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共17篇)由网友“去冒险岛抓小狗”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篇1: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
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篇2: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祖国争了光。
细细地研读课文,我觉得要教给学生的有很多,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围绕关键词语,让学生来细读文本。
一、抓住文章“文眼”展开教学
教学伊始,我就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的“志”——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这句话展开教学,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然后再开始研读文本。
二、紧扣“励志学画”来组织教学
这篇课文从结构上来,叙事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紧扣了“励志学画“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通过朗读外国学生的话,读懂这句话的内涵,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体会徐悲鸿的满腔爱国心。第二个问题: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生能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两个方面。体会徐悲鸿学习的勤奋和努力。第三个问题: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重点理解关键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的成功。
三、教学中渗透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有好几个,我想重点讲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是过渡句,过渡句的运用。比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是个过渡段。但是对于第二部分中的后两个自然段的具体叙写而言,这一自然段又是总写,概括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完这个过渡段,接着在学课文第三部分的时候,再来找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过渡句,让学生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教学,但事实是高估了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句子和段落在全文中的结构不太了解。比如“过渡句”,三年级的时候可能老师讲过,但本学期没有复现过,因此同学们都遗忘了。所以我在这里只能以“告知”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这个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我想课后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再重点讲讲这个“过渡句”“过渡段”,结合学生的作文来讲,进一步体会“过渡”的作用。
第二个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课文中写到外国学生,一共有两处,通过外国学生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外国学生对徐悲鸿态度的改变。从这位外国学生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中,从侧面突出了徐悲鸿画艺的精湛,更突出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和意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由于本堂课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作用”的时候卡住了,因此影响到了第四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关系,没有很深入地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俗语,只能在课后的练习中进行补充说明了。
篇3: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以下两个板块来教学:
1.以“励志”为主线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徐悲鸿刻苦勤奋的词句。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2.以“外国学生的态度”为辅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外国留学生两次对徐悲鸿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阅读,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志向。
不足之处:
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典故的理解,学生在表述时还是有点机械。
篇4: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是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比较到位的是:
1、找准切入点,以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画结果怎样?)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阅读教学重阅读、重理解、重感悟、重迁移的层次性。(复习导入――阅读理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移情内化――主题升华――布置作业这么几个环节。)
3、注重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完成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理解“有眼不识泰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理解这句俗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然后在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进行实践训练。
4、板书设计精当。
(徐悲鸿的反应: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画届,突出了重点。
那个外国学生前后语言、神态的对比:无礼嘲笑――震惊鞠躬,由不承认――承认,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突破了本课难点。)
5、通过积累爱国、勤勉名言,来升华主题,进一步达到内化的作用。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不够的地方:
主要是“备学生”意识淡薄。
“备能力特征”没有,致使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出现了断层,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想得美,但学生没有做到,原因就是课前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优化教学设计。
“备情绪”也没有。其实,情绪因素,是备课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把学生学习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十分高涨的状态,“移情内化”环节也有些不到位,让学生说你从徐悲鸿身上学到些什么?整个课堂气氛很低落,给我的感觉是“升温不够”,也就是还没有达到真正内化。原因就是在备课过程中,纯粹没有考虑这一点。
由“借”谈起――《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篇5:《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杨 军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课堂内容非常重要。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我应该在课堂上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关紧要的知识,让课堂更加有效率。如指导学生朗读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内心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
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课堂语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几乎把所有提问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6:《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很快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我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三个重要的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很好地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
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时,我紧紧抓住徐悲鸿的一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事实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得出,那就是徐悲鸿刻苦努力学画的过程,就是“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以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一步步、一层层地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感动于徐悲鸿的'刻苦努力,与自己现在很富裕的生活相比他们更感动于徐悲鸿清苦的生活,感动于徐悲鸿不屈的意志……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学生的感受越深,参与的激情越高,读起课文来也就越投入。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我似乎感觉到:孩子们也在暗暗地下决心要向徐悲鸿学习,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出色的人。
