作总量比上工作时间的比值一定,即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可以列式为40÷5和x÷9;第(2)个式子学生中居然有人认为也准确,因为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那么他们的.比值一定,这个比值没有说,一定要谁与谁比,因此可以40÷5也可以5÷40(不可估低学生的能力)。还有人认为比例式X÷9与5÷40=9÷X从数学角度讲,它们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根本没变,

只不过是比例的两种形式而已。

好不容易有这样热烈的气氛,我趁热打铁,把练习十的第8题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式,结果又有两种列式(1)解:设如果每分钟整修8平方米x分钟可以整修完成。列方程为6.4×30=X×8。(2)解:设如果每小时整修8平方米X小时可以整修完成。列式为6.4×0.5=x×8。按例每分钟整修6.4平方米乘0.5小时不能表示什么,也就是这个式子根本没意义,但是用反比例的意义来理解这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正反比例应用题”这课上活了,而且把正反比例的意义挖的更深,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掌握的知识更牢。

篇6:正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4页“正反比例”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比的知识:

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

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3)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4)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四、补充

(一)填空

1.()÷10=0.6=%=():()=9/()

2.把15/8:3/4化成最简单的比是();3/4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3/4=B×2/5,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2/5,另一个外项是()。

(二)选择。

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3/5,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A2:3B2:5C3:5D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A4:6B6:4C2:3D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A1:2B1:4C1:6D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课后反思: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有个别题目,学生普遍还是存在错误的,很多学生为了赶速度,做题很不认真。例如:一杯400克的糖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很多学生后半个空都填错了,其实这题并不难,只是学生懒于思考,这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

选择题中已知时间比,要求速度比可以和已知工作时间,要求工作效率这类题目结合起来讲解。解决问题第2小题有一部分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时,直接拿50乘3/5和2/5。

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的比3:2是一条长比一条宽,而50米是包括了两条长和两条宽。必须先求出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这和长方体中已知棱长总和以及长、宽、高之间的比道理是相同的。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话其实就告诉我们完成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各占了总数的1/2。这样学生就容易列方程解决了。

篇7:《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试讲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上完以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层次(认识量、变量,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的教学。这个环节处理得很不好(具体的下面介绍),学生没有很好地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也就影响到了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么说,“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教学的失误是我造成的,后来我明白了,如果在学生回答了“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在变化”后,我顺势说一句“读一读这些数据”,随后再接着问:“谁随着谁变呀?”这样就会很顺畅地得出: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是时间随着路程变),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最后再用表(2)中的两种量来巩固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了,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层的教学内容。

篇8: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衔接

X的7/8与Y的3/4相等,X与Y的比是

如果x/8=Y/13 ,那么X:Y=()

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等于2,比例的外项是0.08和0.6,写出这个比例

二、教学内容

反比例应用题:

XY=K(K一定)

如:时间×速度=路程(已知时间和速度,路程一定)

例:一辆车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 6.5小时到达目的地 回来时每小时行78千米 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点?

(路程一定)

例: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这单价是1.5元的 如果买单价是2元的 可以买多少支? (总价一定)

练习:

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25人 要排24列 如果每列20人 要排多少列?

一批书每包20本 要捆18包 如果每包30本 要捆多少包?

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 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正比例应用题:

=K(K一定)、Y=KX (K一定)

如:时间×速度=路程 即:路程÷时间=速度(已知时间和路程,速度一定) 例:汽车5小时行200千米,照这样计算,3小时行多少千米?(速度一定)

例: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2.4米 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米这棵树有多高? (影子与身长的比值一定)

练习: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要10.6小时 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一个晒盐场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 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张大妈上个月用8吨水水费12.8元 李奶奶用水10吨 上个月李奶奶水费多少元?

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6元 买3支笔要多少?

