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锦集15篇)由网友“云中月”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
摘要: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近年来国内外盛行的师资教育研究范式之一,反思实践是其本质。本文针对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行动研究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师范类高校EFL教师提供一种职业发展、自我提高的新途径。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师职业发展
一、引言
当前,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传统的封闭式教师培训已经逐渐被创新、开放式师资教育所代替。作为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它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反思和评价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有效解决外语教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科研脱节的问题。行动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的职业化发展(Richards&Nunan,1990),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英国学者Stenhouse(1975)最早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的主张,他鼓励教师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探究,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育实际工作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教师只有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独立的自我发展意识,检验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原则,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达到教师的职业发展。Wallace将教师发展的过程表示为一个教学实践与反思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见下图:环形反思模式教师发展过程(Wallace,1998)上图表明,教师实践与循环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因此,教学研究和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基础,而教师发展又是教学研究与反思的必然结果。
二、英语教师行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本文作者将行动研究引入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研究意识是限制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行动研究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而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准确理解新的教学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真正含义。虽然有些不愿被称作“教书匠”,但他们也不祈求成为“学者型教师”。一些教师认为他们的职责只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谈及研究,他们几乎一致认为“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常规教学工作,由于对教材和教法过于熟悉而对教学工作却失去了新鲜感和创造力,从而最终导致缺乏专业发展意识,行动研究更是无从谈起。他们定期举行的教研活动也只限于听课、评课,研究教材和教法等。这些形式的活动基本上是学校组织,教师参与,活动内容紧扣教学这一环节。他们也认同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是教研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可对集宁师院外语系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没有撰写过教学研究论文和不知道如何写的人高达46%,他们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评定职称,而发表的论文大多以经验总结为主,选题空泛,和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问题意识和一定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对促进自身发展和提高没有帮助或帮助甚少。显然,教师们还没有把教学研究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认识。因此,激发教师们提高科研意识、不断追求自身发展、摆脱观念上的困境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调查中教师们坦言,他们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只是为了职称、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评定,这无疑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实现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不能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尚未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外语教师没有系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积累经验的习惯,对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随意性,传统的教师观根深蒂固。好多教师不赞成“研究是教师的职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如火如荼,今天的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诸方面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的挑战,克服挑战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诚然,教学科研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缺乏必要的信心和恒心是难以为继的。当系统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内化成为教师一贯的行为倾向,当研究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成就需要,新的教师观才会形成(程炳友,)。但是,一线教师参与研究未成为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是不争的事实。
4.教师成为研究者缺乏自身的能力保证有关调查显示:教师队伍中,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之甚少者不在少数,而懂得一些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的更是凤毛麟角;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和不知道怎样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教师大有人在;完全没有做过教学试验和教学统计分析和不知道如何做的也不在少数。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们虽然不一定认同,但他们还是实事求是地表示在这方面能力较弱。究其原因:(1)教师们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专业课的提高,却忽视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2)教师们只顾埋头教书,误以为研究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他们中大多没有教育研究经历,虽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实施等能力,这些经验很难加以总结,使之形成理性的认识,妨碍了英语教学经验的提升,阻碍了教师的发展。
(3)即使教师有研究的愿望,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任务指向不明确,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备受挫折后最终放弃。教师漠视自身潜在的研究能力,导致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最终退化或丧失。
三、对策
针对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在实施行动研究中所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简要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1.更新观念,提高终身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自觉性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在推进,这些都对教师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和评估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引发这些行为的认知内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觉性,最终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使教师教育研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英语教师不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就不能在教学工作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也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教师发展有多种途径,坚持自学是英语教师终身学习以获得不断发展的最佳途径。自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精读重要理论著作,如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理论、学习策略理论、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书籍;泛读专业期刊以了解当今外语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热点问题。
(2)坚持作反思记录。有意识地将自己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并适时地分析和总结这些材料,以便对自己教学实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3)定出自学计划。首先要确定自我专业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需要重点研究英语教学某一领域。其次,要确保时间和精力,使学习计划得以落实。(4)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学。E时代已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网上信息,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方便的学习机会。但教师要学会有鉴别地、合理地取舍网上资源来为我所用。总之,教师要逐渐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将教师专业发展看成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2.加大政策力度,建立校本学习共同体目前,教师教育研究尚未成为教师的必然需要和自觉行动,进行政策调控,加大政策力度,才是推动教师实现由“知识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的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强化教育研究意识,建立健全的教育研究机制,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大力实行校本培训(程炳友,2001)。
当前,校本培训已成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无论从哲学的视角、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校本培训都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国外研究证明,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校本培训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校本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同伴帮助同伴”的过程,它倡导教师之间互相观摩课堂,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问题。整个过程是基于教师个人和集体改进教学的愿望,它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对形成积极、正面的学校文化氛围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教师要迎接挑战,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一提到“研究”二字,人们难免会想到抽象的理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这些研究难免拒广大普通教师于门外。行动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同时又区别于普通的工作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与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相比不那么重视“控制性”和“精确性”,但与“随意性问题解决法”相比强调公开、系统、科学的探究(Lewin,1946;Borg,W.,1963;Stenhouse,1981)。行动研究实际上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考察,开展教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探究普通教学行为中蕴藏的深刻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指导实际教学(吴欣,)。
Beaseley&Riordan(1981)归纳了在职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很多优势:(1)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在职教师关注的问题;(2)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从而消除了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偏差;(3)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收集数据和分析,增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敏感度;(4)它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教与学整个过程;(5)它消除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Onel()认为,研究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任何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研究。作为在职教师,对研究不要有畏难情绪,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学会反思,努力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与学生、同行的沟通和合作,构建专业发展的终身体系。
4.强化科研管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研究素质的提高和研究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学管理水平。只有加强科学管理,有效地发挥人、财、物、信息等因素的作用,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才会产生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丁连信、卞惠林,2001)。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建立教学科研激励机制,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其次,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建立联系和沟通,争取研究经费、图书资料、信息服务、学术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最后,学校对教师的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并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对高质量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奖励,且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教师,要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如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实验学等。