可见,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自学环节,这样将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篇7:《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
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篇8:《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又是怎么样励志学画的?”“励志学画的结果是怎样呢?”这三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三部分内容将整篇课文串联了起来。
下面我来谈谈对于这篇课文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在内容把握上,我重点强调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刻苦之处”。通过“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来引导学生们感受徐悲鸿学画的刻苦。在这里通过让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来体会,但讲述太多且因为时代的差距没有给学生很好的代入感,学生有些一知半解。一味的强调徐悲鸿的刻苦学画却忽视了他刻苦背后的精神,忽视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而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真正的中国人”没有很好的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应该多注意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我虽然也进行了多次的朗读。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重点强调了那位外国学生很不礼貌的话语“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并分别让同学们多次个读和齐读。经过几次反复朗读,同学们的进步不够明显,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加强锻炼。且总体来说,朗读形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通过轻声默读、自由朗读、快速阅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活动。
最后,在教学意义上,我应该有一个发展性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能让同学们学到什么呢?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课文中的一个总分结构,这与同学们的写作密不可分。但除此以外,对于课文的人文性解读过多,语文课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对于这样一篇人物故事的课文,我应该多注意一些关于人物的形象变化,帮助同学们加强人物写作的能力。
反思我的教学,虽然我现在已经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但在课文重点内容的突破上,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等等诸多方面有所欠缺,这些都是我日后努力提高的方向。
篇9: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篇10:《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 “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段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国学生的话,组织学生讨论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为了使学生更易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徐悲鸿,通过“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来体会那个学生对徐悲鸿才能的嫉妒,又通过“就是……也……”体会那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我们的学生也给激怒了!接着重点让学生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篇面包”体会他生活的'清苦。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鸿做比较,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徐悲鸿的认真和勤奋,效果还不错。最后让学生找出那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的句子,与前文中嘲笑徐悲鸿的句子进行比较,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有眼不识泰山” 。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了两遍课题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有的也只是记得一两个问题。当我让学生交流读后答案时,回答的都比较零碎,说实话有些问题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了。对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
上完这堂课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课堂上无序交流的状况呢?我想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并作好分类,那么就可以解决学生提问题杂、乱,读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了。后来,每次上课之时都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后,及时让同学回答一些简要的问题,把难度问题给以总结,再次把问题重复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的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效阅读,我感觉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篇11: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是个大师,更是个爱国志士,他,是本大书。文本选取了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其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单,也布置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堂上,学生虽然能简单介绍徐悲鸿的资料,但在理解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歧视、偏见上存在问题,所以我把徐悲鸿的生活年代的实际情况细细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有了了解,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个外国学生会看不起徐悲鸿,看不起中国人,也能很好地体会徐悲鸿当时的想法――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学到课文第七自然段,徐悲鸿的画作轰动了整个画界,此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当人们来参观徐悲鸿的画作时,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再进一步感受了外国学生的态度转变,把他前后的两段话放到一起来比较读,比较谈感受。这时我话锋一转:是什么让他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学生在交流中深深感受了徐悲鸿的爱国之心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同时,文本在表达上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也让学生加以比较品味,让学生感受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篇12:《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篇1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讲了第七课《徐悲鸿励志学画》,初读课题时我问同学们励志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志气有的说是骨气,有的说是毅力,众说纷纭,我并没有即使给同学们解答,而是让同学们留着这个问题,待学完课文在继续解答。
刚开始讲课我先让同学们其读了课文,并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问题,1.徐悲鸿励的是什么志?2.他是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的,3,结果又是在吗样?同学们度完课文后我便让他们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的说徐悲鸿立下的志是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说要做个不让外国人小瞧的人,还有的说要为中国人争气,最后在我的知道下海是用了书中的原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从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找出来后我有让同学们返回到了课文的地二自然段,为的是找出徐悲鸿励志的原因,,同学们找的很对,但我自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有点杂乱,没有一定的顺序,紧接着有学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边读边思考徐悲鸿是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同学们都说的很对,并且也找到了关键词语“更加奋发,勇往直前,每逢常常,一整天,”通过这些词语为下文做了铺垫,除此之外第二大段海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构段方式的教学,刚开始我问同学们这段是什么结构,他们一脸茫然,后来我们有一起把课文读了一遍分别概括段意,这样同学们才概括出了总分关系,紧接着就是第三自部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优异,轰动,鞠了一躬,很有才能,有眼不识泰山,通过这些词语看出来他的成功也体会出来徐悲鸿刻苦勤奋,努力上进,学习这一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其中,从而体会徐悲鸿的刻苦以及体会外国学生的话语。讲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吧外国学生的话重复读了一遍,通过外国学生前后两句话的对比,明白了徐悲鸿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成功。课文讲完之后,我又问了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遗留下的问题,这次同学们会回答的很对也很好,从中我看出了孩子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
