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30 13:17:5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蛋黄”为你分享19篇“《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篇1:《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内容,并有意识的选择了华西村案例,通过对该案例的贯穿分析,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合作、探究体现的比较明显,也比较有实效。

2、充分挖掘教材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是仅仅把教材完成,还是以教材为依托完成课程目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新课标的角度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材料(名人名言、插图及小字部分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3、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指导学生的今后行为。在老师的牵引点拨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讲练结合,利用做练习理解新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技巧。

6、本课中存在的不足是: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今后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2:《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能力目标:

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与作用?

【讲授新课】

一、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人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

答: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D、购买国债、股票、基金等增值;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F、投资分红;G、承包完成税收后的收入等等。

(1)我国的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应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请你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建议:A、指定恰当的分配政策,防止个人收入差距悬殊。B、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发达地区的富裕个人、企业多交税,并利用这部分资金去开发贫困地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C、鼓励和给予优惠政策,让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投资于贫困地区,使之共同发展。D、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人才。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鼓励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B、在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并支持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

改革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社会角度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将涌流。

(2)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那些有利条件?小严在创业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素质?】

答:①社会为我们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B、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好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低息贷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穿业等。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个人素质:A、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B、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C、善于利用有利的创业条件,如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等。

从个人的角度看:抓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课堂小结】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我们要增强创新能力,准备将来在“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大胆创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练习设计】

练习册:55页--65页

【作业设计】

1、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什么?

【板书设计】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1)我国的分配制度

(2)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应素:我国的经济制度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

篇3: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了解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知道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所具有的不同内容;知道“四个尊重”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2.教学重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3.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4.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学生心中会产生不理解和困惑,不能够体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生的需要:学生渴望从课堂上了解自己国家、自己城市在共同富裕和奔小康的道路上的进程,能够获得比文本知识更多的课外内容,老师在讲课前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做问卷调查表,在分析问卷调查表的`基础上制定学案;课件准备。

【板书设计】

1、我国的分配制度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

3、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通过分析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上节课与这节课之间的联系,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提问:多样的家庭收入体现了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提问: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分配制度?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通过图示讲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

3、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过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家通过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为我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思考: 作为个人应该怎么做?

从“西部大开发”发展需要的经济、人才等要素引出国家为什么要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

引导学生要学会抓住机遇,努力创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三、课堂小结: 利用黑板上的板书进行小结 让学生理清这节课的知识点,并明确学习的重点。

篇4: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1、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已能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已能理解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课堂应用及学生活动环节上,仍有较大不足,课前所设计的情感目标也未很好达成。

2、从教学手段和途径来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内容,并有意识的选择了华西村案例,通过对该案例的贯穿分析,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合作、探究体现的比较明显,也比较有实效。

3、从教学过程来看:整节课设计线索比较明确,教学环节前后相扣,但遗憾的`是在上课时环节设计虽然紧凑,但仍不够合理。如在解释“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时,出于对教学内容应细致到位的心理,额外增加了部分教学内容,却显得这一环节比较突兀,无法连贯。对教学语句的设计也未多作准备,从而出现许多有待斟酌的小问题。

4、从知识的拓展来看:这一课,重新进行了知识的整合,把创造财富的源泉融入到了一起,便于学生从事例和实践中总结问题,升华主题。所以这一节课既有理论知识的总结,也有实践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内容比较丰富,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立体思维的空间,做到了一堂一得。

5、从学生主体性来看:虽然初三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化,但这一内容其实仍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达成理解、应用的目的,不过在设计中却未加以体现,结果就使得整节课学生主体性略显不足,也未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

6、本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认为,这节课的线索、环节都可以保留,但在活动、评价、细节、新理念呈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补充,以求得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学习,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有序的动起来,对知识的讲解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让学生在兴趣和感悟中提高能力。完善自己,多学习,加深自己的

篇5: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1、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已能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已能理解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课堂应用及学生活动环节上,仍有较大不足,课前所设计的情感目标也未很好达成。

