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9 08:09:07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共15篇)由网友“水贴大王程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

篇1: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

学习了压强后,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个空茶壶的质量为0。5千克,放在水平桌面上,茶壶底的面积为0。01平方米,用茶壶盛了1。2千克的水后,水的深度为0。1米。求,(1)水对茶壶底的.压强(2)水对茶壶底的压力(g=10N/kg)

解法一:

已知:m=1。2kg,g=10N/kg,s=0。01m2

求:P,F

解:茶壶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F=G=mg=1。2kgX10N/kg=12N

P=F/S=12N/0。01m2=1200Pa

解法二:

已知:水=1。0x103kg/m3,

g=10N/kg, h=0。1m ,S=0。01m2

求:P,F

解:P=gh

=1。0x103kg/m3x10N/kgx0。1m

=1000Pa

F=ps

=1000Pax0。01m2

=10N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第一种方法显然错误。

于是,我把这两种解法写在黑板上,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种结果的错误原因所在,同学们也理解了本题的正确做法。通过这到题,要向学生强调:做题时,要注意计算液体压强时,要先压强后压力,计算固体压强时要先压力后压强。

篇2:《压强》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我们知道,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用多媒体课件应该可以。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篇3:《压强》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一节后,针对教学设计和仔细回顾教学全过程,结合学生作业和教研组会课情况,有一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1、压强是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概念,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本章学习中又是一个重点,贯穿了后面的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而压力的概念又是学压强的基础,虽说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却轻视了基础,既是一个败笔。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应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表述实验过程和现象,效果很明显。结合前面的实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能够完整叙述实验结论,收效很成功。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出发认识压强,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引导学生不断对压强有更深的理解和延伸。

3、在教学中结合身边中的实例,有效的应用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求知欲,有效的把知识消化。

总体而言,从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中,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结合生活实例加强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细节中更应把握地好。

篇4:《压强》教学反思

虽然觉得本节课是符合新课程标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忽视了电脑的电源和音响问题,导致课件中的三个视频声音过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电脑的中途断电,从某种程度上打乱了课堂节奏,耽误了一定的时间。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讲述过程中语速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造成了他们跟不上节奏而放弃听讲的念头。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课前学情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对于部分学生的不配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没有积极调动所有学生,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成熟的表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二:

1、课程原来设计,按照课本的想想议议,分析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组成呢?带鱼生活在深海里,你见过活的带鱼吗?通过全班同学讨论,认识液体有压强。教学过后,觉得这样引入效果不好,从现象到一种感觉液体有压强,不能体现物理依据的科学性,所以如果改为实验导入会更好,可以将一个气球罩在试管口,将水倒进去,会看到气球由于有水的压强,而将发生弹性变化。

2、在探究液体的压强特点的实验中,u型管中装入的液体为水,当时感觉整个实验很明显,当探头的塑料弹性薄膜有压力时,u型管就会出现水柱差,

证明

液体内部有压强,实验演示过程中,感觉学生也体会到了水柱差和压强的关系,可是没有注意到后面的同学没有看清楚,水是无色透明的,试管也是无色透明,如果将u型管中的水滴入红墨水,学生会看得更清楚,课堂氛围效果就会更好。

3、在探究液体的压强特点的试验中,在演示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用彩色粉笔在水槽定一个深度,用手拿着探头演示,把握探头在同一位置的各个方向,要确定探头弹性薄膜的中心位置和粉笔定的位置一致,这个很难把握准确,误差很大,很难体验物理的准确性。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三: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一、科学猜想必须有理论依据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δ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篇5:《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矗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一、优点

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利用在沼泽地和雪地行走的两个人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备课不符合,在备课时让学生做探究实验,没想到上课时才发现实验器材只有一个压力小桌,没有办法改成了演示实验。

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时时间比较紧张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三、措施

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6:《压强》教学反思

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

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上,本节课没有采用根据公式p=f/s进行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书包带子比较宽,图钉尖比较尖等生活用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出发,归结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压强的定量计算。