比例尺应用题: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求比例尺)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求实际距离)北京市地铁规划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地铁1号线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cm,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

(求图上距离)学校要建一个长80m、宽60m的长方形操场,画出操场的平面图。(比例尺为1:1000)

操作题:(1)画出下图中三角形按1:3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画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形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

练习:

小明家在学校正西方向,距学校200m;小亮家在小明家正东方向,距小明家400m;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250m,在下图中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比例尺自定)

篇9:正反比例及应用题教学设计参考

正反比例及应用题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篇10: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抽水的总量与时间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抽水相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7请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航行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5.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用比例知识列出解题的式子,然后口答,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按过去算术解法都要先求什么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成正比例关系,都列成比值相等的式子来解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未知数,表示的数量不同,在等式里位置也不同)说明;在正确判断成比例关系后,要按照比值相等来列等式解答。列等式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先求什么数量?这两题里两种数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按什么相等来列等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第1、2题的解答。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3题。

篇11: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学会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学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的应用题,作为一节复习课,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以下几方面:

1、能强化正、反比例意义概念的复习,因为正反比例的意义所涉及的文字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以简化的概括让学生很容易就把两个意义的核心内容记牢。

2、重视知识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杜绝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乱的现象。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巩固知识。

4、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5、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严密,教学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课后,我反复回忆了本节课,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

1.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讨论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成什么比例,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2.教学时不注重情感交流,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讲课节奏快,对差生辅导不到位。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 对于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缺点,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争取每节课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2: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比例和正反比例单元教学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3月6号 地点 办公室

学科 数学 年级 办公室

主发言人 高欢 发言主题

出席人员 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 无

讨论内容 围绕“比例”和“正反比例”这两单元李梅芝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就直接采用课本中的例题,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这儿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概念,用日常概念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中创设师生写字比赛的生活情境等)。

2、学生第一次接触正比例,教师不能在简单的引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例2后就急于出示正比例的意义,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如果能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也许学生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在学生充分体验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舍得花时间,学生不懂坚决不急于出示概念。

3、在讲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后,在学生还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又忙不迭的给出判断题,人为地进一步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也许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后可以先出一组成正比例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再出示反例以进一步明确认识。

围绕这三点问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开展了讨论交流:

郭虹:我同意李老师的说法.首先我会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会跟学生说,成绩的取得是与平时认真学习成正比的,然后我才进入例题的学习.正如作者说的一节课时间不够,下节课我会出大量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得到知识上的巩固 。

范斌:正比例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正如“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例题时,首先设计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学生从家到学校上学的速度一定,也就是两个数的比值一定,从而得出商一定。又如可以设计1分钟跳绳80下,2分钟跳绳160下…………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识到学习比例的重要性。再来学习例题,让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得出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扩大而扩大,缩小而缩小,有什么变化规律?以培养学生有规律的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

何芳: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书本上的给出的三个数量关系式起了很好的铺垫性的作用,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数量关系式着手去编写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去找规律,发现规律,获得直接经验。进而抽象出正反比例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包莉婷: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地从书上例题出发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因为书上的例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老师在教学时,可选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引出新知,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去学习新知.在巩固练习时,同样利用大量的例题让学生多练,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何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学习正比例意义时,学生了解了书上例题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及早的对学生的发言下结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充分的表达出来,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从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况。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对理解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目的。

李梅芝: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找出和正比例有关的应用题,再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从而真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3:《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4:《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这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在上一节学习《变化的量》时学生已经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学生学习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正比例》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这一节课我是按照课本上的一系列情境来展开教学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长与变长、面积与边长之间变化情况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并说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点。 接着呈现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这一组变量的变化情况表格,先填写表格,然后观察发现了什么?

最后,引出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的依据,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的理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当学生在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

部分学生读出时:一分之四。这样读其实也不错,但是严格分析背后原因,学生对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掌握的还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学生对如何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据的思考。继续让学生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相互之间、小组之间说说对正比例意义及判断依据的理解,达到对该概念的内化。

篇15:《比例》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比和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反思的意义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应用》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复习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正反比例练习》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2023-02-26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2022-08-14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2024-01-27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022-12-13

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2022-11-09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023-02-15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4-05-17

新人教版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022-04-29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023-01-08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022-11-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