闲暇之余,要积极参与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熟悉研究基本技巧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样,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就会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感性认识,变“不懂研究”为“我能研究”。
四、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教师发展的途径有多种:教师培训、自我探索、教学反思、构建研究共同体和教师行动研究等。毋庸置疑,多年来教师培训一直是国内外教师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师培训不等同于教师发展。传统的“学徒型”教师培训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这种模式只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缺少教育理论基础和指导。后来的“应用科学型”教师培训是由培训教师传授给培训人员一整套理论的师资培训模式。受训教师首先接受这些理论,然后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证明,这种自上而下的师资培训也有它的局限性。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授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建立在学习者主动理解基础上的。再者,教师个人获得教育实践知识的途径是个人对复杂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处理,光靠被动的理论学习是难以奏效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学理论和流行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被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因而,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并相互促进一直是广大教师所关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教不研,教学固步自封;只研不教,研究脱离实际。行动研究强调教师成为研究者,鼓励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和评估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引发这些行为的认知内涵,从而使教学实践与教育理念不断达到和谐和统一。因而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行动研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初探】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核心的问题。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发展新变化的需要,师德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必须对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予以充分重视。
篇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同文化的繁荣、科学的昌盛、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面貌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同时又是艰苦的。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还在于它是充满人生乐趣的职业,最能体现人生价值。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但又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可塑性很大。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教好书,还必须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良好道德去影响、教育学生。因此,高校教师要以对年青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当前,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尚的,这是主流。但教师职业道德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一些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业不求精,教不求深等等。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
1. 抓好师德形象工程建设。高校应要求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号召全体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爱护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高校应制定新时期“教师形象标准”。每位教师都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剖析,查找不足,制定出个人形象修养计划。开展教师综合素质大赛等系列教育活动,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树立了高校教师的新形象。通过树立教师典型,提高师德教育实效性。
2. 确定独立的教师职业道德结构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也在逐步调整。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环节建设,形成较完善的结构体系。
3. 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人们总觉得道德是“软”的,是“虚”的,没有办法进行衡量和评价,
因此,必须将其制度化,将其渗透到日常的行政规章制度中,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从而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变“硬”变“实”。如,做好师德达标的日常考核记载,搞好一年一度的师德评估工作;可设立“举报箱”,安排校长接待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以得到学生家长的拥护。
4. 教研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研活动是教师交流经验、互相探讨、共同提高的重要方式,要注意从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身上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师德与师能相互融合的角度开展教育,其作用往往要比单纯有意识开展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明显。
5. 拓宽视野,更新、充实教育内容。可通过“三个结合”来进行:一是德法结合。就是将教育法规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教育法规要素中与教师职业道德联系紧密的内容纳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德能结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师德和师能两者的联系越发紧密,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特征之一。三是注意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应根据人的道德水准逐步提高的特点,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教师努力追求层次上的突破,逐级提升道德境界。
三、高校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面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高校教师尤其要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1. 培养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高校教学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正在追求的理想目标。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主体的高校教师,应当以教学现代化为己任,成为高校教学现代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高校教师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如下现代化素质。
2. 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师德的实质是为人师表,核心就是爱。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必要的时候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关键时刻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教师职业道是与教育劳动、教师职业相适应的,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社会,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3.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着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等问题,教师必需适应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广度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普通基础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勃勃生机。
4. 增强能力素养。能力素质是教师渊博知识、执教的热忱得以充分发挥,以实现学生智能的实际工作本领,是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进入信息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承担多重角色、具有多方面能力,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既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如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 也包括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如表达、交往、组织管理、科研能力等。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谈教师职业道德素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3期.
[2]叶雷.教育本身就是道德[J].上海教育,13期.
[3]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J].道德与文明,203期.
篇4: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有效途径论文
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有效途径论文
1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村现代农业经济
1.1“转方式、调结构”是改变农村现状的根本出路
目前,国内许多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的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尽管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较快,可是小、散经营者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现在看中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并未充分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形成的高效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成了软肋。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协同合作,再加上农业内部潜力挖掘不够,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打通各环节的障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成了重要一环。
1.2当前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得机遇
当前国情表现为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总体富裕,而在全球来说存在产出大于需求,一些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均处于历史高点。这样的国际环境机遇,有利于我国运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为我国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操作空间。为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一起转变争取了时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转变农村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全面优化,让农村农业发展驶入现代化的高速路。
2扩大高标准园区建设,引领农村农业现代化
2.1在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上做文章
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为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高端、规模扩张、绿色有机、特色品牌方向发展,为农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起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2农业产业化
资本带龙头,龙头连产业,产业促发展。把小而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会大大提高,多生产“我有人无,我多人少”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用政府调控来规划、引导。扶持实力雄厚,信誉度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参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资金下乡进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实现收入倍增,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
3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产业集群
3.1做好“特色”二字的文章
城郊特色农业是一个亮点产业。比如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建设的万栋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草莓、油桃、葡萄,灵丘县的核桃等特色农业种植已经闯出了市场,这些做法改变了过去单一农作物种植的老路。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市民纷纷来旅游和消费,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2发展优势区域和专业村集群
把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结合起来,建设“优势区域”和“专业村集群”,如:大同县黄花菜、绿豆,广灵县“东方亮”小米、剪纸产业,灵丘县苦荞,左云县小杂粮,阳高县设施农业,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了多种渠道发展农村经济。
3.3积极开展新型产业创建活动
要求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产业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真正把效益好、质量高、销路畅、前景广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4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4.1发挥政府的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作用