虽然这节课的主题比较明确但还时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一点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再一点就是读课文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优更好。
篇14:《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首先,借关键词揣摩朗读
抓住了关键词,就找到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所以,我也找关键词。比如,第二小节中有几个词语很关键,如“很不礼貌、冲着”,孩子们明白这是讲了外国学生很不客气,嫉妒心很强,语气很直白很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知道了要重读,以表明外国学生的蛮横态度。再如第五小节的“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都是表现徐悲鸿潜心临摹的,孩子们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和重要性,在朗读的时候也能注意重点突出一下,以体现其认真和刻苦。特别是最后一节“鞠了一躬、承认、有眼不识泰山”,孩子们也通过理解,也能抓住这些字重读。关键词语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条至情朗读的大路。
其次,借例段仿写过渡句
课文的倒数第二小节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过渡的段落,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了解过渡段落的写法,我们先从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意思着手,先了解“功夫”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从文中理解是指徐悲鸿勤学苦练,付出了许多艰辛。“有心人”,学生们都知道是指徐悲鸿。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又回顾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下功夫?花了什么功夫?结果哪里体现了“不负”?之所以这样提问,目的是引领学生懂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写在中间的`意义,这句起着过渡的作用,所以前后都要连贯起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我们先进行了练说,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后来经过反复练字,终于把字写好了。我告诉她,如果写一段话的话,如果把勤学苦练的过程写详细,那么就更能体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了。课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仿写作业,鼓励不同的思维角度,效果还可以。
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给孩子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如果能利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说一说中国遭受外国歧视的原因,看一看当时的现实照片,我想学生的感慨会更深,对课文的把握会更到位。
篇15:《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这40分钟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用的知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学这一课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所以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领学生体悟文中的精髓,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 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让学生,更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兴趣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完全把机会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16: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关于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篇17:《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在班级讲授了一节写人的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颂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勤学苦练的精神。文章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叙述,“功夫不负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层次清楚,按照“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世界”的顺序结构全文,脉络分明。用“更加奋发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词句承上启下,顺承自然。本文前后都谢了那个外国学生,从嘲笑到道歉,前后照应,突出主题。
语文这门学科就是要在课堂之上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都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时设计教学思路和进行幻灯片的设计,特别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景物、历史事件和美景,在网络中尽可能地搜集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在网络中搜索了很多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的幻灯片。但是,网络中的幻灯片和自己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于是,结合参考书和课文、图片的内容,自己制作幻灯片。幻灯片的设计比较简练,就是呈现出本课的主要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问题,顺承着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在课文的讲授中,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的,然而在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让我难以接受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下是不会预习课文的,因此,在课堂之上,还是让他们进行了默读和指读课文,但是还是有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让我难以接受课堂之上学生的表现。
学生对文章的题目提出了几个问题,正好这几个问题是讲解这篇文章的基础,在这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表扬,这样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之上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在这节课中,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学习,而是由这几个问题带动他们自学,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由这个问题展开对文章的讲述,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样在讲述的时候,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课文的理解上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么学画?徐悲鸿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3.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一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4.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别人看不起。在读外国学生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为什么说“你们中国人”而不说“你徐悲鸿”?
(2)“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
6.更加奋发努力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8.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你找出关键词说一说。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9.我们从徐悲鸿的身上学习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样几个问题就把整节的内容梳理的很清晰,学生听的也很明白,而且在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把徐悲鸿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人的精神内化到心里。
在课堂之上,表现非常的活跃的就是彭洪超同学,他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我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在这样方面要培养他的优势,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出类拔萃的。
★ 《学画》语文教案
★ 徐悲鸿读后感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反思(共17篇)】相关文章:
《学画》教学设计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5
四上Revison 1 教案2022-04-30
听课札记一2023-01-13
励志文章读后感2022-05-06
听国学有感精选2022-12-21
初三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4-27
励志文章读后感400字2022-10-31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3-0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3范文2022-05-06
美丽的冰城作文202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