2、从教学手段和途径来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内容,并有意识的选择了华西村案例,通过对该案例的贯穿分析,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合作、探究体现的比较明显,也比较有实效。

3、从教学过程来看:整节课设计线索比较明确,教学环节前后相扣,但遗憾的`是在上课时环节设计虽然紧凑,但仍不够合理。如在解释“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时,出于对教学内容应细致到位的心理,额外增加了部分教学内容,却显得这一环节比较突兀,无法连贯。对教学语句的设计也未多作准备,从而出现许多有待斟酌的小问题。

4、从知识的拓展来看:这一课,重新进行了知识的整合,把创造财富的源泉融入到了一起,便于学生从事例和实践中总结问题,升华主题。所以这一节课既有理论知识的总结,也有实践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内容比较丰富,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立体思维的空间,做到了一堂一得。

5、从学生主体性来看:虽然初三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化,但这一内容其实仍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达成理解、应用的目的,不过在设计中却未加以体现,结果就使得整节课学生主体性略显不足,也未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

6、本节课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认为,这节课的线索、环节都可以保留,但在活动、评价、细节、新理念呈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补充,以求得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学习,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意识。让学生有序的动起来,对知识的讲解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让学生在兴趣和感悟中提高能力。完善自己,多学习,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

篇6:《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

《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认识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的内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产品如何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实现自身价值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也能体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二、对学情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框题内容是会遇到由于教材知识过于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上会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以鲜活、生动的人物、事例为突破口,结合吴仁宝等先进人物、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东部跨越”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体会共同富裕。结合国家及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事例、创业故事了解“四个尊重”,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来引导同学们体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展示点拨、实践巩固五环节构成,力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㈠ 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入手,以城乡学生在生活、教育中的巨大反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导入新课。

㈡ 教学过程:

通过以四个问题的形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学生找出答案比较容易,但对分配制度中“健全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制度”理解有困难,所以我通过四个事例(投影4)帮学生理解这些生产要素的意思,完成教学目标。

2、在落实分配制度中要注意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容易,学生能够理解,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进行过多讲解,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如何认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同样学生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会存在怀疑:“为什么是一个过程?能不能实现?”于是我结合吴仁宝等先进人物、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特别是“东部跨越”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变化(投影9—14)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走共同富裕道路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从小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将来能积极创业,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4、如何激发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这一问题我从国家和学生生活的本地区事例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四个尊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也增强了将来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创业,在为国家创造财富中实现自身价值。

5、实践巩固:课堂小结,自学评价

四、说教学反思

本课力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展示点拨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是否存在有没有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需在教学中认真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以便今后教学改正并加以落实。

篇7:《走共同富裕道路》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认识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的内容,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产品如何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实现自身价值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也能体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二.对学情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框题内容是会遇到由于教材知识过于抽象,离学生生活较远而导致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上会有难度。所以我准备以鲜活、生动的人物、事例为突破口,结合吴仁宝等先进人物、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东部跨越”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体会共同富裕。结合国家及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事例、创业故事了解“四个尊重”,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来引导同学们体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展示点拨、实践巩固五环节构成,力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㈠ 导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入手,以城乡学生在生活、教育中的巨大反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导入新课。

㈡ 教学过程:

通过以四个问题的形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学生找出答案比较容易,但对分配制度中“健全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制度”理解有困难,所以我通过四个事例(投影4)帮学生理解这些生产要素的意思,完成教学目标。

2、在落实分配制度中要注意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容易,学生能够理解,所以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进行过多讲解,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如何认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同样学生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会存在怀疑:“为什么是一个过程?能不能实现?”于是我结合吴仁宝等先进人物、新农村建设以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及特别是“东部跨越”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变化(投影9-14)等内容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走共同富裕道路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从小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也为下一步学生理解将来能积极创业,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4、如何激发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这一问题我从国家和学生生活的本地区事例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四个尊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也增强了将来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创业,在为国家创造财富中实现自身价值。

