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推荐9篇)由网友“小鸽鸽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
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
一般地说,现代性首先是人自身力量的发现,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人个体特殊性的`确认或对人的个性的肯定.
作 者:韩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017 关键词:认同 自我认同 当代认同 现代性 认同危机篇2: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困境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困境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认为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工业主义和市场经济.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三个相关联的结果:时空分离、社会关系分化与重组、反思维控制机制的形成.自我认同是自我对个体生活经历的'反思性投射的产物.现代性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权威系统、思想文化的解构,使个体自我认同产生困境.
作 者:伍世文 吴昊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广州,510631 刊 名:惠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017.9 关键词:现代性 自我认同 时空分离 日常生活经验 反思维控制机制篇3:选择与自恋: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机制
选择与自恋: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机制
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秩序,它将怀疑原则制度化,从而使反思性选择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机制,而最能表达反思性选择机制的是“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选择的多样性和制度的反思性使得极端关注身体的反思性自恋成为自我认同的另一个机制,最能表达反思性自恋机制的`是“生活制度”的建构.
作 者:李慧敏 张洁 作者单位:李慧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北京,100083)张洁(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6(1) 分类号:B017 关键词:自我认同 机制 选择 自恋篇4:现代性与民族主义
现代性与民族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视角还有重要的经验主义的反对意见。
首先,他们忽视了特定人口通过参与民族形成的文化与政治工作而开始“进入现代性”的时代。也就是说,19世纪初欧洲和拉丁美洲开始的这项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事业,致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非洲和亚洲的民族主义和民族缔造的结果是十分不同的。战后经历了真正的经济、技术和政治相互依赖的“全球化”,这在2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更不用说实现了。另外,时机选择对于各种民族主义的不同表述形式,以及它们帮助创立的差别较大的民族类型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别的东西的话,该民族的语言和象征主义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重大影响,多半是这种影响来自一个或多个民族中心,例如,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它们充当民族发展的先行者和楷模或诀窍。[23]
第二,现代主义视角很重要的一点是,低估了地方文化与社会的背景意义,它们是说明有关民族主义现代化所有主题的众多“地方性变量”。不过,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明白这种做法具有误导性。至多,引入“现代性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对于民族主义或民族形成有推动作用的时机选择。它们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有关民族主义过程的特征、强度、持久性或范围,无疑“现代性”在激发澳大利亚土著和加拿大莫霍克民族主义中起过作用,这就像在法国或俄罗斯那样,不过,这又告诉我们多少关于这些分居“不同世界”的完全不同的民族主义,甚至是时机选择呢?更不用说范围和特性了。[24]
同样重要的事实是,民族主义继续在一些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像法国、加拿大(魁北克)、加泰罗尼亚和美国--兴盛活跃,即使有时以非暴力形式出现,也具有很大力量和韧性。这再次说明,像族裔民族主义这样的文化运动,是相对独立于现代性进程的,这就给民族主义现代化理论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经济发达,中央高度集权,官僚体制专业化,国民受过良好的教育,人们相当富裕,表明了在全球化经济中心完全现代化社会的特征。在那里,思想意识不断变化,但是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意识仍然经常出现,十分强烈。从消极方面看,这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对欧洲防卫共同体的反对上,表现在60-70年代法国戴高乐主义者对北约以及美国霸权的反对上,表现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它对美国文化要求的反对上,表现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很多法国人对穆斯林移民、对犹太人、对“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以及他们文化霸权的仇恨上。从积极的方面看,他们感情的另一面表现为对法国丰富的文化与生态遗产的热爱,表现为对其历史传统的强烈依恋,表现为对法国语言的炽热感情,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历史疆域意识,表现在一种看得见的引以自豪的法国光荣的象征上,同时表现在其从建筑和文学到烹任和电影艺术作品上。而所有这些都忽略了法国仍然表现出来的强烈地方主义,忽视了近年来人们对历史教科书上公认的历史传统、艺术史、博物馆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大量怀疑和批评。戴高乐主义及其“祖国的欧洲”(Europe des Patries)的概念,只是一种支撑扎根于法国文化和社会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政治表述。[25]
