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由网友“超级怨妇祝无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
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构思:在“Shallwegotothezoo”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节:让学生看一个介绍动物园的短片,在介绍的过程中认识熊猫,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等,使学生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思想得到升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住中学生好动的性格,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他们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摹仿表演给课堂增色不少,猴子的轻灵调皮,长颈鹿的慢条斯理,狮子凶猛的咆哮,熊猫悠闲自得的吃竹枝,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的表演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
2、借用资源,在教完新单词后,我借用了Gogo去动物园参观的一段VCD,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Gogo在动物园看到了哪些动物?引人入胜的画面,活拨的Gogo再配以生动的'对话,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起,很好的调动了课堂,避免了学生疲态的出现。
3、小组合作贯穿整堂课,(单词与图片的配对找朋友;将一剪成几块的动物拼好;比赛读单词。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最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表演面不够广,导致有人忙有人无事可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面向全体,既要有个人表演,还要有集体的扮演,使整堂课紧凑丰满;
2、在完成拼图时,讲解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有的学生不明白,使后面对拼图的描述和对小组的评价受到了影响,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讲清楚要求并做完整的示范,使所有孩子明白接下来他们该做什么了。
3、时间的把握不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段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比如这堂课,在带领学生做动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重复一次,效果出来了,时间又把握住了。也可以在备课时就要预防出现时间多的情况发生,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分寸有度
篇2:英语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Unit5 Whose dog is it? PartB Read and write 一课。总的来说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本课用到最多的就是动物单词,所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和学生一起通过唱歌,描述图片和所知道的动物复习了这类词及现在分词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描述,又可以扩大学生词汇量,还可以复习到句型,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在本课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句型就是I’m dancing/…… like a bear/……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看图描述,也可做出相应动作,其他学生在看和听时会加深对句子和句意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的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做出基本的回答之后再进行详细描述,发散学生思维。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要好于呆板的只念句子,效果也很明显,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宽起来,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帮助。
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回家把这个小故事复述出来,起到了知识延伸的作用,这样课上和课下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语言训练中应多开展二人活动。让学生就某一动物、某一场景、某一图片等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对话。本节课上这类活动涉及的较少,基本都是师生互动,学生少了提出问题的机会。
篇3: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安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山寨》、《武夷山》都是描写青青的山,只不过是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写了各具特色的青山。许多学生对山了解不多。也没有真正看到过山。因此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的感官在文字中自由停留,让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触及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对山停留在感官上的情感将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随同文字一起慢慢渗入内心深处,“山”将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打下烙印。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说明性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课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这段话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武夷山山的特点,而且便于学生想象、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为此,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常识采用了以下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结合想象画一画。
这段话中作者把武夷山山峰的样子分别比作玉柱、火把、鲜花和竹笋。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比较清晰的山的形象,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在白纸上画一画这些山峰的样子,告诉他们玉柱和那些柱子的样子相似。同学们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饶有兴致地动手做画。有几位同学甚至突破了课文描写的局限,把山峰的样子想象画成了老人、怪兽等。尽管这些画非常稚嫩,但学生很投入,那么认真,完全溶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没有一位同学“开小差”。
由此,我得到启示:让学生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
2、在学生对这些山有了初步的感官形象之后,我相应出示了如下的活动练习:
(1)给山起名字。
课本上第32页有个练习:让学生看着图上山的样子试着给山起名字。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参与讨论。随后,我又让各小组长代表本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认为,第一座山叫母子山,第二座山叫老人山......”