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资金扶持,实施粮食直补,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向农民引入新的`经营理念,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社,引导农民采取新的经营模式,直接发展农超对接,在平抑物价的基础上,将农民直接引向市场。
4.2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科技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仅增加粮食生产,农业生产也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大农民职业培训
5.1提高农民职业培训
加强培训农业承包大户,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能手;培训农技人员,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受训学员的现代农业技术,增强群众面向市场发展产业的信心。
5.2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培育一批有引领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及其创业人才,带动其他农民转变落后的经营方式,走上发展新兴农业产业模式的创业道路,实现共同富裕。
6资本下乡,投资高端农业和涉农企业
通过将资源整合后退出矿产、煤炭、房地产等领域的资金,有序引进乡村投资或者定位为高端农业,比如观光旅游或者农业生态园;或者进入土地流转领域,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循环经济等项目完整产业链、多元化经营,助推当地转型发展。如:同煤集团投资的阳高、天镇设施蔬菜大棚项目;房地产老板何少奇投资观光农业,搞绿色种植,搞立体农业,山上种樱桃,平地种葡萄,还能套种草莓,搞点休闲采摘旅游,吸引了不少人。不但登上了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宝座,而且为其他企业家投身绿色农业做出了示范,为农村发展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克服了以前各自为战的“短板”,联合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小舢板就变成了大帆船。
7创新引领发展,改革激发活力
7.1重点抓好技术和经营方式创新
7.1.1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在选种、育苗实现高产稳产、科技新品种上下功夫,鼓励广大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让农业农村拥有更多人才,获得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双提高。
7.1.2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用政府、企业、农民由独唱变合唱的方法为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助力,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1.3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民经营效益差的土地与种田能手合作,积极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
7.1.4大力发展农企合作公司加基地、农超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引领种养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7.1.5进一步开发农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提升农业资源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着力打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培育一批“走出去”大型农业企业,开发利用国外农业资源。
7.2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竞争力
7.2.1开拓农村农业外贸经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对国家紧缺的大宗农产品合理调控进口政策,选择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的进口,扩大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品种和数量,实施好国内外资源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国内外市场的调控职能。
7.2.2政府为农民创新保驾护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农民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总结并推广创新实践、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消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迸发活力。当好全天侯为农村农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员,为农村农业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
篇5: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探讨论文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探讨论文
近年来,高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学历高、干劲强、个性鲜明,承担着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这一群体的职业素养以及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潜能,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然而,从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状况来看,其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有待提升。
一、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职业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多方面。高校教师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学术知识、教学科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教师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体现在教师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和和谐发展。
二、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全面发展的关系
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全面发展都是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门槛,是教师内化的一种职业特质。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内在需求,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所要最求的目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托。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实现教师全面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
三、提高职业素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是一种良心工程,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起主要作用。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已成高校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领导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全一些有效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及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奋发向上的学术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协作的教学科研团队,不仅能够熏陶学生成才,同样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学校各部门应相互协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宣扬爱校、爱学生、创先争优、学习优秀楷模的思想,树立青年教师敬岗爱业、为人师表的观念,自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形成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2、加快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都由名目繁多的教学科研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定量性的评价机制虽然有利于管理的简便易行,但却很难将教师的个人成长、全面发展与学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对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科研积累尚不深厚的青年教师来说,为了完成岗位目标千方百计的发表缺乏深入研究的论文,追逐科研立项,把大量精力用在应付完成工作量上,而对教学质量、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师德品质、社会工作、管理服务等设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则很容易被忽视。这种量化考核、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鞭策教师去奋斗但却会扼杀最优秀教师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全面发展和学校拔尖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育人事业的发展。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延长对青年教师考核与评估的时间和周期,克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实现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去官僚化、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建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是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规划,确定适合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长期的跟踪培养,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短板以便及时通过培训等手段进行干预和提高,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青年教师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高校教育工作是“树人”工程,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实践、体验,把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将社会条件与自身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努力实现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青年教师应自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青年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与职责,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负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和使命,就要热爱教师岗位,就要耐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对自己所司职的事业做出总体规划,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物质化的目标,而是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塑造职业威望和职业自豪感。同时,要自觉加强职业素养,严格职业操守。教师的角色形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形象,对教师素质的形成起控制与推动作用。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个性修养,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青年教师应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大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努力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内涵,熟悉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先进的研究方法,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求。课堂教学是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课堂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活波生动的语言、良好的形象和气质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职业素养的完美体现。青年教师应从以上方面出发,自发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青年教师应完善自身生理与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青年教师应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以便能更好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青年教师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态,不要总是抱怨自身的职业,学会缓解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能够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侃侃而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美好体现,是教师全面发展的保障。总之,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影响着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不仅学校应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而且青年教师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工业大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6JBZ11)。
参考文献:
[1]易方.试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J].长沙大学学报,(2)
[2]乔南.提升高校新近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2)
