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整理13篇)由网友“为人民服务”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
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
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
1物理规律定义
《中学物理教学论(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对物理规律的界定: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简单的说,物理规律就是物理过程中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①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②物体的平动;③在惯性系中运动)和一定的单位制下物体的加速度、质量跟所受外力的关系,由F=ma所表示。
物理规律包括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
物理定律:多数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而后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根据一些定律或理论,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它们的正确性取决于所依据的定律、理论的正确性,及所依据的数学推导过程的正确性。最后也要经过实践检验。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说明:有些情况下物理定律与物理定理的界限并不明显,某些以实验为基础,概括实验数据得到的定律,也可以根据某些物理理论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有些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由于它的普遍性及重要性,也叫做定律。
物理原理:如功的原理、光的可逆原理,大家公认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但无法用别的规律去证明,它们常以原理、方程、方程组来命名。
法则、定则: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如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晶体熔解与凝固的特点及安培定则等。
2物理规律特点
(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经过推理想象(不受外力的作用:(条件))得到的规律,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与实验测量结果相对应。
规律是表示有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用逻辑语言(数学)将此关系表示出来。
例: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
(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建立规律时通常都要采用理想化处理方法:把研究对象理想化、把物体所处条件理想化、把物理过程理想化,忽略次要因素;同时测量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使得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例: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质点平动、惯性参照系。
3初中物理规律的分类
根据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将物理规律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
实验规律:是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到的。例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
理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理论规律:以己知的事实或物理理论为根据,进行演绎、推理,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4物理规律教学过程
物理规律有的是实验归纳得出,教学时侧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的是理论推导得出,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和逻辑推导;还有的是通过建立假设、尝试性的验证,教学时注重的是学生信息的接受和储存。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目的:引起学生注意、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前后呼应
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初中规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实验归纳法
1)实验分析归纳法
由对日常经验或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多用于定性结论。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实验数据数学处理法
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据处理得到结论。用于定量实验定律。例:光的反射定律。
3)依次研究两量法: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依次研究两个物理量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几个物理量的关系。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
2.理论推导法
1)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
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推导得出定量结论。 例: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并联电路电阻的研究。
2)理想实验法(观察实验、推理)
在观察实验或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提出假说,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科学的结论。例:牛顿第一定律。
3.启发讲授法
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事例、图片、演示实验,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重点在于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系统地讲解物理知识,揭示事物的矛盾,讲解问题的关键、要害,为学生创设信息加工的外部条件,以增进学生了解和记忆。例:分子动理论。
(三)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规律,都要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文字语言表述的物理规律:
(1)对规律建立的事实基础进行分析、研究;
(2)对文字表述的本质有一定认识;
(3)弄清文字表述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案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a.关键词语:“总保持”:“和原来一样”。
“或”的含义:不是“和”的意思,而是非此即彼。
b.成立的条件:条件是不受一切外力(不是合外力为零)。
数学公式表述的物理规律:
(1)了解它是怎样建立起来(运用哪种方法得出的)
(2)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案例:欧姆定律U=R/I
a.首先应知道公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然后知道公式的物理意义。
公式含义:要知道谁表示属性,谁表示条件。(U是条件,R是属性,I是结果。)
b.明确规律适用条件及范围:
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压导电液体、高压导气体、含电源电路、有非电阻元件的电路。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用典型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物理学习的坏习惯与好习惯
初中物理学习的坏习惯
1. 课堂上不认真听课
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学习,而课堂效率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课上是否认真听课,倘若上课开小差,就很容易错过某个重点知识的讲解,导致课下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
2. 学习无规划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老师和家长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要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小到每日计划,大到学年计划都安排好了。所以,一个针对性地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3. 边做题,边翻参考资料
有的孩子边做物理题,会边翻参考资料,比如做到某道题时,忘记了公式翻一下,忘记了某个步骤翻一下,虽然对着书上的知识点也把这题做出来了,但是下次再遇到很有可能还是不会,最终结果还是不会做题。
这样做物理,就和开卷考一样,考完就忘了,很可能导致长时间掌握不住这个知识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东西记在脑子里。一来能节省时间,二来能够快速提供解题思路。
4. 只做题,不思考
物理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思考对于物理的学习是最核心的,做题更是如此。不坚持去思考、联想、类比、总结,那只相当于背书。
做题时要学会思考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的运用,题与题之间的异同、联系等。
通过思考整合知识点,就会慢慢提炼出思路,以后再解这类题就会顺畅很多。每思考一次就会加深一次印象,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5. 打草稿,随心所欲
每个班都有不少孩子因为草稿乱七八糟,条件写错或者抄错了答案导致扣分,这就是随意打草稿的后果,而且一但出现错误也不容易检查到,或者需要再回顾做题过程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头绪。
养成打草稿注意条例清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自己清晰的思路,通过这个习惯的养成会慢慢提升对复杂计算的信心和仔细程度,考场上才能做到快与准的统一。
例如将草稿纸对折,或者画出区域来,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6. 看完答案,就不管了
仅仅粗略地看看最后的答案,就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解决问题,这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错误。
做完物理题和考试考完后,一定要多分析做过的题,尤其是对试卷上的错题进行分析整理。最好专门整理一个错题本,将错题分类整理,定期翻阅。
7. 刻意练题