在魁北克也有一个相当富裕、发达的工业社会,它是影响较大的北美一体化经济圈的一部分,表现出强烈民族主义的所有特征,追求彻底的文化独立,在“主权联盟”的边缘摇摆不定。人们可能有过这种期望,在20世纪60年代的“静悄悄的革命”以及该省大部分职业和商业活动成功地转移到讲法语的人手中之后,魁北克应该对保证他们的法国文化主导地位以及地方性“家规”表示满意。可是,结果并非如此。法裔魁北克人的情绪和思想在该省的政治生活中仍然是活跃、强大的力量,激发了加拿大联邦其他省里族裔和民族的反对力量。人们确实有这样的担心,在《米奇湖协议》(Meech Lake Accord)失效与联邦议会中魁北克人反对党的新兴势力衰落后,这个国家最富裕的一群族裔成员掀起了新一轮的分离运动,最终有可能造成加拿大国家的解体。[26]
从19世纪后期起,加泰罗尼亚就成为了西班牙最成功的工商业地区之一,巴塞罗那成为一个最主要的贸易中心和较大的欧洲文化中心。它的民族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文学和文化复兴,在文学、文化、艺术和科学等许多运动中,在世纪之交的学院、刊物和党派中繁荣发展。从那时起,加泰罗尼亚就位于欧洲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列,经过大众对佛朗哥政权文化压迫的长期抵制之后,该地区再次以强大的族裔民族主义中心的面貌出现,从马德里赢得了大部分政治自治权。尽管(或许因为)它是完全现代化的,加泰罗尼亚仍然是这样一个民族,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认同意识,强烈要求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拥有最大限度的自治权。[27]
在美国这样一个最具现代化动力的舞台本身,要想动员一种强大的大陆性天佑民族主义并不难。每当美国土兵在执行联合国任务中牺牲或被俘时,每当总统为美国军事力量介入的对外政策问题而痛苦时,每当贸易谈判威胁要支持美国的对手时,一种独特的美国使命感就会在背后出现,使美国人感到实现民主和自由是他们共同的历史责任。这种共同的爱国主义,这种对美国救世式的信仰,这种半宗教式的共同使命感,几乎独立于美国经济与政治变迁,或独立于美国社会,因为它在各种场合出现,并没有因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大众高额消费而减弱。对美国信念、宪法及内涵多族裔文化生活方式的信仰,尽管在国内外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失望,但是它仍然保持着一种张力。[28]
在其他如波兰、挪威和爱尔兰等欠发达但现代化速度较快的社会,族裔民族主义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的民族意识广泛地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当然对共同敌人的恐惧加深了这种意识--拿波兰来说,它害怕前苏联;挪威担心由德国和法国领导的欧共体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爱尔兰历史上就对英国怀有戒心--不过,这种意识也从独立国家和(或)较大、较先进国家中边缘性,甚至是被吞并、被压迫的共同体的历史遗产中产生出来。尽管有可能把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生动表现解释为从以前民族主义时代留传延续下来的东西,但是它们反复出现并且仍然广泛存在的事实说明,有必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些集体情绪和要求的社会与族裔根源。[29]
最近还发生了针对外来移民、外国劳工以及避难者的激烈排外与族裔暴力事件。这种现象既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在民间,过去几年里德国、法国、波兰、匈牙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了激烈的民众排犹现象,与此同时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捷克共和国还发生了排斥土耳其人、阿尔巴尼亚人、吉普赛人以及其他移民或外来劳工的事件,各种新法西斯主义或新纳粹组织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声称要捍卫民族主义文化遗产以及标准的民族认同的纯洁性,保护原住民的就业机会,它们给这些事件火上加油。在官方层面上,欧洲各国政府对排斥避难者和外来移民的国家政策以及泛欧政策进行了协调,使之一致,入境的规定更加严格,然而正是此时“统一欧洲法案”(Single Eruopean Act)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欧盟的欧洲本地人口统一起来,允许他们在联盟版图内自由出入。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存在统一与分裂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了对最近复兴的族裔民族主义与现代化思想协调的难度,而这种现代化是一种痛苦的变迁过程,它在成功进入民主的大众富裕王国时将获得民族和谐、社会和平。[30]
注释:
[23]关于这些先行者和楷模,见本迪克斯(1966年)。
[24]关于世界民族主义的不同时机选择,见奥瑞吉(1990年)。
[25]关于法国早期的态度,见本塞姆・凡・登・伯格(1966年)。法国历史教学是根据各种Lavisse课本进行的,关于修订人们普遍接受的教学传统,见斯特隆(Citron)(1988年);关于法国持续不断的地方主义,见布罗代尔(Braudel)(1989年)。
[26]皮纳德(Pinard)和汉米尔顿(Hamilton)(1984年)分析了魁北克人民族主义的社会构成。
[27]与巴斯克民族主义的比较,见佩里(1971年)。另外参见康沃西(1994年)更加详细的分析。
[281关于美国天佑民族主义,见科思(1957年a)和图沃生(Tuverson)(1968年)。