[3]陈牧川.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篇6: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索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围绕科研与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等重要问题详细阐述了许多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焦虑,并从增加进修机会、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结成互助团队等角度讨论了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 一、引言 自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以来,高校英语教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模式从强调语言、语法知识的传输正逐渐转变为侧重学生听、说能力的交互式教学,教学理念也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外国文化主题被广大教师认为是高校英语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这些重要的转变显示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走向深入。目前由于国家对基础阶段英语教育的重视,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因而许多学者如蔡基刚[1]等就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建议。这项建议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现状,而且顺应国家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然而,不论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还是把英语语言看做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辅助工具,高校教师无疑都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他们是一切教学任务的一线实施者。在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需求由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许多教师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 1.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要想教学实践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自身应当掌握全面的教学理论知识,从而以理论指导实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然而根据林新事[2]的研究结果,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依然处于教育理论的贫困时期。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受教育阶段对理论的重视不足,进入教育体制后,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较低的依存度影响了教师追求理论知识的动力。 2.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高校英语教师几乎都要经历职称评审、教学考核等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几个阶段。在科研与教学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成为许多教师困惑与焦虑的源头:既想专注于科学研究争取顺利晋升,又想搞好教学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但往往由于精力有限,无法兼顾两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忙于科研与教学,身心疲惫。各个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后,逐渐削减大学英语教师的岗位和英语课时,许多青年教师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危机感,无法安心本职工作。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转型期也成为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 3.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国家经济发展急需具备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满足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3]。另外,在日渐兴起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蔡基刚[1]强调,批判性思维是学生阅读英语文献和专业文章的必然需求。然而,高校英语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线实施者,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批判能力,是否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批判式的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极其重要,这甚至可以看做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一种表现。然而据调查,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但并未注意到自身在这一方面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自身批判思维能力的忽视很可能会淡化批判教学意识,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化。 以上三个方面显示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正在经历职业倦怠期、困惑期甚至是焦虑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直接地体现在教师身上”[4],因此及时解除教师的困惑与焦虑,并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科研与教学。目前高校英语教师普遍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科研就是纯粹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教学就只是三尺讲台,两者互不相干。专心科研意味着教学实践的精力相对减少,这种心理的存在并非偶然。首先,理论向实践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时理论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践。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往往感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独立存在的两个环节,缺乏交互性,因为一种教学理论或是方法从有人提出到实证研究再到实践应用,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当实践与理论不能紧密依存的时候,教师便认为科研理论对现实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因而许多教师徘徊在科研与教学两条路中间,为自己不知选择哪一条而苦恼。这种将科研与教学分而为之的做法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使科研失去意义,使教学在盲目中开展。此外,多数高校对科研的重视高于教学,对科研的奖励标准远远高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使教师往往纠结于两者之间,不知作何选择。 因此,各高校在注重自我发展的时期要关注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多元学术导向的教师评价制度[5],即在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的同时也应当增强对教学优秀者的奖励机制,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明确科研服务教学的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将科研与教学统一于实践;课堂教学只有得到理论的指导,才能逐渐条理化、系统化,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另外,高校英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缩短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科研压力相对就会减小,进而缓解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2.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近年来关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有些学者认为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赞同继续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综合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英语教学;有些学者则认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已经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没有必要再继续重复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而应当考虑讲授专门用途英语,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素质与能力;通识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其中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学术英语的概念,既不一味地给学生打基础,又不急于讲授专业英语知识,而是在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宽泛地将学科知识融入英语课的讲授之中。这是一种折中的做法,也是目前看来比较容易实现的教学改革方案。然而教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上三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施行。 教师接受教育的方式往往深刻影响将来他们教育学生的方式。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在受教育阶段主要受到的就是通识教育,因此,在工作中讲授通识英语对教师而言可谓游刃有余。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掌握较强的学科知识,这就意味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上岗,否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学术英语教学不需要教师具备精通细化的学科知识,但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面对英语教学学科化的发展趋势,高校英语教师纷纷表示压力很大,担心将来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有些教师因此而坚定了自己的考博信念,或是倾注所有精力准备职称晋升,试图以高学历或高职称捍卫自己在高校的地位,但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学生和本职教学工作。 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大批的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及学术英语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增强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自我职业的发展。 四、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上文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分析可知,教师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促进高校英语教学发展。 首先,增加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国家相关部门及各高校在关注教学改革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尤其是学科英语及其教学的学习。教师经过相关知识的进修,不仅能够增强教学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科研水平,并逐渐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其次,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有目标就有发展动力。教师个人要及时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为之努力。当教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便会产生强烈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今后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最后,结成互助团队,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建立教学小组或科研小组是教师间相互学习、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形式。各高校有关部门既可以鼓励教师以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等形式相互学习,又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教学大赛并组织教师相互观摩。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教师可以相互学习教学技巧、交流科研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结语 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要辩证地看待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参加各种与提高职业技能和素养有关的进修和培训,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5):62-63. [3]廖乃帜.论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2(3):160-162. [4]文秋芳,徐浩.2011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1. [5]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7):17-24.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探索”(课题编号:201301172)研究成果之一。
篇7: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校体育产业是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的,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它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从它自身特征与结构来分析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安市15所高等院校。依次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讨论与分析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特征
(1)独特的优势
西安市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有其特有的优势。高校体育的消费对象相对稳定,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西安市高校的办校规模一般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客观上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而且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观念的改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这些都为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西安市高校的场馆设施虽比不上发达省份与地市的高校的水平,但是各种场馆设施基本上具备,这就为开发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打下硬件基础。
(2)福利体育是主体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针对学生的体育经营必须是有助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的行为,因而,对学生不能乱收费,而应采用合理收费的形式。所以,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中针对学生部分应是福利体育,而不是商业体育。福利体育往往被误认为就是免费体育,实际上免费体育仅是福利体育的一种形式,他的另一种形式是低于产品成本收费的优惠体育。几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兴办福利体育。但是,长期以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单纯的消费事业,认为福利体育就是免费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否定了体育的商品性,把福利体育搞成免费体育,造成了只投人无产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加重了国家财政经济负担,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认识。西安市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体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福利体育仍然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主体。
(3)商业体育是辅助形式