练题,的确是提高物理成绩的有效方法,但练题也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练题是没有计划,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随随便便找一些题当作业一般做完就了事;
并没有思考这些题背后的思路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练题,只能是事倍功半。
多分析错题,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再根据知识漏洞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题进行联系,从而掌握着类题的解法,触类旁通,何愁还会丢分?
初中物理学习的好习惯
一、多观察、打好物理基础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初中物理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很有趣的,因为物理这门课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很多初中物理的定理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但是到了后期很多学生会觉得物理很难学不好,这是因为后期有什么题是需要计算并且思考的,所以如果初中生们想要学好物理,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和身边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基本的公式、规律、概念是必须要记得的,这也是物理中最基础的内容了,初中生想要轻松的学习物理,那么就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的运用初中物理的题,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方法。
二、建立物理的错题本
1、其实包括初中物理在内很多题目都是需要反复的更改的,再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一道题都不错,那么如果初中生们在物理知识点上出现了错误,可以选择把这些错误总结出来,然后定期的去清理自己的错题本,把之前做错过的题都重新做一遍。
2、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的初中生觉得自己的物理题怎么做也做不好,甚至一个类型的题都有有些困难,那么这时候初中生们就要学会在物理题的根本上找原因,做不好类型题肯定是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清楚,初中生们这时就要学会从根本上找原因了。
三、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
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大量的知识而导致自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这些也是初中生们应该克服的,并且学生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这样才是能够更快速的更稳定的提高自己的初中物理学习成绩。
篇2: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
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
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篇3: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则是物理学的灵魂。任何一个假设、猜想、结论、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或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而得的结果。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的目的是将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获取新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演示实验能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演示实验在直观教学中的效果最好。有实验材料证明,使人识别仪事物,用语言描述需2.8s,用模型、挂图需1.5s,直接看实物需0.7s。因此,我们在做好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之外,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增加演示实验。
例如,讲解重力方向时,可创设牛顿发现引力的情景,用绳子提起一个苹果,然后剪短绳子,观察苹果运动的方向。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以增加用打针筒抽水,针筒口封闭下面可以挂重物,然后针筒口开启,则重物向下运动。讲解火线与零线辨别时,在正确使用测电笔辨别出火线、零线后让学生大胆用手触摸一下“零线”,体验一下“有电但安全”的认识。为走出“100W的灯泡一定比40W的灯泡亮”的生活误区,可以增加一个100W灯泡与40W灯泡串联的电路实验来演示。
2、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演示实验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减轻疲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演示大气压存在让小试管沿大试管上升的实验。用一根较细的试管放在一根粗细适当的装满水的试管内,将试管翻过来,口向下,学生意外地看到:水向下流,小试管不是落下而是上升了。这个现象出乎学生意料,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他们就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意识知觉的高级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其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大脑获取更多的形象信息形成表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人脑中贮存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的比例是1000:1。所以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
4、演示实验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记忆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积累起决定作用,演示实验具有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动机,产生兴趣,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两边各用1N的力拉弹簧,弹簧读数是多少?学生往往会回答是2N,若用一根弹簧水平放置通过两力平衡演示的木板,两端各挂上1N的钩码去演示,让多数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教师并及时加以分析和纠正,相信许多学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5、演示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有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来完成效果更好。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演示实验课的必要操作
1、实验的可视性好,是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做到可视性好,看到的现象明显。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实验时发生的现象。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时用的仪器要大一些,演示桌的高度要适当,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在演示时身体不要遮住仪器,或挡住一部分人的视线,仪器之间也不要互相遮挡。
(2)演示桌上的仪器布局要合理。主要的仪器或发生主要现象的仪器应放在突出的位置,辅助仪器放在次要位置,不用的仪器放在桌下,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仪器太小或现象不够明显,那么可用实物投影的方法演示放大。
(3)实验时,要处理好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使对象尽量突出。例如,在仪器的关键部位涂上鲜明的颜色;在实验装置后面配上适当的衬板,把被观察的实验现象衬托出来;在水或其它无色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染料,以提高其可见度;用烟雾箱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透镜成像等实验,使光路清晰地显现出来。
2、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创设实验情景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学实践证明,一旦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景所感染,或者说学生思维进入预定的情景之中时,便会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急于弄懂这是为什么?实验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实验情景,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制造矛盾,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主动联想,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例如,在浮力教学中,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错误地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没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提问说明什么?
(2)用弹簧测力计挂铁块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3)换用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提问液体密度不同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不同?
总之,创设实验情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获得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3、注意演示的方法,技巧,取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课本上的有些演示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简单重复,学生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稍加改变,推陈出新,就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演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实验前,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几次,结果非但不合拢,反而更散开。通过演示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演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实验。这样,教学效果就肯定要好得多。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用心设计一些好的演示方法与技巧,演示效果就会大大地加强。