第二小组:“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几座山分别叫:手掌山,独指峰,蜗牛峰,公鸡山和骆驼山。”
其他几个小组也派代表纷纷发言。最后,师生共 同评议,选出优胜小组予以奖励,另外几个小组也相应得到了口头鼓励。
(2)仿照例句说话。
有了以上的基础,同学们再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组词语来造句以不是难事。看,他们个个神情激动,小手举得老高,显得那样自信。
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看着这充满活力的课堂,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想起前几节课沉闷的课堂气氛,与今天相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新教材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这正是学生所期望的。所以,学生需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他们在课堂上是那样的快乐,那样主动地寻找探究新知识。
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篇4: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首案编写:邢雯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重点
1.板书:柳 问: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柳树是怎样的?在柳前加。
生自由答。
2.把课题板书完整: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补充: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
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不可思议 虐杀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起死回生 摧毁 吟诵
锻铸 卓越 韧劲 深邃 凝滞
A.指读,注意正音。
B.引词入文,理解词语。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们知道这株柳在作者的心中是――神奇的,是神奇到令他望而生畏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先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它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学习3、4段,感受生长环境“神奇”
1.指名读3、4小节,看看是在怎样的一片土地上长出了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
2.用文中词语来说说你读到看到的青藏高原。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课件出示图片、诗歌,朗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根本看不到
任何
一棵树……
3.看着这片土地,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想到什么样的词语和诗句。
(生交流)课件出示边塞诗词。(朗读)
4.看着这片土地,作者一瞅见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哦”怎么读?“哦”里包含着的是什么?) (惊讶,诧异,出乎意料)
师:是呀,在这样一片荒凉的原野上,居然生长着这样的一株柳树,怎能让人不诧异,怎能让人不惊奇?不过也正因为这片土地的荒凉,才更能衬托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板书:衬托)这时再读这段描写柳树的句子,相信你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出示第5小节,齐读。)
4.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株柳是怎样的呢?
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这株柳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自学后交流。
三、学习第6、7段,生长过程显“神奇”
1.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7两小节,看看这株柳树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请画出重点词句细细体会。 (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
通过读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的?
出示句一: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补充青海高原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绝不宽容”、“任何”:不仅仅是柳树,所有绿色的生命青海高原都不会给它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机会。(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出示句二: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想象这株柳树曾经遭受过的摧残。在你想象的世界里,这株柳树正在遭受着怎样的命运?
出示句式练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开了缝,这株柳树()。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这株柳树()。
一声惊雷在天空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这株柳树()。
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对我们而言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但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而言,这却是生命的摧残,面对这样的摧残,这株柳树害怕了吗?(师生朗读这段话)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师生再读这段话)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它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这“绝不宽容”中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株柳,你的心灵一定会为之震颤。(齐读第5小节)
这时候我们来看这个“撑立”,它仅仅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
(生交流)
师:这一撑撑出了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一撑撑出了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一撑撑出了一株神奇的柳树。(齐读第五小节最后一句)
四、学习第8自然段,对比灞河柳突出命运“神奇”
1.让我们想象,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是什么样呢?(生回答)
2.作者在第8小节就写了自己家乡灞河的柳,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板书:对比)
3.当灞河的柳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青海高原的这株柳却要为保存生命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你知道这株柳又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4.出示: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与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齐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看到的仅仅是这株神奇的柳树吗?(交流有着顽强毅力的人:夏洛蒂、霍金、谈迁、司马迁等)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我们也会像这株柳树那样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学完这篇课文,希望在你的心中能深深的种下这棵柳树,当你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想想这株柳,我想你一定会充满力量!(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凝望青海高原这株柳,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衬托
神奇 生长过程 想象
不同命运 对比
望而生畏 顽强抗争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明柳树的特点“()的柳”,因为这正是课文后面对比的内容。于是学生就用上了“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等词汇,理解词语的意思便轻松解决了。后面的对比课上也不许详细讲解了。课上,我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从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去感受柳树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兴致盎然。
16、草原
首案编写:邢雯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同学们到过草原吗?谁来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生活的距离,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补充:拨转马头中“转”读三声
迂回中“迂”读一声
玻璃中“璃”读轻声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板书 景美 人美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草原除了美丽,还有什么特点呢?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交流。(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字,“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3)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 人民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的朗读上。写景的内容要读出美,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内容要读出草原人民的粗犷,热情,能歌善舞等特点,要通过读书感受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读完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写了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境,并交流了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及描写再次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17 麋鹿
首案编写:邢雯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词,其中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4.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种很特别也很珍贵的动物,它叫麋鹿。谁对这种动物有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课题。
3.认真读课文,看课文介绍了麋鹿的那些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悄无声息 林茂草丰 销声匿迹 颠沛流离
沼泽 跋涉 繁殖 别墅 觅食
多音字:柏林,柏树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强调:沛,右边不是城市的市。
四、作业
2.描红、临写。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假如你是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会如何向人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自己试一试。
指生讲解。
2)这样介绍太过简单,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练习讲解。
学生练习后指名讲解。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我们仅仅知道文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用心读读麋鹿的传奇经历,说说你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交流。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总结
1.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放养”是怎样的?“饲养”呢?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4题。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浅显,而麋鹿这一动物也很神秘,所以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课上为了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我以讲解员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组合然后介绍,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积极性很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说明类型的文章,采用讲解员或小记者的形式来了解所介绍的内容效果会很好。
习作5
首案编写:邢雯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先写出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题目自定。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先写出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
三、教学方法:
整理、运用资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阅读例文,小结写法
1.轻声自读例文,思考:这篇习作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写的?记叙了哪些材料?