目前、西安市有些高校已不满足于仅仅开展福利体育,他们开办体育公司或门市部,在体育商业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商业体育的特点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体育商品的经营,盈利是其目的所在。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体育商品化、市场化,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商业体育在西安市的部分高校中进行了一点浅浅的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现阶段只能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种辅助形式。
2.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为经费短缺的问题困扰,都在走教学、科研和产业三者并重的路子。而各校的体育部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在努力地发展产业、搞好科研,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笔者对西安市15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是由多种经营形式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较为完整的经济结构。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可从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两方面划分,这样就会较清楚地认清他的结构,见表1。3.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1)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西安市高校的经费都很紧张,像以前以“等、靠、要”为主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以多种形式在福利和商业体育上开发筹集资金,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已是必走之路。从教师奖励资金的主要来源看,学校奖金和课时费各占55%,这反映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在体育产业上开发不够,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信息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则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表2)。
这些都造成了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浅层次的福利体育开展较好
以游泳池收人和场馆开放或出租的收人为主的学校各占70%和5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在利用现有场馆进行体育产业开发是成功的。而体育服装、体育健美、健身等体育项目培训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教师创收还做得不够。
(3)商业体育基本上没有开发
在笔者调查的西安市15所普通高校中,通过开办体育公司和门市部进行创收的学校有4所,占26.7%,而利用场馆、游泳池开放创收的学校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各占70%和55%),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主要以福利体育为主,而商业体育开发甚少。体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往往带来极大的商业利润,象德国科学家研制的分辨促血红细胞生成素的仪器,售价是上千万美元。我们国内王保成教授研制的电子肌肉力量训练仪也价值不菲,这些都说明在商业体育方面,高校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求就会有收获。
(4)场馆设施有待加强
场馆设施是目前西安市高校开发福利体育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尤其是体育馆。各校场馆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有,然而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比如,还有近20%的学校没有体育馆,许多福利体育的项目就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这些学校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许多学校按照教体厅[2002]14号文件,正在争取修建新的场馆,这对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和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更好地利用场馆,发挥其综合效益,才能更好地作用于教学。
(5)发展模式较封闭,形不成规模效益
目前,西安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多数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模式单一、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措主要依附于上级有限的财政拨款,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挫伤了体育教师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6)高校体育的职能使其全面市场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体育要有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投入,二是效益。这也是西安市高校产业市场化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西安市高校体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职能,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其实施的过程也是在各个高校这一狭小的领域而不是全社会,对外联系几乎为零。这些因素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外界投资少等特点,这就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三、结论与建议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结构是有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构成的,其中福利体育包括免费体育和低收费的优惠体育。
2.高校体育产业在福利体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商业体育方面,只有部分学校做了一点尝试,适合于西安市本地环境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有些学校场馆的设施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到了体育产业的开发。各校在按有关文件争取兴建新场馆时、应充分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4.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5.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把握时间,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翠然: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48~158
[2]辛利等:中国经济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X)0,17(2)
[3]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11~116
[4]张岩: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25
[5]张发强。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思考[J].体育文史,,83(2):10~14
篇8:地方高校师范类新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肃省3所地方高校(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和天水师范学院)入学新生,共1名,收获有效问卷9875名,有效问卷回收率82.3%。其中男生3869名,女生6006名;农村7414名,城市2461名;文科生3263名,理科生6612名。调查时间为入学1个月内的大学新生,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指导,说明调查的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最近1年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调查,最后由调查员统一收回调查表。
1.2研究工具
采用樊富珉大学人格问卷(UPI)量表进行调查。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共60个项目,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学生焦虑、苦恼、压抑、人际敏感和矛盾冲突等身心症状,作为衡量心理不健康的尺度,其中5、20、35、50是测伪尺度,不记分,其他题目选/是0记1分,/不是0记0分,各项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问题越多;第三部分为辅助题,用以了解被调查者对自己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价及主要心理困扰问题。在测试的所有项目中,共有56个项目反映学生苦恼、焦虑、矛盾及与身体有关的症状,分为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3个维度。根据问卷的筛选标准,可将参加调查的学生分成以下3类:第Ⅰ类(A类)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各类神经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归其为一类:总分在25分以上者(包括25分);第25题做肯定回答者;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其咨询要求属于心理问题者。第Ⅱ类(B类)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归其为二类:总分在20~24分者;8、16、26有一题作肯定回答者;辅助题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Ⅲ类(C类)表明心理健康,没有任何心理卫生问题。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
篇9:地方高校师范类新生的心理健康论文
根据检出率的高低,甘肃省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过于担心将来、爱操心,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及缺乏自信等。
3讨论
良性的心理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关键。本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有少数新生存在心理问题,Ⅰ类和Ⅱ类心理问题检查率为4.88%,男生和女生之间,男女生Ⅰ类之间和Ⅱ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农村,文科和理科之间心理问题存在差异。与有关报道不一致,也有研究显示女生在适应新环境时更敏感,更迫切,同时面临择业等问题困扰,女生表现出更大心理压力;农村学生大多由于父辈外出务工长期处于“留守家庭”,严重缺乏亲子关系的沟通维护,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父爱缺失,缺乏安全感,同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造成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对新环境的适应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较多,占49.59%,也和国内有关研究一致。理科学生学习适应能力较文科生强,可能和理科生就业相对容易有关。但也有报道理科生由于学习难度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以宣泄心中的负性情绪,同时,由于理科生强于感性思维,不擅长言辞,缺乏情感的共鸣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且近年来理科生心理问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甘肃省师范类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主要有:神经衰弱问题,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问题,主要症状为过于担心将来、缺乏自信心、爱操心、情绪易被破坏、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缺乏耐力;强迫问题,主要症状为对任何事要反复确认、对脏很在乎。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一,客观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地方高校大多数招生本地区学生,部分来自调剂生。甘肃省是我国相对贫穷地区,经济较落后,大多数父辈经历下岗或外出务工,对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等不良情绪;青年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诸如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激荡的情绪与自控能力相对差的矛盾、情感丰富与稳定性相对差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鉴别力不强的矛盾、乐于交往与自我闭锁的矛盾等。如遇矛盾激化,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当进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及新的学习模式,面对的是适应问题。由于目前大学扩招,加之家庭地位及经济水平较低,社会支持相对薄弱,就业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显示,甘肃省师范类大学新生有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的表现,对负性情绪不能及时调整,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甘肃省地方高校师范类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地方政府及高校应高度重视,在社区开展留守家庭健康教育,高校要建立学生档案,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篇10:高校太极拳发展对策探讨论文
高校太极拳发展对策探讨论文
摘 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大众健身活动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攻防之功效,以及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优势,在高校内开展广泛。这对太极拳运动形式传承和发扬本来是件好事,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重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本文从大学生太极拳学习动机的特点和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入手,提出高校太极拳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太极拳;对策;
一、发展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
以往太极拳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教的设计,对如何教考虑的较多,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对如何使学生乐学、爱练考虑得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参与者,使学生感觉不到运动的乐趣。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太极拳的一堂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我们这堂太极拳课,你们能与音乐配合打太极拳吗?太极拳能防身呢?你认为太极拳对身心有多少功效呢?同学们,用你们的队形和选的音乐来练习,看看哪组的打的好。”等等提问,这样同学们都纷纷开始跟着音乐起劲的练起来,几个同学还在一起进行讨论动作如何攻防。这样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怎么练学生就怎么练的定势思维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太极拳学习动机的强度。
(二)引入电化教学的辅助手段
太极拳不能没有技术练习,但技术练习只是一种载体,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在技术教学前,要以学生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所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合理运用太极拳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可以使学生自学和反复地学习到太极拳整套、掌握每个分解动作的细节,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节奏、风格、特点以及太极拳技击的魅力,使学生通过视听的综合效果体验太极拳的整体美、表现美、协调美、技击美,较快产生良好、完整的印象及正确的动作概念,并融入到练习中去。这种寓教于乐的直观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太极拳练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组织教法形式的多样化