5、实践巩固:课堂小结,自学评价

四. 教学反思

本课力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展示点拨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是否存在有没有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需在教学中认真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以便今后教学改正并加以落实。

篇8: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第二课时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理解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先富”和 “共富”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觉悟目标:使学生理解部分先富的政策,懂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主族人民应互帮互助,并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的宣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什么是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教法指导: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扶贫帮困的例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提倡效率优先、鼓励收入拉开差距,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方面是鼓励拉开差距,一方面是强调共同富裕,这两句话有无矛盾?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些便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还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是不是同等富裕?为什么?(请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小结: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因为我国的地区之间、家庭、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因为我国已有过这样的教训: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倡导“一大二公”,办公共食堂,吃饭不用钱,出工不记分,大刮“共产风”,大搞平均主义,结果呢?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急剧下降。所以,同等富裕也不是共同富裕。它调动不了积极性,只能带来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既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那么,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标准怎样?(看书)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必须部分先富,为什么?

第一、   因为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   部分先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差异,劳动者的个体能力有差异,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   能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

由此可见,“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和共富并不矛盾。先富是共富的实现途径和手段,共富为先富指明了方向,可防止两极分化,这便是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3、  先富和共富和关系

共富必须先富,但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后富、带动后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先富怎样帮后富?国家有何政策?

4、“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

(见课本)举例:在国家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号召下,东部地区有许多企业、个人到西部考察、投资,如杭州娃娃哈集团。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发展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响应了国家号召,帮了“后富”。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共同富裕的三个问题: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和“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大家学过之后,一定要明确: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部分先富,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把这种思想落实到你们的行为中去,尽可能地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四)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是个人收入平均化。             (     )

2、“共富”必须“先富”,“先富”必须“共富”。               (    )

选择题:

1、在“先富”和“共富”关系上,我们要明确                 (    )

A、先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先富为共富规定了方向

C、先富必须以共富为基础          D、共富必须以合法、勤劳为前提

2、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努力保障下岗工人的基本生活,为他们创造再就业条件。这是因为(    )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B、只有允许部分无,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C、这样做是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   布置作业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距离。”

材料二:江泽民指出:“坚决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必须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  材料一强调要“合理拉开收入距离”,材料二强调“扶贫帮困”,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篇9: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同富裕道路教学反思

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同富裕道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教学,你是怎么样写的?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同富裕道路教学反思吧!

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同富裕道路教学反思

为了紧随我县“贵生课堂”课改的步伐,西连中学“贵生课堂”工作室的成员也如期地举行课改大比武,很荣幸地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20XX年9月29日,我在学校的孵化室里上了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了符合“贵生课堂”课改理念和原则,我认真设计了这堂课的内容,认真编写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节课中,我善于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并结合近几年来的考点知识加以分析,从中引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初衷。

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一、创设情景,话题切入

“贵生课堂”十大元素之七“课堂脉络”,导疑生疑,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带着疑问离开课堂。通过新闻播报《走共同富裕道路正当其时》导入新课,形式新颖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轻松地进入课堂学习。

二、注重建造“合作、友好、平等、分享和快乐”的课堂生态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时,小组合作探究,指导学生从内容、范围、实现途径三方面去概括。在合作探究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是平等的,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轻松地交流学习,并且同学之间的学习关系越来越好。

三、巧设活动探究,全员参与

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能体现我县“贵生课堂”之十大元素之九的课堂组织,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比如:在拓展知识部分,“你知道我国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了哪些重大战略决策吗?”在这块知识,我引导学生从自身再到父母以及至国家去思考,让学生慢慢地引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人人有事可做。这既符合我们的课改要求,又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四、善于借用多媒体,多功能教学

运用多媒体呈现“同富不同路”、“共奔共同富裕路”的图片,以及城乡发展差距大的视频和图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放性探究题的设计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联系,突出了政治学科的时代感。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知道自己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对 “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过于单薄,在这一块,我讲得比较多,不符合“贵生课堂”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中的一环节“我的疑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在课堂上,学生的疑惑学生帮忙解决,解决不了,我再进行指导。这个设计固然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窄而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过多。

