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3 08:40:5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岩石书》教学反思(共18篇)由网友“Geminia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岩石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岩石书》教学反思

篇1:岩石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科自身独特的文化知识背景、能力素质要求、价值观念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兴趣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操作。本文以一堂四年级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为反思对象,意在摸索与总结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呼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本课的课堂呈现方式

在教授科教版小学四年级《岩石书》这一章节时,笔者做了充分的备课,自以为在讲课时能够收获较好的效果。首先,考虑到岩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物质,因此就以描述、激趣的方式点出本课的主题:因为岩石随处可见,地上、河边、海底等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岩石,大家如何把这些岩石分成不同的类别?随即,少数学生积极发言,但更多人却陷入沉默,似乎对这一问题难以作答。而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根据书中介绍援引得到的。这就使我意识到,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存在不足的。

接下来,在肯定部分学生善于预习的好习惯后,我就正式讲解常见岩石的类别。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岩石标本的差异,提示他们可以从颜色、形状、光泽、颗粒大小等方面进行粗分。如果“看不出”,就接着“动手辨”,可以通过听声音、比硬度、滴稀盐酸的方法来辨别。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让他们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是按成因划分的三类岩石。

二、本课的得失探讨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包括:

第一,关键概念引导得突出,基本知识讲解得较为全面。如认识岩石,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岩石的基本特性,从多方面描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教学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范文九九网、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反映了科学学科的基本能力、方法要求,便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课内到课外,逐渐深化认识。

第三,本节课较好地渗透了热爱科学、发现自然之美、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

第四,这堂课由于深入把握了学科知识背景,使授课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师生互动也十分密切。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不足之处包括:

第一,课程导入环节存在情景设置不当问题。

第二,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足,主体性偏弱。虽然一系列的观察、实验都由学生亲身经历,但最初的定义和最终的结论却是教师提出的,忽视了学生的归纳讨论。

第三,现代教学设备使用不足,一些教学内容难以较好呈现。

三、本课引出的科学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针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可以推动一门学科教学方式的改进。

岩石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贵州特产的岩石:马场石、钟乳石、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

一、创设情境,走进学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奇石,达到走进学生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四、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2、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其他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3、在调控课堂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方面做得不到位。

4、观察材料准备得不充分,使学生分类时类型少。

五、再教设计:

如果有机会再教,我会注意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会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学习探究科学的收获,以此来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会准备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发给学生,比如页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让学生观察,相信学生的分类会更多一些,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着我看不到的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得到提高和进步,谢谢!

篇2:岩石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作者:远舟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说:“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这能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跟问底。

叔叔说:“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那里埋着煤炭,那里埋着铁矿......把着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篇3:岩石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他们了解了贵州特产的岩石:马场石、钟乳石、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

二、创设情境,走进学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一开课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奇石,达到走进学生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三、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在观察前,还出示的观察要求,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

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把“给岩石分类”的活动放到第二课时,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征,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其他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三、在调控课堂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方面做得不到位。

四、观察材料准备得不充分,使学生分类时类型少。

再教设计:

如果有机会再教,我会注意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会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学习探究科学的收获,以此来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会准备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发给学生,比如页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让学生观察,相信学生的分类会更多一些,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着我看不到的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让我得到提高和进步,谢谢!

篇4: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教学反思

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告诉我们: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岩石书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一、在交流中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题眼“书”比赛认读。一方面是无声的组织教学,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兴奋起来;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找到适当的楔入点。然后,以情为先,用最能发送教学信息的导语:“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本很特别很特别的书”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同时,自然地融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二、在情趣中识字学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起步阶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随语境的变化进行独立识字。在集中识字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鼓励孩子们通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帮找不着家的生字宝宝圈出小房子,以便达到在语言环境里自主识字的预期效果。我认为,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这样的训练能为学生升入中高年级独立识字学词作出较好的铺垫。事实上,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已促使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接着,师生在游戏中巩固字词:如对照实物找字卡“印”、“痕”,观看课件读准