2.再读例文,思考:作者详细写了哪些材料?略写了哪些?为什么略写?这些材料是怎么来的?
3.提问: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秘诀”?
4.小结:要围绕一个主题选材,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搜集材料,安排详略。
5.再读例文,思考:在例文的材料写作上,作者所写的侧重也是不一样的。你看出来了吗?为什么?
6.小结:在写作时,要搜集多方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写这一事物。用不同的写法,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指导选材
1.提示: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家乡特产的各方面材料,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选材,确定详略,列一个提纲。
2.组织交流。
3.提示: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启示?修改你的提纲。
三.进行习作
1.教师巡视。
2.指导修改。
第二课时
一.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修改
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2.组织交流。
3.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4.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三.尝试修改
教师巡视修改情况。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重在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资料的能力,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就是直接将所查到的资料照搬照抄了过来,整篇文章太过精炼,不含任何感情。看来学生们乐意查资料,但把资料变为自己的语言便有了难度,这也是今后习作中的一大难点,仍需不断训练。
篇5: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我还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篇6:第五单元第五课时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 乘法, 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 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 思维直观的特点, 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辅助的教学手段, 创设了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境提出问题, 在结合具 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逐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 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 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借助生活 经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通过画 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 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 易到难的题目。
不足之处是: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 学生有点 恐惧,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 的信心,帮助学生客服心里困难,使学生爱学数学。
篇7:七年级上英语第五单元课件
七年级上英语第五单元课件
Section A
Knowledge aims:
1.words:soccer ball ,tennis racket ,ping-pong
ball ,volleyball ,have, basketball ,bat, does, doesn’t
2.sentences:
I have…
He/She has…
Do you have a… ?
Yes, I do. / No, I don’t. Does he/she have…?
Yes, he/she does. / No, he/she doesn’t.
Ability aims:
To use the words they learnt.
Train their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Emotional aim:love sports
Teaching focu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is unit. Difficult points:
I have; He/She has…;
Do you have a… ? Yes, I do. / No, I don’t.
Does he/she have… Yes, he/she does. / No, he/shedoesn’t.
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1.To review the key sentences they learnt in last period.
What’s this in English ? How do you spell it?
2.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occer ball, tennis racket, ping-pong ball, volleyball, basketball, bat,
3.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4. Guessing game.
Step2 Presentation
T shows students a ping pong ball and says, “I have a ping pong ball. Do you have a ping pong ball?” Helps the Ss to answer :Yes ,I do./No,I don’t. 2. Have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Do you have …? Yes, I do. / No, I don’t.
3. Use Mr. Green’s family to lead in: She has a/an…. And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has”
4. T asks students, “Does she/ he have …”
5. Let students practic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Does she/ he have …?
Yes, she/he does./ No, she/he doesn’t.
Step3 Listening
1. 2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and number the pictures[1-4].
2.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ranscripts and pay attention to some key points.
Step4 Homework
Write about sports things and other things you have.