三、有些环节落实还不是很到位。这节课中,有些环节进行的比较快,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比较紧,没能更好地让他们的能力当堂呈现出来。在小组比赛过程中,以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分数去衡量,有时忘了给学生累计分数。

当天上完这节课后,前来听课的领导、名师、同事对我这堂课的点评,使我感触颇多,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贵生课堂”的真正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时间的分配,更加注重课堂的转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努力做到课堂中“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多练、多做”。

对于经验不足的我来说,这次“贵生课堂”课改公开课,是一种历练,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会更加注意自己不足的地方。我坚信,在以后漫漫的教育之路,有你们的相伴,我们的“贵生课堂”课改之路,会越走越远。

篇10:九年级思想品德共同富裕道路教学反思

为了紧随我县“贵生课堂”课改的步伐,西连中学“贵生课堂”工作室的成员也如期地举行课改大比武,很荣幸地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20XX年9月29日,我在学校的孵化室里上了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了符合“贵生课堂”课改理念和原则,我认真设计了这堂课的内容,认真编写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节课中,我善于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并结合近几年来的考点知识加以分析,从中引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最后,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初衷。

上了这节课后,我觉得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一、创设情景,话题切入

“贵生课堂”十大元素之七“课堂脉络”,导疑生疑,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带着疑问离开课堂。通过新闻播报《走共同富裕道路正当其时》导入新课,形式新颖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轻松地进入课堂学习。

二、注重建造“合作、友好、平等、分享和快乐”的课堂生态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时,小组合作探究,指导学生从内容、范围、实现途径三方面去概括。在合作探究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是平等的,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轻松地交流学习,并且同学之间的学习关系越来越好。

三、巧设活动探究,全员参与

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能体现我县“贵生课堂”之十大元素之九的课堂组织,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比如:在拓展知识部分,“你知道我国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采取了哪些重大战略决策吗?”在这块知识,我引导学生从自身再到父母以及至国家去思考,让学生慢慢地引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人人有事可做。这既符合我们的课改要求,又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四、善于借用多媒体,多功能教学

运用多媒体呈现“同富不同路”、“共奔共同富裕路”的'图片,以及城乡发展差距大的视频和图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放性探究题的设计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联系,突出了政治学科的时代感。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知道自己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一、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过于单薄,在这一块,我讲得比较多,不符合“贵生课堂”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中的一环节“我的疑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在课堂上,学生的疑惑学生帮忙解决,解决不了,我再进行指导。这个设计固然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窄而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过多。

三、有些环节落实还不是很到位。这节课中,有些环节进行的比较快,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比较紧,没能更好地让他们的能力当堂呈现出来。在小组比赛过程中,以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分数去衡量,有时忘了给学生累计分数。

当天上完这节课后,前来听课的领导、名师、同事对我这堂课的点评,使我感触颇多,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贵生课堂”的真正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时间的分配,更加注重课堂的转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努力做到课堂中“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多练、多做”。

对于经验不足的我来说,这次“贵生课堂”课改公开课,是一种历练,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会更加注意自己不足的地方。我坚信,在以后漫漫的教育之路,有你们的相伴,我们的“贵生课堂”课改之路,会越走越远。

篇11:铺垫道路 走向深入

铺垫道路 走向深入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实验进展报告(合肥润安)

铺垫道路 走向深入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实验进展报告(合肥润安)3月20日 上学期小学英语组承担了“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科研课题的实验。目的是解决插班生跟班学习问题,全面强化听、说、读、写训练,提高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使英语成为公学的强项,形成润安特色。

一、为学生分层组班上课

我们把三年级以上各年级学生按英语实际水平分成A、B、C三个层次班,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授课,因材施教,并为每位学生建立英语学习档案,每月一填写,了解学情,动态调整。

