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30 07:51:4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大亮不甜不要钱”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篇1: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关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和减》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和减》教学反思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技巧和能力。在整理与复习部分,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估算能力也很薄弱,所以本课对学生的进一步进行估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希望通过这些练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思考:

加和减要让孩子数量掌握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在利用加减及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能画出简单的.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同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后反思:

在第一轮复习时,我忽略了估算的复习,因此练习时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今天的复习中,我安排了9题估算,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估算能力,但是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也有个别学生做到此类体型时干脆把精确答案计算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的估算意识还不是很强。看线段列竖式计算在平时的练习中错误率较高,因此今天又练习了4题,学生在思考与比较中,已经能够读懂线段图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不是很难,学生掌握得还可以。

课后反思:

本课第二次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内容,记得再第一次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以及看图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率是较高的,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从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通过今天一堂课的再复习、在巩固发现学生已能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解决类似线段图形的方法,并能从图形中寻找条件及问题,发现其中的关系。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知识又更进一步了。

篇2:三年级数学《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篇3: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篇4:《加与减》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习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习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篇5:《加与减》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篇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篇7: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篇8: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是对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习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篇9: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篇10: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多的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利用主题图。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这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从乘加、乘减算式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4、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篇11:《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将这节课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习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一个画图的样板,好让一些学困生有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了解,完全有必要找个学生到前边来画图板眼,老师也好及时的指导。

2、数形结合的图比较单一,没有出现线段图,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一下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级接轨。

3、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备的还不够,有些环节提前于了课件内容,另外课件中还把“顿”错打成了“吨”,有些尴尬。

我想,教学一节成功的课,还要在于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从这节课我也深深尝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2、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注意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篇12: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篇13: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

篇14: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并用结合。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掩盖个别学生的声音,课堂效果没有预支的好,部分同学无法理解算理,图式说不出来。今后目标,多了解后进生的学习进度。

篇15:乘加和乘减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运用算用结合,凸显算用结合的优点,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现以《乘加乘减式题》一课设计为例,谈谈一些想法,请同行赐教。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第三次有机结合——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课堂上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庆幸我还年轻,而且赶在了好时候,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多的吸收营养。

篇16: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1、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3、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八、加和减(一)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简单教学计划模板数学一年级

第一册音乐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说课稿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一册复习计划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级上册《加和减》的教学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小学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1-1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3-05-28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方案2023-10-24

七年级数学备课教学计划2023-02-26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2023-08-22

小学美术第一册教学计划2022-06-13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2023-02-07

四年级微机教学计划2022-05-07

4.加和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2023-08-27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2023-06-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