篇7:《压强》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本着这一出发点,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共同切磋。

1、用悬念式实验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采用了自制教具“大气压强演示器”。实验的器材是:酒精棉球、火柴、广口瓶(3个)、气球、棉线。实验器材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效果非常好。具体的做法是:先把气球吹鼓,用细线把口封住,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中(注:勿将瓶口烧得很热,以免把气球烫破),快速把气球放在瓶口上,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其它两个广口瓶同样吸在广口瓶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发现三个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实验,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广口瓶紧紧地咬住了气球”,接着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大气压强。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起来。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利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之后,接着回忆前面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由于受重力,且易于流动,所以液体会产生压强。气体也受重力,并且也易于流动,那么它内部会不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把两个塑料挂衣钩凹面对挤,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用力拉挂衣钩,结果费很大的力也不容易把它拉开。这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体会出大气压强是很大的,然后让学生向着各个方向拉挂衣钩,不论在哪个方向上挂衣钩都不容易拉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通过做实验许多问题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不用教师再费很多口舌。

3、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从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

介绍覆杯实验:把玻璃杯盛满水,用硬纸片盖住,再倒置过来,看纸片能否托住杯中的水。(注:杯水与纸片严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杯口的一圈与纸片都要平整。)学生分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片都不落下,给学生强烈的兴趣剌激。有覆杯实验的启发,演示盛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落下,再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同样做上面的实验,发现盛满水的量筒的水,仍然不落下。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取代法测大气压强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的高度很大,大气分布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个变量,所以求它的压强就不能套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托里拆利实验揭露了上方为真空的水银柱与大气压两者对同一水银面产生的压强相等的客观事实。根据它们的平衡关系,难以测算的大气压强就被该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代了。它化难为易是实验设计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这是托里拆利的伟大功绩。教学时向学生讲清这种取代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本节课教学的思考充分运用了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达到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8:《压强》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篇9:《压强》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篇10:《压强》教学反思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课堂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多,失败的地方少,现反思如下:

1、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的设计。如“覆杯实验”、“瓶吞气球”“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等实验的设计,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使实验比较成功,趣味性较强,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可爱的笑容,我也很开心。

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目的。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实验较多,课堂气氛良好。由于本堂课的实验较多,学生的参与面较广,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比较兴奋,导致整课堂的纪律不是最好。

2、由于容量较大,所以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的结束有些仓促。

篇11:《压强》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压强》这节课,袁老师来给我和兰甜甜指导,每人各上两节课,过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周末接到袁老师要来听课的通知,电灯熬油的做学案,做课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准备实验,自认为准备还算充分,上过一课,自认为还算顺利,只是觉得学生不是很活跃不是很配合,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袁老师几番点评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师指出了两个大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让学生有求知欲望,让他跟你“要”知识,而我却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学案,完成学案,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的知识点完整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接受的层次上,他们并不兴奋,并不渴望得到知识。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也可以自己尝试图3的实验,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很好的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就这样被完成学案的任务性给抹杀了,按气球,按笔,都是为了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不是体验这种感觉,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经常被说的话,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我们是用学案教,而不是完成学案。袁老师指导之后,下午的课上完,顿觉神清气爽,学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吸引,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觉得,同样是上午的设计,老师只不过变换了问法,创设了一点点小悬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学生整理了压强的基本知识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绍1PA是多大,压强的意义是什么。下午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关于压强,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果然问不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再说,“你们觉得都理解了,那我问你们一个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吗”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仍然可以继续做深做大,但是由于准备时间还是较短,一些问题没有跟上,就过去了(比如关于将课前图片拿出来分析压强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

