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色》教学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不送不送真不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校园绿色》教学反思,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校园绿色》教学反思
《校园绿色》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了重视,这是新课改面对教育的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身边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校园里绿树成荫,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林间小道,鸟鸣虫唱,到处勃发着盎然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绿色自然中,为学生亲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提供了的优质资源。古往今来,多少先贤所提倡的都是这种绿色教育。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如何学“诗”?孔子的答案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也就是在自然中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绿色环保教育是“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人与自然”篇《走进绿色世界》之《校园绿化》一课时,我充分感受到了农村学校身边课程资源的丰富。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知道花草树木的重要作用,懂得保护树木、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这些课程目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甚至可以说不用任何课程资源都能达到。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所学的东西并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课程目标等于没有达到。我在处理时,就充分利用了校园绿色植物的资源。我带着学生漫步于绿树成荫的校道,让学生亲临植物园,感受鸟语花香的美景,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如何。很多学生都能说出看到这满眼绿色心情十分舒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很开心,倾听自然的声音,淡忘了学习的压力等等。学生自然也就体会到绿色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这一点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他们的感触会更为深刻。
为了能让他们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植树、爱树、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意识,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处闲置的空地。当我把学生们带到那里时,我们发现到处是垃圾、建筑废料,黑土裸露,看不到丝毫绿色,边上还有被人折断、被车压死的小树。这时我适时发问:“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又何感想呢?”通过与美丽的校园环境一比较,学生很容易说出此时心中的感受,“太脏了!”“不难看了,严重影响东升的形象!” “谁把环境破坏成这样呀?那么小的树都死了!一点都不珍惜生命、一点都不爱护环境!”“多可怜的小树呀!”……这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支起招来,“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这么大的一块地一定要多种点树。”“还要铺上草坪。” “老师,我建议在这里建一个小公园,铺上鹅卵石小路!“还要摆几张石凳、石桌。”……不必再说什么大道理,学生们自然能够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会更加容易被他们所理解和认同,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课程目标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见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觉得综合实践课不好上。然而当我们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学生们会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他们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让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充分运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这样老师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也会更加精彩!
篇2:《校园绿色》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了重视,这是新课改面对教育的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身边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校园里绿树成荫,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林间小道,鸟鸣虫唱,到处勃发着盎然的生命力。在这样的绿色自然中,为学生亲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提供了的.优质资源。古往今来,多少先贤所提倡的都是这种绿色教育。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如何学“诗”?孔子的答案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也就是在自然中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绿色环保教育是“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教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人与自然”篇《走进绿色世界》之《校园绿化》一课时,我充分感受到了农村学校身边课程资源的丰富。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知道花草树木的重要作用,懂得保护树木、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这些课程目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甚至可以说不用任何课程资源都能达到。但“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所学的东西并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课程目标等于没有达到。我在处理时,就充分利用了校园绿色植物的资源。我带着学生漫步于绿树成荫的校道,让学生亲临植物园,感受鸟语花香的美景,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如何。很多学生都能说出看到这满眼绿色心情十分舒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很开心,倾听自然的声音,淡忘了学习的压力等等。学生自然也就体会到绿色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而且这一点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他们的感触会更为深刻。
为了能让他们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加他们的植树、爱树、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意识,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处闲置的空地。当我把学生们带到那里时,我们发现到处是垃圾、建筑废料,黑土裸露,看不到丝毫绿色,边上还有被人折断、被车压死的小树。这时我适时发问:“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又何感想呢?”通过与美丽的校园环境一比较,学生很容易说出此时心中的感受,“太脏了!”“不难看了,严重影响东升的形象!” “谁把环境破坏成这样呀?那么小的树都死了!一点都不珍惜生命、一点都不爱护环境!”“多可怜的小树呀!”……这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支起招来,“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这么大的一块地一定要多种点树。”“还要铺上草坪。” “老师,我建议在这里建一个小公园,铺上鹅卵石小路!“还要摆几张石凳、石桌。”……不必再说什么大道理,学生们自然能够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会更加容易被他们所理解和认同,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课程目标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见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觉得综合实践课不好上。然而当我们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学生们会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他们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让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充分运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这样老师会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也会更加精彩!