在太极拳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及学习兴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教学课中采用不同的教法手段,从教学组织上、队形的变换上及教师的语行举止等各方面入手。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性格类型等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手段,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实践,改变以往教师整堂课前面领着教,学生后面学,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友伴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内向,同时活动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教师提出分小组合作时总是找不到伙伴,于是就会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他们合适的伙伴组,让学生处在一个爱动、爱玩、热情的友伴群体中,用友好的态度陪其一起学练,并给予帮助,那么他就会消除自卑感,放松地、毫无顾虑的与友伴一起学习。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运动的欲望与兴趣,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因而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安排有趣的课堂配乐练习
太极拳配乐练习可以控制学生的动作节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对调节他们的动作不协调、紧张、注意分散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增强记忆、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配乐教学时,由于音乐的强度、节奏和频率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音乐配合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应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来练习,这些优美的音乐能提高神经系统的传导速度,能使人的精神中枢兴奋、心情愉快、情绪高昂、精神振奋。这样学生在欢快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运动,情绪饱满,注意力容易集中,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学习环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积极性;音乐节奏及音乐中伴有的动作提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时间感和节奏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安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提高练习效果。
(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动作技术,许多学生往往会不太感兴趣,久之,甚至使他们感到厌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求知欲,太极拳教学的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不要太大努力就能实现太极拳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能一贯地获得成功,每一新的教学阶段不能有太多的困惑和挫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习任务与学生己有经验的适应性,努力创造这种问题情境。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注意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应熟悉太极拳的相关教材,逐步地提出适宜的有挑战性的目标,教学应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成功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实际范围内提出挑战,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动作技能而不要遭受过分的挫折;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在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到学习任务有关的学习情景中,使学生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协调起来。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太极拳学习动机才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是激发学生太极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激发和培养太极拳的学习兴趣
太极拳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动机的前提,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太极拳学习,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太极拳学习动机的有效保证。在太极拳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太极拳运动,但不太喜欢体育课上的太极拳学习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为了教而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和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太极拳课。
如太极拳理论课的教学应安排在开学初期,理论学习可以观看太极拳表演和比赛;介绍一些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攻防技巧和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等到同学们进入状态时再教授太极拳动作的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提出新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提供的特定情景,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所以,让学生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这种行动,利用情境的组织活动使原本比较单一的练习变得有滋有味。
三、加强太极拳的技击性
太极拳的技能具有攻防含义,技击格斗理所当然成为太极拳的第一要素,其本质就是在实战上学以致用。由于一些教师自身对太极拳教学认识上的偏差,而忽略了太极拳的技击性,教学仅仅停留在动作的练习上,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
我们在对大学生选修太极拳的原因调查统计中发现,有68%的大学生认为太极拳可以防身对付歹徒,大多学生还是希望太极拳应加强技击练习。我们应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想,在太极拳教学中适当突出技击方法的教学,运用学习动机来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在太极拳套路学练过程中教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攻防含义,并安排适当安全的攻防练习,从而可以加强太极拳的学习动机。
四、突出教学过程的评价作用
我们在进行太极拳学习外部动机的调查发现,为了完成学分随便选的同学占37%,所以教师要重视太极拳教学中的评价,应及时做好教学检查工作,以掌握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太极拳的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专注学生的教学任务本身而不是关注评价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最为顺畅。让学生及时了解太极拳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激发与维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阶段性结果要少作一般的评定工作(如分数或好坏),要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动作矫正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入的评价,这比一般的成绩评定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少用批评;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评价,以鼓舞其上进的信心,并提出低一点的目标,如在老师或同学的带领下能一起做。从而使学生有信心,钻有方向,攀有目标。
篇11: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和谐发展校园文化论文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篇1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和提升论文
1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是职业特性、职业作风和职业化的统一,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信誉和作风等内容。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和职业奉献等。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现状分析
2.1个别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认识不清,职业认同感偏低
随着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多数青年教师是博士毕业后从校园到校园,直接进入高校教书。通过座谈发现,个别教师选择从事教育行业是为了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进入教师行业。他们并不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理想,在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时态度不端,敷衍了事。
2.2个别青年教师缺乏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薄弱
部分青年教师处于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的年龄段,背负着较大的经济压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价值理念的冲击,高校教师虽然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劳动报酬并不一定很高,使部分教师开始怀疑和否认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产生冲击,从而降低了职业责任。
2.3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大,个别教师有职业倦怠感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年龄的`增长,青年教师开对教育工作激情减退,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更新专业知识,不注重教育方法的适应性,不愿意花时间去关心同事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个别青年教师存在利用空余时间去校外兼职的现象。
2.4个别青年教师创新意识不足,职业进取心薄弱,缺乏奉献精神
通过个别访谈,个别青年教师由于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意识薄弱,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认识不清,缺乏职业规划执行的动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职业进取心。从而导致缺乏职业情感,降低了职业奉献精神。
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现状的原因分析
3.1对学校缺少认同和归属感
多数青年教师博士毕业于“985”、“211”等国内重点高校,少数青年教师来自于国外重点高校,毕业后来到新的学校,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不熟悉,缺乏对现在工作单位的认同和归属。
3.2职业定位模糊,职业规划不明确
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都是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职业上的发展道路比较迷茫,对自己中长期的职业规划不明确,个别青年教师仅看到眼前,缺乏长期规划。
3.3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个别青年教师情绪浮躁
青年教师来自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工作,都有着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在单位中,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压力,在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时不能较好的疏解,出现了对工作急功近利的现象。
篇1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和提升论文
4.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校史、院史教育,增强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
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存史、资政、研究、育人”四大功能,其中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又具有真实可信、直观生动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因此,在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史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校史、院史、校训的讲座、座谈等多形式的活动,让青年教师了解学校和学院,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2重视教师的职业规划,搭建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
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教师积极支持,基层党组织要与行政密切结合,站在为学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的高度,制定帮助教师成长发展的培养战略,搭建各种平台给教师创造机会发挥其潜力,展示其才能。管理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提高,通过在团队中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带教老师,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习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将润物细无声的师德教育渗透在授课与科研工作的点滴。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学质量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快速成长,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
4.3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和尊重教师的需要。党组织要深入到教师当中,了解其在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烦恼,愿望与要求,对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爱、所怨,做到心中有数,给予重视和关心。针对教师的成长,建立了帮扶制度,生活上给予关爱,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想方设法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有职业幸福感与优越感,感受到学院的温暖,强化对学院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于光磊,李陆嫔.高校工会如何有效消减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08).
[2]赖青.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之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9(06).
[3]陈绰,刘利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2014.