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午课学生的反应让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师点评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是由于我提问的方式和教学设计的不得当造成的。比如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要从哪些方面汇报,我自认为提示的很细致,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会回答,而且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演示和讲解实验,下午在重新上这个课的时候,我把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中间汇报的提示由考点改成了“你进行了怎样的操作,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很笼统,但是学生汇报的比上午要更顺利。而教师想要的那些“考点”完全可以利用点评这个好的机会和平台,这时候的点评学生不仅能听得进去,而且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学生汇报的环节老师不需要准备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小组汇报的环节才是教师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环节。1、任务布置要明确清晰,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记录什么2、教师心里必须要很清楚,希望学生汇报出哪些内容,如果汇报不出来怎样引导3、教师心里要很清楚,学生汇报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我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教师提前都应该预设好,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设计中最难的。4、教师的点评要有升华提升的作用,一些学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如实验的科学性问题,实验的次数问题等等。

本节课学生反应不好的除了探究实验部分,就是压强的应用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上午我带着学生从公式分析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分析学案上的几张图片分别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压强。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难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课上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几乎答不上来。袁老师指导后我们知道了,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学生对于压强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压强并不像摩擦力那样常见,那样好理解,所以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之后,举些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压强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建立起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把对压强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断压强是大还是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应该看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可见,一个重点的完成和一个难点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这个知识点多讲即可,而是应该注意前后的联系,尤其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讲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内容的教学都能轻松很多,效果还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主要锻炼自己利用评价的机会进行教学的能力,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两方面去提高自己

篇12: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重要考点,中考考点中仅有几个理解内容之一。

本节课我分为3课时,不包括习题评讲。

第一课时是新课,能够上到压强的概念和定义式得出。上得快可以把课堂例题讲了。

第二课时,压强的基本练习题和计算题书写格式,将压强的定义式以及两个变形式可以练习一些例题。

第三课时作为思维拓展,可以研究一些加深例题,如F--G--m的习题,关于正方体的`习题(正方体a-s-V,边长、面积、体积任知道一个量即可);竖直固体独立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压强推导式子:p=ρgh的应用,对通过压强比较密度有时非常快捷。

教师用三角板在本堂课的一个巧用,用一张餐巾纸,将三角板一条边放在其上,一般纸不破裂;用三角板的一个角放上去,一般会观察到纸要破裂,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

篇13:《压强》教学反思

通过对压强、液体压强的复习,学生对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是压力与重力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p=F/S与p=hg两公式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知识回顾与归纳,重难点突破、易混点辨析,应用练习等环节的复习,觉得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应该能会正确应用。但通过作业反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仍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总认为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错误观点。绝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错误,值得任教者的反思。

难道是在复习时没有给讲透彻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错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马虎大意,做题不仔细导致错误,总认为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没有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即上大下小容器侧壁也承担了一部分液体的重力;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区分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对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错误,尤其是不同形状的容器所所液体对容器底部了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三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做,原因也很简单,上课从来没认真听讲过,作业都是抄人的,他人错也就跟上错。针对以上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仔细、认真审的习惯,因为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题;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三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力争中等生通过复习能不断提高,使后进生也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总之,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使复习方法更加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篇14:压强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轻视了对实际例子的运用。

二、本节课我利用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弹力重力摩擦力,力力探因”的话语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告诫学生学习力的知识需要谨慎的思考和严谨的探究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压力的相关知识的活动,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及时组织学生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压强公式的同时,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的活动中,不便于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动向。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上述例题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没使学生注意到虽然增大和减小压强都可以从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方面着手,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视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

六、关于板书。由于准备仓促,又是第一次用阶梯教室上课,板书的设计重点不突出,指导单位换算时,没有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单位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篇15: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九年级物理压强计算题的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高三优秀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考复习学习计划

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的有什么不一样

寒假初三物理三个阶段复习计划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试商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的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复习计划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一道压强题的教学反思(共15篇)】相关文章:

《大气压强》的教学反思2022-12-31

九年级物理中考的复习计划2023-08-30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2022-07-21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022-12-14

高考英语第一轮复习计划及方法2023-03-19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2023-04-25

快乐的物理课_初中记叙文2023-01-26

初中科学该怎么学好2023-06-19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2023-10-24

教科版八年级下《10.4大气压强》教学案例2022-05-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