篇3:《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爱东老师。这是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上的一节研究课。评课人均为本期研修班学员。
我看了这堂课的实录和后面的讨论,感到语文新课程改革具体到课堂操作真还不是那么简单。谈观念(哦,现在一般不用“观念”或“指导思想”之类的词,而比较时髦说“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分歧―――试问:谁现在会反对“平等对话”、“学生自主”、“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等“理念”?但一到课堂上,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却往往不知不觉露出了“传统的尾巴”。
这堂课,应该说执教者还是想上出点新课程的色彩,也的确有些这样的色彩。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细节处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当学生讲了法布尔的故事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我觉得这样问似乎不妥,因为教师的这个提问已经隐含了他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其实,学生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可能不过就是他只读过这个故事,于是便讲出来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未必”。在这个细节中,我们感到,学生的思维仍然受着教师的'操纵,虽然这未必是教师有意所为。
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李镇西 )
是的,李老师的这段评语,对我触动很大,课堂教学中,孩子喜欢我的课,却又收获无多!进入这个校园,大家都在为成绩而忙碌着,传统的教学还顽强地占据着大家的课堂,我似乎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外衣下是传统的尾巴。课堂中我主沉浮,又怎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学习!再学习呀!
篇4: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选自《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本书的问世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篇5: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7月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绿色蝈蝈》(现鲁教版也已编入),
选自《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本书的问世被看做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篇6:向往绿色教学反思
向往绿色教学反思
因为自己喜欢绿色,所以对《向往绿色》这篇课文就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导入法,表达了自己对绿色迷恋和喜爱之情,来吸引学生,紧接着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呢,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感受绿色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篇7: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绿色蝈蝈》是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了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鲁迅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周作人说:“必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了解蝈蝈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喜欢蝈蝈吗?请在文章中找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不管学生答喜欢还是不喜欢,我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用老师的眼光或作者的情感代替他们对蝈蝈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出示了几幅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对比或拟人的修辞说几句话,表现它们的一个或几个特点,强调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任意一幅,如果没有自己熟悉的,还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昆虫来进行练习,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平日观察和积累,真正把学生当作了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课前布置了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在课前扫除阅读障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了解的词解释它们的含义。在课上速读课文时,我又介绍给学生速读的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我看到有些学生只是在看书,手里并没有拿着笔,所以我又及时的提醒学生,对课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在书中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辩论的环节,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积极反应、灵活应变的能力,说话做到有根有据,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在论辩中进行了恰当的举例,还有的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可以很精彩,也很激烈。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口头介绍熟悉的昆虫的特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让学生课外完成对喜欢的动物的特点介绍,落实到本上,又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四、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人文性的功能,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节课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内涵。在对法布尔的介绍中,除了学生搜集的资料外,老师又补充介绍了《昆虫记》——“以人性观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在阅读开始就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篇充满人性的作品。在学生讨论蝈蝈的吃同类和自私心时,我又故意设疑:“如果作者不写蝈蝈的这两个特点,那蝈蝈的形象不是更完美吗?”这一问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科学说明文要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体现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最后的总结中,我觉得老师的一段话,也应该是对学生提升人格修养的激励语——“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本觉得学生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的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没有举手,而老师也只是叫到了举手的同学,从这点看,没有照顾到全体。而且老师的激励和调动语言还要加强,力争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论辩的环节中,对于有的学生偏离话题时,老师没有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只强调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养成说话不偏离主题的习惯还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我想,对于每一节课的认真备课、上课、反思,都将是对自己的再一次锻炼和提升,今后将继续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
篇8: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教学意图的落实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正是有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才有了这堂课呈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气氛,不论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获得的,都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收获的成果;
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