会意字“册”??当孩子们思维被激活时,不失时机地放开手给足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地做识字游戏。最后,通过反复读句自主发现“藏”的不同读音。当然,识字教学应贯穿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初步掌握了生字词的音形义之后,我又把生字词重新送回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读文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在自读中感悟“书”的内涵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承认学生在阅读中占“主体”,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教师的“主导”也不可忽视,应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两次自读尝试活动。分别这样营造氛围:①从题入手,自读解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里面都有哪些内容?等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再读课文,②角色变换,合作探究。在师生分角色感情朗读1~4自然段后,我作为文中川川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我?请拿起书,在小组里和同学商量商量吧!在这种生生互动的氛围里,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读句悟情,如:“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一句的朗读,我从标点“!”与“?”入手,告诉同学们“!”和“?”提醒大家读时注意他俩呢!让抽象的符号也拥有了活力与感情。我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鼓励学生反复地读书。在学生明了书是岩石时,随机指导书写生字“岩”。课文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

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导语:放声读吧,想着看到的,读出看到的!在指名读后,我引导学生抓“很久很久”、“很多很多”进行感情朗读。至此,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领悟文情已是水到渠成了。对于生词“宝藏”的理解,则是请学生把它放进句子里,结合上下文在读中想:这宝藏指什么?之后,请学生帮省略号说“读懂了这本岩石书,还会找到什么宝藏?”从而润物无声地教给学生读文解词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书”的内涵,思维也得到发散。再以石油开采的热烈现场这一段录像掀起课堂高潮。让学生带着随之而发的自豪、兴奋、激动之情自读自悟最后一自然段。

四、在活动中放飞思维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此时的学生正处于较疲乏状态,因此,我设计了轻松的课内活动。即:各抒己见谈理想,分角色放声读课文,自由读课后小知识,持放大镜研究石头,听音乐观看网上资料。还鼓励学生课外活动――到大自然里去读最大的书,让学生思维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放飞,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

总之,本课教学,我追求一个“实”,即实在、实际、落实。本课的实,一是读文字内容,使之流畅;二是读文字含义,使之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单元训练重点融进了课堂教学,而且把“读课文、品词句、悟感情”的学习方法春风化雨般地教给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独立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岩石书教学反思

很多同学在课前对岩石和矿物认识得不够。认为岩石、矿物都在野外。针对这个情况,通过课件让同学们知道岩石和矿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学生知道了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用的笔,我们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有岩石和矿物质的成分。从而对岩石和矿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我把同学们熟悉的岩石的特征慢慢报出来。学生知道答案就可以抢答。最后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他们知道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堂课下来都有一些闪亮的地方,遗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课后自觉地进行深刻的“反思”,挖掘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岩石书》这节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岩石的作用虽然被大家所接受和认识,然而就课本上的内容,能帮助学生了解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我就学校本身的资源,拍摄校园内的岩石景观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矿石和岩石用途,再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有不够清楚或错误的地方,课有学生进行提问与插话,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岩石和矿物的保护和利用。我接着说: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作用很广,那么人们从哪里得到岩石和矿产呢?为什么说矿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由于对岩石和矿产的形成不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回答,我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并建议学生很好地利用课本资源,认真阅读资料库。

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在课堂上我呈现大量情景,让学生都想学,都会学,都学会。为此我大量收集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既有学生熟悉的乍浦建筑,也有学生不熟知的大峡谷,内容多样,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生活环境中离不开岩石和矿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似乎在重复劳动,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对象是鲜活的,教育的目标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求新求变。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多样性,可以改变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成绩毕竟不作特色班招生的分数统计,估计没有学生会回家做什么预习、复习,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时间内提高效率,用新颖独特的个人魅力,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科学学习中去。

篇6: 《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篇7: 《岩石书》教学反思

1、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

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观看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植物的化石?并设计了你看,这儿有_____,有_____,那儿还有_____,这些都是_____啊!这样的说话训练。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多元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氛围。