英语组教师还克服了开学初教学资料和教具短缺的困难,使分层教学正常进行;并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想方设法配齐了教学资料和用具,保证了实验的开展。

二、制订的教材使用原则

公学从学前班即开设英语课,但低年级英语教材的选用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衔接不畅,重复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影响,小学英语组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多方控讨,12月11日教研会特邀校发展研究部夏老参加,讨论决定:

今后从一年级下学期起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统编英语课本,各年级区别要求;小学四册学完即学初中英语,上不封顶;

学前班及一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可参与现有资料自行编选内容,力求简单生动,寓教于乐。目前编选教材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一决策解决了低年级英语教材总是和各学段内容衔接问题,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

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小学英语组新聘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为尽快造就教学,这些年轻教师除自身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开好每一周一次的教研会外,还虚心求教,多学多看,博采众长;

一学期来,英语组四位老师各开组内研究课一节,看英语优质课录像两节,讲座一次,外出(南小)听课一节,听中学英语课两面三刀节,听其他学科课共计四十六节。

课题组长深入英语课堂,随堂听课三下余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了解实验的进展,及时发现、解决实验中问题;并做好服务工作。

目前,课题组教师较好地承担起了各实验班的教学任务,实验正有序开展。上学期末,我们引进式大附小和西市区英语试卷分层进行测试,情况如下:我校三年级学生使用工大附小四年级英语(第三册)试卷

[1] [2]

篇12:第四课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课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四课  第二框题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2)活动:以某项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为例,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和交流。

2、能力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通过对有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相应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一般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辩证的观点、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人翁责任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

2、我国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和步骤。

基本要求

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教学重点

1、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

2、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1、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教法设计

可以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法,由教师根据目前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观点来确定论题,通过辩论,达到强化教学目标,把握知识要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关键词

分配、共同富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生产关系包括哪三个方面内容?现阶段我国的公有制经济都包括哪些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哪些形式?分别起什么作用?分配制度?

讲解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板书)

1)分配制度(板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材料一:高级管理人员个人最高年薪排行前3名是ST科龙、福耀玻璃和用友软件,年薪分别为700余万元、127万元和123万元。

材料二:董事长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张宏伟、宁波韵升的竺韵德和浙江广厦的楼忠福,持股市值分别是2186万元、2162万元和1397万元;

材料三:总经理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集团的安英、深科技的谭文金志和浙江东方的吴建华,持股市值分别为1326万元、838万元和402万元;

材料四:董事会秘书持股市值排行前三名为东方电子的高峰、爱建股份的周浩奎和辽宁成大的罗启库,持股市值分别达到142万元、136万元和105万元。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①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

巩固题:

到底,我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30.7%下降到3%左右,这充分体现了哪个根本原则?

2、共享建设成果同绘宏伟蓝图(板书)

1)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三步走”(板书)

2)小康水平(板书)

P88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康水平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试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板书)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总结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板书设计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1、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1)分配制度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共享建设成果同绘宏伟蓝图

1)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三步走”

2)小康水平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布置作业

自己家乡是否已经达到小康标准。如果没有,想一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并发表看法。

篇13: 《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篇14: 《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既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又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移植电视台实话实说等栏目的做法,创设了“走近名人现场采访与拍摄”生活化课堂情境,主要做法是: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经过。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自学课文之后而安排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在朗朗书声之后静下心来,按照“阅读提示”自学,开动了脑、手这一对最具灵性的学习器官,从而在独立思考、解决“阅读提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本文精读之所在了。

2、用“――”画出所有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评评,重点体会罗斯福夫人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当时给作者所带来的意外收获及极大的震憾,更使我们从中得到多元化的人生体验。比如从罗斯福夫人的先到以及自始至终的“笑”中体会她的礼貌待人,从她“别具一格”的回答中体会广交朋友的艺术,更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体会到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秘诀之所在。