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读准一些字音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 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二读,填上一个词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填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蝈蝈各方面的待征包括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利用课堂生成,完成“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一重要学习方法的点拨。而且,我在这个环节的板书明显零乱,没能很好的突现重点。
三读,品味一处精彩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语言品读: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此环节是教学重点,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广、深、透。
然而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度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感知层面上,从而偏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浪费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了这一问题,给予了引导,让他们品读的重点重又回到语言的层面上来。
四读,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得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新颖,有些问题很有深度,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互相解决疑难,回答问题的角度很广,有些观点还很独特。在整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这都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们的表现很优秀。
这四个环节非常简单,我希望能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预设来约请一种尽可能丰富的生成。当然,这种简单预设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预设同样应该尽可能丰富,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生成。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面试网www.mian4.net)
愿以这样一篇仓促、不够成熟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共勉,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
篇9: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上《绿色蝈蝈》,感觉甚是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一)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字词。虽然学生预习过,但从课前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不好,于是我花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教读、巩固字词。从课后的听写信息反馈过来看,情况虽略有好转,但还是不容乐观。(二)花大量时间介绍作者法布尔与《昆虫记》。对于法布尔这样的花毕生精力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科学巨匠,生平经历的介绍对于学生应该有所影响,再说,《昆虫记》是下个学期要读的名着,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很有必要。(三)整体感知,效率太低。我预设了两个问题:(1)课文从几个方面描述蝈蝈?(2)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有哪些?照理说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而且预习过,但我叫道的学生(中等生)没有答好,不知什么原因,第一个学生从第二个问题答起,而且回答得非常不全面,我连叫了几个学生,才把全部称呼才找出来,我乘胜追击,追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呼,这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说明了作者把绿色蝈蝈当做人来写,当做朋友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昆虫和谐相处的美好意愿。这样纠缠之后,一节课就就所剩无几,完了。(四)、教师对教学程序与文本不是过于熟悉。课堂教学效率要高,教师必须对教学程序与环节烂熟于心,但我这两节课不是这样,比如说,在讲了整体感知的第一个问题后,我却马上过渡到声音的具体描述,并把重要板书屏显出来,这违背了原来的教学预设;又比如说,在没有很详细感知本课科学小品的基础上,就出示了辞海里一段绿色蝈蝈的说明文字,让学生感悟本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文本的细读对有效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对文本不是很熟悉,比如说,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绿色蝈蝈声音特点的语段,我就不是特别熟悉,只好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讲起课来也不是很流畅;又比如,我对第五自然段写蝈蝈捕蝉的语段也不是很熟悉,最后我舍弃了这段传统课堂必讲的重点语段。要把精华授予学生,让学生上课有所得,教师课前一定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独特的理解,上课之间一定再熟悉课堂教学程序与有关环节,抵抗遗忘。(五)对教学思路不是太清晰。()教师备好课后,做好课件后,对教学内容与思路一定要再做细致的审视与思考。但我发现这节课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教学遗忘了一些环节,重要的内容便无法讲深透,影响了学生的听课。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篇10: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二、整体感知的突破
解决完了词语拼音的问题之后,我给学生显示了一个问题:你从本文中获得了那些绿色蝈蝈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篇11: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篇12:《亲亲绿色》教学反思
《亲亲绿色》教学反思
《亲亲绿色》是一堂小组里的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也学习了一些有关语言课创新的活动流程设计,这次主要以提炼出故事的重点部分,把问题提在前面,是尊重了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但这样要看老师巧妙地把问题引回到正题,直接衔接环节,就觉得环节与环节之间处理的比较生硬,所以这方面,自己需要去多多学习。
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一、教具方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身也感觉到了,根据故事内容做的教具,一个接着一个很多,准备时没有合理排好图片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摆放图片的时候比较的杂乱。在课堂中又请了几名幼儿来参与故事角色的表演,老师们也提出了建议:对于图片的制作,最好能制作成两套来运用,幼儿表演的这套做成头饰,教师用于讲述故事的这套图片做成粘贴在竹棒上的,这样更能体现图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调动幼儿听故事的积极性。
二、在提问中多给予鼓励的话
在课堂中,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它的'范围比较的大,比如:猜猜绿宝宝为什么不高兴了?这个问题,把它提在这堂课开始部分,是为了促进幼儿们的发散性思维,但是又怎么把幼儿零零碎碎,很撒的话题巧妙的拉回到上课的正题上来,把这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上课的话题上来,这是个问题。连续请了两位小朋友都说:它找不到妈妈了。虽然两位小朋友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教师的鼓励能够提高幼儿对此活动的积极性。课后听课老师们指导,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肯定的回应,教师及时的言语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看得是很重的,能够带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不经要从现有的位置去评价幼儿,也可从幼儿的心里、幼儿的思维角度去考虑。
三、课的高潮部分
对于课的高潮部分,怎么把它激发出来?这部分故事中各角色所说的语言,让幼儿学念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变化下,让部分幼儿来学年。比如山羊公公的话可变换男孩子、女孩子来学说山羊公公的话。自己上下来的感觉,幼儿在学说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的时候,自己只注意到了一点,分别用到了嘴巴、鼻子、耳朵、眼睛这些身体部位来讲述她们的话的,所以当时想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记住故事中角色所说的话,再配合着运用了相应的图片,想让幼儿更能形象地记住这些话。这样一来图片的反反复复出示了一次又一次,有点慌乱。幼儿学说是容易了,但在学说过程中,没有把幼儿学说的兴奋激发出来,这堂课越往后越觉得像是在形式化的学念了。该怎么调动学念的兴趣?在想如指导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变幻各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指导幼儿学说可能当时稍微会好些。