2、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

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岩石书》一文中所提到的“化石”,对于我们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陌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制作了课件,由于课件使用的较灵活,因此比较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3、围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上,当让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时,我首先对听的学生提出倾听要求,请同学们专心听,认真思考。看谁的神情最专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不失时机的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同学不但认真听了,还动脑筋思考了。由于在课堂上,我有意识的关注学生倾听情况,又有意识的通过树榜样、激励评价等语言激发学生听得兴趣,所以我班学生基本形成较好的倾听习惯。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前设计教案时为了考虑过程的完美,避开了一些知识点的落实,课中对一些生成点不能坦然处之……,真诚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篇8: 《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懂得岩石是一本特别的书,人们能通过它了解地质的变动,还能帮助祖国寻找宝藏。学了课文后,学生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补充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别的书,如:树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它的年龄,循着胡杨树可以找到地下水等等。学生听后,教室里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哇,太神奇了!”“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激情高昂地说“是呀,孩子们,宇宙中有多少特殊的书呀!小到一棵草,一株花,一块石头,大到一片海洋,一颗星球,只要我们认真去阅读,就能读懂许许多多的知识。”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说:“我将来要飞上天,去读天空这本巨大的书!”有的说:“我将来要到海里去读大海这本书!”有的说:“我要到森林里去和每一种树对话,读懂它们的每一种语言!”还有的说:“我将来要利用大自然中的书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中午,我便惊喜地看到许多孩子的'手上捧着一本厚厚的书,那就是《自然百科知识全书》。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欣慰地笑了。我想:这就是语文课人文精神的魅力吧,它就像一股清泉,静静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上完这节公开课,在朗读方面,感觉学生个别朗读效果比较好。唯一不足的是在课堂调控时,注重了个别朗读,缺少了集体朗读。本来在练习说练习这一环节之后有全班角色朗读,由于时间不够,给删除了。在问句和感叹句的练习中,最后有一环是全班男女对读的,可是给漏了。在“自由读文,说说”一环中,学生表现不错。能提问,而且在读完“小知识”后能自行解决问题。

篇9:《岩石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

认识岩石这本大“书”,初步了解地质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能够读正确、流利,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写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师手捧一本书)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书。

师:今天,黄老师向你们介绍一本的书。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板书课题:19的书)

生:老师,你写漏了双引号了。

(师给“书”字加上双引号)

师:哦,你们真细心,可是为什么这题目上的书字要加个双引号呢?

生:因为这里指的不是真的书。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19的“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好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书的拼音自由朗读第19课。注意: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开展活动。)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呢?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13个自然段。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请在同桌之间把难读的句子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一会老师再检查你们。。

(同桌合作学习。)

师:我的挑战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看,这个句子你能读准确吗?

(课件出示句子:爬到半山腰,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指名读)

师: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点拔:“地质勘探”一词的读音。)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读得真好!再来看这一句,谁想读?

(课件出示句子: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好!把“!”和“?”的语气都读出来了。

师:(出示雨痕和波痕的图片)你们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师:“痕”就是指痕迹。那这雨点留下的痕迹叫(生:雨痕)波浪留下的痕迹叫(生波痕),水滴留下的印迹叫(生:水痕),那泪痕是什么留下的印迹?

生:是眼泪留下的印迹。

师:伤痕是什么留下的印迹?

生:是伤口留下的印迹。

师:真聪明!再看第四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

师:先请男生读。

师:请_读一读。

师:再看看这一句,谁想读?

(课件出示句子:“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指名读)

师:什么叫“刨根问底”?

生:“刨根问底”是指问了很多次。

生:“刨根问底”是指川川老是爱提问题,直到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

师:你说得真好!现在我们看看最后一句。这一句可难读了。

(课件出示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那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师:谁想站起来读。(指名读,点拔:“藏”字是多音字。)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把刚才六个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以上六个句子,指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把句子中的生词抽了出来,你们能读正确吗?

(出示生字词课件:地质勘探趴在岩石一册书厚重脚印雨痕陆地

刨根问底埋着煤炭铁矿宝藏)

师:请大家同桌互相读,读错了帮助纠正。

师:_意做小老师带同学们读。

生:我愿意!

师:请全班齐读。

师:老师现在有一颗苹果树,如果你能读对的话,苹果树就能结果了。你能帮助这棵苹果树结果子吗?

生:能!

(学生看着课件玩苹果树游戏。)

师:恭喜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放回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的这么好吗?

生:能。

师:好,我们来试试看。请大家把书端起来,试着齐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师:大家读得真好听,看来大家的生字和课文都能读好了,可是光动嘴巴可不行,我还要看看你的动手能力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这些生字吧。

(出示课件一类生字)

师:大家看,这些字就是我们这篇课文中要学习的,也是要求做到会写会用的。首先来观察,你知道我是按照什么给她们穿的颜色衣服吗?

生:独体字穿紫色衣服。左右结构的字穿绿色衣服。

师:还有补充吗?