3、创设情境,引导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以主持人的身分把学生带进“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的情境中,使学生带着“新奇”渐入佳境。然后邀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扮演者)就课文内容进行即兴现场采访,其他同学则作为现场观众认真听,随时接受主持人的采访,谈感受或准备问题与嘉宾探讨,这样使学生由“新奇”转入积极思考、全员参与状态,在兴趣盎然的良好氛围中既“溶化”了课文内容,又在听、说、疑、悟中获得了一次最好的口语交际训练。

最后结合课文内容采访“戴维”先生(谈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什么启示以及采访成功的原因)和“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那样回答戴维先生提出的问题?),并且结合该生的回答再次引导学生感情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本文的关键、重难点所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使其思维得以扩展,进入最佳状态。这时,师生完全融合在无形而有实的“采访磁场”之中,相互吸引,相互影响,教学效果之佳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采访完毕,学生个个都摩拳擦掌,争当主持人和现场嘉宾。而学生主持“现场采访”时,问题提得更有新意,回答更是巧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样师生共同浸润其里,沐浴其中而受其教化,学生在最佳精神状态中自然而然达到了感情的升华。

在这一节课中,我找准了营造氛围的主要媒质――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关键之处,摒弃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思想,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吸引他们,即试图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单一的讲授为学生参与其中的读读、议议及实践性极强的“采访现场”,给学生创设了接受信息的最佳环境,使学生的大脑皮质上“优势灶”(兴奋中心)的位置不断变化,进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关注教学内容,激发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维热情和求知欲望,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篇15:《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

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

《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

篇16:《走向生活》教学反思

《走向生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回答,从而受到启发,树立了引为座右铭的人生哲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课文生活气息浓厚,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为此,我要给足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达到生字字音正确,语句流畅。我还巡回指导,轻轻纠正读书姿势不正确的学生,在后进生旁边静心呆上一分钟左右时间听一听,点拨点拨。对干学生朗读中遇到的字音、语句障碍,允许学生互教或请教老师。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又要给予学生自主朗读提高的选择权。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按照“阅读提示”独立勾画、批注、在书旁简要写感想,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水平。“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沉寂的课堂,既是朗朗书声之后学生口、耳、香等器官的休整,更开动了脑、手这一对最具灵性的学习器官。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幼芽,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活力。这一步教学的实施,教师也要舍得给足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不能走马观花走形式。对于完成“阅读提示”较快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试着解决。

篇17:《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优秀说课稿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课程标准依据

[1]感受身边得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 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㈡教学具体内容:

⑴主要阐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⑵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

⑶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及意义;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课包括“主题词” 、“探究园” 、“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五个板块。

“主题词”揭示了本课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探究园” 个案探讨讲述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世界百强企业的变迁史,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探讨海尔这样的企业成功的原因。

“国情导读”共安排了三个子栏目。第一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目;“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第三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与评价”设置了一个调查与分析的活动让学生对照全面小康的“1项具体指标”,调查自己所在区的情况,找一找还有哪些差距。

“阅读与感悟”提供两个材料:一个是“苏州实践:小康概念的萌生”;另一个材料是“‘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二、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⑵“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⑶ “总体富裕”和“全面小康”;

⑷“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2.教学难点:

⑴“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⑵“先富”和“后富”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教师引导

四、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1对“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2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人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2、学生的需要:

⑴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 认清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需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责任感。

⑵九年级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忌讳理论说教,灌输,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以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呈现,加深对国情的了解。

⑶加强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作用,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追求,是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把思想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篇18:走向书香的道路

书,像诗苑里的一朵奇葩,在身处逆境时让我们警悟、奋进;书,宛如那美丽的贝壳,让闲暇之余的我们陶醉于她的光泽与美丽;书,也似那淡蓝的风铃,让懵懂天真的我们伫手聆听她的低吟浅唱。

小时候,我总喜欢听妈妈讲些妙趣横生的故事,非缠着妈妈给我说那些“神秘”的故事。我静静的躺在床上,聆听妈妈用温柔的语气为我讲述“灰姑娘”,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画面;渐渐地,我沉沉的入睡,做了一个甜美、温馨的梦。在童话世界的幽静国度里点亮属于我的灯火。