Blackboard design:
篇8: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Unit5教学反思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Unit5教学反思
动物和人类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生存。我们应当学会关爱动物,保护动物。本单元主要讨论为什么喜欢动物,能用一些词汇来描述动物,询问并表达喜欢或不喜欢某种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和产地,能就喜欢或不喜欢某种动物为话题展开对话,增进与他人的了解和交流。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活动,掌握重点句型:“Whydoyoulike…?”“Becausetheyare…”“Whereare…from?”“Theyarefrom…”。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并能为保护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Whydoyoulike…?”“Becausetheyare…”“Whereare…from?”“Theyarefrom…”。能就喜欢或不喜欢某种动物引起话题并展开对话,提高交际能力。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并能为保护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
采用展示图片、表演对话、制作面具、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与交流、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各项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就喜欢或不喜欢某种动物引起话题并展开对话,提高交际能力。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并能为保护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
篇9:第五单元与复习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对0到10这11个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结合课件中的主题图,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当然这种梳理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还有对方法和技能的梳理,一边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习0-10这几个数字时,我让学生们在算数本上进行了书写,并且投影到了屏幕上。只有几个学生写的比较规范整齐,其他学生普遍写的比较凌乱,书写上还有待加强。
在进行一道看图列式的教学中,就5+5=10和10-5=5这个环节时,我提出了“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而不是一图四式呢?”学生的参与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与前面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提问的目的。其他同学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雾中,没有完成这个环节的.目的。
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我觉得是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多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数学课堂变得充实有趣。
篇10: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其实,孩子们对本单元的人物并不陌生。对本单元的课文也很感兴趣。
一、成功之处:
1、虽然篇幅长,但因喜欢,所以学生学起本单元的课文来说,有自己的想法。《将相和》的故事内容很吸引学生。尤其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学生
也分析得头头是道。理解了,读起课文也格外通顺。
2、正视孩子们的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昙花一现”的景象我也觉得很让我欢喜。虽然,汇报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是,磕磕绊绊也是他们的`成果啊!
二、不足之处:
1、对名著的了解还是不够。孩子们对我国四大名著还是很陌生。不是书名记不住就是作者记不住。尤其是说些内容,有的孩子傻了眼,默不作声。哎,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是少了些。
2、上课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自从学校规定,第二课时不能预习以后,很多孩子上课的时候,都在蒙的状态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场面很是热闹。当让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组痛快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除非,我有加一句,你可以代表你们组内回答也可以。这时候,有几个组长才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回答也不是那么完美。
三、改进措施:
其实,一直在在想,精读课的第二课时到底怎样做才完美?想来想去想不出所以然来。像以前一样让他们预习第二课时?(英才教程辅助材料)但又怕依赖于答案。可是,我总觉得,对于好学生来说,还是有利的。因为,好学生的自理能力强,自主性强。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内容上,把不懂的词句段预习一下也算可以的。哎,现在的我糊涂了,哪个“圣人”指引?
篇11:第五单元第七课时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为主线,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现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一下三大活动中。
1、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或与同学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能力提升,延伸兴趣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以上环节,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乐学状态中,让我遗憾的是学生的能力训练,没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篇12: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2、练习形式力求多样,充分利用好教材。、老师在备课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时间段都要把握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处理算理算法的难点时,老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并能适时引导,突破了难点。
不足之处:
1、学生自主探究时老师放得不够开,占用时间长,导致验算与估算的时间不够用。
2、学生在总结算法时,语言不够精练,老师没能适时引导。
篇13:第十单元第五课时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反思我反思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本单元教材包括认识计数单位“万”,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数的大小及近似数等几部分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大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以后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的重点是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难点有三:一、在数数的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的拐弯处的数如何数。二、学生在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三、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教学伊始,通过介绍世界上著名的桥梁引入新课,进而进行课前小研究的讨论和交流。实际上课前小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世界上著名的七座桥梁的相关数据,对万以内数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整理。全班反馈后,再通过世界上著名的河流的数据,对读数、近似数和准确数、估算等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并结合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的掌握。
备课的过程中,进过深入研究教材,充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后发现,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在个位上是7、8、9的接近整百挣千的拐弯处,还是很容易出错。这就对本节课研究材料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节课中,我选择了世界上七座有名的桥梁,这七座桥梁的数据刚好包含中间有零的;中间末尾都有零的;各个数位上都没有零的数等。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可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复习。
通过平时练习作业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估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增设一个猜滑板价格的游戏,很好的把估算知识融入其中,学生不仅学的有趣,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最后的猜数游戏借助喜洋洋的图片,通过猜数游戏巩固学生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 高二教师工作总结

【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2023-11-28
高二期末教学总结2023-11-16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022-12-22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的复习计划2023-07-04
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18单元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说课)2023-06-02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022-05-04
《文件》教案设计2022-08-30
牛人的英语学习计划2022-04-30
数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2022-11-02
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