生:半包围结构的字穿浅蓝色衣服。“岩”和“宝”字是上下结构,穿蓝色衣服。

师:谁来提醒同学,怎样把这些这写好。

生:“岩”字的“山”要写扁一点,“石”的横要和“山”差不多长。

生:“册”要注意笔顺,最后写横,而且要穿出左右两边。

师:我们看看这三个字。要注意什么呢?(出示“质、厚、底”)

生: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质”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底”,广字头,里面的笔顺要注意,最后不要漏掉点。

师:请大家看看老师写字。“印”,左右结构,注意左边起笔高一些,右边的竖写长些。“刨”左宽右窄,注意“包”字的笔顺。(师范写“印、刨”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一课的字每个仿写两次。(学生写字。)

师:写完的同桌评议,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修改。

师:好啦,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一节继续学习

篇10:《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

在本月的教学中,虽有不足,但也有可取之处值得以后继续发扬。

一、注意吸引学生兴趣

对于本周的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本章学习重点是三种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我在做练习题的时候也发现,天安门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材质很容易被问道,于是我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在课程进行完毕之后给学生播放,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了。通过视频辅助,可以有效地吸引他们兴趣,也能让他们对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二、注重小组合作

在我任教的四个班里,我都进行了分组,一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基本上就是7人一组,以便上课需要。在第一节《玩石头》的课堂上,我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带不同的石头给组内同学展示介绍,这样大家见到的石头就更丰富了,而且觉得别的同学的石头很新奇,无形中也扩宽了他们的见识。在辩论赛的时候,小组先讨论,分享观点,组织好语言之后,进行表述,这样有助于把观点集中到组内,既节省了每个同学回答的时间,也有助于观点提炼。

三、记忆方法巧用

在讲到《岩石的组成》这节课时,如果让大家死记硬背三种岩石的组成矿物,很容易记混,也容易记不住,于是我几经思索想出了记忆的好办法。花岗岩的组成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可以通过花岗岩的颜色来记忆,花岗岩是杂色,包括肉红色、白色、黑色,已知长石是肉红色,石英是白色、黑云母是黑色,将颜色与矿物一一对应,就很好记。砂岩的组成矿物有石英、长石等,妙记方法就是砂岩是两个字,它的组成是两个词,分别是两个字。大理岩的组成矿物是方解石和白云石,一看到大理便想到云南,白云山是云南的,白云山的白云石,一下子就把大理岩和白云石联系起来了,方解石是我们不熟悉但特征鲜明的(课上有专门讲解)。以上,这三种岩石的组成部分记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科学学科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懂并学透的,我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提高自己,才能不落后。一言以蔽之,愿所有人包括我在内,可以早日行动起来,丰富知识、充盈智慧,不吃没有文化的苦,也不吃没有文化的亏。

篇11:《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

十月份我进行了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的教学,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有一些困惑想来谈一谈。

一、实验材料短缺

每个科学教师都配备的有相应的教学用具,教学用具中有各个单元的教学用具,对于第二单元来说,教具尤为重要。前三课牵涉到岩石和矿产,如果没有具体的岩石和矿物,很难通过图片给学生描述清楚,我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也没有描述很具体很贴合课本的。困惑之余,我想到“学在郑州”的平台,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优质课,但我打开学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有相同的材料盒,所以,关于实验材料的部分我还是无法借鉴,于是乎,每节课我都只能在讲相关岩石的时候给他们展示一下,下课前再逐一让他们观看甚至触摸,虽然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总归他们是满意的。

二、学生发散无边无际

我在讲本周课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课外知识很丰富,去过很多地方,也见识过很丰富的岩石、矿产,这对于拓宽他们知识面来说,无疑是好的。但是,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思维、关注点跑偏的情况。例如,在开“人类能不能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的辩论会时,虽然这是一个辩论赛,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理念是不能无节制地开采,毕竟资源有限,且过度开采会带来环境问题,然而学生的思维已经冲破了教室,直达宇宙,告诉我,人类只要熬过几百年,到星际文明的时候什么资源都是无限的,还有的同学补充道,人类的空间是三维的,但在其他平行空间,也可以无限开采。我及时给他们拉回正题,我们要考虑当下,考虑子孙后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能无节制开采。我不想做遏制学生思维的抓手,但现实是我又不得不像一把剪刀随意砍断他们思维飞跃的翅膀。我很困惑,也许一切都是笑谈,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思维发散的孩子反而能写出最标准的答案,但无形中,他们也变成了我们经历过的最熟悉的双面人。