待到上小学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捧起第一本注音版小说《长不大的小樱子》,所认识的字没多少,只好看拼音,它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不禁羡慕,“品尝”得津津有味,情趣幽默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使我不禁陶醉其中,它如一块磁石,把我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精彩片段,像着了魔似的。逐渐的,我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尝试了更高的级别——儿童版《红楼梦》,它好像有点不合我胃口,阅读起来非常吃力,不适应,一下子无法理解作家曹雪芹的内心独白,一个章节要看上几遍才能理解。这时,我有点儿想放弃,但是,成功就在眼前,我仍选择继续挑战,又埋头苦读了起来……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寒冬里的火苗,赐予你无私的自信,让你燃起澎湃与激情。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拂起缕缕清风,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

书是流淌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书是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书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稠;书像一壶茶,茶香袅袅情悠悠。书滋润着我单调的生活,不管前方是彩霞还是阴云,因为——书香伴我行。

教师点评:本文感点明确,直入主题。写读书笔记,贵在自己真正走进书里的世界,和它进行心灵的交流。小作者抓住了读书带给她的最大感受——与书为友,幸福前行。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小作者从书中的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可谓深刻。另外文章层次清楚,叙议结合,语言感人,结尾处的四个排比句“与书为友”,进一步将感点升华,首尾呼应,让人倍感温情,令人回味。

篇19:《走向新世纪》教学反思

《走向新世纪》教学反思

在我工作的第三年,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江阴市青年教师大比武。从理论考试到课堂教学,从紧张、精心准备到激动、从容比赛,我真正地锻炼了一次,也享受到了这个过程赐予我的幸福感。尤其是课堂教学,我抽到的是一号,拿着号码报上去的时候,一阵紧张一阵担心。再一想,这是挑战自我、检验三年来教学能力的很好机会,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于是,每周的听课我更加用心去分析和总结,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一有空就阅读《高中音乐新课标》和各种音乐教案,尽力吸取大量的资源和信息,极力丰富课堂内容!

30号上午我知道了上课内容是第18单元《走向新世纪》,由于从来没认真上过这一内容,又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顿时觉得心跳加速,只有一头闷进了书本、教参和电脑。通过紧张地备课和制作课件,到了中午1点一切才成形。我的思路是以感受体验为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聆听、感受、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整堂课我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作为导入和贯穿课堂的内容,学生从《祖国颂》的鉴赏和分声部合唱中感受到了――江山如此多娇;从荡气回肠的《你是这样的人》中知道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共唱《走进新时代》中体会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各个环节紧密相扣,逐层深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并讨论、总结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和正反功能。

45分钟的教学终于在兴奋和激动中结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不具备钢琴和很好的音响效果的'条件下,教师要上好“常态课”,主要是看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自然地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正确面对和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评价,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去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课堂的锻炼和积累,充分发挥教学能力机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沉浸在热烈、活跃而有序的气氛中。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悉心改善和提高。

比赛虽已顺利结束,但留给我的是一大堆感想和反思,文字的表达难以道清。总之,我感谢这次锻炼的机会,使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给我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始终相信一句话:努力了,就不后悔!要时刻为下一次的挑战作好准备!……

初中九年级政治总结

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

九年级政治教案

感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顶岗置换教学的实习总结

教学顶岗实习总结

顶岗实习教学总结

教师节优秀教师发言稿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建国70年宣讲活动演讲稿征文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反思(共19篇)】相关文章:

观看《迷失的初心》警示片个人心得体会2022-07-15

梦想初三年级的作文2023-06-1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2022-07-09

小学教师节优秀教师的发言稿2022-12-31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2023-04-12

从读书到做书年终总结2023-03-24

大学生暑期下乡实践心得体会2023-01-24

学校党课教案2023-12-17

初中毕业典礼上家长的讲话稿2024-01-07

建国七十周年感悟心得作文2023-11-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