今天(周四)下午在隔壁班中二班借班上的时候,采用了老师们上次的指导,让幼儿们分男孩女孩组学说故事中的话;根据自己的一些想法尝试了在幼儿们学说的过程中结合了小动物们的特点,让孩子们边做动作边学说,想让孩子们更形象的边做动作,边变换语调学说,让幼儿感兴趣去学说、乐意去学说。把静态的坐,改为动态地边学说边做起动作来,但是这样也会有一些问题,让幼儿边做动作边动起来学说,这样孩子的兴奋度相对来说是比上次提高了,但孩子们在兴奋的时候,有的会激动地趴到地上,有的会兴奋地在那跳,让孩子兴奋起来了,可在课堂中怎样调整这个尺度也是个关键啊。
篇13:《绿色千岛湖》教学及反思
《绿色千岛湖》教学及反思
本文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绿色千岛湖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抓住“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这一句中心句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划,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发表的意见也比较全面和独到。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2、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
3、教学中重难点突出。
能较好地利用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如:让学生体会千岛湖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时,在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交流展示图片,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千岛湖的美丽,使学生对绿色千岛湖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非常到位了。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
篇14:《绿色千岛湖》教学反思
马上就要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绿色千岛湖》这一课了,我聚精会神的在研究教材,想到平时孩子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种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我逐字逐句的读着课文,“所谓‘千岛’可不是夸张,实际上这里还不止1000个岛呢!在水位最高时,湖面上有1078个岛屿,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小的两三平方公里。”突然,一个奇怪的问题在脑海里闪现出来,“在水位最高时,湖面上有1078个岛屿。这句话应该是接着上文来强调千岛湖岛多的句子,可水位低的时候岛不是更多吗?为什么偏偏举水位最高时的例子呢?”我反复琢磨,“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是不是教材错了?”“教材不会错,这里面肯定有原因)我暗暗的'有了主意。
课文顺利的学完了。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对千岛湖的岛多、美丽富庶的感叹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改造自然的奇迹发出感慨的时候,我突然向孩子们抛出了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孩子们愣住了,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可孩子们的眼神却那么的明亮,那种眼神让我吃惊,也让我欣慰,我知道孩子们正在积极的思考,此时是不能打扰他们的!几分钟后,一只只小手勇敢的举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又热闹起来。
“老师,我的想法和您一样。对呀!应该是水位低的时候湖上的岛更多,而课文却给我们列举了水位最高时岛的数量,我觉得不如举水位低时岛的数量更能说明岛多,这是作者的失误。”
“我反对宿硕的意见”黄春晓没等我叫他就站了起来,“作者绝不会写错,他是想告诉我们:即使是水位最高的时候,湖上的岛也有1078个,那么水位低的时候岛就更多了)
“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作者打个电话,问一问就明白了。”
“这个办法好是好,可不太现实。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琳琳兴奋得跑上来,在黑板上画下了一幅画:
“您看这幅图,当水位低的时候湖的面积就小了,周围的山没有被水淹没,所以是山不是岛;而水位高的时候,周围的山就被水淹没了,露出水面的山颠就成了岛。所以,水位高的时候岛就多了。”
“如果有机会我能亲自到浙江到千岛湖去看一看,我就一定会弄明白的。”
我惊讶于孩子们一句句精辟的见解,也惊讶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惊讶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维训练——一个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此时此刻,孩子们想法的对错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动脑了,思考了,表达了。我庆幸,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它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拨动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琴弦。这样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我也喜欢!
篇15:《绿色之歌》教学反思
《绿色之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绿色”为情景主题,主教材是体验乐曲《绿色的小兵》《绿色的祖国》和学唱歌曲《小树快长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拓展活动。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学唱歌曲《小树快长高》,让学生喜爱小树,与小树成为好朋友,然后听赏《绿色的小兵》,让学生初步了解独唱和伴唱这两种演唱形式,通过用彩笔为荒山添加绿色的活动,体会植树的快乐和种植树木的重要,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最后通过欣赏《绿色的祖国》,让学生感受到种植树木、绿化祖国,能使大自然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在歌曲教学这一环节上,我从听入手,训练学生对旋律的敏感性和记忆力,用有节奏感的音调来朗读歌词,帮助学生掌握歌曲内容、歌词节奏、以及歌曲中出现休止符的唱法,并能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体会歌曲的内涵。
在欣赏乐曲时,我从情感体验导入,通过听、说、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层层深入的体验乐曲的情绪,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现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独唱和伴唱这两种演唱形式。
拓展部分是这堂课的一点小小的遗憾,若是让学生唱唱学过的有关树木、植物的歌曲,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自觉性,我想这节课会更完善。
篇16:《绿色记事本》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本的封面、本的用途、本的制造材料都和环保有关,所以叫做“绿色记事本”。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教学中我也深刻领悟到对学生的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争做环保小卫士就要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更好的用所学知识服务班级、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我常常在思索,也常常困惑,常常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困惑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遗憾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 教导工作计划
★ 实验小学工作总结
【《校园绿色》教学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爷爷和小树》教学修改及反思2022-04-30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工作总结2023-12-16
特殊教育学校跟岗学习个人总结2022-04-30
校长述职述廉报告2023-01-24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余秀香)2023-11-20
春季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2024-04-15
学习报告范文2023-03-11
环境保护教学反思2023-12-06
广州一幼跟岗学习个人总结2024-02-15
学校暑假期间工作汇报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