4、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还必须做到在试验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同时,教师也应对演示实验的成和败做反思,以不断完善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三、做演示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或者只做而不作合理分析,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教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返现和探究规律了。
2、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即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物品,来自制简单易接受的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应尽可能地增加可见度。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压强的实验,将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这说明,鸡蛋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做大气压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做物理沉浮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后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做有关能量的实验,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用同样的力度,让它们同时在桌面上旋转,结果生鸡蛋会先停下来,这是因为生鸡蛋内蛋液和蛋壳摩擦,会损失鸡蛋旋转的能量,所以生鸡蛋会先停下来。
3、要安全可靠,忌弄虚作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就不仅会贻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对演示实验必须认真准备,确保成功。
但是,演示实验成功与否有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静电实验。因此,即使课前准备充分,但仍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地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拍出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并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对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将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4、要有启发性,忌难易不分。演示中的启发性,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对的演示现象处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已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如演示一道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七色彩带,使学生感到意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改革演示实验教学
(1)演示实验可在学生“引导”下由教师去做
在做实验时,不是总是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或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去操作,这样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抹灭了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多给学生一些广阔的思维空间去“引导”教师操作实验。
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的实验”中,教师把杠杆放在铁架台上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天平的使用,马上会说:“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这时教师可指出质疑“为什么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学生稍加思索会回答“便于读取力臂”;紧接着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平衡知识会准确地说出左边什么位置应挂几个钩码,右边什么位置应挂几个钩码,教师一一照做;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得到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引导”下完成了实验。这种方法对教师而言,可免去口干舌燥对学生讲的体力劳动,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潜质。同时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的,因此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会灵和去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2)演示实验可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
初中学生都活泼好动,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一些事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满足。于是他们对于光看教师来做演示实验,会觉得不过瘾,总想上来试一试。这时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求知欲,把一些危害系数小、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
例如:在“摩擦起电”实验中,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首先,学生通过看书后,自然会用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结果是互相排斥。再用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靠近,结果仍明显排斥。然后又用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结果是相互吸引。由此学生可以根据现象得到毛皮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同,以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结论。
(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教师要敢于并善于突破教材上规定的实验框框,想新点子,找新路子,大胆改革和创新;提倡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实验器材;不限定实验原理,不死搬实验步骤。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实验空间。
演示实验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解释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观察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当然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忌难以回答或过于片面。
总之,做好演示实验,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今后继续深造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眉眉,邓泽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40-141。
2.马仙鹤。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3):11-20。
3.付卫军。做好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7/8):15-16。
4.腾涌波。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如何促进课堂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9):11-12。
篇5: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文/黄安平
摘 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初中物理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的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
对于初中物理说,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前提,所以,将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讨论
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时,以往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一上课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新课,抽象的物理知识使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鉴别外形相同的一枚纯金、一枚铜镀金”?有学生提出要比较质量;有学生提出:比较体积;还有学生提出测密度再比较等等。结合学生的不同方法,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要测量它们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等,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二、联系生活,启发由浅入深
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电、热、光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启发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最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1)大头针尖的一头更容易插入。(2)坦克的履带很宽。(3)装满水的瓶子在侧壁扎一小孔水会射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教材的内容,解决上述现象,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放课堂,启发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的本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给你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电压不变)、一个定值电阻R(阻值已知)、两个开关、导线若干。你怎样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要求:(1)说明实验原理,画出测量所用的电路图;(2)指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3)写出被测电阻Rx的最后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学生在练习一些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启发其创新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绍武。“讨论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04)。