篇12:《做个岩石百宝箱》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时候,我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以便在这节课用到。这点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然后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做百宝箱。咋做之前,我们和同学们首先了解和掌握一些岩石的知识和内容。在我讲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介绍一些岩石的知识。然后我在不从一些岩石的识别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岩石的特征,并且能够识别各种岩石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去识别和利用岩石,为下一步制作岩石的百宝箱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在介绍岩石的知识的时候,注意介绍常见的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等岩石,当然还有砂岩。学生在我介绍的基础上,识别岩石。现在想来我这里设计的不是很合理,是否能够在介绍每种岩石的时候,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准备的岩石找到自己的岩石,这样学生就真正的掌握辨别岩石的方法了。但是这样的话是是比较的.费一些时间的。而且需要学生在平时搜集许多种岩石。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辨别岩石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岩石百宝箱。首先学生进行观看别人制作的岩石百宝箱,然后,我再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四年级的学生有着比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经常的不携带材料,不参与活动。我想这部分的学生在教学和指导学校学习中应该着重予以注意。

篇13:《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提出用眼睛看时,教师及时肯定好的,进一步追问: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纹、大小、形状、粗糙、光滑等)。当学生提出用手摸时,教师及时指导:用手摸,摸什么?用手还可以干什么?(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轻重)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后面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扫清了障碍。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也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期望通过本课教学后,当学生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使他们能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2、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猜岩石的'游戏过程中相互补充、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记录和交流,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这节课前松后紧,拖堂了,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课堂有一个细节,我没有处理好。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篇14: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关于岩石,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常说:天上掉馅饼不可能见到。地上捡石头的事,天天都有发生。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石头?石头值钱吗?石头都有用吗?关于石头的话题说也说不完。于是,我想到开一个石头博览会。展览展览同学们的宝贝。也晒晒他们的问题。以便课上研讨探究。

一、充分准备,研究条痕。

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类石头。课上展览交流。课上,互相交换观察石头的颜色、质地、纹理、形状等。引出本课新探究问题——石头的颜色:条痕。

二、故事导引,研究成因。

学生对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感兴趣。我带来了从南京买来的霸王石和五彩石,告诉他们:五彩石就是南京雨花石,也就是鹅卵石。学生提出问题:雨花石是怎么形成的?顺利进入本课第二个探究问题: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看书和课件,很快解决了问题。

三、补充练习,检测概念。

通过填空和判断练习,学生弄明白:上游的石块又大又有棱角,下游的石块小而圆滑,是鹅卵石。鹅卵石成因是河流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篇15:《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一、兴趣,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待那些新奇的的

东西非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段故事、一幅挂图都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认识岩石〉一课引入时,播放了有关岩石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引人入胜的画面、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断发出惊叹声。采用这种方法从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岩石的兴趣。

二、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都要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因此,在〈认识岩石〉一课探究岩石特征之前,我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想到研究岩石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了记录表中。然后我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进行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齐全,设计的探究方案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其他的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经历探究,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三、记录,巩固探究的结果

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把讨论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但是在实际汇报时,学生说得很少,丢三落四,或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和交流。因此我在〈认识岩石〉一课中让学生进行了三次记录:第一次是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讨论后把讨论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第二次是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第三次是探究岩石的特征,把所有的发现都如实的记录下来。通过做记录,既能巩固了讨论、观察的结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创新能力。

篇16:《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

三、制定方案

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

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你们将研究那一个问题?是研究冷热作用的,还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两个都想研究。选择好之后,再讨论你们将设计怎样的科学方法验证?(两个模拟实验同时进行)

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其他学生修正实验方法。

4、同学们的设计方案真好,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案再给你们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细节是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师给你们已经准备了一些器材和实验纪录表,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每组派两位同学来领取。器材领到后,就请同学们开始动手研究吧!(生研究,师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发现。

7、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真棒!同时通过同学们的实验研究,的'确说明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岩石变化。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同学们,植物的根和大气也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展示:长着植物的岩石图片,师简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岩石的方法,了解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给岩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小刀、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放岩石录像。

师: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猜想假设

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师:(小结)这些石头我们都称之为岩石,它组成了地球外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三:制定方案:

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师: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研究的问题。

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各种岩石,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师: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师: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化学药品先集中放,学生使用时,再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

师:介绍盐酸,强调盐酸是化学药品,有很强的腐蚀性,注意安全。介绍实验方法:利用滴管,在岩石上滴1-2滴,然后观察现象。

生:分组实验。(教师要进行巡视,注意学生的使用盐酸的情况。)

生:汇报实验情况。填写记录表格。

四、实施方案:

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师:播放录像资料。

生:说一说。

五、展示交流

动手玩一玩

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岩石标本盒

生:看书:了解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玩一玩

师:布置课后采集岩石,自制标本盒的作业。

六、拓展创新

师: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师:大家感觉我们这节课上得怎样,在刚才的研究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对于刚才提的问题,你们自己能研究哪些?可以怎样研究活动?

