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9 07:55:1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推荐14篇)由网友“番茄炒蛋要加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

篇1:《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篇2: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媼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媼”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最”字则写出诗人对“小儿”的天真可爱的喜爱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童趣的赞赏。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基本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觉得在想象画面的这个环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可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5篇】

篇3: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篇4: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篇5: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篇7:《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初步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篇8:《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安康市紫阳小学 侯贵梅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让我受益颇多,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篇9: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听,多么悦耳的歌声!看,如此欢乐的笑脸!教室里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你相信吗?这是我上的一堂语文课。

这堂课讲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展现了一幅恬静悠闲的画面:青草滴翠,绿树如茵,溪水中,荷叶碧绿,荷花映日,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低檐茅屋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略带醉意地亲热地谈着话。大儿子在辛勤耕地,憨厚的二儿子在院中专注地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自由自在地躺在溪边剥着莲蓬。整首词景与人和谐交融、清静闲适、令人向往。

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感受到了田园景色的美,课后要求背诵这首词,如果采用一般的背诵方法,学生也能够快速准确地会背,使这一信息暂时的贮存于记忆中,但是能否保持长时记忆呢?我想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将这一信息长时、牢固、准确地记在脑海中。我想了想,为什么不改变一些教学方法呢?例如尝试一下让学生唱唱、画画来帮助学生长时记忆,效果应该强得多。联想起小学时候学的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我想了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微笑地说:“看得出来,同学们已经领略了《村居》的人美景美,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来唱一唱这首词。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唱,可以自编曲调,也可以套用学过的曲子。表演时可以一个人唱,也可以几个合唱,好吗?”

学生们感到新鲜极了,立刻来了精神,兴致盎然地编起歌来。我在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很投入地自编乐曲,有的`捂着嘴、红着脸边笑边唱,有的旁若无人地大声唱着没有腔调的歌,有的两三个人一起商量着唱,也有的打着拍子闭着眼睛自我陶醉……看到孩子们这样快乐可爱,我也开心地笑了。也许他们还羞于大声唱歌,也许他们的歌声不是那么优美动听,但是对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背会了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又编又唱,既发展了个性,又锻炼了思维,收获多大啊!

同学们尽情唱了几分钟后,我请同学个别表演。杨烈驰最先举手,他唱之前,我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尽量不要笑,杨烈驰能有勇气站起来就很值得表扬!”杨烈驰唱起来了,声音不大,腔调也不够优美,但我仍为他大声鼓掌,同学们也为他鼓掌。接着“皮大王”侯继易高高地举手也要表演一番,我看他笑嘻嘻的调皮样,心里没有把握他能唱到什么程度,结果他竟然一鸣惊人,不仅声音响亮,表情丰富,而且曲调和谐、快慢适中。他刚一唱完,同学们便不由自主地为他喝彩,侯继易又得意又自豪地坐下来,情绪很高涨,连眼睛里都流露出笑意。我又请了几位同学唱了唱,效果不错,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听众都是兴致勃勃,笑容满面。

这一堂课同学们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轻而易举背会了课文,不光陶冶了情操,也增强了美感。我觉得语文课上让学生唱一唱,乐一乐,会使语文课更富有情趣,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10:《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篇11:《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篇12:《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篇13:《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篇14:《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所以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采用了乐、演、唱、画、写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课伊始,播放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描述心中意象,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上课时我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根据词意让学生画出词中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还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朗读、唱歌及绘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某些环节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 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才能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优秀作文400字

小学优秀作文-清平乐--村居

二年级古诗村居

人教版小学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

古诗词教学心得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反思(推荐14篇)】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2022-08-15

村居 古诗2023-05-20

古诗村居的意思2022-09-18

《村居》教学设计2023-01-14

村居古诗意思2022-06-18

村居教学设计2024-01-14

清平乐优秀教案2024-04-26

村居古诗原文2022-08-26

村居古诗的意思翻译2023-06-24

清平乐村居教案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