[29]林斯(Lyons)(1979年)和哈钦森(1987年)对爱尔兰民族主义一直持续存在到20世纪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关于战后波兰的宗教和民族主义,见柯里平斯基(1989年)。关于挪威,见米奇森(Mitchson)(1980年)对早期民族主义走势的分析,关于包括对欧共体怀疑主义,甚至反抗的最新发展,见威沃(Waever)(1992年)。
[30]关于此类新法西斯主义,见威尔金森(1983年)和哈斯本茨(1990年)。
节选自安东尼・D。 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篇5:神话与后现代性
神话与后现代性
一、神话的历史演变 神话在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演变构成了它自身的历史.第一个在西方具有决定意义的神话是希腊神话,紧随其后则是漫长的基督教信仰神话,最近的神话是现代社会的理性神话.
作 者:罗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刊 名:理论与创作 英文刊名:CRITICISM AND CRE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9 关键词:篇6:研修日志问题与思考
研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有这么一个平台,使我们得以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成功的经验,认识到自己还有一些做法不够科学。通过交流,有些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网络研修,我的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不断反思自己: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一、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这次研修,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困难,需要经常性的进行研修,并且要肯下苦工夫,勤于砖研,才能有所收获。这次网络研修,教会了我敢于正视困难并和困难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让我们认识到,其实教学过程也是一样,要想在教育领域里有所专研、有所贡献,一定要敢于面对困难并进行不屈的努力,你才会有所成就。
三、这次研修,我们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感动。大家在论坛留言里的那些鼓励的话语,让我更加的明白:其实,友谊是需要鼓励的,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赏识的。我总是被这些鼓励的发自内心真实的声音所感动.
总之,我在这次研修中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对于现在已经尝到了网络研修甜头的我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带动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到其中来,以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7:研修日志问题与思考
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研修日志 8.25
今天唐山市教研员杜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如何提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讲座。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什么样的教学时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在他讲的同时或是看是实例的时,我总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自己以前的教学中曾经也犯过哪些低效教学的错误,哪些内容比较好的利用了时间提供了课堂效率。通过他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课标有深刻的认识,对课标中的内容能真正解读才能让课堂有效,才能让课堂高效。
杜老师还对四基分别进行了阐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结合大量实例告诉老师们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去引导学生。我特别赞同他说的“数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句话。我们交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的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计算、记忆概念、画图等。
今天的内容虽然理论性比较强,但只要我们认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国培研修日志
2.幼师国培研修日志范文两篇
篇8:研修日志问题与思考
在这次研修学习中,我听了专家的讲座和学习教研知识,认真做好作业并按时提交作业,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发表评论感言,受益匪浅。通过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促使自己不断反思,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一、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要使自己专业成长,要有专家的引领,自我的反思和同伴的互助。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个人成就基础上的。是一种个人的主动发展,如果没有个人的成才动力,真正的教师发展机制是建立不起来的。以前往往自己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因此,经过这次的学习,提高了认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这次研修,教师们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感动。学员作业的留言里那些鼓励的话语,让我更加明白:其实,学生是需要鼓励的, 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赏识的。我们总是被这些发自内心的鼓励的声音所感动着.