篇14:试析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的论文
试析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的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现代礼仪发展的要求和高校礼仪教育的实际,提出从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对高校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加以塑造,进一步发挥高校礼仪教师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礼仪教师 职业形象
近年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其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范畴,专门开设了礼仪类课程。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对高校从事礼仪教育教学工作的礼仪教师来讲,因身负礼仪文化传承之使命,加之礼仪学科的规范性、对象性、操作性等特征,更加凸显出强烈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礼仪教师塑造其专业化的职业形象。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是礼仪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结合,它是礼仪教师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态度、举止言谈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在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就是礼仪教师,“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礼仪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性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礼仪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推动和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礼仪素质。特别是大学生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他们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修养。因此,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形象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影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途径
(一)内在素养的塑造
1.高尚的道德素养。礼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使礼仪具备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功能。孔子认为“仁(即德)发于心”,然后“行则合于礼”,无德则无礼。“尊人、敬人”是礼仪的核心内涵,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强调“修己以敬”,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是严肃、尊敬地对待一切事物的基础。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高校礼仪教师的基本素质。蒋萍认为,礼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德带礼,又以礼显德。就是礼仪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礼仪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作为礼仪传播者的礼仪教师,更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以道德的原则来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完善人格,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2.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有效教育指导学生的基本保证。礼仪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周记》《仪礼》《礼记》最为系统,曾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作为身负文化传承使命的高校礼仪教师,势必要通读这些代表中国礼仪文明的文献经典,以具备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功底。现代礼仪继承并发展了古代传统礼仪,适应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相接合,从而形成了中西接轨、古今相通的现代礼仪。因此,高校礼仪教师要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此外,礼仪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因此不能孤立于礼仪本身的学习,还要有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意识,广泛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由于礼仪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礼仪教师还要关注时尚,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让自己具有时代感,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雅的审美情趣。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修情养性,对礼仪教师的气质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礼仪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艺术知识的积累,培养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旅游、摄影等。这不但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其实礼仪本身就是美的体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窗口。高校礼仪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是一个人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它使礼仪教师在辨别美、传播美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修养。因为礼仪教学的过程,更是礼仪美的传播过程,礼仪教师加强在这些方面的修炼,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4.良好的沟通能力。礼仪是一门沟通的学问,礼仪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礼待人,善于沟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谅、理解他人在生活思想、情感上的需要,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它使礼仪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他人亲近喜欢,从而受到你的感染与影响;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尊敬喜爱,从而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引。因此,高校礼仪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为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
(二)外在形象的塑造
内容总是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内在的修炼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早已开始加重了外在形象的分量。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展示,正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礼仪教师对自身的外在形象要有更高的自律意识和修炼意识。
1.整洁的仪容修饰。仪容指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头发和未被服饰遮盖的肢体等部分。整洁的仪容体现的是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工作的尊重。高校礼仪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修饰,其总体要求是洁净自然、形象端正、注意修饰。身体的清洁是良好仪容的基础,礼仪教师应注意保持身体清洁、口气清新。发型注意修理,干净整洁。男教师要修面剃须,清爽干净,女教师悦己宜人,勤修指甲,色彩淡雅。
2.良好的仪态体姿。人的仪态在表达人的内在气质、涵养、自信、心理活动方面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真实性。仪态礼仪是礼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仪态,是最直观的示范,是礼仪美的最好说明。良好的体态不仅表现出礼仪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是对学生尊重友好的反映。仪态包括体态和面部表情。
良好的体姿,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挺拔自信的站姿、端庄稳重的坐姿、从容潇洒的走姿、大方自然的手势,都展示着礼仪教师的教养和风度。礼仪教师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体型,特别是身体的挺拔,做到立腰、沉肩、头正,一举一动注意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以供学生效仿。
面部表情,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积极的面部表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构成面部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在人的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有吸引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准确、自然地展示出自身的心理活动。因此,自然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是礼仪教师必须拥有的,并且要养成习惯。对礼仪教师而言,它不仅是职责所需,更是善意、尊重、友好的体现,可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温馨的交往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专业的着装修饰。服饰不仅以包裹身体为目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修养、个性、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直观反映。着装最重要的修养原则是:让自己的服饰随着时间、地点、场合、角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如在朴素的场合穿朴素的服装,在高级的场合穿考究的服装,在运动时穿运动装,在职场上穿职业装。这里谈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主要是针对礼仪教师在教学场合的情况。
教学场合需要的是专业、庄重、典雅的教师形象。高校礼仪教师的衣着应是整洁、典雅、大方的。无论男女礼仪教师都应着职业装。职业装就是有职业感、正式感的服装,它能够赋予人庄重、专业、明快、大方的美感。男教师必须穿着长裤,有领比无领有职业感,衬衫比T恤有职业感,有外套比无外套有职业感。注意着装细节,如袜子颜色与裤子或鞋的颜色一致,单排扣西装纽扣最下面一颗不扣,或者全解开,双排扣西装纽扣必须全扣,腰带上不挂东西,服装色彩素雅等。女性的服装较男性更为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女教师必须要掌握服饰搭配的技巧。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要既端庄典雅又不乏时尚元素,既得体大方又富有品位。女教师可着款式简洁大方的职业套装(套裙或套裤),为避免死板,可将套装分开来穿着,或选用丝巾、胸针等配饰加以点缀。着装细节注意:着黑色或肉色丝袜(不露袜头),黑色船鞋,忌紧、透、露,避免妩媚、性感元素的服饰,配饰的选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
莎士比亚说:“服装可以表现人格。”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这也是一门学问,高校礼仪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在服饰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深入理解着装文化的内涵。还要有犀利敏锐的眼力(审美力)和与时俱进的时尚观念,以专业得体的着装去影响、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礼仪美的熏陶。
4.规范的言行举止。规范的言行举止是礼仪教师外在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礼仪教师,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名公众人物,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如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公共场合举止禁忌、遵时守约、宽容大度等。总之,任何场合都要注意语言亲切有礼,态度谦恭自信,待人诚恳温和,言行举止规范。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直接关系到礼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语言得体、举止文雅大方的高校礼仪教师更易赢得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尊重。