[2]廖鑫。关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探讨[J]。神州,(15)。
(作者单位 湖南省石门县新关镇中心学校)
篇6: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七..图象法
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物理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像法.
物理图象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
八、观察比较法
在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实验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和认定的标准(或对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叫观察比较法。
篇7: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眼看、耳闻、鼻嗅、舌尝、手摸,有目的地了解有关物理现象,然后通过思考,获得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叫观察教学法,简称观察法。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而是广义的观察。
观察法的模式是:①创设情景,提出问题。②明确观察的内容。③观察和记录。④分析观察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法的特点是:观察对象直观鲜明,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形成概念、规律。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实验法
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取得实验数据,通过验证和探索,获得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从广义来说,除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小制作等。
实验法的模式是:①提出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实验仪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③设计实验方案,了解实验步骤。④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法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当然,讲授与启发并非对立,讲授不一定就是注入式的。只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抓住重点,突破关键,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的讲授法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模式是设疑→释疑→解疑,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授法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物理教学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使其相互配合。
4.自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叫自学法。
自学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
自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是,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自学,不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给予具体指导,如编写自学提纲、编拟思考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叫讨论法。
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讨论法的特点是: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主体的地位。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它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苏州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
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
记得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误区
误区之一:反馈只在课终进行,“效果测试”是唯一的反馈矫正渠道
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在于对目标教学的教学原则缺乏全面的理解。要使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好,持续不断的反馈矫正是根本保证。因此说反馈矫正应贯穿于目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做倒反馈多渠道,矫正多方法。
误区之二:只有公开课、观摩课才研究教学
在组织观摩课的备课中,任课教师经常提出很多个“怎么办”,这不由使我们想到这些“怎么办”平时教学是怎样处理的,显然平时教学对这些“怎么办”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应付了事。
我们应该把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对教法教学手段的分析和研究落实到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公开、观摩课、检查课都能运用自如,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误区之三:“转差”好说不好做
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成绩提高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搞素质教育,让学生 自主发挥,决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搞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改革就是不成功的。
考试改革的趋势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培养需 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误区之六: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是学懂了
初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较强,他们有许多“为什么”没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奇怪的是,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向老师提问题,甚至在课结束时,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来”时同学们默不作声,真的是懂了吗?不尽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教师没有刻意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常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是引发疑问的源泉,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检验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
篇8: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丰富物理教学手段
1.用类比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是进行其他教学的基础。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概念难于理解或是理解错误,教师即使在多次讲解后仍然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属性和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属性和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不到摸不到,难于在脑海中产生具体的映像,初中生难于理解也属正常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物理概念是一个较好的方法,特别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进行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记得牢。比如:在讲电流、电压、电阻时,可以用水和水管作个类比,电流与流经水管的水量很相似,而电压类似于水压,电阻类似于水管的粗细程度――水管越细、阻力越大。因此同等条件下,水压越高,流过水管的水量越大;水管越细,流过它的水量就越少。流过水管的水量与水压成正比而与水管的阻力成反比。这样的描述情景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就讲清楚了,同时把三者之间的主要关系也描述得很清楚,一举多得。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应用,以提高课堂效率。