四、当好一名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尽其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不能把知识传授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教学经验,选择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自觉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有针对性地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素养,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此外,还促使我不断加强自我反思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新课改理性的高度,认真研修新课改专题,认真教我们的学生,才能与学生共享新课改的下数学教学的过程和成果。完美的生活来源于实践,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篇9:浅谈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使用,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在基拉西厄斯教皇一世使用“现代”这词时,他仅仅用于区分不同于先前教皇时代的当代,并不含有现在优越于过去的意思。然而,当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后,这个词有了新的含义。对于知识人士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分界,这种分界使得先前的经典文化有别于现代文化,而后者的历史任务在于对先前的文化进行再造,正是这种分界使得“现代”这一术语形成了特定的意义。
现代性的价值根基就在于它的普遍主义,就精神性品格而言,在于它的反思性;就外在化的历史存在方式而言,在于它的断裂性。如果说现代性得以代表人类最广泛而又无限进步的理念,这得益于启蒙主义创建普遍主义这种价值基础和认知形式。
现代性的观念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它自身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对现代性的反思也越来越多。福柯为怀疑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看来,现代性主要是一种态度,一种与传统的断裂。而哈贝马斯则为现代性辩护,他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面临困境,但是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需为此负责,这只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他提出应该通过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性及启蒙理念给予最尖锐彻底攻击的理论家当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他在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认为“现代性”就是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以元叙事为基础的知识总汇。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激进的思想形式,一方面它表达现代性急迫的历史愿望,为历史变革呐喊开道,强化了历史断裂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保守性的情感力量,它不断地对现代性的历史变革进行质疑和反思,始终眷恋历史的连续性,在反抗历史断裂的同时,也遮蔽和抚平历史的鸿沟。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风雨曲折中走过,“现代性”一直贯穿其中,中国文学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和反思前进着。在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发表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认为:“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形成现代民族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中国的现代性文学重塑了现代性的历史,它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一体,建立起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它不仅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给出了历史断裂的明确标志,同时给那些阶段性的断裂划定界限。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学,到清晚期,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发生了重大转折,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中国文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清末民初文学变革得以实现,与现代都市的崛起、现代传媒方式的发生密切相关。晚清众多革命性文学主张以及五四时的文学新思想都是载于书报杂志而播于社会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它主要引进欧洲的启蒙理性,呼唤现代性,这个时期的现代性主题是以日常生活批判和深层文化启蒙为对象的。鲁迅的“国民性”研究从一个宏伟的现代性叙述角度,对以阿Q为代表的民族日常生活主体进行讽刺和批判。在现代性的烛照下,既充分暴露传统日常生活模式的束缚性,也展示出现代性文化启蒙之舟救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鲁迅到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封建主义,以文学为武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达到改造国民性和建设现代文明的目的。这是现代性在中国文学掀起的第一次浪潮,它信奉进化论,相信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人文关怀,肯定文学独立价值。但是由于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存在的矛盾,造成了五四文学现代化的不彻底,一部分人倡导启蒙功利主义,另一部分从政治革命的立场来看待文学,这给后来的文学带来了消极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自然也离不开现代性这一主题。就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渴望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迈向民族独立和建立新型国家的意识,不仅是确立现代性主体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它本身几乎就是现代性的唯一标记。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要求五四以来以启蒙为主导的现代性路径进行调整,要求文学叙事必须趋同于国家意识形态,强调文学建设新国家的鲜明目的性和使命感,因此,“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对现代性所进行的一种重组和重构。从而促使了两类题材创作的繁荣: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两者都运用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局限也恰恰表现在这里。“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文学叙事也越来越承载着强大的社会政治性负荷,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家对个人的忽视,从而遮蔽了现代性历史诉求的诸多矛盾,又形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格局。
★ 认同鼓励范文
★ 企业文化范文
【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推荐9篇)】相关文章:
谈提高班组工作效率的途径论文2022-05-1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生物试题2022-05-04
四好教师心得体会doc2023-10-16
电视荧屏达人秀热播的冷思考论文2023-08-02
创新性思维论文学习心得2023-10-06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论文2023-02-10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心得2023-10-29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2022-10-18
现代企业文化论文2022-06-15
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论文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