高校礼仪教师作为育人者更需要自律,不能自律,何以正人?礼仪修炼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律的过程,需要反复践行,持之以恒,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形象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社会角色,高校礼仪教师要学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考虑自己的形象,要重视自身修养,在意自身言行,内外兼修,将美好的职业形象融入到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让其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展示礼仪规范无穷的魅力。
篇15:实现高校绿色无机化学实验的有效途径的论文
关于实现高校绿色无机化学实验的有效途径的论文
摘要:为了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需要从不同方向入手, 例如师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等。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当前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以备参考。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 绿色化; 研究;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 在高校化学教学工作当中, 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关于绿色化学的简要介绍
在教育工作中的绿色化学意思就是在制造与应用实验室化学品的过程中以环保意识保证相关原料的有效利用, 尽可能地减少危险及有害化学品的应用, 同时防止有害废弃物的产生。本着绿色化学的观念进行高校化学实验的创新和改革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共同目标之一。
在实施绿色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很多问题予以有效解决, 例如如何进一步控制实验污染物的产生、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将绿色化实验教学理念更好的融入到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当中等。
2、实现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效途径
2.1、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应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传授绿色化学知识, 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着手实验操作之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本着绿色化原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仪器的清洗以及废物的绿色化处理等。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对于绿色化学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各环节的实验操作中, 培养和加深绿色化学意识。
2.2、本着绿色化学理念完成实验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课堂实验的时效性, 需要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物质性质鉴别试管实验需要用到的化学药品, 若是准备工作中缺乏绿色化学意识, 没有做好试剂等的少量化、精细化准备, 必将会导致相关材料的浪费, 同时也会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所以一定要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实验准备工作中, 从源头方面控制污染程度。
2.3、本着绿色理念进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为目的, 各高校应制定专项管理制度, 并将绿色实验室的理念融入其中, 分别对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及实验试剂等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 同时以管理制度的形式促进教师对于绿色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 并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2.4、本着绿色理念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
应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在保证学生实验技巧的基础上适当的删减和削弱污染及毒性较大的实验内容, 或者是将其利用其它同等作用的元素代替。
为了促进药品及实际的循环使用还可以合理安排具有一定关联性的联合实验,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化学试剂及药品的优化配置, 降低污染物及有毒产物的形成, 逐步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
2.5、发展微型化实验
该实验方法主张环保理念, 实验中只需要少量的试剂及药品, 并将其置于微型化容器中发生反应, 因此比较适合实验操作复杂、污染及毒性较大的化学实验当中。高校无机化学实验当中多数内容都涉及到元素的反应性质, 化学试剂用量较大, 种类较多, 因此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比较多。
应用微型实验不但利于实验成本的控制, 还可以通过试剂及药品用量的控制而减少实验废弃物, 降低污染, 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绿色化学实验意识的形成。
2.6、实验废弃物的绿色处理
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废弃物中只有少数固体废物及废气, 多数都是具有强腐蚀性以及毒性的液体物质, 若是将其随意处理会对排放管道及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 因此应实施废弃物的绿色处理。
首先, 应做好分类回收, 虽然高校无机物理化学实验所形成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可实际上这些废弃物都属于我们所熟知的种类, 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归类搜集并将其放置于各自的回收容器当中, 贴好标记进行集中处理。这里一定要注意将废液容器放置于通风且不易刮碰的位置, 实施阶段性检查, 防止遗漏处理。
其次, 应注意区别处理。废液在回收处理之前需要判断其具体性质, 掌握化学废液的简单处理办法。可以将碱性废液与酸性废液进行中和, 保证中和后废液的p H值在7左右, 排放后进行反复冲洗。如果是具有毒性的金属盐类废液, 应根据废液成分选择相对应的沉淀法, 将所得沉淀物质予以安全保管, 集中送到对应的危险品处置点进行处理。针对实验产生的有机废弃物, 如果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则应进行简单处理, 若没有再利用价值则进行集中统一焚烧。针对一些具有挥发性的废液, 例如四氯化碳及氯仿等, 为了防止挥发作用, 应在容器口的部分覆盖一层水。如果废弃物没有循环利用价值, 同时又不可进行焚烧处理, 例如戊醇等则应通过吸附法降低戊醇浓度, 达到相应标准后再将其排放。
再次, 循环利用。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中, 一部分经过处理即可成为其他实验的材料, 例如在实验中产生的乙醇废液, 可以通过蒸馏处理而提高乙醇净度, 用于酒精灯的燃料。再例如, 高校化学实验中应用较多的铬酸洗液, 如果该材料失去效用后可以将其浓缩冷却处理, 然后加入高锰酸钾反应形成二氧化锰, 沉淀后即可进行循环利用。
2.7、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的发展过程当中, 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高校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也可以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以往的无机化学实验中需要学生对一些比较稀有珍贵的药品及毒性较大的试剂等进行实际操作, 由于学生实验技术不成熟, 难免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甚至会受到药品毒性作用的影响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即可完成实验教学的“零排放”、“零污染”。
例如, 在进行主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实验活动过程中, 需要应用多种试剂, 操作程序复杂, 而且要接触汞盐、砷化合物等剧毒药品, 实验操作的危险性较大, 实验所需时间较长, 实验产生废弃物的处理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应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就可以将这一实验的过程制成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 将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详细的展现出来, 具体包括操作步骤、所用药品及反应原理等, 以此避免学生受到有毒药品的影响, 降低污染问题, 实现实验绿色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发展模式中具有很大的可取性。
除了多媒体技术之外, 还可以应用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 如微波消化、微波灼烧、超声催化等运用这些技术不但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获取范围, 摄取更多的化学知识。这些技术的引入对增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随之逐步增大。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发展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的缓解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 高校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努力, 全面发展绿色化学实验模式,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为健康生活环境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娟, 周红艳, 虎玉森.高等学校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绿色化建设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7, (10) :34~36.
[2]陈容, 刘春.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探析[J].广东化工, 2016, 43 (04) :134+142.
[3]陈田.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14, 17 (06) :114~116.
[4]徐飞, 李生英, 汪淼, 许世红, 何丽君, 赵国虎.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 2012 (02) .
[5]陈冬粉.绿色化学在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 2016 (12) .
[6]金华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 2002年03期.
[7]祖培文.无机化学实验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解释[J].山西教育, 1997年06期.
[8]杨延梅.提倡绿色化学实验, 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1 (02) .
[9]周云, 唐亚文, 陆天虹.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 (04) .
[10]马红霞, 王一菲, 程琼, 陈洁, 曾延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改革实践[J].成功 (教育) , 2011 (10) .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师范类高校EFL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锦集15篇)】相关文章: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2022-10-22
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4-01-18
关于任务型教学论文2022-05-08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2022-04-30
任务型教学法的来源论文2023-08-29
商务英语专科毕业论文2023-04-16
对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的思考2022-05-07
新课程、新理念下英语教师的转变(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4-04-08
大学在哪发表论文2022-06-16
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