2.用对比、分类教学法,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知识,同时发现各个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种方法在许多学科是都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因其相对花费时间较长或是教师不够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并不太多,实在是一大损失。对比、分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知识点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化学”反应,从而将机械的概念、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活的”东西。这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思”其实是相通的。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复习功率、压力、密度等概念,通过对比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容易掌握压强这个概念,还能更清楚了解过去所学的一些知识点或是排除过去潜在理解错误的地方,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看似费了不少时间,但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正确地理解一些知识,实在比那些先囫囵吞枣地去理解,然后通过做大量习题去不断修正脑海一些含糊概念的`做法效率要高的多,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3.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网络上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电脑的普及,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门槛也基本不存在了。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满堂灌、堂堂多媒体、简单替代板书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这种错误的应用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不如不用。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应运用在物理课程入门阶段引起学生兴趣、对实验中难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演示、在需要列举大量事实时进行展示、在实验条件不具备时进行模拟等这些方面,事实也证明是有效地。如一些微观的、抽象的、不可见的,教师用板书和语言难以讲清楚的东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模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教师应主导整个课堂的大框架,把课内更多细节上问题留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与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去把知识摆在桌面上让学生去记忆。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加强概念,不断推理的过程,各个概念间的内在的、深入的、有机的联系,仅靠教师灌输是根本达不到“领会其中微妙”的目的的,只有学生自己认真思考了,在思考过程中能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能提出一些疑问甚至是超越当前知识点的疑问,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否则只是机械的记忆,这种学习其实是假学习,零散机械的记忆在过段时间后很快会忘。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进行这种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将思考过程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二、重视实验,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历史上意大利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从而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易操作、有趣、的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实验,并尽量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教师要在准备实验方面多下些功夫,提高实验成功的机率、增强不易观察到的实验效果,尽量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使学生容易信服。还可在一些基本实验基础上修改实验,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加强学生印象和亲切感,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也要进行了实验。
篇9:浅议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浅议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对农村的初中生来说实验能力的发展可以直接影响到初中毕业之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力,只有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摈弃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本身的条件改革创新让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更新教育理念、方式,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 者:赵亮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实验素养 激发 思维 物理规律 实验能力篇10: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我通过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 、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启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
篇11:初中物理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课堂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机遇,创新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呼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学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和动机,处处设疑、激疑。例如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索动机。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疑是调动学生的主体、发挥主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运动图像时,曾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题目:一人从甲地沿直线匀速出发,到乙地后停下休息,之后又沿原路匀速返回甲地,试画出该人的s_t时间图像,有的同学画出了图像,老师请他画到黑板上并由他陈述这样画的理由,在请大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同学认为不妥,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横交叉的多项信息交流,收到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让灵感为集体共享,然问题为大家借鉴。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三、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这些都对新世纪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好的提问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电灯?学生回答:因为电灯是光源,发出光,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个问题的反思,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再有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中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地学生兴趣。四、转变教师角色、行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
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教学教到最后我们教师的水平和我们的学生水平差别不大了。教师要走进新课程,真正体验新课程的魅力,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促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篇12:初中物理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
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篇13:初中物理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猜想。以调光台灯切入,问:调光台灯是调节了电路里的什么物理量使灯的亮暗发生变化的?再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电流的变化与灯亮暗变化的关系,问:电流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这样就是确定研究方向。
2、引导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如何研究?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电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以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数据。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仪器使用上给以帮助。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引导学生用计算和图像分别分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得到结论。
5、反思应用迁移。用一组简单的小练习巩固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欧姆定律;巩固电表的使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操作技能;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清理思维线索。
★ 初中物理概念论文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征与教学方法(整理13篇)】相关文章:
《线性代数》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2023-05-16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2023-11-2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2022-06-04
高一物理高效学习技巧2023-07-10
没学好高中物理应该要怎么学2022-09-17
试析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引入策略2024-05-10
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的有什么不一样2023-04-23
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7-27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学计划2022-05-28
高中物理的教学论文2022-07-21