师生互评,提出课后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及一些研究想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究,体验动手的乐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

篇17: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关于岩石,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常说:天上掉馅饼不可能见到。地上捡石头的事,天天都有发生。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石头?石头值钱吗?石头都有用吗?关于石头的话题说也说不完。于是,我想到开一个石头博览会。展览展览同学们的宝贝。也晒晒他们的问题。以便课上研讨探究。

一、充分准备,研究条痕。

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类石头。课上展览交流。课上,互相交换观察石头的颜色、质地、纹理、形状等。引出本课新探究问题——石头的颜色:条痕。

二、故事导引,研究成因。

学生对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感兴趣。我带来了从南京买来的霸王石和五彩石,告诉他们:五彩石就是南京雨花石,也就是鹅卵石。学生提出问题:雨花石是怎么形成的?顺利进入本课第二个探究问题:鹅卵石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看书和课件,很快解决了问题。

三、补充练习,检测概念。

通过填空和判断练习,学生弄明白:上游的石块又大又有棱角,下游的石块小而圆滑,是鹅卵石。鹅卵石成因是河流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篇18: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摆放在实验台和教室的讲台上,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岩石展览馆,我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海边、河边、山上、路边岩石的照片,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水槽、一块摸布、一个展示岩石的方盘、一张报纸(铺在实验桌上,把岩石摆在上面避免把实验桌弄脏)、一张白纸(用来做观察记录,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一个放大镜。这样教学具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

2、不仅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而且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观察有序。在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由于我没有强调观察要有顺序,所以学生讨论提出观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颜色、花纹、形状、大小、有没有气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用鼻子闻一闻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后的气味儿、潮湿时干燥时两块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气味儿有什么不同,用耳朵听一听敲打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把岩石砸开或在地上摔开看看岩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和猜测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后,便开始分组实验。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里观察,还有的用两块岩石敲打闻气味,总之怎样做的都有。造成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不清说不全,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实验现象。第二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在学生说完观察方法后补充了一问“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这样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观察目的、认识到观察顺序的重要性,然后再按预定的顺序观察、汇报。这样在分组交流观察记录时比第一次上《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不仅节省了观察时间而且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时说得有条理且说得全面准确。

3、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利用对比观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征。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用两块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块被砸成两瓣,这时我对学生说“正好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鱼化石特征时,我拿出一块鹅卵石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鱼化石是一层一层的且很薄容易碎,鹅卵石卵圆形坚硬不分层质地细密有的颜色单一有的上面有花纹。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适时给学生补充观察材料,造成学生给岩石分类时种类较少,学生只想到按大小、颜色、形状、光滑粗糙、轻重、透明不透明分类,没有学生想到按有的岩石是一层一层的,有的岩石没有层来给岩石分类。学生由于身处大城市搜集来的岩石多为沙子堆中找来的鹅卵石或从小区地上捡来的煤和石灰石。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时及时把教师准备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发给学生,补充学生的观察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时若给学生一些页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有棱角、表面没有磨擦过的岩石让学生观察,相信学生的分类会更多一些。

2、另外在学生观察岩石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必要的引导不能省掉,适时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如当学生把岩石放在水里观察之前,应引导学生看一看岩石的颜色花纹是什么样子的,把岩石放在水里后,看一看颜色花纹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应使学生明确水槽在这使用的用意是什么,不仅是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轻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颜色加深花纹更清晰。在学生闻岩石气味时,教师应多问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后能闻到气味外,还有其他方法也能闻到气味吗?”用两块石头摩擦试一试。

3、学生交流观察记录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应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学习探究科学的收获,以此来规范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

《认识岩石》优秀教学反思

岩石书教学反思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教学反思

反思书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教学反思

两晋与南朝 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岩石书》教学反思(共18篇)】相关文章:

多样与统一的设计及反思2023-01-22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2024-05-04

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2022-08-10

反思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2022-05-05

参观券的设计教学反思2023-01-17

教科版科学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12-09

教学设计的反思2023-04-17

教科版科学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03-05

教学设计与反思2022-08-28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与反思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